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弦忍门下有上首弟子神秀,名声显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准备呈给师父,但走到师父住舍堂前,心里又犹豫起来。这天深夜,他端着灯,悄悄地把偈写在南廊壁间。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为写在墙壁上。偈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刚写完,很多和尚都围过来观看,都很惊讶,议论说:“奇怪啊!想不到象他这样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可以貌取人!”弘忍见众人如此惊怪,恐怕有人从中暗害,立即用鞋擦掉惠能的偈,故意说:“亦未见本性啊!”
第二天,弘忍悄悄来到舂米房,看见惠能腰上背着石正在舂米,便自言自语说:“求道的人为了佛法而忘记肉身,应当这样吗?”接着就问:“米舂好了吗?”
惠能答:“早就舂好了,还没有筛罢了。”弘忍用禅杖敲击礁三下而离去。
夜晚三更时候,惠能偷偷来到弘忍处。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围住,为惠能解说《金刚经》,说:“一切事物无自性,皆从心生,如果觉悟到真实本性,心就是无所住着了。”惠能听了很有启发,领悟到佛理的真髓:“一切事物都不离本性。”弘忍看到他已经真正领悟,就对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接着便把禅法和衣钵秘授给惠能,说:“你为第六代祖。”还嘱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隐居,待弘忍死后再继承与发展禅宗的事业。
此后,惠能一直坚守师嘱,混于众,不露声色。16年后,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隐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发出家,成为禅宗的首领,在曹溪宝林寺讲法20余年,影响遍及海内。
惠能的偈所以得到弘忍的赞赏,是因为他对外界客观事物否定得比神秀干净彻底,什么菩提树、明镜台统统并非真实存在,世界“本来无一物”,根本谈不上沾惹尘埃,何必时时勤拂拭?只要内心一旦觉悟到世界空无的道理,就可以立地成佛。这是彻底的唯心论。
第四部分风动还是幡动?
惠能继承衣钵后,辞别师祖弘忍南下。他在南方15年,有时跟猎人一起打猎,趁机宣讲禅法。猎人经常叫他守网,他常常偷偷地把猎物放走。每次煮饭菜时,他把青菜丢在煮肉锅里,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他答道:“喜欢吃肉边菜。”
一日,他突然心血来潮,想:“现在正是应当大力宣扬佛教教义的时候,不可这样终日无所事事啦!”于是,他跑到广州法性寺去,正值印宗法师在讲经,全寺和尚都在静静地听讲。忽然,一阵风吹来,把佛像前面悬挂的幡吹动了。两位和尚在窃窃私议,一位说:“是风在动。”另一位说:“不对,是幡动。”两人争论不休,愈争声音愈大。惠能这时候说:“是你们的心在动。”众人听了,都很惊奇。
在这里,惠能把客观事物的变化说成是“心”的一种幻觉。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泉源溪涧、丛林草木等万物色象,包括佛法,都包含在自心之中。除心之外,他不承认有任何客观事物的存在。这是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四部分宋明理学
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在时间上,这场儒学运动持续到明清之际,影响直至当代;在空间上,这场儒学运动不限于儒学的故乡,还牵涉到受儒学影响的东亚诸国,以至于在这些国家,所谓的儒学主要就是理学(或称性理学);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的同时,也同时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颓废,因而就其后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研究理学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得失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一些诸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回应外来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哲学问题。而给这种思考以启发和借鉴,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第四部分周敦颐与太极图
周敦颐,字茂淑。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后来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15岁时,他和母亲一同来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20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周敦颐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二程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太极图是太极文化智慧的简要而精彩的概况和形象显现,是整个《周易》文化智慧的最佳符号。它所揭示的是“至广至大,至精至深,至中至正”的宇宙本体,从古代炎黄文化中的阴阳八卦,儒道释文化中的“明心见性”、“练神还虚”、“止观习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朱熹从气功、人体生命入手破译太极图,做到“天人合一”等一系列中华文化的发展中,都涉及到“太极”和对太极图的探讨。
太极图是宋代理学之宗祖周敦颐的著作《太极说》中构造的,《太极图说》在中国哲学上第一次把宇宙发生、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构造了一个容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图式,为糅合儒、道、释三教思想开拓了道路。
第四部分严于执法
周敦颐是宋代一个名气很大的人物,曾被朱熹尊为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有个舅舅名叫郑向,是龙图阁学士。因他推举,周敦颐当上了分宁县主簿。
他刚到分宁上任时,当地有个案件压了很久无法处理。他仔细审察了这个案件的始末和每个细节,并作了周密的调查研究,结果一次审读就辨明了真相。这事一传出,城里的人都惊叹说:“像这样办案,连老官也比不上他啊!”
以后,周敦颐被调为南安军司理参军。在那里,有个人犯了法,但是按照法律规定不该处以死刑。后来,案件转到王逵手里,王逵想加重处置。王逵是个强悍暴虐的官吏,而且很有势力,没有谁敢跟他争执,唯有周敦颐敢于同他论辩。虽然周敦颐摆事实,据理力争,但是王逵还是不肯依从。这使周敦颐非常恼火,毅然弃官而去,还愤愤地说:“像这种状况还能当官吗?用杀人的手段逼使人们谄媚自己,我才不干!”周敦颐刚硬执拗的态度,使王逵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囚犯才得以幸免于死。
周敦颐为郴州桂阳县令时,政绩也非常显著。郡守李初平认为他贤能,便对他说:“我现在想读书,不知周先生怎样看?”周敦颐答道:“你老了。请让我来教你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很有收益。
后来,周敦颐又调到南昌。南昌人知道他的事迹后都说:“这位周先生就是在分宁处理积案的人啊,我们有机会申诉了!”周敦颐的到来,使那些平时为非作歹的富家大姓、狡黠的污吏都惴惴不安,不单因他们触犯法令而担忧,还因为他们玷污了清明的政治而感到羞耻。不久,周敦颐任合州判官。凡事不经过他的手,下面的官吏不敢自决。虽然周敦颐平日对人谦虚退让,但众人还是不肯听从其他官吏的话。有个叫赵惑的,听了别人的谗言,起初对周敦颐很苛刻严厉,而周敦颐却泰然处之。后来,周敦颐当虔州判官,顶头上司就是知州赵惑。通过互相交往,赵惑才真正了解周敦颐,他握着周敦颐的手,说:“我差点儿失去了先生,从今以后,我了解周先生的为人了!”
熙宁初年,周敦颐至郴州。由于吕公著推荐,他当了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后来又被提拔为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在那里,他总是“肃之以刑”,希望以此“治国平天下”,所以屡得上司的青睐。
第四部分师以徒贵
历史上往往有这样的怪现象,某些人并没有给后世留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却声名显赫,被封建统治者捧得很高。
周敦颐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官,著作也不多,现存下来的,主要是《太极图说》,仅250多字;《通书》40篇,每篇几句话,充其量只有几千字。他的学说,不过是以《周易》为媒介的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的混合体。但是,他死后名气很大,并不是由于他真有丰富的思想,而是由于他是程颢、程颐的老师。
周敦颐30岁时,大理寺丞很器重他,叫他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跟从他学习。据程颢自述:“自十五六岁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周敦颐所作的太极图,据说后来亲手交给了程颢。
周敦颐的再传、三传弟子还有杨龟山、罗仲素、李延平、朱熹等。师以徒贵,因此,周敦颐被捧为宋代理学的开山师祖;他的《太极图说》、《通书》被捧为“得圣贤不传之学”,“上接《论语》、《孟子》”,“凌驾汉唐诸儒”。特别是《太极图说》,据说它“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简直被说成了“天书”。
周敦颐死后,嘉定十三年,朝廷赐谥他为“元公”;元年,封为“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定为孔子的后代弟子。
第四部分关学创始人———张载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生于官僚家庭,祖上是大梁人(现在河南开封),小时候父亲死于涪州官任上,于是侨居在现在的陕西省眉县横渠乡,这就是张载被人称为“横渠先生”的由来。张载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关学是因他在关中地区讲学而形成的一个大的学派。比他稍晚的是程颢、程颐兄弟创立的洛学(因是洛阳人而得名),再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了。关学和洛学是理学的学派之一,也是朱熹思想的先驱。
张载少年时很喜欢读书,范仲淹建议他读《中庸》以及其他儒学典籍。读完《中庸》后,张载还觉得不满足,于是又大量地读了佛教和道教的书,但细心研读几年之后,觉得还是没什么大进步,于是又回到儒家的经书上来。
1057年,张载考中了进士,后来宋神宗授予他崇文院校书之职。他和王安石看法不一,在弟弟张戬因上书批评王安石而被贬官之后,张载担心受到牵连,干脆辞职回乡了。他隐居在横渠读书,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他广招学徒,形成了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