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五德玄奇编年史--中国历代王朝的德性-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是一代名士,他说咱们燕王是在东方发迹的,按八卦来说就是震的方向,而四象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所以震方又是青龙,青色乃是木德之色,所以燕该是木德。”
其他人一琢磨,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而且后赵是水德,五行相生水生木,燕即木德也不吃亏。最初慕容俊不太乐意,大概是嫌这个木德不如水德好听,后来群臣都赞同木德,他不得以只好下诏公告,从此前燕就确定下来是木德,尚青色。
“五德始终说”到目前为止,一直为诸家皇室所迷信,虽然中间颇有争议,但从汉至前燕,五德循环,贯彻始终,都有本可据有案可查。而直到前秦,这一条链子却意外地中断了,原因就出在前秦的一代英主符坚身上。
前秦的前途本来并不被人看好,开国君主符洪的孙子符生是个暴力分子,这小子在位的时候把国内折腾的乌烟瘴气,符坚气不过,就发动政变把他给杀了,自己即位,局势立刻大为不同,他这个皇帝当的实在华丽,对内修政安民,对外灭掉前燕、前凉、代国,一统北方,一时极有霸主气象。
按说这前秦在符坚治下,比前面几个势力都风光的多,而且兴儒学,早该有人站出来议论德性。可偏偏这么怪,前秦的“德性”史书上却没提过,符坚也从来没明确说自己是啥德。
有一种说法认为,符坚并不迷信,所以他对这类玄幻的东西是持反对态度的;在他执政期间,老庄还有图谶之类的东西都是严令禁止,所以“五德”自然也在禁止之列。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符坚虽然禁那些玩意,但这是出于自王猛的意见,他本人其实也颇信这些符异谶纬。新平王符彫有一次给他献了图谶,王猛说这小子妖言惑众,砍了吧。符坚对王猛一向言听计从,就要杀符彫。符彫临刑前上了一篇文,在文里引经据典一通神侃,把符坚给侃晕乎了,结果给他追授了个光禄大夫。而在符坚临死前,姚苌问他要玉玺,他瞪着眼睛骂道:“你丫一个小羌崽子也敢逼我,你算什么东西,根本连一点图纬符命的凭据都没有,还想要玉玺登基?”说明他还真是信这个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前秦应木德,因为符氏最早的时候是姓蒲,后来符洪听过一句谶言“草付应王”,恰好他孙子符坚背后还写着“草付”,于是改姓为符。草属木,那么由此推之,前秦该算是木德。这个说法得到了后秦开国之君姚苌的支持。他杀了符坚抢了玉玺称帝,自谓是以火德替了符氏的木德。
而还有第三种说法,出自北魏,说前秦承前燕正统,以木生火,应该是火德才对。
这三种说法要么是没有史料支持,要么是跟理论不符,符坚本人又不可能现身说法,所以到现在还是一笔糊涂帐。以我个人的看法,有可能是符坚确实信图谶之说,但是王猛不让,于是他也就没搞五德的花样;以他对王猛的信任程度,就算后者死了,这个政策应该也不会改;等到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符坚也就没时间玩五德游戏了,因此前秦没有官方认定的德性。
前秦风光了一阵子以后,终于赶上了淝水之战,引致全国大崩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秦倒真象是火德……碰到淝“水”,于是挂了——当年刘秀改洛阳为雒阳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地名和王朝之德也相克哟。
前秦一倒,麾下有点能力的人都蠢蠢欲动,中原大地立时就冒出了无数割据势力。个头儿比较大的有后秦、西燕、后燕,后来又冒出夏啊、北燕啊、南燕啊、后凉啊、北凉啊、南凉啊、西秦啊(我还韭菜呢)等等一大票国家,跟当年苏联解体后独立出一大堆“斯坦”似的。
后秦刚才提过了,国主姚苌自称是火德,以继承符氏的“木德”,至于前秦到底是不是木已经不重要了。那一票X燕的德性没明说,但想来是继前燕正统顺应“木德”的。其余几个小国都是路人甲,路人乙的角色,到底什么德不说也罢,不过有一个国却不得不提,就是大夏。夏的创始者是赫连勃勃,这家伙是匈奴人,曾是后秦的将领,后来戳杆子自己闹了独立。赫连勃勃一听名字就是个满面大胡子的蛮夷(当然,人家其实长的挺有气度,姚兴见了都要流口水的)而他所做的事也和野蛮人差不多。他给自己建统万城的时候,每修一段城墙就派一个人拿长矛去扎,扎进去就把建筑工人处死,扎不进去就把持矛的人处死,比现在北京施工队的老板还黑。其他的残暴事迹更是不胜枚举,在十六国时期的暴君里能排的进前三名。
可最令人FT的是,这么一个野蛮人,却大摇大摆地自称自己是大禹之后,所以国号为“夏”,奉的是金德,也要在华夏正朔的五德循环里占那么一席之地。打下长安以后,赫连勃勃曾经在统万城的南边刻石颂德,里面说“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网漏殷氏,用使金晖绝于中天……于赫灵祚……金精南迈”。大致意思就是说:老子是大禹后裔,自从殷商以来金德一直混的不太好,一直到我,这才算是金德复兴云云。具体赫连勃勃怎么推演的已经不可考,我估计可能是因为他和后秦之间颇有渊源——后秦属木德,按五行相胜系统的算法,金克木,这就对的上卯了;唯一的问题是,后秦是人家东晋灭的…………算了,俺干嘛要给他找理由算正统?反正他这个金德来路不明,事实上也没几个人承认。
这十几国在中原闹腾了许久,最后终于被鲜卑族的北魏统一,北边这才算是安定下来。北魏是什么德咱们等会再说,先回过头来说说南边。
其实南边的形势比北边就简单清楚的多了。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被刘曜拿下的时候,正好晋室里有个叫司马睿的皇族在长江以南的建邺呆着。当时“永嘉南渡”才过去六年,人心惶惶群龙无首,大家看司马家也剩不下什么好枣儿了,于是矮子里拔高个,把他拥戴为帝,继承皇统,史称东晋。
东晋局势比起西晋要稳定多了,长江横在那里就是天然的马齐诺防线。只要北方五胡诸国没出古德里安与曼施坦因,这个偏安江南的朝廷就能一直平安无事。虽然东晋也组织过几次北伐,可都被少数民族兄弟们敲了回来,于是只好乖乖地趴在江南养活那一大窝磕药的名士。北方诸国中只有符坚认认真真南征了一次,可惜淝水之战客场惨败,让东晋躲过了一场大劫。这件事经常被江南名士拿来吹牛,说咱家才是正统,看见了吗,老天爷保佑着呢。
东、西晋其实是后世学历史的人为了考研划重点方便而分的,当时人家江南可是坚定地认为只有一个晋朝;既然只有一个晋朝,那德自然无需改动,于是东晋也是金德————同时期的北边,什么水德木德火德金德掐的正欢实,东晋都是置身局外,冷眼旁观,嗤以之鼻,最多从牙缝里蹦出三个字:“哼,伪朝”
公元420年,那时候北魏还在打扫北方中原地带,东晋出了一场大变故,被自己朝中的大将刘裕逼着禅位,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
刘裕这人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在东晋服役那几年屡立奇功,最远曾经打下过长安,后来又被“金德”小太阳赫连勃勃撵出去了。这个人的身世很有意思,据他自己说是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如果这个谱系是真的话,他倒是与刘向、刘歆两父子有亲戚关系呢。小时候他也是靠卖草鞋为生,跟当年那位大耳朵的汉室宗亲际遇颇为类似。
按说他跟汉朝皇室这么有缘分,篡了位以后该说自己复兴汉室才对。不过刘裕大概是知道那时候去汉朝灭亡有几百年了,已经没什么号召力;何况有刘渊前车之鉴,还是换个国号的好。刘裕篡位前是被封为宋公,于是国号就是宋了。
国号换掉,那么德自然也得要换。五行相生,金生水,刘宋就应该是水德,尚黑。《宋书·祥瑞志》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在东晋义熙十一年的时候,建康(因为要避司马邺的讳,所以东晋初建邺就改名为建康了,就是今天的南京。)的西明门忽然塌陷,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水灾。这当然不是豆腐渣工程的错,西方属金,西明门就是指金乡之门,被水毁了,恰好就是金德衰水德兴旺的迹象。所以读宋书,经常可以看到皇帝老儿穿着黑介帻单衣晃来晃去,就是尚黑服色的缘故。
刘宋王朝过了六十几年,被萧道成推倒。萧道成的南齐不用说,萧字草字头,属木;加上水生木,于是齐就应木德,尚青色。关于这个的符兆还是一如既往地玄,说萧道成十七岁那年梦见一条青龙追着西边的落日跑,有术士解释说落日就是刘宋,这青龙自然就是萧道成;而他的儿子萧赜十三岁那年,梦见穿着木屐在宫里溜达。木屐当然是木头做的,暗示他早晚会登基云云。这还算是祥瑞里比较有创意的,其他废物点心就只会比照着史书,编造说哪里哪里又看见一条青龙云云,叫人看了想打瞌睡。
南齐传了五十五年,终“禅让”于梁。那么梁是什么德呢?经过前面这么多朝代的熏陶,大概大家都猜的出,木生火,梁一定是火德喽?……桀桀桀,今次你就说错了呀!
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奇怪的家伙,他本来也是南齐皇室宗亲,他老爸就是萧道成的亲弟弟;有这么一层关系在,他就算踢开末代皇帝萧宝融,自己继承南齐的皇位也完全合法。不过他不干,非要用自己的封号“梁”来做国号,明摆着想另立新朝新气象;立新朝也罢,然而在议德的时候,他却又搬出自己是齐朝皇族的身份,说大家都是一家人,谈什么五行生克的就见外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前朝什么德咱也是什么德。于是乎,这“五德之说”第一次蒙上了“亲情”的色彩,而齐梁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对真正连续同德的朝代。(秦汉、前后赵本来也是同德,但那是在不承认前者正统地位的前提下,所以不算)
后来梁被北边投诚过来的侯景折腾了一气,元气大伤,最后被大将陈霸先篡了位。这位陈霸先是个老实人,梁是木德,木生火,那么陈朝自然就是火德,整个过程中规中矩,乏善可陈。一方面是因为没什么可争议的,另一方面也证明南朝对五德之说也开始不怎么重视了。
综观东晋以及南四朝,五德循环波澜不惊,个个都是顺理成章继承下来。相比起南朝“德”的平稳过渡,长江北边的“德”可就真称得上是热闹非凡。
长江北面最早当老大的是北魏,北魏的皇族拖把头……不对,拓拔氏源出黑龙江,是鲜卑族。五胡乱华的时候,拓拔氏也南下想瓜分中原花花世界,在山西建起了代国,后来被符坚攻灭。等到前秦崩溃,拓拔珪趁机跑到内蒙古重建代国,然后改国号为魏。
别看这北魏一派游牧民族气象,来头却还十分正点哩。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拓拔氏最早系出黄帝!!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被封到了北边大鲜卑山,就是拓拔氏的先祖。无论邹衍还是刘向、刘歆,“五德始终说”排的世系里黄帝都是属于后土之德,而北方俗语里“土”字念“托”,“后”字念“拔”,这就是拓拔氏的起源……强吧?完全无敌的设定,这比那个《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就更有想象力。
既然北魏自称是黄帝之后,那连符瑞什么的也省了。拓拔珪改国号称帝的时候,就依照这个说法,上应土德,服色尚黄,干脆利落。啧啧,看看人家北魏多气派,别的朝代都是参考着前朝之德来确定自己的德行,比如汉是火,魏就是土;宋是水,齐就是木;只有北魏煌煌大气,不跟那些小家伙蜗角相争,直接从黄帝开始论辈份,根正苗红……当然啦,这是官方的说法,实际上拓拔氏在北魏之前一个带“德”的势力都没消灭过,无牛可吹,无德可替,只能走祖宗路线。所以这个北魏的“土德”是横空出世,没法排进五德始终说的循环里去。
后来北魏在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五十一年以后,到了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一代明君魏孝文帝拓拔宏开始亲政。拓拔宏雄才大略,精熟汉典,终于觉察到本朝这个“土德”来路实在不正,和历代传下来的顺序接不上榫头,于是下诏让群臣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换一个更合适的“德”,或者找出个更合适的解释来。
这一下不得了,惊起了座下无数读圣贤书的闲人。要知道,这北魏群臣多是些机关干部,最喜欢开会,解决问题与否倒还次要,最重要的是能过嘴瘾。当年北魏历代皇帝想迁都洛阳,这些大臣就嘁嘁碴碴聊了半天也没个定论,只好搁置。前两年拓拔宏因为多了句嘴,问祭祀太庙该用“禘”还是“祫”字来形容,又引得大臣们兴高采烈地又发帖子又灌水,折腾了半天也没结论,最后拓拔宏自己锁帖了事。现在既然皇帝开了新话题,大家岂能放过,于是纷纷引经据典,引发了一场大辩论。
最先站出来的是中书令高闾,他是个书生,文学青年出身,比较有学问。他说五德之说本自汉代开始,一共有三种说法,张苍认为是水德,贾谊、公孙臣认为是土德、刘向认为是火德;水德从逻辑上说不通,而土德则是把秦朝当成正统,都不足取,所以汉的火德应该是直接取代周的木德,这才合乎天理。以后魏土德代汉火德,晋金德代魏土德,赵水德代了晋金德,(前)燕木德代了赵水德,(前)秦火德代了燕木德。秦虽然不是我们灭的,但它灭亡的时候恰好我大魏始称帝,所以我们应当接替秦的正朔,火生土,咱们大魏还是土德。
听到他这么一说,旁边跳出二人,一个是秘书丞臣李彪,一个是著作郎崔光,他们都是拓拔宏身边的重臣,掌握着修史的大权,自然嗓门比别人大些。他们两个觉得,你高闾小P孩一个懂什么?老爷我是专门修史的,这方面我们才是行家。我大魏当年神元皇帝拓拔力微跟晋武帝司马炎是好哥儿们,后来刘聪、石勒肆虐的时候,本朝两位皇帝还帮过晋朝的忙,晋朝一直感恩不尽;后来平文皇帝抵抗过符坚,太祖灭掉了后燕,这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