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解读故事会-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故事了。于是,他微微站了一会儿,让自己的心情重新恢复了平静。他放下拐杖,整了整衣服,缓缓地走上讲台,一讲就是四十多分钟。    
      他讲的故事,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张功升在各级组织的关怀下,请了各地的医生为他治病,但仍无法控制病情的发展。即使这样,他仍然活跃在故事战线,创作和讲述了《小村长》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就是这支“铁军”队伍中一个战士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作品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生命的毅力拼出来的。故事作者将一种顽强不屈的作风注入了自己的作品,作品的思想和内涵也相应地得到了升华。这样的作品便会很自然地赢得读者,    
      作者队伍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刊物整体质量的提升。    
      在《故事会》担任过副主编的吴复新,在培养这支“铁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有一次,吴复新出差去江苏大丰,听到几位故事作者讲了一个当时流传于苏北盐城地区的民间故事,认为不错,就与作者共同研究,然后由王维宁、陆正庄两位故事作者写成初稿,带回编辑部进行研究。经过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这篇名叫《冤狱恨》的中篇故事在《故事会》上连载三期。    
      作品连载后,在读者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但如此,这篇稿子从搜集、整理到写出初稿,然后又通过编辑的加工和润色,直到作品的发表过程,对于从事这篇故事写作的作者也是一次故事创作的具体指导与培养。    
      除了发现作者和作品之外,吴复新还十分注重故事作者在创作理论上的提高,经常自己撰写讲稿,为故事作者讲课。    
      当时,有一些故事作者对于故事的搜集整理、改编以及创作等方面的关系不太明白,因而直接地影响了作品质量,甚至给编辑工作造成一定的混乱。为此,吴复新针对性地撰写了一篇《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的专题讲稿,从民间故事的搜集原则到搜集的方式,从整理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到改编和再创作的区别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具体的讲述。对于当时束缚作者手脚的一些模糊认识,他一再地强调:“要说清楚的是,区分整理、改编、创作,并不是排斥改编和创作,相反,对它们应该抱欢迎的态度,因为搜集故事作品的目的,其中也包括推动文艺创作在内。而区分三者的目的,主要是要明确民间故事作品的属性特征。笼而统之,界限混乱,对民间文学事业是不利的。”    
      《故事会》的编辑们尽管在作者中很受尊敬,他们也从来都不为稿源发愁,但是,他们却没有“朝南坐”的思想,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来团结不同类型的作者,壮大作者队伍,从而在全国组织了一支从思想到艺术都十分精良的故事创作“子弟兵”。同时,编辑部还专门印制了“作者登记卡”,将全国搞故事创作的作者都登录入册,定时与他们进行联系,了解他们的创作情况,为他们建立故事作者档案库,当他们的作品发表到一定的程度时,编辑部就想法给他们出专集,以扩大他们的影响。    
      继1989年10月出版第一本三十六万字的《吴伦故事集》之后,又先后于1991年9月出版了二十九万字的《吴文昶故事集》,1993年6月出版了三十万字的《黄宣林故事集》,1993年12月出版了二十六万字的《崔陟故事集》,1996年1月出版了二十万字的《夏元寿故事集》,1997年8月出版了二十三万字的《何初树故事集》,2001年1月出版了二十一万字的《肖士太故事集》。到我采访之时,另外一本《范大宇故事集》也已出版。对于这套“中国故事家创作丛书”,编辑部今后还将继续编辑下去。    
      《故事会》为骨干作者出书,一切费用均由《故事会》负责。这类书在经济上讲是不合算的,但是,编辑们都乐于做这样的事情。何承伟主编则说得更加坦诚:“为多年来支持《故事会》的优秀作者出书,也是对我们这支创作队伍的整体检验和一种扶持,因为这支队伍的好与坏,直接地关系到刊物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新故事的整体发展水平。”    
      编辑们就是这样以自己人格的力量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团结着作者,关心着作者,培养着作者。编辑和作者都坦诚相待,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刊物的发展。    
    


第三章培养“子弟兵” (10)

    6.从“沙龙”到“基地”    
      1979年春天,江南大地草长莺飞。    
      《故事会》的编辑陈中朝、苏菊珍、鲍放三人来到上海郊外的金山,参加这里的故事会讲话动。    
      金山是个故事之乡,诞生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故事员,这些人活动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讲故事,深得农民的欢迎。    
      与此同时,一批故事作者也相应成长起来。这些作者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了解形形色色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其深厚的生活基础。因此,他们笔下的故事,大都来自于生活实际,不但风趣幽默,同时生动感人,讲出来后常常是笑声不绝,掌声不断。    
      这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全市较早地成立了故事沙龙。一些故事爱好者自觉地组织起来,定期组织活动,共同研究创作的故事作品,探讨故事发展的走向,学习故事创作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或者到市里去请专家讲述这方面的常识。    
      沙龙成立以后,喜欢故事的作者和故事员都有了自己的“家”。每到活动的时候,大家风雨无阻,聚集一起,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三位编辑在听了故事员的几场演讲之后,对其中一篇故事产生了兴趣,那篇故事名叫《三百元的故事》。作者的名字叫吴伦,这是他写的第一篇故事。    
      他们将作者约来见面。三位编辑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发现和培养的这个故事作者,以后竟做了他们的顶头上司,成了《故事会》的一位“当家人”。    
      以后,编辑们又介绍吴伦参加了上海民间文学研究会举办的培训班,到工人文化宫去听讲座。在这里,他认识了讲课的任嘉禾、何承伟等,同时也认识了当时在上海从事故事创作较早的黄宣林、张道余等。经过几年的磨炼之后,他便逐渐地成长起来了。    
      《故事会》创刊初期,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为了培养作者,与各地文化单位联系,在上海的工人俱乐部和各市区与郊县,以及由此而发展到北京、湖北、江苏、河南、山东、浙江、江西、广东等全国部分地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民间组织——故事沙龙。利用这种形式,将故事爱好者组织起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并从中发现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作者。    
      当年在故事界很有影响的许多故事作者,都是从这些沙龙中发现和成长起来的。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还有当年那种故事沙龙吗?    
      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是没有故事沙龙,编辑部就在基层读者中没了依托,变得耳不聪,目不灵,读者需要什么,作者在写什么,就会昏然不知。这样办刊时间一久,必然脱离群众,直接地影响到刊物的质量和发行。    
      其次是不利于作者的发现和培养。《故事会》要发展,就需要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作者,如果光靠从自然来稿中“淘金”,然后再将这些“淘”出来的“金子”,一批又一批地请到“黄埔军校”来学习提高,财力和人力显然都不允许。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地创造条件培养故事作者呢?    
      在深入调查中,编辑们发现,山东莱州的故事活动做得比较扎实。他们定期地开展一些故事活动,不断地有好的稿件邮到编辑部。    
      于是,吴伦和鲍放三去莱州,在那里与故事作者见面,帮助他们修改稿件,进行一些故事创作的讲座。    
      《故事会》编辑的到来,无形中给这里的故事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高了故事活动的“身价”,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很快便成立了新时期的《故事会》创作基地。    
      基地是在原来沙龙基础上的提高。这就使由原来相对比较松散的形式,变成了相对比较稳固的一种组织。这个基地不光是负责组织作者创作和研讨,同时还将优秀的作品随时地推荐给编辑部,为编辑部在用稿时“好中选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另外,编辑部还可以通过创作基地,了解读者对于刊物的需求和意见,对所发表的故事作品进行信息反馈,一下子就使编辑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侃爷酒馆”几个大字,悬挂在一家酒店的门楼上。    
      这是何人开的酒店,竟取出如此奇特的一个名字?    
      酒店的老板名叫耿忠民,原是河南省新乡市的一名国家干部,不久前辞职下“海”,便在新乡开了这么一家酒店。侃爷酒馆的“新乡故事沙龙”几个大字,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贾芝题写的呢!    
      侃爷酒馆有副对联,写得相当有趣:“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谈笑有侃爷往来不白听”。    
      “侃”者,北方人所说的“侃大山”也。南方各地则将此称为“说段子”、“讲故事”、“摆龙门阵”。    
      老板耿忠民具有中原人的豪爽,喜欢的就是“侃大山”的人。酒店属于小本经营,他本人也绝非那种腰缠万贯的大款,但在他这个酒馆里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在里面吃饭饮酒者,只要能说上一段令人叫绝的故事,那酒钱也就会给你免了。    
      耿忠民当了多年的国家干部,为什么突然想到辞职,来开办这么一家“侃爷酒馆”呢?    
      这还得从《故事会》编辑部说起。    
      河南新乡有一位写故事的老作者名叫申之珉,多年以来一直给《故事会》写稿子。有一次,申之珉向吴伦推荐,说在他们新乡还有一个新作者名叫耿忠民,故事写得不错,是一棵好苗子,希望编辑部能与他联系。    
      实际上,耿忠民在申之珉推介之前就“暗度陈仓”了。他的作品正好被夏一鸣看中。这时,夏一鸣手里还有新乡的另一位作者苏景义的作品。从作品上看这两人有创作的实力和潜力。    
      苏景义是新乡报社的一名主任编辑,手中不但有一块阵地,而且是当地文学创作的“领头羊”,有一定的号召力,他写什么别人也跟着写什么。    
      三个男人一台戏,编辑部觉得新乡有成立基地的客观条件。    
      2001年,吴伦和夏一鸣前往河南新乡,与那里的故事作者见面。这些热爱故事创作的作者一下子交来了大量的作品。两人就在旅馆里连夜看稿,然后找作者一个一个面谈,最后又开大课,对这次的所有来稿一一评析。最后,两位编辑建议在当地搞一个创作基地,以加强作者与编辑部的联系。    
      这个建议得到了故事作者们的一致赞同。    
      这次新乡之行硕果累累,既出作品又出人,两位编辑从那里带回了七八篇有较好基础的作品,绝大部分都陆续发表了,有的还获得了本年度由读者参加评选的优秀故事奖。同时又发现了几名很有发展前途的冒尖作者。    
      故事创作基地建立后,新乡的作者经常性地开展了各种活动,并向全国各地的故事类刊物推荐了大量作品,故事创作在这个地方很快形成了一种气候。    
      “侃爷酒馆”既是耿忠民私人创办的酒店,同时也是帮助编辑收集各种信息的地方。 这里,凡是进来的“侃爷”,《故事会》是他们的中心话题。这些人心目中的《故事会》如何,他们对这本刊物有什么反应和要术,都可以从相互的“侃大山”中了解到,并通过创作基地及时地反馈到远在黄浦江畔的编辑部。    
      “侃爷酒馆”还具有聚合的功能。自从开办了这家酒馆,这里的故事作者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他们每月定期一次地开展活动,把各自写的作品拿来探讨,在一起取长补短,相互切磋,作品的质量明显有了提高。    
      为了让这个故事创作基地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故事会》在举办第八届故事创作培训班时,专门出资请这个基地的“领头羊”苏景义参加,接着又在第九届故事创作培训班时,出资请耿忠民出席。    
      2001年,耿忠民在第四期的《故事会》上发表了一个中篇故事。接着他又一鼓作气,在另一家故事期刊上连发了四个中篇故事。    
      耿忠民一下子成了创作故事的名人,河南有两家杂志社出面请他吃饭。可是因路上严重堵车,一顿中午饭,害得别人一直等到下午四点多钟。他进门一看,两家杂志的编辑们仍坐在那里等着,心中十分过意不去。    
      事后,他十分感慨地说:“没有《故事会》上那篇高质量的中篇故事垫底,我就是爬也爬不到这里面来呀!”    
      2002年3月,正是中原大地春暖花开的时节。    
      两位负责与这个基地联系的编辑吴伦和夏一鸣,再次来到新乡,与故事作者交谈和帮助他们看稿。令两位编辑感到惊讶的是,仅仅才一年的时间,这里又冒出了好几名有着创作潜力的新作者,作品质量之高,是以往无法比似的。    
      两位编辑的心情特别高兴,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这里真是一派百花争艳的故事创作的春天啊!    
      这次,他们从这里带走了四十多篇比较成熟的稿子,在同一期上,一次性就发表了七篇。    
      这一来,这个由《故事会》建立起来的创作基地便浮出了水面,不但一下子出名了,同时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全国的一些故事类期刊,目光马上都盯了过来,不断地向这里的作者约稿。据不完全的统计,仅仅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