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甫是盛唐后期大乱年代造就的伟大诗人。他直面残酷的现实,客观真实地描绘了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面貌,同时在诗歌艺术方面,他转益多师,元稹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所以他兼有各家之所长,为后世诗歌树立起了不朽的典范,因而杜甫被尊为“诗圣”。
第三部分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
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世,履忧患,胸中了然,照诸幻之空也。
———苏辙
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元稹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五、六岁便能为诗,九岁谙识音韵;十五、六……苦节读书,二十未已,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时……以至口舌生疮,手肘成胝”。16岁时,他来到了长安,怀诗文一篇去拜谒当时的名士顾况,受到迎门礼遇。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28岁在宣城参加乡试之后,他步入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在仕进上曾一帆风顺。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35岁复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次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士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在此期间,白居易关注国事得失,关心百姓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特别在三年左拾遗任上,他表现出饱满的政治热情,不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而且“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写有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大量讽喻诗。
元和九年,白居易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虽然后来又被召回长安,但他很快请放外任,以官为隐。
白居易的名篇丽句不但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远传国外,日本嵯峨天皇,曾大量抄写吟诵;鸡林(新罗国)贾人出重金搜求白诗。自从有诗以来,其作品为外国人士所珍视,白居易可算是第一人。在白居易的诗歌中以其感伤诗《长恨歌》最为有名,它和此前产生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同代表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最高成就。相传长安的歌伎因为能吟咏《长恨歌》而增价。
《长恨歌》是一曲爱情毁灭的悲歌。白居易作《长恨歌》其意“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后,玄宗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形成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无奈。
这部文学作品最精彩的地方是把称颂爱情与讽喻贪爱联系在一起,如前所述,诗歌的描述一面是“卿卿我我”的爱情,一面是贪爱怠政的恶果。我们很难截然分辨出哪是体现李、杨爱情的地方,哪是体现李、杨怠政的地方,甚至一句诗、一个词语也可作两方面的理解,例如:“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我们可以认为,此乃描写李、杨爱情浓烈,也可以认为,此乃铺叙李、杨荒淫无度。我们必须看到,正是李、杨的爱情荒败了朝政,招致了“渔阳辈鼓动地来”和杨玉环的“宛转蛾眉马前死”。李隆基虽然舍不得自己昔日“爱如珍宝’的妃子死去,但面对护驾的“六军”,想救却“救不得’。如何‘以天下之王,不能庇一弱女”,这是因为“蛾眉”与“六军”的力量对比悬殊,更是因为“六军’不是如安禄山一样的邪恶势力,它代表着正义,是不容对抗、不容否定的力量。李隆基正是在一方是所爱,一方是正义的对峙的两难境地,才感到痛切心腹的“无奈何”的。这里没有单纯的善与恶的冲突,有的只是两种同样有价值的东西的交锋。
可以说,《长恨歌》中饱含的那一份无可奈何的感伤至杨妃之死已传达出来了,但作品并未就此结束,紧接着是对玄宗对杨玉环的伤心蚀骨的无尽思恋和李、杨人间天上生死不渝的深情的生动描绘。正是李、杨对爱情坚贞执着的追求和“天长地久有时尽”而分离却永无终期的深沉悲哀,使无可奈何的感伤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愈是饱含泪水不懈地追求与思恋,其分离就愈具有悲剧意义;其分离愈具有悲剧意义,使人冥冥之中感到的那一份无可奈何的心灵负荷愈沉重,感伤的心灵愈丰富。“南内凄凉”与“海上仙山”的描绘,其功能像一个放大器,把无可奈何的感伤加强了。
第三部分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隐
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载集》
春天的洛阳,熏风醉人,百花盛开,到处是一派蓬勃的生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李商隐发现在堂兄李让山的邻居家有一个非常清新纯洁的少女———柳枝。她活泼好动,多才多艺,“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这个年轻诗人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李商隐请求和委托堂兄用一种极具诗意的方式去叩开少女渐渐觉醒的青春心扉。
在某一个春日,李让山在柳枝家南边柳树下下马,忘情地高声朗诵李商隐的《燕台诗》。《燕台诗》有《春》、《夏》、《秋》、《冬》四首。无论哪一首都是情深意切,旖旎动人的好诗,抒写着少年情怀。柳枝被如此生花妙笔打动了,她“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第二天,让山带商隐去和柳枝见面。为了避人耳目,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他们装作无意邂逅的样子,并且约好三日后相见。可是,他们并没有如约相见。一个和李商隐约好同赴京师的朋友,恶作剧地拿着他的行李先走了,致使李商隐无法按原定计划留下等待三天后和柳枝会面。柳枝的失望和悲伤可想而知。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李商隐在长安得知了柳枝的不幸遭遇:柳枝已经被镇守东都的大官夺走了。在悲愤伤心之余,诗人提笔写下了五首小诗和序,即《柳枝词》,来纪念纯洁善良的情人。
李商隐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他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缠包裹。年轻的他虽负才名,深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又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招为女婿,可是,当时朝廷牛李党争十分激烈,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王茂元则倾向于李党,李商隐以令狐楚门人身份结亲王氏,因而被谪为“背恩、“无行”。所以在这朋党之争的夹缝中倍受压抑。死时年仅46岁。
李商隐一生写了600多首诗。《无题》诗尤其受到人们的称赞,代表了他最高的艺术成就和风格。标目“无题”或用篇首二字标题的诗,如《锦瑟》、《碧城》等,也属无题诗一类。以上此类的诗有70余首,这些大都为描写男女相爱的题材,语言精妙,意境深微,朦胧隐曲,形象优美。有的旨意难明,另有寄托。这些作品,吸引着千百万读者,为之细读玩味,赞赏不已。
其中的《锦瑟》是一首传颂千古而又是历代注家争论不休的“朦胧”诗。1000多年来,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各抒己见,臆测纷纭。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为令狐家名叫锦瑟的侍婢而作;有人认为是歌咏瑟声的音乐意境;有人认为是悼念亡妻的;有人认为是伤感唐室残破的。更准确的解释,此篇乃是自伤寄托之词。这首诗是李商隐罢官后退居郑州病逝之前所写的绝笔诗,作于大中十二年(858年),时年46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回首一生遭遇,感伤身世,寄托情怀。诗人身世的悲怆,理想的幻灭,爱情的悲剧,人生路途的迷茫和无穷的遗恨,一并括在诗的形象之中,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开头两句,由锦瑟起兴,象征着自己的悲凉的一生,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古瑟花纹锦绣,声调凄凉。“无端”二字写出作者内心无限的愤懑,功名未就,风月蹉跎。作者一生有两件大为伤心之事:一是卷入牛、李之争的政治旋涡不能自拨,因而导致仕途坎坷,终生潦倒;一是爱情的曲折,终生悲剧,心灰意冷。诗人自伤政治上的失败,爱情的忧思,双重苦痛,引起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颇颈二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写华年之思的具体内容。以虚幻的形象,创造出朦胧的境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写自己不同侧面的身世感概。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呈现了一种人生的恍惚,作者用这个典故所显示的意象,说自己的一生因卷在牛、李两党的政治斗争的旋涡中,犹如幻梦,感到迷惘;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李商隐借此神话传说,写此二句,是说自己一生政治生活和恋爱失意,只能借诗歌抒写出来,把自己的满腔悲债,通过望帝杜鹃之口悲啼泣血,宣泄自己难言的忧愤和痛苦。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借此来抒写自己人才埋没、遭时不遇的悲哀。第六句虽不知出自何典,但中唐人戴叔伦曾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诗人用蓝田日暖,宝玉生烟的美好意境,比喻自己早年种种美好的愿望,在惨酷的现实面前,使得一切终如云烟,可望不可即,暗喻虽有才能,却被弃置,不得施展。这一联抒发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
尾联二句,情味婉曲,深挚哀痛。是说以上种种凄怆欲绝的情怀,痛苦执着的追求,终成泡影幻灭。面对现实,只能成为欢情含悲的回忆了,终不禁惘然若失。痛定思痛,不堪回首。这是李商隐的一生总结,是离开人世之前的绝命之词。
第三部分情致豪迈,轻倩秀艳———杜牧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李商隐《杜司勋》
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
———洪亮吉《北江诗话》
杜牧一生浪漫多情,留下许多风流佳话。他进士及第以后,听说湖州美女如云,就去那里游览。当时的刺史是他的老朋友,就将全城的妓女都找来,任他挑选,结果一个也没有看上;刺史又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龙舟大赛,引出了全城姑娘都来观看。他沿岸观察,还是没有看到中意的。傍晚意兴阑珊时,忽然看到一位老太太领着一个10多岁的小姑娘,马上惊为天人,遂前去求亲,并约定10年后来娶。果然他于14年后来做刺史了,但一打听那个姑娘早已嫁人了,并且已经有了孩子。为此,他不无遗憾地感叹“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来在扬州做节度史的牛僧儒请他去做书记,他白天办公,夜晚去风流。他自己很同情歌妓的命运,也是见不得与歌妓离别的。在离开扬州时,他写下了3首诗,总结这段生活,即《遣怀》和《赠别》(两首)。杜牧在后人心目中是以风流才子著称的,关于他的风流韵事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然而知人论世,首先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身世。
杜牧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皇帝昏庸,大臣倾轧,藩镇割据,宦官专横。朝廷内朋党相争,宫市为害。这样严峻的现实,杜牧冲击其间,在他的政治生涯与文学活动中自不能不有所反映。另外,杜牧出身于名门望族,据考证杜牧是西晋杜预的第16代孙。有意思的是,杜牧与杜甫同为杜预的后裔,只是支派相去很远。杜牧的祖父杜佑,也是一名著名人物,他官至宰相,并注有《通典》一书。杜牧家学深厚,他自己也是才华出众,少有才名,当时朝廷中不下20人争相为他宣扬名声。早年的他关心国运民生,曾经注意探讨财赋、兵甲、治乱和兴亡问题。他在《郡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