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解读故事会-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铎的信是这年的7月23日写好邮出的,编辑们根据地址给那个病中的孩子邮去了几本《故事会》。
过了三个月,徐铎给编辑们回信:
尊敬的编辑同志们:
谢谢你们,衷心地谢谢你们!
本该早给你们去信,可就是怕又给你们添麻烦。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你们那热情又善良的心灵却使我们的鼻子一阵阵的发酸。告诉你们,孩子的生命还正在顽强地延续,各地不少读者来了信件,有的还寄来了你们的《故事会》,你们是抚慰不幸人们心灵的天使,是真正的净化人们心灵、陶冶人们情趣(操)的工程师。《故事会》所以受欢迎,你们的举(行)动最能说明这一点。要说的,确(真)是语言难以表达,只有好好地工作,来报答你们吧!
病孩得到各方的照顾,县图书馆少儿读物部对他也特殊照顾,用他的话说,就是“真好……”赞美的不仅仅是对他的怜悯和同情,正恰恰(是)对我们社会、我们时代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单纯(真诚)的称颂。
再一次地谢谢你们吧!
祝你们的《故事会》更加繁茂(兴旺)。
徐铎11月24日
《故事会》虽然不能救活这个病危中的孩子,但作为一种精神的东西,却支撑着一个年幼而顽强的生命,给他以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与勇气,使他在精神上得到了一种药品所无法获得的情感与心灵的寄托,这是一种何等巨大的力量啊!这是一种生命的奇迹,是精神所裂变出来的巨大能量,这是任何物质都无法代替的。
与这位孩子相似的是,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留下“最后一片绿叶”的还是《故事会》。
《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故事会》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的一本文学月刊,三十二开本,每期九十六个页码。她创刊于1963年7月,至今已有整整四十年的历史了。四十年,在世界人类的历史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显然也无足挂齿。但是,对于中国期刊的发展史来说,却有着许多令人回味和深思的东西。
追溯中国期刊的发展,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历史。《故事会》却几乎跨越了这段历史的五分之二,而她在海内外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建设基层民族文化,以及她所赢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却是许多期刊所无法比拟的。
《故事会》是中国期刊百年历史长河中一朵奇异的浪花!
据中国故事期刊协会2002年6月15日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五十二种故事类期刊,每月发行总数八百六十三万册,而《故事会》的发行量将近四百万册,占故事类期刊月发行总数的41。7%,几乎占了中国故事类期刊的“半壁江山”,名列此类期刊发行的第一位。
目前中国各类期刊将近九千多种,而《故事会》是期刊中极少数几乎完全靠读者心甘情愿自己掏钱订阅或购买的刊物,在当前许多期刊连自身的生存都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她却连续数年创造了月发行量达四百多万册的纪录,令海内外的期刊界震惊。
据中国期刊的有关资料统计,自1988年以来,《故事会》的发行量在全国的九千多种期刊中,一直保持在前五位的位置。其中1988年、1989年、1996年、1997年、1999年以平均月发行量四百四十一万册、三百一十八万册、四百零一万册、三百九十八万册、三百七十三万册,位居全国月刊发行第一名。
这还不算,在《故事会》发展历史上的1985年6月号,发行量竟达到七百六十多万册!
据世界期刊联盟(FIPP)编辑的《世界期刊概况》统计,1997年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前五十名期刊排名中,中国的《故事会》月刊名列第六位。
1999年,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文化类期刊的排行榜中,《故事会》被排在第五位。
几乎是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可以说是从1979年9月《故事会》确定新的办刊思路和总体构想以来,发行的旺盛势头始终未减。
1998年,《故事会》克服盗版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创下了平均期发三百九十七万册的佳绩,全年码洋达一点二亿元。
近年来,《故事会》通过改革,使刊物发行跃上了四百零七万册的新台阶,品牌年销售额逾亿元。不足十个人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相当于当时国内一个中型钢铁联合企业。
每期近四百多万册的期刊,从来稿到编辑到印刷再到发行,每天有多少人在为这本期刊忙碌,她又为社会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
面对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这本期刊的分量,明眼人自然是一下子就能掂量得出来的。
这是一种奇特的《故事会》现象。
1997年,《故事会》编辑部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本期刊在人们心灵中所引起的共鸣,对读者灵魂深处悄然无声的影响,以及对于中国本土文化、道德、人文精神的传播,这是一种无法计算的数字。
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青少年喜爱的电视、报刊”的调查中,《故事会》被评为“读者最喜欢的全国十大杂志”之一。
1997年,《故事会》入选中国首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1999年1月,《故事会》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1999年12月,《故事会》获首届“国家期刊奖”,并入选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2001年11月,《故事会》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列入中国期刊方阵,并参加中国期刊展。
2002年5月,《故事会》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授权进行的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被评为“读者最喜爱的十家杂志”。
2003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故事会》再次获奖。这次评奖是从全国当时的八千八百八十九种期刊中进行评选的……
第一章谜一样的传说(3)
人们心灵中对她的眷恋可想而知。
上海市五华伞厂的读者谢丽雯来信向编辑提供了两条信息:
一是在教师节,不少学生家长向老师赠送大红花和《故事会》作为礼物;
二是有位同事的外公是一位老工程师,临终的时候儿孙们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用手指着桌子上的那本刊物说:“你们把她摆在我的遗像前,我还没有读完呢……”
儿孙们遵照老人的遗愿,在老人逝世后将那本刊物摆在了他的遗像前。
这本刊物仍然是《故事会》。
经常给《故事会》写稿的故事作者吴祥,家住黑龙江省绥化市,他在给《故事会》的来信中谈了这么一件令他感动的事情:
“今年清明节前夕,绥化市殡葬馆新建的骨灰存放处落成。我与妻子前往为已故的老岳父迁移骨灰。新建的骨灰存放处庄严肃穆,所有骨灰存放格都用银白闪亮的铝合金与通体透明的玻璃砖制成。安放岳父的骨灰之后,我在存放处内游览。蓦地,我在第三架第四层的第三十六架位上、一位标名为韩立明老先生的骨灰盒前,发现了一本摆放得端端正正的2001年第六期《故事会》,而那本《故事会》里,刚好有我的一篇题为《信你不信我》的作品。我被震撼了,无论是感情还是心灵都受到无可比拟的震撼。我万没有想到:一个升入天国的灵魂从人间带走的竟然是一本《故事会》!我由此想到:《故事会》的艺术不仅是高雅的艺术,也是通俗的艺术;不仅是老百姓的艺术,还是灵魂的艺术;《故事会》的艺术将与天地共存!”
谁能想到,在人间与“天国”之间,《故事会》的一位作者与一位读者竟是这样神奇地“相遇”!
《故事会》有一位作者名叫鲁秀,1991年10月应邀到浙江桐庐参加笔会,可是在火车上却被一个青年人将身上的钱包骗走。
这件事情过了三年之后,有一天,鲁秀突然收到一张汇单,上面汇的数额正好是那年在火车是被骗走的钱数。
鲁秀觉得很奇怪,再看那汇款的地址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北京街。可是却没有门牌号码,汇款人的姓名:奎久。
鲁秀一下子感到惊奇了,自己的朋友和熟人中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呀,他凭什么给自己汇钱呢?
第二天,鲁秀收到了一封信,拆开后一看,信的开头竟是:“实在对不起,首先向你道歉,万望你能饶恕我的罪过,是你拯救了我,你是我的恩人……”
原来,这个写信的人就是那个汇款人“奎久”。
鲁秀继续往下看时,方才明白。正是这个“奎久”,当年在火车上行骗,并将自己的钱包不知怎么给骗走了。谁知道这个当年行骗的青年人,竟然是《故事会》的一名忠实读者,不久前他在《故事会》上看到了鲁秀写的一则故事,很受感动,觉得自己不应该继续行骗了,决心痛改前非,经过四处打听,终于知道了鲁秀的地址,如数退还了三年前行骗的这笔钱。同时在信中一再说明,这笔钱是自己劳动换来的,绝对是干净的。并盼望今后能在《故事会》上经常看到鲁秀写的故事。
鲁秀终于明白了,“奎久”就是“愧疚”的意思!
《故事会》的一名作者与一名读者,他们的灵魂就是这样在这本刊物上相互地撞击着,滋养着,升华着。
这哪是一笔飞回来的钞票,这是一个人灵魂的回归啊!
这是一种神秘的《故事会》感应。
为什么一本小小的刊物,竟有如此真实而美丽的传说?
为什么由无数无名人物所支撑起来的这本刊物,会成为中国期刊群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那么多的人凭什么喜欢这本刊物?
这本刊物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编辑了这本刊物?
这本刊物究竟走过了一段什么样的道路?
在激烈的期刊市场竞争中,这本刊究竟有什么“秘密武器”?
……
这是许多期刊界同行和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所期望探寻的秘密。
从开始时的“星星之火”,到现在的“燎原之势”,四十年来,《故事会》的发展一直都是一个谜。
许多人都曾想破解这本中国期刊之谜,因为这里有着许多胆略,许多智慧,许多超凡的构想,许多同时代人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许多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所闪烁出来的奇异火花……她不但可以给中国当代期刊的发展以可资借鉴的东西,同时还会给中国期刊史和文化史留下无数耐人寻味的思索。
可是,如何才能真正地解开这个谜呢?
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走进了这个书写中国期刊神话的编辑部,打开了那一个个封存已久的档案袋,翻阅了那一本本落满历史尘埃的报纸、杂志,走进一个个当事人想说或不想说的记忆,走进那些与这本刊物有着“血缘”关系的人们心灵……开始了整整一年的探秘之旅。
我希望能解开这个世纪之谜。
让我们来细细地解读……
第一章还故事于民(1)
那时的何承伟是个只有二十八岁的“毛头小伙子”,提出如此“高论”,真还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当时一场席卷全国达十年之久的“革命风暴”刚刚平息不到两年,在一些人看来多少还是有点冒风险……
1.“老家”在什么地方
2002年4月,韩国。
这里正在召开世界期刊联盟亚太会议,各国期刊界巨头们相会一起,共同交流办刊经验。
过去站在讲台上发言的大都是欧美国家的期刊代表,他们分别代表着世界的许多著名期刊。今天,一位来自中国的中年人走上讲台,他的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赞同,是钦佩,还有带着几分莫名的羡慕。
他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上海的著名期刊《故事会》多年来的办刊经验。
这位与世界顶级期刊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国家地理》杂志,法国《ELLE》杂志的发言人同时登上这次专业性极强的世界期刊会议讲坛的中年人,就是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故事会》主编何承伟。
为什么何承伟的发言会得到如此大的反响?
事情还得从寻找《故事会》的“老家”说起……
浙江桐庐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清清的富春江畔,有一个被人们称作“故事大王”的人,他叫吴文昶。
“文化革命”中,他深入农村,看到乡村中少数干部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许多妇女同男人一样地劳动,但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妇女们对此很有意见,于是就编写了一个妇女要求同工同酬的幽默故事,在乡村中讲给群众听,结果很受农民的欢迎。他在台上讲,农民们在台下开心地笑,许多妇女还在下面不断地插话,气氛非常热闹。
这天,吴文昶讲完之后,却被一个妇女硬拉到了家里。
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白糖煮荷包蛋端到了吴文昶的面前,那妇女对他说:“你的故事说出了我们农村妇女的心里话,我们最爱听。你讲了这么长时间,也该饿了,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吧。”
这一下吴文昶被感动了,在那一切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想不到自己讲一个故事,竟会受到如此厚待。他更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