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目录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治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王文特是我大学里最有才华的同学之一。在北大校园里他就已经表现出古典文献的坚实功底和非凡造诣。
  2001年毕业的时候,他没有众望所归地留在高校中继续学术事业。我曾表现出极大的失望,不过,并不能阻止。
  2003年的时候,知道我在出版圈里有点阅历了,他给了我一本书稿。是讲论语的,我读了很长时间,觉得很累。或许当时的心境不太适合。
  2005年,我又重读此书稿,拍案。他的文章经得起时间的洗炼。于是决定推荐给更为广大的读者。要求他百忙中挤出时间来修订。
  2006年刚刚开始,终于出版了他的“半部论语”。以为感谢他对我的鼎力帮助。也为纪念从本书中获得的启发。
  杨金涛
  2006年1月1日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孔子说:“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人之为人,不是为了人家了解自己,人家不知道对我没什么损失,没什么好担心的。人,难就难在知人。《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知人与否,小则关系自身,大则关系国家,知人需要经验,更需要时间,存了“患不知人”的念头在心里,才能讲究有素,才能慎终如始
  王夫之说:患己知之不早,则屈学以阿世。患忌知之不早是古今通病,好多人学就是为了求人知己,那么我想他阿世则阿世矣,真学问是很难学到手了。
   孔子说:“人的本性很相近,由于习惯影响不同而相远了。”
  这一章孔子不论性,只是强调要慎其所习,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性善是孟子的说法。孔子说性比较含混,他说:“人之生也直”,我相信这是孔子说性。
  毛主席说:“在阶段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级的人性。”


学而第一(1)


  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又经常复习,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我讲课学生听不明白,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论语》各篇一般是以第一章前两三字为篇名,一般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一则大概是金圣叹的小故事却把它牵出了一点意思。或问圣叹公:“子奚为不政?”这也是《论语》上的话:先生你为何不从政呢?金圣叹回答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圣叹公这样答,意思是说,做学问是第一位的,做官从政是第二位的。答得很有意思。不过换我就不会这样用,子夏说:“学而优则仕”,所以说“学而为政”,岂不是更为顺理成章?
  这一章意义颇为纠葛,费心思。
  学,音与“觉”近,可训为觉悟。在一些方言里头,学又念作“xiáo”,跟“效”相近,所以又可以解释为效仿。这两个字都好,不看下文是不好取舍的。习,繁体的上边是羽毛的羽,“鸟数飞也”。无论是说演习礼乐,还是说复习《诗》《书》,都有重复的意思在里头。老是效仿重复,每个人都会感到快乐吗?很未必吧。所以“学”里面带点“觉”的意思才讲得通。温故而知新,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这一句也容易令我们熟视无睹。这一句有异文,有的版本作:友朋自远方来。东汉的郑玄注是: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师兄弟称“朋”,志同道合的称“友”。《论语》在西汉有《鲁论》、《齐论》、《古论》三个重要版本,一般认为《鲁论》上记得是“有朋”,《齐论》、《古论》上记的是“朋友”,这倒不是什么质的分岐,清末学者俞樾有个说法,他说“方”是一起的意思,《周易》上有“不宁方来”,《尚书》上有“兄弟方来”,都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就是说,同志和同门从远处一起来了,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俞樾这种说法感觉稍微有点穿凿,但总的来说非常有意思。我体会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孟子说的君子三乐,其中一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另一个有点“近者悦,远者来”的意思在里头。
  “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皇侃的书里就有两种解释,一是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要么就是“我讲课人家听不懂,我也不生气。”两种解释都说得通,朱熹的集注只选了第一种,我认为第二种解释似乎更为可取。因为这三句话肯定不是随机放在一起的,如果三句话不是一个有机整体,孔子弟子就没有必要单单因为句式一致而把三个“子曰”捏在一起了。通章来看,孔子是夫子自道,也可以说讲的是师道,更主要的是孔子一生事实,所以弟子把它放在二十篇之冠。
  这就是《论语》的第一章。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欢犯上就很少了,不喜欢犯上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起来,做人治国之道也就有了。孝悌,大概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叫有若。把有子的话放在第二章,曾子的话放在第四章,古人认为大概是因为《论语》成书于有子、曾子的门人。
  孝的本意是对老人孝顺,《说文》:孝,善事父母者。甲骨文象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老人,金文的上部是面朝左长着长头发的老人,老人之下有“子”,老人按着小孩的头,是小孩用头扶持老人行走,真是孝子。
  弟,同悌,指弟弟顺从兄长。一个人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不大会有犯上的事情了,至于悖逆作乱,就更谈不上了。我们看那些古装戏,皇帝说,朕以仁孝治天下,他就是取这层意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是此意。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人认为这两句是孔子的话,又有人说后四句都是孔子的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认为“务本”二句是古成语,我想这个问题比较难说清楚的,而且也无关紧要,它表达的思想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譬如练拳要站桩,学书法要描红,又譬如大题目要从基本概念入手,马克思讲唯物辩证法,先界定物质的概念,讲唯物史观,先研究商品是什么。可以说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真是极平常的一句话,却让不少大家都出了点洋相,他们栽就栽在这个“仁”字上。“仁”其实应该是“人”的,《初学记》和《太平御览》引这句都是“其为人之本与”;《论语》上还有“人”借作“仁”的,“井有仁焉”,井里掉进个人就够麻烦的了,何必非是个仁人呢!再者,作“人”字解,与章首“其为人也”相呼应,意义也很直接。考其原因,“人”字古时字体的捺上有三个撇,大概因改篆为隶,讹成现在的模样了。结果后世学者讨论仁孝本末,已是不得要领,甚者研究仁孝孰先孰后,更是不知所谓了。所以读书也要“务本”,这个本就是识字。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一个人花言巧语,装出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很少有仁德的。”这一章是教人知人的。
  君子坦荡荡,为什么要装模作样呢?巧言令色,让人不设提防,甚至觉得可亲可敬,轻一点是另有所图,重一点就是包藏祸心。内怀深险之人,外面看去还就是这样。李林甫和人讲话时一定是嬉怡微笑,所谓令色,其实此人狡险忌克。再如王莽以谦恭篡汉,武则天以卑屈祸唐,这都是巧言令色的另一种极致。
  当然,也可能有的仁人是言自巧、色自令,我想象中子贡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圣人不说绝无,而用了“鲜”字。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君子到底应该什么样的言什么样的色呢?时然后言,乐然后笑,我想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活着不要那么累,自然而然,就最好了。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一章是曾子自述修身的法子。
  曾子说:我每天从三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的地方呢?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的地方呢?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已经熟练掌握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修身格言。但是第三句话仍然是存在疑点。朱熹认为传是“受之于师”,其实为人谋和与朋友交都是及人之事,传解释成“传之于人”感觉上可能更顺一些。曾门弟子参与了《论语》的编纂,他们记曾子的话,选他学生时代的还是当老师时讲的?所以,还是选“传于人”踏实一点。
  我每次读《论语》,读到这里都顿一下。圣贤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我们每天想的都是什么;圣贤每天三省其身,我们每天做些什么,圣愈圣,愚愈愚,分野恐怕就在这些地方。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个成语我们平时也可能会用到,就是出自朱熹给这一章做的注。


学而第一(2)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论语》里第一次出现治国这个大题目。
  敬是遇事谨慎的意思;信是不用权诈,不朝令夕改,表里如一,始终如一;节用好理解,但是要上升到贬奢糜尚淳朴的高度;爱人就是爱人,只是不可姑息;使民以时,主要是说要“不违农时”,使人民能充分地休养生息。
  这五点看起来浅显,但是如果真有做到,虽大国可治,所以看起来浅显的未必浅显,看起来复杂的未必复杂,老子也讲“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找到大本大源,其他的东西真是如高屋建瓴。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一般两种意义,一是指年纪幼小之人,一是指学生,这里取第一种意义。
  这一章是教人为学的。为学要以躬行为本,躬行要以孝悌为先。说行有余力,不是说做这几件事有余力而后学文,而是说要以这几者为本,以其余力来学文。集注说,文就是六艺礼乐。
  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了;有教的,也大多从利禄起见。你好好学,考不上大学没有饭吃;现在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了,你得考研、出国。希望子弟生活得好一些,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合圣人之心。但是何妨再期望子弟做大圣大贤?说大圣大贤或许大而空了,那你何妨教他做个好人?
  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我祖母告诉我,我父亲幼时,我祖母问他人生信条是什么,我父亲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对待妻子要重视其品德而不要看重容貌,侍奉父母要竭尽其力,效忠君主要不惜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要守信用。这样为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的。
  “贤贤易色”,朱熹集注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我认为这一句他解释得不是很贴切,这一段子夏还讲了父母、君和朋友,都是人伦的范畴,何苦单单少了夫妇这一伦?重德不重色,以之论夫妇之道,当然是很讲得通的。
  末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讲学贵实行,更是说学问有益。实行不错,实行前最好还是弄通道理。不然,自以为是做好事,未必做得都那么合适,有人觉得这句话讲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其实是他没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不懂这里边有知行合一的意思。
  易或解作如,或解作平易和易,都有道理。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勿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有时指成德之人,有时指在位之人。联系下文,不大像是说成德之人。
  《论语正义》引《法言·修身篇》: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曰: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是言君子贵重也。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了就不牢固。
  主忠信,有三种解释。第一种,做人做事严守忠信;第二种,“主”与“友”对,投靠的一定要是忠信之人;第三种,训“主”为“亲”,亲近忠信之人。三种解释,好像没有讲不通的,也不大好说哪一种更合适。
  无友不如己者。这一句就有点意思了。苏东坡说: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所以“如”字不可解成“胜”,而要解成“像”。孟子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这都是友“如己者”。
  这一句讲友道,后面“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是讲友道,要参看。
  过则勿惮改。惮,是畏难的意思。君子应当有过速改,不可以畏难苟且。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一章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关于丧祭的,丧尽其礼,祭尽其敬,老百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