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反对-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言
  卷首语
  人大代表是中国政治的缩影。中国如何面对日益临近的宪政挑战,人大的变革是所有逻辑的起点……
  《幼学琼林》有诗曰“圣人出则黄河清,太守廉则越石见。”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实现伟大领袖毛主席“黄河清”的心愿,将“黄河清”变成现实,一穷二白的中国决定勒紧裤带、花费9亿多元人民币建造三门峡水库。
  在历次关于三门峡水库建设的研讨会上,无论有多少专家学者乃至当权人物赞成,总有一个人坚决反对,并声称“三门峡水库修不得,修了会有大灾难。”这个“不识相”的人就是著名的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1955年,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三门峡水库工程获得了全国人大代表的一致赞成,并热烈鼓掌通过。两年后,黄万里教授被打成“右派”。
  半个世纪过去了,三门峡水库几乎每年都给沿岸地区,尤其是陕西关中带来大大小小的灾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致天怒人怨。于是,这座“中华第一库”的存废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们也开始回味和怀念当年黄万里教授那一声孤独的“我反对”。
  有人说,如果当初人大代表都勇于说出真话,敢于说不,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和“天不怕、地不怕”的黄万里教授一样,在湖北省潜江市,也有那么一个很“不识相”的人,经常把“我反对”挂在嘴边。
  无论是在正规场合或是不正规的场合,严肃的会议或是轻松的聚会,只要看见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这个人就会大声说:“我反对。”
  这个人是潜江市第四届人大代表,他有一个与人大代表工作非常契合的名字——姚立法。
  市里要花费2900万元扩建一条大马路,他反对。因为很多下岗职工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不少适龄农村儿童因为贫困而辍学,政府不应该把纳税人的钱花在这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上。
  市人大主任要退休,他反对。因为根据法律规定,人大主任只能“辞职”或“罢免”,不能以“退休”的名义离开工作岗位。
  某副市长“当选”,他反对。因为这个副市长是“上面”派下来挂职锻炼的干部,没有依法经过人大代表的选举。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在程序上严重违法,而且是对人大代表法定权利的漠视。
  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官,被乡镇干部撤换了,他反对。因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乡镇干部根本就没有撤换村官的权利,这么做是藐视宪法的表现。
  一个卖水果的老大爷因为随意摆摊设点,被城管人员当场折断了手指。对此,城管部门竟然不闻不问,他反对。他坚决而固执地认为,人民的政府,绝对不可以不顾人民的死活……
  从1999年到2004年,5年的市人大代表生涯,姚立法自己也记不清说过多少个“我反对”了。对此,有人侧目,有人赞许。
  “你为什么总是反对?”我问姚立法。
  “我有责任表达真实的想法。”姚立法说。
  “真实?”
  “真实就是用良心说话。”姚立法说。
  从我懂事以来,印象中的人大代表总是把“我赞成”、“我同意”挂在嘴边,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少有人会说“我反对”。
  因为难得一听,“我反对”犹如浊世的清音,弥足珍贵。
  马克思曾经说过:“我说出来,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但是,在与强权的博弈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良心,尊重自己的灵魂。
  有感于“我反对”三个字传达出来的别样气质,我写下了这本书。
  这本书不是姚立法的个人传记,而是他一次次说出“我反对”之后所遭遇的痛苦、折磨、泪水和欢笑的写实记录。从这份记录里,我们能洞悉中国当代基层民主发展的清晰脉络。
  书的写作前后经历了三年之久,其中的挣扎、艰辛自不待言。但是,我的心态始终是平和宁静的。
  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姚立法,没有被流放到索尔任尼琴笔下恐怖的“古拉格群岛”。他依然健康快乐的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潜江市——一个因他而声名远播的地方。
  写作过程中,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白皮书第一次以政府公文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政府发展民主政治的成就。虽然白皮书引来诸多争论,但它至少表明,从今以后,中国民主政治方面的话题不再是一个禁区。
  
  目录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选举“长征”
  15岁少年的抗议信
  一份“民主作业”
  如释重负的落选者
  第一次竞选人大代表
  第二次竞选人大代表
  第三次竞选人大代表
  生计问题
  全国人大的一封回信
  第四次竞选人大代表
  多事之秋
  誓词
  当选
  第二章 另类人大代表
  书生意气的“进谏者”
  我的发言我做主
  我建议
  向选民述职
  第三章 代表人民
  一亿元欠薪
  被截留的救灾款
  占道费
  王大爷一家子
  反对形象工程
  “专职代表”的窘境
  第四章 人大代表像“苍蝇”
  没有门的村庄
  曾详均告状
  村里来了姚代表
  “就地视察”之争
  改选,再改选
  《南风窗》冲击波
  姚立法现象
  第五章 真相与谎言
  选举闹剧
  村官王知海
  八上八下的村官何先贵
  民选村官的宿命
  调查组来了
  一条人命
  第二十封信
  皇粮国税
  第六章 落选
  血色12·3
  噩梦
  人际怪圈
  相聚
  “严防死守”
  选举事件
  公民姚立法
  第七章 微尘的舞蹈
  后记
  附录1: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20个历史瞬间
  附录2:参考书目及资料
  附录3:《怎样自荐竞选人大代表》(姚立法)
  附录4:《谁当村官,村民说了算》(姚立法)
  《“您眼中的人大代表”调查表》
  
  第一章 选举“长征”
  
  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无论什么情况,民主对于中国人是缺乏而不是多余,这是人人明白的。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5岁少年的抗议信
  1958年元旦,姚立法出生在湖北省潜江龙湾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解放前家有几亩薄地,勉强能养活全家老小,全家被划成中农成份。那时,成份最好的家庭是祖辈务农,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贫农。
  穷日子过够了,爸爸妈妈希望儿子未来能过上好日子。所以,他们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姚立发”,希望他“立即发达”。
  和那个年代大多数人一样,姚立发吃着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在半饥半饱中,快乐懵懂地成长。12岁的时候,全中国批林批孔,搞儒法两条路线斗争。姚立发的父亲紧跟时代的步伐,把儿子的名字改成了“姚立法”。
  姚立法的故事,我将从他15岁那年开始说起。那年,这个胆大的乡下少年竟然给党中央写了一封措词激烈的抗议信。
  1973年,15岁的姚立法初中毕业。
  荒谬的岁月里,上高中实行的是荒谬的“推荐制度”,推荐的标准不是成绩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而是家庭成分。姚立法虽然成绩不错,但因为家庭成分是“中农”,所以,没有被推荐上高中。
  其实,村里和姚立法一样的没有被推荐的学生一共有10个人,其他人都没什么意见,只有他一个人表示强烈的不满。
  “认命吧。”庄稼人说。
  姚立法不认命,他很生气,觉得太不公平:为什么自己成绩名列前茅,反而被剥夺了上学的资格?
  于是,也不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倔强的少年开始自作主张的写抗议信反映情况,层层上书,从区一级一直写到省里,最后写给党中央和敬爱的毛主席,要求国家让他读高中。信件写了一封又一封,但是每一封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15岁的姚立法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写的并不是简单的抗议信,他是在向不合理的制度提出质疑和挑战。
  那个年代,全中国人民都争先恐后地向毛主席表忠心。大家举着小红本,高喊“毛主席万岁!”,很少有人敢质疑伟大领袖制定的政策。
  50年代初,一个叫马寅初的人质疑中国的人口政策,立刻被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60年代,年轻的遇罗克发表了一篇题为《出身论》的文章,反驳那副享誉中国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为此,遇罗克被有关部门指控为现行反革命,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死的时候,年仅27岁。
  这个连县城都没去过的乡下少年,胆子实在太大了,竟然敢向党中央、向毛主席指出“高中推荐制度”的种种不足。
  不久,姚立法的爸爸妈妈终于知道了这件事。忠厚老实的夫妻俩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连忙阻止儿子疯狂的举动。这对农民夫妇收缴儿子身上的每一分钱,把家里仅有的几元钱全部锁起来、藏起来。拿不到钱了,姚立法就买不成信封和邮票,信自然也寄不出去了。无奈的少年,反抗无效,只好回家种地。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再一次让这个少年倍受刺激,并且再一次过早的体会到来自社会的不公。
  8月的一天,天气很热,气温高达40度,社员们大都收工回家歇着了。
  生产队的队长为了抢种一季农作物,驱赶一头水牛热汗淋漓的耕了一上午地。中午时分,又把牛拴在被太阳暴晒、没有任何遮挡的河堤上。下午,社员们发现,水牛死了,热死了。
  这头水牛虽然是公家财产,但归姚家喂养。姚家不仅要负责牛的温饱,还得负责牛的死活。
  小队长指责姚家早晨没有喂饱牛,牛饿死了。姚家坚决不认账,因为这不是事实。
  这时候,村里最大的官大队书记出面了。他让几个社员把姚立法的父亲强行关在一个小屋子里,说,如果姚家不赔偿公家的牛,就报告县公安局治他的罪,因为姚家这个中农家庭,故意损坏公家的财产。
  当年,一头水牛价值三、四百元人民币。那个年代,全中国的农民都没什么额外的收入,即使卖一只鸡或卖个把鸡蛋,也会被人揪出来“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和所有的农民一样,姚家依靠给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换点有限的零花钱用。
  潜江一个壮劳力一天挣一个工分,一个工分值三毛钱。除去没有农活干的日子,一个劳力辛辛苦苦挣一年的工分也挣不到100元钱。300元钱,对于姚家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姚立法的父母挣了好几年的工分,省吃俭用,才把这笔钱还上。
  本已经很清贫的姚家被彻底拖垮了。
  姚立法几乎每天都能听见父亲唉声叹气,而母亲则常常以泪洗面。
  这件事情发生后,姚立法曾经瞒着父母,向大队书记抗议过。但是小小少年的愤怒,在年过半百的大队书记眼里,就像是一条有眼不识泰山的小狗,“汪汪汪……”地叫了几声,是个小笑话。
  后来,姐姐把姚立法从龙湾乡下接到自己县城的家里来。于是,愤愤不平的少年每天替姐姐烧火买菜带孩子。
  “因为有不满,所以我一定要说出来。我是直筒子脾气,从小就这样。”姚立法接受采访时说。
  “你当时不害怕吗?”我问。
  “初生牛犊不怕虎嘛。”
  《南风窗》杂志说到他的这段经历时写道,“这事已足见他遇到挫折不肯轻易低头、好争是非公正的耿直性情。”
  其实,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公平、不高兴的事儿。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姚立法那样,如此强烈的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个有着“叛逆天性”的少年,以后的人生之路会怎样?少年时代的经历对于他的未来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他又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人大代表自荐竞选这条路的?
  一份“民主作业”
  姚立法经历人生中第一次人大代表选举,是在1978年。
  1978年,中国发生了三件意义深远的大事,这些大事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这一年,安徽小岗村几十个不懂政治,只懂饥饿的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如何把公家的土地和农具大包干到各家各户。几年后,曾经“偷偷摸摸”的“大包干”政策,发展成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土地政策“土地承包制”。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年,《光明日报》刊发了历史雄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尖锐地批评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此后,经过艰难的博弈,中国迎来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春天。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提出了改革、开放、搞活的重大战略方针。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年,20岁的姚立法身上也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个替姐姐烧饭带孩子的乡下青年“鲤鱼跳龙门”成功,他考上了潜江师范学校。对他而言,学校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最为新奇的是,这一年的冬天,他第一次听说,凡是满18周岁的中国人都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老师通知他去参加区人大代表的选举。
  潜江的冬天,霜花遍地,阴冷无比。姚立法和同学们穿着大棉服,集体到学校的大操场排队领选举票。同学们伸出长着冻疮的手,从老师的手里接过选票,仔细地听着老师的交代“填某某的名字”。
  从老师嘴里说出来的名字,大家觉得很陌生,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模样,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把这个人选举出来以后,是干什么的?他和同学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大家一概不知道。
  不过,老师肯定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