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疯狂-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居然已经用她们的强势话语弄得别人很不自由——“另类”一旦成为“主流”,我不知道,“新人类”们到底是喜是忧?
  看她们的书,经常在看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我也是七十年代生人,而且是七五年,在正中间。处在这样的位置上,不管是瞻前顾后,还是左顾右盼,似乎都比较有发言权。
  我不能说我喜欢她们。她们笔下的生活,到底还是狭窄了一些。如果莫名其妙地被她们和她们的文字她们的生活“代表”了,我会觉得自己的身份很可疑。写作者的天职固然要听命于自己的感觉,可是当这种感觉过于绝对化的时候,就不免渐渐地流于形式,外表是浮华的,内里却透着力怯。
  我也不能说我讨厌她们。当我看到“……我的青春都给了报纸,每年年底把报纸拖出去卖就会发觉它们变得沉甸甸的,里面浸湿了我的青春……”(大概是周洁茹的手笔),即便觉得有一点矫情,我还是被感动了。
  我的一个朋友在感动之余,竟生出一丝窃喜:她说看了这些以后才知道原来写小说这么容易。
  这大概是“七十年代以后”的又一个特征:看她们的书,有极强的参与感。不管是捧还是骂,反正每一个读者都没把她们当圣坛上的神女,心底里总觉得自己的故事能比她们讲得更好。反正是感觉,看不见摸不着的,谁比谁傻,说得清吗?


小说创造女人(1)


  还是要读小说。真正有故事的那种。可以杀掉几个晚上的时间,钻到故事里做个梦,再伸个懒腰醒过来,皮肤上起一层黏黏的雾。故事要养眼,一定得有女人走出来,由远及近,一步是一步的样子,倏然转身,剪得出一个利落的背影。
  想起碧姬·巴铎那部风情万种的片子《上帝创造女人》——创造女人的不单是上帝吧,我想,一定还有小说。
  人物:时雨蓬&西单小六&绿子
  关键词:恋爱免疫针
  时雨蓬敲门的声音明亮坦荡得像太阳,上饭店不屑吃八股菜,点鸡尾酒要那种叫“爆炸”的才够酷;动不动泼上发胶,把比男孩子还短的头发竖得根根朝天……不消耗费多少笔墨,时小姐便在池莉的《来来往往》里谈了场只赚不赔的恋爱:乒乒乓乓,短兵相接,临了挥一挥衣袖,懒得带走一片云彩。当然也不全是逢场作戏,时雨蓬脑袋发昏的时候也不是没想过做康伟业的太太,但是,但是……哪来的那么多“但是”?时雨蓬对自己说,不错,这个男人是挺好,好又怎么样?她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反正她就是不满意自己只围着一个男人转。
  当初读《来来往往》,时雨蓬给我的印象要比林珠强烈。如果拿色彩来类比,她就应该是一抹纯粹的绿,带荧光的,是有些晃眼,却也不逼人。反正X一代的游戏规则就讲究个你情我愿,不为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嘛。
  读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可以看到一个更妖娆更成熟的时雨蓬——西单小六。小说里的小六不象电视剧里的那么可恨,我们记住的大约只是她“步态松懈,身材挺拔,光脚穿拖鞋,脚趾甲染成杏黄”。她最喜欢让男人喜欢,最好为她打架。该立业的时候,她当了酒吧的女老板;该成家的时候,她嫁了人,丈夫至少比她小十岁。我想时雨蓬如果再长一些阅历,顺着她既有的轨道一路滑下去,大约也会是这样一个“不败的女人”。至于不败的法则,与其说是特立独行,倒不如说她们对投资报酬率的迷信远远比遭遇激情的诱惑来的重要。就好象注射了恋爱免疫针,剂量刚刚好,从此便百毒不侵了。很实用,不是吗?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做主,伤春悲秋,死而后已?
  小林绿子(《挪威的森林》)其实也是不想让爱做主的。她倒不是那种精于计算的人,只是想在这个太大太大的世界里保护一个太小太小的自己罢了。她“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在上课的时候孤零零地坐着”,是为了保护好自己;她不停地看成人杂志看色情电影,不停地说傻乎乎的荤话,也是为了保护自己。读这本小说,其实最有意思的就是看绿子跟渡边唠叨,既透明又世故,漫不经心乃至漫无边际——我觉得我几乎可以听见她的声音,有弹性也有光泽。
  有一天,绿子不再跟渡边说话了。她给他写了信,说她寂寞,说她很生气,因为他没有发现,她为他改变了发型。
  原来,恋爱免疫针是有保质期的。那么,时雨蓬和西单小六呢,如果小说可以跟人生一样长,她们的那两针,会有过期的一天吗?
  人物:邱欢儿&周蜻蜓&BJ&尼娜&克洛艾
  关键词:寻找彼岸花
  香港小女子张小娴说,爱,从来是一件千回百折的事。所以她笔下的邱欢儿(《再见野鼬鼠》)自己造了个青梅竹马的梦住进去,及至省悟门里面除了自己早已物是人非,再回过头来才发现门上了锁钥匙丢在外面——竟是出不去了。救赎的捷径自然有,照例要安排一个英俊富足有魅力更有责任感的男子,是可以拿一生去等她的。也照例有波折,真是差那么一点点就要与幸福擦肩而过了,门却吱呀一声打开。四目相对,依旧有渴望,只是这一路走来,彼此身上都蒙了灰尘。是简爱式的皆大欢喜:爱是春花秋月是雅诗兰黛哈根达斯,但,不是唯一,尊严才是。
  爱与尊严的拉锯到了张的另一部作品《三月里的幸福饼》里,终于连结局(或者说,像结局的结局)也没有了。时装设计师周蜻蜓是因为不想被文治忘记才刻意成名的,至少她以为是这样。事情发展到后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彼此事业的落差让爱情找不到合适的立足点——看书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没有道理的事,放下来之后思量,倒觉得这样更接近生活的,荒唐的实质。
  伦敦女人BJ,年过三十,待字闺中,嗜烟好酒,体重超标,还有那么点神经质,不管是在磅秤前还是在情场上,都一样屡败屡战……1996年,就是这么个平平常常的写在小说(《一个单身女人的日记》)里的人物,成就了畅销书的神话,也让全世界的女人都忍不住操心她的终身大事。甚至,为了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里争演BJ,大明星芮妮·齐维格不惜把自己生生地吃成了一个胖妞。BJ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我想,还是因为她真实,她遇到的每一种尴尬都让我们觉得眼熟。现代上班女郎的那些不大不小的压力与满足,或远或近的希望与梦想,都融进了BJ的减肥食谱和爱情故事中。我们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是像BJ那样,在茫茫人海里一遍遍地重复着儿时的游戏: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个……
  找到一个——男同性恋?!在德国小说《床上的谎言》里,尼娜万万没有想到,她寻寻觅觅,到头来居然被逼到了这么个不尴不尬的死角上,悲也不是,恼也不是。想当初,她费劲心机才跟英俊的导演尼克有了那么点苗头,甚至还为此阴差阳错地丢了工作,哪里知道……说来也怪啊,我们生活的年代百无禁忌,好象再也不需要像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林黛玉那样委屈自己了。然而,我们并不觉得爱的方程式就因此变得容易了,因为,答案实在是太多了——选择的极大丰富往往意味着无所适从,这是不是你我或多或少都要面对的困境?
  顺便提一句,写这本书的德国女作家佳比·豪普特曼还有两部代表作:《找个衰男人过日子》及《死了的丈夫才是好丈夫》。一看书名,你就知道她笔下的女人又要碰上什么样的倒霉事了。
  《爱情笔记》里的克洛艾,倒没有这样离奇的遭遇。她和男主角从邂逅、热恋到分手,一如黄舒骏在《恋爱症候群》里唱的那样,真是再常见不过了。然而,其间的细枝末节,那种瞬间的甜蜜与永远的烦恼,又像是透过了放大镜,呈现在我们面前。谁让作者阿兰·德波顿同时也是一个有“英国笛卡儿”之称的哲学家呢?他会用公式,用图表,用庄重到近乎滑稽的语言,解释爱的迷局,然后告诉我们,这样的解释其实是不可能的。


小说创造女人(2)


  就好比克洛艾最终无言的告别,只是因为她“无法忍受一切慢慢地变味”。她一定还会继续找下去,寻找梦里,彼岸花的绚烂,尽管她也知道,花种或许就埋在身边的庭院里。
  人物:瑞雪儿&萨菲
  关键词:婚姻手榴弹
  《心痛》里的瑞雪儿在怀孕七个月的时候,发现丈夫跟自己的好朋友有了外遇。照她的话说,这就好比往婚姻里扔进一枚手榴弹,等硝烟散尽,已是面目全非。好在爱和性是短暂的,胃是永恒的。瑞雪儿不是恋爱专家,可她是个烹饪高手——热恋的时候耗尽了心力做瑞士煎土豆,现在失恋了,她做酸橙馅饼。然后,就在丈夫想要领她回家的那天,拿起馅饼,照着他的脸,扔过去。
  心也痛过了,饼也扔了,生活还会重新开始。瑞雪儿不是女权主义者,她不会说“我挡不住我”这样的漂亮话,可她至少在应该结束的时候,有勇气向昨天告别。
  萨菲(《天使的指印》)跟瑞雪儿不一样,那枚婚姻的手榴弹是她主动引爆的。早在引爆之前,那段婚姻就已经僵死了。后来,一见到安德拉什,萨菲的身上,就有某种东西苏醒了。从那一刻起,萨菲就注定了要为这段爱赴汤蹈火。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纯粹这样浓郁的故事了。撇开小说的历史背景,以及令作者广受赞誉的结构手法,我看到的是一个女人的渴望,那样深那样锐利,足可以在玻璃上刻出划痕来。什么也绑不住这样的能量,婚姻不能,死亡也不能。
  人物:孙丽VS孙燕
  关键词:时光沙尘暴
  完全是因为陶虹和姜武的脸熟,我才注意到电视剧《空镜子》。七零八落地看了两集居然会不甘心,于是找来了小说,让自己潜进文字,沉入两姐妹的悲喜。
  姐姐孙丽,天生丽质难自弃,从小就知道该怎么用美貌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又是一个拿青春赌明天的女孩儿,这样的现代故事其实已经很老套了;妹妹孙燕,善良得有些犯傻,本来是只求一个安稳的,生活偏要让她磕磕碰碰。
  其实大多数女人都不会像孙丽或孙燕那样极端,但她们一定能在这对姐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你把自己一分为二,一半像孙丽,另一半就像孙燕——顶多是比例上有差别罢了。你的一半会对另一半怀有天底下最复杂的感情:都说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那么,前路茫茫,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唯一可以评判这一切的,是谁也逃不开的成长,是空空的镜子里,流过的时间。小说结尾,姐妹俩久别重逢,各自簌簌地抖落下一路沙尘,紧紧相拥。那一刻的领悟与宽容,终于替她们合上了又一轮生命的圆周。细想来,纽约的瑞雪儿,伦敦的BJ,巴黎的萨菲,周而复始,走过的轨迹不都是这样一个轮回的圆吗?


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疯狂(1)


  据说写《尼罗河惨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一生波澜不兴,貌不惊人,心无旁骛。最大的打击是有过一次离异,不过紧接着便有了第二次白头偕老的婚姻。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克里斯蒂既缺少大喜大悲大异大险的经历可以当素材,也几乎没有花花草草的新闻可以当谈资的。
  再对照她的作品,不免有些毛骨悚然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英国妇女,一辈子在打字机上鼓捣了六十几个杀人游戏,你想她每天喝下午茶的时候在琢磨什么?决定凶器是一把门缝里插进来的夺命刀,还是一支呼啸着穿过树林的离魂箭吗?
  但她的故事当真是好看,不是展示那种血淋淋的恶心,而是一种近乎挑战你极限的智慧角力。而且,几乎肯定地,你会输得很难看。
  作家马原说,读克里斯蒂就像是跟她下棋,95%的情况下得甘拜下风,另5%也只能跟她扯平。我比不上马原,估计那5%也不是她的对手。
  克里斯蒂之后,我们还可以跟哪个红颜杀手下棋?侯选者可以列得出一大串来,因为有志于继承克氏衣钵的女性大有人在。出版商也乐于推波助澜,他们知道:当女性细密的心思纠缠在人性的迷局中时,怎样出人意料的结果,都是可能的。
  米涅特·沃尔特斯:认识她是危险的
  论出身论风格,英国淑女米涅特·沃尔特斯(MinetteWalters)好像是最名正言顺的一个。1992年,她的处女作《冰屋》一推出就获得英国侦探作家协会约翰·克雷西奖,此后又接连以新作夺得美国的爱伦·坡奖和英国的金匕首奖。说实在的,单凭沃尔特斯讲故事的能力,就当得起这些荣誉。她总是在一开场就毫不客气地扔一团乱麻给你,线索支离破碎,却也多少有些头绪露出来,让你不至于失去破解的勇气。
  读她95年的作品《暗室》,一路费尽思量,好容易捱到终点,回过头来想一想,又不能不折服于作者的勇气。自始至终,她居然都是从一个嫌疑犯的视角出发来展开故事的——这本身就是一桩再“悬疑”不过的事了:你想啊,既要合乎情理,又不能泄露天机,横竖不能让读者看破那嫌疑犯究竟是不是凶手,难度系数实在是高得可以。好在作者自有一着妙棋:她让嫌疑犯暂时失忆,整个事件的过程只残留下一些记忆的碎片,时不时地浮上来折磨人物的神经,也考验读者的逻辑和耐心——愈是接近真相,就仿佛愈是觉得自己恍如身陷暗室,周遭的一切都是不安全不稳定的,某种难以言说的恐惧令人无处逃遁……
  思维缜密,气氛诡异,以及叙事时那种冷冷的、超然物外的口气,这些特质都是沃尔特斯与克里斯蒂最为神似的地方。当然,作品里也不乏沃氏自己的创意。她很喜欢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加入整段整段与事件有关的新闻报道、侦讯报告、交通事故记录、解剖报告甚至日历。在我看来,如此安排至少有两大效用:其一,营造强烈的真实感;其二,用材料轰炸你的思维,用线索搅乱你的判断力,是为障眼法也。你这厢如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