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005年第15期-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目 录 :::。。。
[卷首语]
诗歌仍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胡 平
[好诗共享]
望大陆................................于右任
铁砧上................................杨凤楼
[以和平的名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征稿作品专辑]
祈愿(组诗).............................孙晓杰
风停下来的日子(外三首).......................徐书遐
每当唱起那些老歌...........................张 庞
和平的宾词..............................张学梦
不存在的记忆(外一首)........................殷 实
宝塔山(外一首)...........................柯 平
昨天的今天(组诗)..........................石 英
又闻黄河怒涛声(外一首).......................朱增泉
老兵的反思..............................雪 川
一切都未消失.............................胡 弦
血泊秦淮...............................孙友田
胜利日的追思(二首).........................刘 虹
听父亲讲抗战的故事..........................康 丽
拒绝遗忘(外一首)..........................子 川
李秀英................................敕勒川
以和平的名义(二首).........................孔 灏
抗日堡垒户..............................赵贵辰
哦 太行...............................许炯心
记住.................................韩 冰
红色脚印(二首)...........................张绍民
八女投江...............................弓 车
一支1943年的驳壳枪........................蒋明河
历史依然活着.............................秦 进
回声——狼牙山五壮士.........................方良聘
一小块弹片..............................春暖水
看一部黑白抗日战争片.........................叶 臻
过去的芦苇就是眼前的芦苇.......................乔守山
最后.................................柯健君
如果——...............................白文峰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齐大健
歌声.................................谢克强
东洋刀................................卫克兴
爷爷.................................刘福君
写于残历碑下.............................刘文玉
烈士公墓...............................付会敏
让胜利在春天里飞翔(二首)......................雪 浪
八路*.....................董洪良
[光芒与蝶]
光芒之犁(组诗)...........................古 马
纸上的光阴(组诗)..........................阿 毛
江山与蝶(组诗)...........................朱 积
寻找五谷的口唇(组诗)........................华万里
三华里笔记(组诗)..........................吴 波
荒原(组诗).............................马利军
[每月诗星]
流年(组诗).............................三 子
我惧服于时间的强大..........................三 子
找寻时光深处的精神原乡........................聂 迪
[当代诗人群像]
当代诗人群像........................姚振函 刘小放等
[本期特稿·烽火诗人]
为伊甸园而歌.............................魏 巍
[诗歌演讲厅·在《诗刊》听讲座之十九]
散文诗音乐性的建构..........................蒋登科
[中国新诗选刊]
诗人自选诗..............................马永波
聚焦:组诗推介榜.......................杨森君 谢 君
灯下翻书..........................赵丽宏 第广龙等
诗歌仍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 胡 平
我写评论,也写小说和电视剧,但谈到诗只能说些外行话。
我觉得诗是表达人类情感最完美纯净的符号,诗作应该对于当代人的情感生活发生一定的影响。不知道这个观点对不对,可是确实想不出近年来有哪些诗真正影响了当代人的情感生活。这方面,似乎倒是流行歌曲用歌词代替了诗的作用,比如说像《迟到》、《同桌的你》、《常回家看看》之类作品,每一首都填补过人们感情诉求上的一种空白。人们把欢呼声报予了歌手而冷落了诗人。
也许是媒介的关系妨碍了好诗的流行,小说也受到这种限制。但我又觉得在传播上诗比小说灵活。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收到短信,那些大多押韵脚的段子展示出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实际上现代通讯手段也同样为新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优秀的诗作可以不再限于纸介,而借助精巧的手机大行其道,会有更多的人轻易享受到诗人的创造。我听说已经有人斥资运作推出手机小说了,怎么还等不到运作手机诗的消息呢。
现代人对诗歌真有些淡漠了,我这么想过。可是访问了一趟越南,又生出些困惑。越南人也看电视,但对诗歌的痴迷不改初衷。据说全国大部分人写诗,诗的交流成为日常的飨宴,乃至于政府也要亲自出面表示对诗歌的重视。国家一年一度诗歌节,通常有一名副总理出席庆典发表讲话。席间我问主人他们写的最多的是什么,戴黑色宽边眼镜的诗人回答我,包括战争和爱情。这位当年的战士为我朗诵了一首,他新写的爱情诗,脸上的表情像稚童一样天真、修女一般虔诚。感受着他韵律里跳动的兴奋,我想到,原来越南人是浪漫的。也许,一个相信理想和爱情的民族才会维护诗的家园!
其实我喜欢诗。年初到内蒙,来到阴山下,站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野,遥想敕勒川悠远的寂寥与壮阔,仍不禁心潮澎湃。我觉得那样一首数十字的民歌,至今仍抵得上数十部有些质量的长篇小说。我问了同行者一个傻问题:“现在有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吗?”同行者想了想,说并不排除吧。我又问了一个同样傻的问题:“如果今人能写出来,会被人发现吗?”
不管我说什么,有一句不会是外行话:诗歌仍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望大陆
■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王充闾解读:于右任先生一生爱国,风范长存。晚年羁留台湾,始终思念亲友,思念故乡,思念大陆,热切期望祖国统一,叶落归根,写出过许多强烈抒发思乡之痛的诗词。诸如,“夜夜梦中原,白首泪频滴”,“垂垂白发悲游子,隐隐青山见故乡”,“海上无风又无雨,高吟容易见神州”等等。病重期间,老人在日记中写有“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见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的遗言。并把这一遗言凝结为血泪交进、激情喷涌的诗篇,记在1962年1月24日的日记上,《望大陆》一诗由此产生。后来,老人还把它写成了条幅。
诗分三节:第一节强烈抒发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表达了对有生之年不能亲睹海峡两岸统一的失望情绪;第二节写他对故乡对亲友痛彻骨髓的思念;第三节,写他四顾苍茫,归期无日的深悲剧痛。生前无缘重返故乡、重见大陆,那就在死后埋骨于高山之巅,“望我大陆”,“望我故乡”吧。“国有殇”,借用屈原《九歌》中“国殇”一词,表达自己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
诚如高尔基所说,真正的诗往往是心之歌。这部千古绝唱就是古往今来“心之歌”的典范。全诗以“骚体”出之,既反映了老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倾慕,更获得了古人所说的“长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最佳表现形式。它浓缩了海峡两岸的情怀,道出了无数他乡游子的心声。正是因此,当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诵读了这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之后,博得全场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于右任(1879—1964),中国国民党元老,书法家、诗人。陕西省三原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辛亥革命后,曾任职南京临时政府,后长期担任监察院院长。1949年羁居台湾后,时以诗文抒发其思念桑梓、热爱祖国、渴望统一之情。遗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等多种。
铁砧上
■ 杨凤楼
我喜欢看老锤底气十足的
“嗨嗨”的喉音
把大徒弟二徒弟抡起来
呼呼生风 雷鸣电闪
我喜欢看赤脊赤胸的徒弟
把白发苍苍的师傅
抡起来 活脱脱
一条老龙 雨骤云奔
我喜欢看师傅指挥若定的神气
握住徒弟像握住一把小锤
敲打铁砧像敲击琴键
一支乐章 铁骑千乘
我喜欢看师傅和徒弟都是
红透的好钢 关键的几锤
崩石摧山 打出的锄刃
拒绝两层皮
阳飏解读:这是一首男人“底气十足”的诗,像是秦腔中紧随开场锣亮嗓的“嗨嗨”之后,二话不说的武生便动作起来,弄得观众 (读者)肌肉紧绷。这首诗总计四小节,先且看前三小节的最后一句:“雷鸣电闪”、“雨骤云奔”、“铁骑千乘”——你说由不由得你肌肉紧不紧绷?其实,前三小节的形容都是铺垫,主旨在第四小节“我喜欢看师傅和徒弟都是/红透的好钢”——诗意有了,道理也出来了——讲道理完全用不着诗,但《铁砧上》讲了,听者由是也便要跟着掂量掂量“关键的几锤/崩石摧山打出的锄刃/拒绝两层皮”——这锤似乎有些重,因为打出的不就是锄刃吗?用得着使那么大力气吗?可一开场的“嗨嗨”劲儿就铆足了,抡起的锤半空中停得下吗?想起小时候拿一铁钉放到铁轨上,风驰电掣的火车瞬息碾过之后,那铁钉就成一把簿刃小刀了——既然有那种力量,就甩开膀子抡吧,火星四溅,是不是温度太高?好钢是要淬凉水的。这首诗如果能再做些冷处理,效果应该更好。
杨凤楼,男,山西省高平人。务农之余,创作大量诗歌。在《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作品。曾获过各种奖励。
栏目主持人:大 卫
祈愿(组诗)
■ 孙晓杰
抗日战争
一位八十八岁的中国人
亮出她身上的刀疤。疤痕凹陷着
仿佛保留着刀尖刺入时的惊怵
一位七十八岁的中国人
从已破败的厢房里
操出一把沉重而黑亮的大刀
一位六十八岁的中国人
他放倒一棵树的语言,仍然适用
但涵义会被凋零的叶子重说
一位五十八岁的中国人
在一片凄厉的枪声中降生
襁褓里裹着:战火、鲜血和仇恨
一位四十八岁的中国人
还在为一场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举证
她已懂得:正义只存于良知之中
一位三十八岁的中国人
站在卢沟桥上,桥栏上精美的石狮
让他惊讶,并感到羞惭
一位二十八岁的中国人
走出丰田轿车,对我说,他九十八岁的祖父
前天去世,但不知为何:死不暝目
2005.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