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待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楚国哲人长庐子对此事发表过议论。
长庐子听到杞人忧天之事后觉得很可笑,说:“天是由大气聚集而成的,这没有错。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行星呀,这些都属天,都是由气聚集成的。地是由土块累积而成的,这也没有错。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水火呀,这些都属地,都是由土累积而成的。不过,凡是形成的东西都是会毁坏的,既然知道天是由气集成的,知道地是由土块累积成的,怎么又说它们不会塌陷呢?天地是太空中很小很小的两样东西,不过在有形的东西之中它们算是最巨大的了。因为它们巨大,所以存在长久,不会在短时期内就毁坏;要探测它们何时毁坏也不容易。有鉴于此,杞人现在就担心天地崩坏,不免太早了些。然而由此就说天地不会崩坏,这种见解可就荒谬了。天地虽然长久,但总有崩坏的那一天。对于可能遭遇的天地崩坏的人们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忧愁呢?”
杞人忧天,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贬义的成语。但杞人的忧虑、劝慰者的解说、长庐子的见解无疑都是在思考天的构成。
第一部分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鳌
庄子特别重视个人心灵的修炼,他主张人们在认识宇宙、人生时,要保持一种虚旷、开放的心灵,千万不要使自己陷在固有的思维模式、心理结构里,不要固步自封。庄子曾经借用孔子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从小好学,到现在已经69岁了,但感觉还没有认识到最高的真理,我敢不虚心吗!”
《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来阐明虚心的道理:秋天来临时候,水流汇集到一处,河流变得更加宽阔,河中的神灵河伯开始自大起来,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天下无人能比。可是,当他顺流而下到达北海的时候,面对无边无际、烟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在这个时候,北海中的神灵北海若教导河伯说:“我和你比较起来,的确是大得无可比拟,但如果和无限的宇宙比较起来,我就像大山中的一块小石子、一棵小树苗。”庄子借这个典故告诫人们:我们的心灵往往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已有见识和固有成见等的限定,局限性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有限,需要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保持虚心,不要骄傲自大。
《庄子·秋水》中又讲了一个井底之蛙见东海之鳖的故事来阐明不虚心的弊病:井底之蛙对远道而来的东海之鳖说:“我非常快乐!我出来时在井栏杆上跳跃,回去的时候就在破砖块旁边休息。在水里面,游动的水托着我的两腋和两腮,跳到泥里,泥巴就盖住我的脚背。你可以看看井里的虫子、螃蟹和蝌蚪啊,他们都没有我快乐。我独占一坑水,盘踞着一口井,这是最大的快乐啊。”东海之鳖听了以后,就对井底之蛙描述了大海的情形:“一千里不足以形容海的辽阔,八千尺不足以形容海的深远。大禹在世的年代,十年有九年水灾,但海水并不因此增加;商汤在世的时候,八年有七年旱灾,但海水并不因此减少。海水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会因为雨水的多少而有所增加和减少,这就是无限广阔的大海的快乐。”井底之蛙听了东海之鳖对大海的描述,感到非常茫然。庄子这个时候就评价说:“心胸狭小、琐碎的人去看事物,就像是从竹管子里面看天,天只有巴掌那么大,又像是用锥子去量地,地只有鞋底那么大。这样的人实在太渺小了!”
因此,在庄子看来,虚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人立身处事的基本规范。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偏执一方。我们要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放眼无穷的宇宙和无尽的大道,真正使自己达到自由的境界。
第一部分鱼是否快乐?
庄子记叙了一个濠梁观鱼的故事,认为人即使有一定的理性,但仍不能判定游动的鱼是否快乐,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是鱼。
庄子和惠施在河堰上游玩,看到水中的游鱼上上下下,自由自在。庄子指着水中的游鱼对惠施说:“水里的鱼优哉游哉地游着,这些鱼一定很快乐呀!”
惠施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快乐;但你不是鱼,也不会知道鱼的快乐。怎么样?你无话可说了吧!”
庄子说:“让我们从头说起吧!当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时,你已经默认了我是知道鱼的快乐的。(只是想要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就是在这濠梁之上感悟到的。”
在庄子和惠施的这段对话中,从对话的逻辑上来看,惠施否认庄子能够观察到鱼的快乐;庄子也否认了惠施的观点,原因是庄子认为惠施不是自己,所以也不能体验到自己的情感。而惠施又认为,庄子不是鱼,因而也认为庄子不能够观鱼之乐。表面上看起来,惠施是逻辑推理的胜利者,但他并没有涉及庄子对我们人类为什么能够认识事物的情感、意志这个问题的回答。当庄子用“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来回答惠施“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这就掉进惠施预设的人与鱼、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认识的圈子里了。其实庄子的真实观点是人与鱼、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认识彼此的情感、意志的。所以,庄子最后总结性地指出:“我怎么会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我是在濠梁之上感悟到的。”
其实这是哲学上一个很大的认识论问题,即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人类作为认识主体是否能够认识外在事物的情感、意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人的认识极限的问题。庄子在这里无疑是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者。他从最高本体“道”出发,一定程度上否认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第一部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与一个老木匠有一个故事,谈的是言和意的关系。这个故事记载在《庄子·天道》中。具体内容是:
有一次,齐桓公在堂上看古代经典,一个名叫轮扁的老木匠在公堂下做活,他看见齐桓公专心致志地读书,就放下手中的木匠工具,好奇地走上前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
齐桓公回答说:“我读的是圣人写的书。”
轮扁问:“写这些书的圣人现在还活在世上吗?”
齐桓公回答说:“他们早就死了。”
轮扁笑道:“既然写这些书的圣人早就死了,那么您现在所读的只是些古人的糟粕罢了,哪里值得这样专心致志地下功夫呢?”
齐桓公生气地说:“我在这里读古代圣人所写的书,哪里有你这样一个做车轮子的木匠说话的份?今天你要是能够说出些道理来,那还罢了,要是你说不出道理来,我就要治你的死罪。”
轮遍赶忙解释说:“大王请息怒,我并没有不尊重您的意思,也不是故意要诋毁古代的圣人。我之所以这样讲,是用我自己做车轮子的经验来类比的。做车轮子是一件细致、微妙的活计,砍木头的时候慢了,做出来的车轮就会松软而不坚固,快了,又会滞涩而难以嵌入。要做到恰到好处,即不慢不快,得心应手,这其中自有奥妙。但这种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没办法把这样的绝技传授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没有办法从我这里学到这样的绝技,所以,我现在都70岁了,由于找不到接班人,只好还在这里为大王做车轮子。由此类推,古代的圣人死了,他们高妙的思想因为不可言传而随圣人一道消失了,因此,您现在所读的经书,只不过是圣人的糟粕罢了!”
这个故事体现了庄子主张的言和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僵死的,人类的思想意识却是极为丰富、微妙的,因而,语言和思想是两码事,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以言传。从现在观点来看,应该说,庄子的言意关系论局限性很大,他把语言与思想意识加以分割,完全忽视了语言作为达意工具的价值;但从另一方面看,庄子发现了语言作为中介工具的有限性,揭示了人类意识极其丰富、微妙的特征,这又是其高明之处。
第一部分人生本来就这样迷茫吗?
有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
他的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
庄子回答说:“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
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
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脏六腑,遍存于一身,自我究竟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是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脏六腑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像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呢?”
第一部分有用的树与无用的鹰
极度的悲观厌世,看不见未来的光明,这使庄周的人生态度十分消极。他想摆脱人世间的烦恼,把贵贱得失抛到九霄,去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图个精神上的愉快。为此,他轻视利禄,不图仕进。
楚国国王听说庄周是个贤才,特意派使者带着钱财聘请他当宰相,结果被他讥笑了一顿,把使者轰走了。庄周的朋友惠施在梁国当着宰相,有一次庄周到梁国,惠施因庄周才高于己,躲起来不见。后来,终于相见了,庄周讽刺惠施说:“你知道凤凰吗?它起于南海,止于北海,飞过长空。它一路上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籽)不食,高贵得很。当它从一棵大树的上空掠过的时候,把树上那只正抱着一只死耗子的老鹰吓坏了,失声地惊叫了一声,以为凤凰会来夺走它的死耗子。”
在这个寓言故事里,庄周以凤凰自比,而把惠施比作老鹰,把相位比作死耗子,讽刺意味甚浓,表现出庄周不为利禄动心的高贵品质。不入仕途,追求逍遥,庄周想忘记人世的一切,达到“忘物忘己”的最高境界,不悦生、不厌死,任性发展。不过,这是难办到的,尽管他有随遇而安的旷达态度,但他总还有不安的时候,不可逍遥的时候,躲不开人世间矛盾的时候。自己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抱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放聪明一些好,还是装得糊涂一些好?他总是在考虑。
一次,他和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看见有的树被伐,有的树没有被伐。学生问:“为什么有的树没有砍掉?”庄周回答:“因为不成材,没有用。”他们从树林出来,晚上借宿友人家。友人家有两只雁,一只能鸣,一只不能鸣,不能鸣的被杀来宴客。学生问:“为什么要杀不能鸣的那只呢?它不是没有用吗?”。学生感到大惑不解:有用的树被砍掉,而有用的雁却不被杀,那么一个人是有才有用好,还是无才无用好?庄周回答说:“都不好,最好是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第一部分《庄子》中的成语
《庄子》的奇妙寓言和生动词语在长期传诵中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白驹过隙、每况愈下、卤莽灭裂、得鱼忘筌、得意亡言、捉襟见肘、无病自灸、分庭抗礼、大而无当、不近人情、求之不得、孟浪之言、莫逆之交、一曲之士、傥来之物、大方之家、相濡以沫、藏舟于壑、善始善终、虚与委蛇、用心若镜、水静烛眉、不可言传、得心应手、满坑满谷、吐故纳新、望洋兴叹、推舟于陆、东施效颦、井蛙之见、管窥锥指、劳而无功、终其天年、夏虫不可语冰、化腐朽为神奇、鹏程万里、越俎代庖、大相径庭、杭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游刃有余、踌躇满志、不见全牛、刃发若新、薪尽火传、安时外顺、螳臂当车、山木自寇、膏火自煎、肝胆楚越、褚小怀大、绠短汲深、呆若木鸡、送往迎来、目击道存、亦步亦趋、失之交臂、天高地厚、哀莫大于心死、索我于枯鱼之肆、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等等,这些成语至今尚为人们所引用。
第一部分髑髅的快乐
《庄子·至乐》中记载了一段庄子和骷髅的对话,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
有一天庄子去楚国时,看到一个死头骨(骷髅),他边敲打着这个头骨边发其感慨说:“你是贪欲过多、伤天害理导致了这个结果呢?还是遇亡国之乱被刀兵所杀呢?或者行为不善,愧对父母妻子,活不下去而自尽呢?还是受冻挨饿而亡,或者因年寿已尽而死呢?”庄子尽管属于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主张出世,但是,这一连串的对死者死因的追问,似乎表露出庄子评价人生的标准也有世俗的道义成分。也就是说,他的观点与儒家的入世态度和价值标准有相似的一面。但事实上,庄子在这里只是自我设问,目的是突出他对骷髅的询问,并表露出对骷髅的谴责,都是从“生人之累”出发的;所以,髑髅要给这位知生不知死的“辩士”补上“死之说”这一课。
庄子是倡导自然无为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时不时地也表现出某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