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五德玄奇编年史--中国历代王朝的德性-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几次起义只是“德性”大爆发的前兆。黄巾之乱后,紧接着历史跨入了华丽的三国时代。曹操一代枭雄,不是傻子,他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谋朝篡位当那个出头鸟,也就不着急为德性的事上火;刘备那时候还拖着关张二人满世界流窜,也顾不上德;孙权年纪还小,真正第一个吃螃蟹的家伙却是袁老二袁术。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这袁老二心比天高,却没什么能耐,仗着自己是高干子弟就胡作非为,还琢磨着当皇帝。当时有句谶纬“代汉者,当涂高”,袁二说我们老袁家是春秋时代陈国大夫辕涛涂的后代,应了这个“涂”字;而辕涛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那我袁家也是土德,根据五行相生,恰好取代汉的火德。
于是在建安二年,他就高高兴兴地称了帝,谁知道众叛亲离,末了这位“皇帝”连碗蜂蜜都喝不到就挂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倒真是土德呢;因为蜂蜜是水,土克水,所以他喝不到……说句题外话,袁二在这上面栽了大跟头是因为他不学无术,不知道当年东汉年间谯周(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个整天夜观天象闹着要投降的老爷爷)曾经问过阴阳大师周舒,周舒说这谶言指的是魏,但没说明理由。后来小谯又去找名侦探……不对,名术士杜琼。杜琼解释说这个“当涂高”代表的是魏;为什么呢?因为“魏”指的是皇宫两侧的柱子,称为魏阙;涂字是通假字,通的是途,也就是路;所以当涂就是指正当着道路,而正当着道路的建筑自然就只有高大的魏阙了。这样看来的话,袁二根本就是冒名顶替偷了曹操的月票坐公车,他不能不败。
袁家老二死了,还还有个老大。袁绍比他弟弟强,知名度高,人缘也好,实力也强,不免也动了称帝的心思。他讨破易京捏掉公孙瓒后,不免得意起来,这时候他手底下有个叫耿苞的主簿,悄悄说现在汉朝的火德已经不行了,将军你是黄帝之后,享土德,正是取而代之的大好时机。
这个耿苞倒真是用心良苦,自知若说袁家是大舜之后,就等于把袁大降到袁二的档次了,干脆再提高几代,从黄帝起算。袁大自己听着挺高兴,不过他比自己弟弟多个心眼,把这事拿出来给幕僚们商议。幕僚们一致表示这个耿苞大逆不道,该杀。袁大没敢吱声,回头就把耿苞砍了,证明自己没这心思。
袁绍尚且如此,别的诸侯就算有了称帝之心,也就不大好意思说出来。后来大家彼此争战,谁也没空琢磨这档子事。一直到了三国局势稳定下来,曹丕篡了汉,这德性之说才重新浮出水面。
当初在汉恒帝的时候,有人在楚、宋之间见到了黄星。辽东一个叫殷馗的人说:“五十年后,在谯、沛地区要出一位大英雄。”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又有人在谯看到一条黄龙,太史令单飏说这地方将要出帝王啊。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当年的公孙臣来,这诈术经历了这么多年,还是米有进化的说。
这些真实性无可考证的祥瑞黄来黄去的,做为篡位用的理论基础足够用了。黄色是土德,这么多黄色的谶纬出现在曹氏的老家,用意不言自明。而且,曹丕选的是五行相生派的说法,而不是自称自己是克掉火德的水德,理由很简单,因为汉家的天下是“禅让”给曹丕的。据说在禅让的时候,有N多只黄鸟叼着红色的书聚集到了尚书台,不用问了,这一定是“上天”降下来的征兆,红火生了黄土。等到曹丕登基,立刻宣布改元黄初……看,连年号都是黄的!
唯一讨厌的是,那袁氏两兄弟一个把持了舜帝,一个占有了黄帝,曹魏自然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必须另选一个新祖宗。从古籍里查考,能和曹魏拉的上关系的是颛顼,但颛顼按照刘歆的系统是属水德,按照邹衍的系统则根本没他什么事,这就与曹魏大力宣传的土德不符合。怎么办?没辙,小丕丕只能狼狈地解释说我们是颛顼的后人嘛!什么?你说他是水德?对啊,但颛顼和舜的祖先还是一样的嘛!所以我们承的还是舜的土德啦……这个解释当真是牵强附会,一看就是走投无路硬憋出来的理由。不过也罢,就是个形式嘛,没什么大不了的。
Once upon a time; 光武大帝为了讨个吉利,把洛阳的水字边去掉变成雒阳,这个咱们前文说过。现在魏国做老大了,就有人上书说按五行学说土乃是水之牡,水衬着土乃能流动,土得到水才能变的柔软……最后总结说水对土德是有好处的。这一通玄之又玄的物理课把曹丕侃了个晕头转向。不过他这么一想,反正土克水,不吃亏,于是下令把雒阳改回来,佳字去掉,水字放回去,变成洛阳。
到了魏明帝曹睿的时候,这小家伙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老闹着要改正朔。群臣心想这改正朔,就得改服色,咱们大魏黄色挺漂亮,这么一改会被人嘲笑的,就纷纷表示反对。曹睿小朋友却是个驴脾气,三番五次地闹,非改不可。大臣里有个叫高堂隆的就上了道书,先顺着曹睿的毛摸了摸,稳住皇帝,接着和司马懿等人想出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搬出董仲舒的三统论,说曹魏是地统,地统尚白,可以按照这个来改朔,祭天的时候用白色的牲口,但服色还是按五行的黄色来吧。于是在群臣连拉带劝之下,曹魏总算是仍从黄色土德,小孩子毕竟难伺候呀。
至于其他两国,蜀汉号称是继汉正统,自然是火德。南朝刘宋时候一个叫刘敬叔的人在《异苑》里提到过这么一件事:“蜀都临邛有火井……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览而更盛。”意思就是说临邛有一口盛产天然气的火井,桓灵的时候逐渐烧的不如以前了,等到诸葛亮到了四川去看了一眼,这火就重新旺盛起来;这就是暗示本来汉代到了桓灵就快完蛋了,幸亏有诸葛丞相在四川撑着蜀汉,这才汉火重光,一息不灭。搞笑的是,刘备称帝的时候,也有人汇报说在武阳的赤水看见一条黄龙,待了九天才走。且不说这是曹魏玩剩下的桥段,单从颜色上来说也与汉德不合,不过蜀国有资格做美国政客的人很多,他们引经据典地解释说《孝经援神契》言“德在深渊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经》里又说飞龙在天,所以老大您当皇帝是完全符合天意的。就这样,他们轻轻跳开“黄”字,避实就虚单说“龙”字,打着降龙十八掌蒙混过去了。
而吴国呢,孙权更没什么创意,照搬了曹魏的剧本,先改元黄武,带了个“黄”字,又在鄱阳发现一条黄龙;等到了黄武七年年底,孙权坐不住终于称帝,立刻就有人说在夏口又看到一条黄龙——敢情这三国的黄龙比耗子还多——于是这一年就是黄龙元年,他连年号都懒得想了。这么黄来黄去的,吴自然就是土德了。
所以说这三国鼎立,其实就是俩土一火三拨人争来打去。
到了三分归晋的时候,司马氏该应什么德呢?魏是土德,那么晋就应该是金德,尚白色,因为土生金。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未必大家都这么想。晋武帝泰始二年的时候,一群老头子官僚上书奏说咱们晋是受了魏禅,应该学尧禅让舜的传统,继承前代的土德和黄服色。司马炎本来打算恩准的,这时候跳了来一个孙盛,气哼哼地说:“你们全错了,学没学过五德始终啊,晋代了魏,是以金代土,尚白,这才是王道啊!”
写到这里,我得说我太感动了,因为前面几百年以来,天下只围着“土德”和“火德”打转,好象全世界只有那么两德似的,乏味啊乏味,现在终于冒出一个新鲜的金德,总算可以换换空气了,不然土土火火的,读者不烦我也会腻味死,孙盛大人真好。
德性之说一旦兴起,自然就会有“哈德”的人来献符瑞来配合论点,这一次也不例外。据说魏明帝时期有人在张掖的删丹县金山柳谷里面发现了一块大白石头,上面写着:“上上三天王述大会讨大曹金但取之金立中大金马一疋中正大吉关寿此马甲寅述水”一共三十五个大字。魏明帝一看,有“讨曹“二字,心里就不痛快,派人把那个讨字的那一点敲掉,变成个计字。等到司马炎受了禅让后,一个叫程猗的人提起这茬,跟司马炎说:“这石头上有个“大”字,乃是极为兴盛的意思;还有个金字,正是我晋朝的德性;还有个中字,意思就是正赶上交汇的时机;还有个吉字,当然就是吉利的意思。这石头分明就是暗示陛下您开创大晋王朝乃是顺应天意呀!”
好嘛,他倒省事,就拣了四个吉祥字儿说,别的就装没看见。
关于晋的德性,还有一个例子。在建兴年间,晋愍帝司马邺在位。江南出现了一首童谣:訇如白坑破,合集持作。扬州破换败,吴兴覆瓿甊。坑是一种陶制容器,它的口是用金属籀起来的,所以属“金”,又是“白”颜色,所以白坑实际上指的就是“金德尚白”的西晋司马氏。果然到了建兴四年,匈奴大将刘曜攻陷长安,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白坑”破了个乱七八糟。
细心的人也许要问了,这个金德有矛盾啊。蜀汉是火德,火非但不生金,反而是克金的,怎么会归晋呢?这个嘛,好解释,因为伐蜀的不是晋,而是魏。虽然那时候司马氏早就把持朝政,但名义上还是曹魏的天下,皇帝还是曹奂,所以灭蜀从五德来看,恰是“火生土”;而到了伐吴的时候,曹魏土德已败,司马氏已经得了天下,承了金德,土生金,所以晋伐起吴来也就无往而不利了。五德之说虽属虚妄,在这里倒也很难得与现实配合的很巧妙。
作者:马伯庸 回复日期:2004…10…8 5:24:25
接下来的历史,可就麻烦了。以往虽然五德说法很多,可都是一朝一代交替着来,还算有个谱儿。可从西晋开始,这谱子就彻底乱了套,因为五胡乱华,开始了史称十六国和南四朝的大分裂时期,那时候南北分立,诸国蜂起,华夏大乱,其混乱有甚于伊拉克塞黑索马里,大家人手一“德”,混乱到家了。
五胡乱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灭亡了西晋,把司马氏和中原大族赶去了长江以南。在中原折腾的少数民族兄弟们宣称自己是继承了西晋的正统,该按着五德继续排行;而在江南的东晋以及随后的宋齐梁陈四朝则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正根,有资格参与五德循环,北边那些蛮子都是僭越,是伪朝。结果“五德始终说”的链条到这里就一分为二,一南一北两条分支,双方谁也不服谁,倒也煞是热闹。
让咱们从北边先说起,这一位是十六国中第一位英雄豪杰刘渊,他是匈奴人,左贤王刘豹之子,曾在晋朝为官。西晋八王之乱后,他被匈奴诸部推为首领,起兵反晋。因为他汉化程度太深,总觉得起兵得有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想来想去,终于被他想出一个有创意的理由来:当年刘邦曾经与匈奴和亲过,我就是匈奴人,而且也姓刘,那就是汉室宗亲呀。于是刘渊拿着这位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说事,宣布国号为汉,还很有幽默感地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摆明了是继承蜀汉的火德,不承认晋的正统地位。可惜他出身少数民族,没人搭理他,他这个兴复汉室的口号没多少人响应。
后来刘渊死掉,他儿子刘聪即位,派刘渊的侄子刘曜攻破了长安,拿下了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接着刘聪的儿子刘桀接替皇位,却被大将军靳准杀掉。于是刘曜乘机在司空呼延晏等人的拥戴下砍了靳准,做了皇帝。 司空呼延晏给刘渊上书说:“晋朝是金德,本朝取代了晋朝,按照五德相生的说法,金生水,应该是水德。这个汉是火德,十三不靠。不如把国号改为赵吧,赵出自天水,正应了水德。” 刘曜一听,想想自己叔叔打了这么多年汉室的旗号,也糊弄不了老百姓,于是下诏,把汉的国号改为赵,水德尚黑,服色旗帜都改黑色。
刘渊手下本来有一位大将石勒,是羯族人,一直很受重用。刘曜称帝改号后,把他也封了个赵王。后来两人交恶,石勒灭了刘曜,也建立了一个赵国——史称刘氏赵国为前赵。石氏赵国为后赵。在二赵混战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荏平的县令师欢打到一只黑兔,献给石勒。石勒身一边一个叫程遐的人说这兔子是黑色的,黑色乃是水德之象,预示着您将取代晋朝金德,石勒听了特别高兴,宣布改元太和以纪之念。
等到石勒砍了刘曜,该称帝了,于是就想到了黑兔这件事。恰好侍中任播也上书说:“那个刘渊的赵来路不正,不该在五德之内。我们石赵才该是继承了晋朝正统的水德。”两件事联系到一起,于是后赵就应了水德,尚白。这和当年刘邦指汉为水德张苍附议的故事真是同出一脉的师兄弟。
后赵日子并不长久,摊上一个超级变态石虎为君,很快陷入宫廷斗争之中,先被石闵(冉闵)把石氏皇族杀的七七八八,然后末代皇帝石祗起兵讨伐不成,被自己的部将害死,水德的后赵就此OVER。 这个时候,中原之地有三处主要势力,一是改名冉闵的石闵开创的冉魏;二是氐族符氏;三是鲜卑族慕容氏。 南边本来在刘渊时期还有一个李特、李雄的成汉政权,不过他们没德过什么东西,后来被东晋大将恒温灭了,不提也罢。
公元352,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灭掉了冉魏,燕主慕容俊觉得自己很不得了,于是称帝建立燕国,史称前燕。既然称帝,就得找找自己的德性是什么。别看前燕自己是鲜卑族,可还真看不起其他少数民族,很多大臣觉得这什么前赵后赵都是蛮夷,不能算在五德循环之内。当年张苍把秦朝踢开,让汉直接继承周的德性为水;后来刘歆也把秦踢开,让汉直接按周德继德行为火;这前燕大臣们也打算如法炮制,让前燕直接继承晋德,晋为金,那么前燕该是水德————转了一圈,还是抄袭前后赵那一套。读书人说话罗嗦,商议了很长时间也没个准数,慕容俊心里也没底,就从龙城召来了一个明白人韩恒。韩恒那也是一代名士,他说咱们燕王是在东方发迹的,按八卦来说就是震的方向,而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