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与电影一起私奔-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铁路警卫,因为冲突,结果他被判刑劳教。受因同样事件被关在一起的一个对社会不满分子的影响,他也成了不满分子,与一群为自由及理想打拼的人一起奋斗。他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信仰上帝,然后与一位漂亮的犹太女郎交往。在他要上飞机参加国外举行的天主教会议前夕,却被当局以印刷非法读物为名,拒发护照而无法成行。  再一次,他没有赶上驶出月台的火车,但却与一个女同学意外相逢,他找到了爱情,结了婚,还在大学学医,当了医生。他成了一位令人羡慕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医生,并坐上医学院高级主管的职位。有一天,校方要求他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医学会议。他欣然与太太、儿子和同事告别,正当他的生活像此次飞行一样前程似锦时,却意外遭遇了空难……  三次拼命追赶已驶出月台的火车,导致三次不同的结果,影片通过三种可能的生命结局,展示了基斯洛夫斯基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  显然,不断重复的上火车,是一种象征,表现了个人在生命进程中的各种可能性。缓缓开出的火车如同一个被赋予某种政治色彩的国家,你别无选择地要乘它。当麦克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电动玩具,飞奔着追赶不断加速的火车时,他伸出的双手与火车拉手之间往往只有瞬间的距离,就是这瞬间的距离决定了一切,缩小它和拉大它,其结果完全不同。影片将这瞬间的距离隐喻为个人与命运的关系,任何可能性都是极其偶然的,是社会政体所难以左右的,人的生命的历程由无数偶然邂逅组成,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你预先所难以设计的,当生命终结时,人的生命的链条才完成了他的必然。  霍桑的《大卫的机遇》和他的其他文章一样具有神秘、宿命与无奈。大卫经过的三次幸运和险象都是在睡乡之中,一切曾有的可能他都浑然无知。霍桑强调了宿命的不可知的力量,冥冥中的机遇既然是在我们无知的情况下匆匆而过,那么所有的慨叹也无从说起。这就削弱了作品的深刻力度,我们不是上帝,无法确知曾有什么样的机遇与我们失之交臂。因此,我们谁也不会为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机遇而遗憾,正如我们无法对着虚无去“感时花溅泪”。  当初我读到《大卫的机遇》时,首先感慨的是我们实在是太缺少机遇了。现实生活中让人怅恨不已的是数不尽的大好机遇眼睁睁被有权有势的人和他们的子女亲属占有了,剩下一些少得可怜的机遇,又或者因高不可攀,或者因智力低下、方法不当等多种原因而痛失。  《盲目的机遇》以独特的电影视角向我们揭示了人在社会大背景下本质中的偶然性,表现了机遇(或者说邂逅)的宿命与无奈。尽管不情愿,又不能不去做。含蓄地嘲讽了那些试图以宏大的社会理想去取代个体的独特命运,以及以某种主义的“美好”共性去抹杀现实生活的徒劳努力。  基斯洛夫斯基告诉我们的其实是每个人时刻都在体会的常识:我们每天都可能会邂逅死亡,而我们却浑然不觉。作为具体个人,谁也无法清晰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也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机遇在等着自己。在情感的世界里,人可以有较大的自由,但在社会生活的范围里,每个人都大大地受到未知机遇的主宰。  我想,在构思和作品布局上《盲目的机遇》也许受到了霍桑《大卫的机遇》的启发和影响。基斯洛夫斯基的不同凡响之处,是他以卓越的电影才能,将一个看似简单的可能意想,结构出耐人寻味的三段式故事,不仅赋予了哲学的深度,且更加现实和逼真地展现出来,并从多种角度探讨了人类共同面对的简单生命的复杂性。  顺便说一下,作为一部大师的杰作,《盲目的机遇》因其敏感的政治性,曾被波兰当局查禁,直到五年后的1987年才在戛纳电影节上以《一种注目》的单元亮相。这部独特的电影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导演,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国际影坛备受注目的《疾走罗拉》等影片都是向该片致敬的作品。  机遇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偶然性和意外性,它可能会如霍桑所写的仅仅在浑然无知中就悄然流失掉了,但更多的时候,确实是像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所展示的,我们可能把握机遇,但无法完全左右它,正像我们无法左右命运一样。偶然性和意外性中有必然性和规律性,它实际上是时时都在出现或可能在出现着。因此,陆游《感兴》诗云:“诸将能办此,机会无时无。”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恶时辰》里说,生活就是不断地给人些机遇,好让人活下去。  机遇就像灵感既是无处不在的,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她当然会钟情有准备的人,但要确实捕捉和把握她,仅有准备是不够的。  美丽的机遇一闪即逝,无穷的麻烦纷至沓来。


第一部分第13节 暧昧时光

《十诫之情诫》海报    

  圣诞夜将临,出租车司机让努兹和妻子去教堂做弥撒,在拥挤的教堂里,他见到了分手多年的旧情人爱娃,爱娃幽怨而炽热的目光令让努兹心中忐忑不安。对让努兹来说,那段旧情已属于历史,这个温馨的平安之夜他应属于自己的家人,但爱娃的出现如“风乍起”“吹皱了”他已平静的心,他了解爱娃,担心她搅乱了自己与家人的团聚之夜,回家之后就先扯断了住宅的电话线。然而,爱娃却站在楼下按响了让努兹家的门铃……  爱娃可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子,她有平和、温情的婚姻生活,却并不满足,她渴望更加刺激、铭心刻骨的情爱,她设计要把让努兹从他家里骗出来,就是要他陪自己度过这孤寂而伤感的平安夜。  是离家抚慰昔日情人、还是安坐家中与妻儿双亲共享天伦?在短暂的犹豫之后,让努兹还是选择了前者,撒谎说自己的出租车被盗,以找车为由离开温暖的家,与爱娃在冰天雪地的城市四处漫游。在让努兹眼里,妻子和家是自己最温暖的港湾,而爱娃则是自己生命历程中已经逝去的过眼云烟,他也知道,无论如何携手漫游也不可能找回昔日的感觉,在真诚与虚伪的交锋中,他既不能选择真诚也不能选择虚伪。他是被所谓命运的手推动着去赴约,他和爱娃从心理到行为都是处在一场无法逃避的暧昧不明的情境中。  这是基斯洛夫斯基《十诫》之三的故事,名字叫《黑夜漫游》。在这个短短的故事里,大师以他的独特视角,通过出租司机让努兹无奈的“黑夜漫游”,极其传神地诠释了现代人进退维谷的困境。由此再回味他丰富的电影情境,就会蓦然发现他在多部作品里都殊途同归地展示了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尴尬:连绵无尽的暧昧。  《十诫》里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关于暧昧的问题。除了《黑夜漫游》,特别突出的还有“第九诫”中的主人公罗曼,当他发现自己性无能后,一方面希望妻子能到外面找个情人以填补自己不能实行的“人道”,满足妻子的性饥渴,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不能控制复杂的嫉妒之心,忍不住要偷窥妻子的“婚外情”……在第十诫中,兄弟俩继承了父亲的珍贵遗产后因贪婪而产生的互相猜忌,明争暗斗,把人物关系中极大的暧昧不明表现得惊心动魄。其实,基斯洛夫斯基几乎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对暧昧不明心态的病理分析。他最著名的作品《蓝》、《白》、《红》也都是把人物置放在极其复杂的暧昧关系中展开,《蓝》中的朱丽叶与亡夫生前好友的情欲矛盾,《白》中的卡洛恢复性能力之后对已离婚美妻的渴望,《红》中的瓦伦婷与退休法官的若即若离的朦胧情谊等等,都是把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链接笼罩上暧昧不明的雾霭。  暧昧是一种幽暗不明的情境,是人在匆忙生活中似忙似闲的中介状态,是情爱间远近难测的距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态度不清、难以言表、不可告人。并不是当事人有意为之,而是确实模糊、不清晰。《晋书•;杜预传》中说:“臣心实了,不敢于暧昧之见,自取后累。”这种模糊之见并不是自谦,而是人心的一种普遍状态。  人的一生清晰明朗的时光是十分有限的,从个人内心世界的生活去考察,就会发现,人的大部分时光是处在一种晦明难辨的暧昧情形中。  暧昧时光的大面积存在,缘于我们脆弱的内心无力明朗。


第一部分第14节 犹疑在两难中

  一般说来,人生在世的基本行踪可用两个字概括:进、退。《岳阳楼记》中有“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的设问。在中国古人的概括中,人生的“进退”无非是“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之别。然而,在复杂无常的烦恼人生中,最多的情境却既不是“进”也不是“退”,而是在进退之间的犹疑状态,所谓“进退维谷”。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多是在诠释“犹疑状态”下的烦恼人生,《蓝》、《白》、《红》中的戏剧冲突都是把主人公逼上一种非常情境之后来展开,因为有淋漓尽致的情节铺排,犹疑状态的“非常点”往往被人忽略。但在系列片巨作《十诫》中,这个特点得以突出展示。  《十诫》讲述了十个互不关联、耐人寻味的故事,探讨的都是关于当代人在现实与精神重重矛盾中,面临困境时的犹疑和人性缺憾。系列片中的每个故事独立,片长基本在55分钟左右,因篇幅限制,必须要迅速让人物进入情境。在一个短暂的框架限制下,一代电影大师充分显示了他营造两难处境的高超艺术才能。  影片第二诫叫《进退维谷》(此标题可看成最能代表基斯洛夫斯基的人生观)。一少妇的丈夫病入膏肓、危在旦夕,此时的少妇仍深爱丈夫,但她身上却正怀着另一男人的孩子。少妇处在何去何从的精神窘境中,她的简单处理计划是:如果丈夫真的死去,她便打算把胎儿保住并生下来;假如丈夫逃过此劫、仍活在世上,她只有把胎儿打掉,保全家庭。少妇的难题是她无法确定两个假如,而是否做流产又必须当机立断。在艰难选择未果的处境下,她只好求助邻居老医生,请其如实告知丈夫生死可能。少妇的难题也让老医生陷入与《圣经》十诫相矛盾的两难处境,因为无论他说出怎样的结论都将直接影响另一个生命的存亡。《圣经》说:“不可妄称耶和华神之名……”在此情境中,老医生的话就是代上帝发言,他可以这样吗?一念之差之间,他该怎么办?让每个人物都处在无法平静选择的两难处境下,引人的戏剧冲突由此得以展开,人物的独特个性由此得以展现。  进退两难的境地,多是非正常生活节奏的结果,是循规蹈矩中的意外。  《十诫》中的第一诫是《生命无常》,父亲给心爱的儿子买了溜冰鞋作为圣诞礼物,他们笃信的电脑也精确地计算出附近结冰的湖是绝对安全的,但儿子却因溜冰而坠湖身亡……片中几次出现一个青年坐在湖边燃烧篝火的情景,似乎暗示了湖上坚冰融化的可能。科学与上帝、理性与灵性、规律与意外,谁能主宰,谁又能左右命运?第三诫《黑夜漫游》的故事也是发生在圣诞平安夜,孤独的爱娃施计把旧情人让努兹从家中骗出,要他陪自己度过这一夜……正要与妻子共度团聚之夜的男主角立即陷入了犹疑的两难情境。男主角最后撒谎去满足孤独情人的要求,而当他黑夜漫游归来,终于向妻子坦承相告并表示再也不会这样了。妻子和他可能都会相信这个承诺,但观众能相信吗?命运和机缘能相信吗?  《十诫》中的十个故事,没有一个是简单说教,且赋予戒条以新的寓意,每个故事的主题与十诫中的原意已拉开了距离,只是有若即若离的联系。比如第四诫,按照原来的教义是须孝敬父母,《圣经》上说:“当按照耶和华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神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但基斯洛夫斯基却把这集的主题设为《父女迷情》,将触角延伸到了父亲和女儿的关系上,实际上是让男女主角陷入父女情感还是情人爱欲的艰难选择中。年轻的安卡与父亲相依为命,有一天,安卡发现了母亲生前写下的一封信,原来她最爱的父亲却不是她的生身父亲,父亲对她的爱和她对父亲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男女间的情爱?两个人的关系顿时变得错综复杂起来,重新审视这样的关系,两人又该如何面对?  人活着就是不断地解决难题,大大小小的难题构成人生的背景。  和很多电影大师一样,基斯洛夫斯基是把电影作为思索人生难题、探讨走出人生困境的一种手段。这位来自波兰的电影艺术哲学家又与很多欧洲电影大师不同,他深谙电影艺术大众特点,非常讲究观赏性,每一部影片都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和很精彩的情节。丰富的寓意,让不同的观众从中获得了不同的感悟。


第一部分第15节 大师总是处处匠心

  一缕阳光的游移,几粒飞沙的舞动,路上某个行人漫不经心的神情……这些当然都是生活中极为寻常的碎片,如运用得当,却都可以成为颇具寓意的影像语言,实际上社会本质形态所有反映都是由这些碎片组成,无数寻常生活的碎片构成了我们置身时代的真相。看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常常惊讶于他总是能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普通生活细节拍得充满哲理,甚至惊心动魄,这不仅表现在他对电影大主题的升华上,更融会在他对每一个电影镜头的细腻处理中。  在《蓝》中,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朱丽叶要逃避现实,与丈夫的助手安东经历了一夜肉体之欢后,第二天一早她便迅速逃离了。影片表现朱丽叶逃离的镜头是她手提着简单的行李,沿着石墙边的小路匆匆而去。她的一只手一路上划着坚硬的石墙走过,向往自由的逃离与现实羁绊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就在这看似寻常的镜头里得到了意味深长的揭示。  朱丽叶搬家之后,似乎应该可以享受安宁了,她清闲地坐在街边的咖啡屋里。此时,镜头像阳光一样在她的脸上缓缓划过,仿佛有第三只眼在窥视,午后和煦的阳光与朱丽叶脸上怡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