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解读故事会-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来,这个由《故事会》建立起来的创作基地便浮出了水面,不但一下子出名了,同时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全国的一些故事类期刊,目光马上都盯了过来,不断地向这里的作者约稿。据不完全的统计,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个创作基地的作者,就在全国各种故事类的刊物上发表了二百多篇故事作品,有的作者一年间就发表了五个中篇故事。    
      凡是从事过故事编辑和创作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为了进一步壮大作者队伍,为办好刊物提供后备力量,《故事会》还利用创作基地加强了对青年作者的培养。除莱州、新乡的故事创作基地之外,他们还逐渐地建立了浙江的富阳、上海的金山、辽宁的沈阳、湖南的长沙等近数个创作基地。现在,刊物不仅有近四百人的基本作者队伍,而且加强了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故事活动基地的联系,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子弟兵”队伍。这些基地一有活动,编辑部就派人去参加。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发展思路,不同的培养方法,使《故事会》永远保留着几块“沃土”,并在这些“沃土”上培育着一种旺盛的创作势头,使刊物的质量稳中求进,稳中求变,这也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第四章与“上帝”交流 (1)

    现代发展的IT业有一个名词,叫做“注意力经济”。意思就是,在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只有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才能够产生出经济效益。    
      《故事会》与“上帝”拉手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从来都未间断,无形中吸引了大量的“眼球”。    
      1.同“上帝”拉起手来    
      “第二天班会课,我抱着那一摞《故事会》,在学生们惊奇的目光中走上讲台。我把一本本《故事会》物归原主地还给了大家,只听下面一阵议论。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故事会。我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大家来开个故事会,好不好?’片刻的沉默之后,教室里猛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学生们一张张兴奋喜悦的脸涨得通红。    
      “我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同学们,我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会》上的故事——《老鼠戴白帽》,讲完之后,请你们也一个接一个上来讲一讲,怎么样?    
      “‘好!’‘太好了!’学生欢呼起来,受学生们情绪的感染,我也有点激动了。这堂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学生们争着到讲台上亮相,眉飞色舞地来上一段声情并茂的故事,就连那几个平时最羞怯的女生,也悄悄举起了手……    
      “打这以后,我干脆把每周三的课外活动变成了‘《故事会》演讲赛’,拿出班会费设置一些奖品,并规定了参赛办法的评奖标准。全班学生踊跃参与,热闹非凡,引得外班的学生羡慕不已,在门窗外围看着。现在,学生们把我封为了‘《故事会》会长!’”    
      这是一位名叫王永坤的读者写给《故事会》的信的一部分。这封信被作为“我和《故事会》的故事”征文,发表在1998年第六期《故事会》上。事情的起因是,有不少学生在上课时看《故事会》,被这位老师收缴了。下课之后这位老师将收去的《故事会》一看,自己也被吸引住了,于是因势利导,在班上开展了讲《故事会》里故事的活动,从此班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不久这个班有三名学生,在当地的作文比赛中获奖,而这位王永坤老师也在《故事会》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故事《盛大妈走亲戚》,学生获悉后,一起举着当期的《故事会》向老师表示祝贺。    
      一本《故事会》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变得多么亲密啊!    
      这正是《故事会》的编辑们所希望达到的,因为这些读者都被他们奉为“上帝”,他们希望能同“上帝”拉起手来。    
      可是,“上帝”的手在什么地方呢?怎样才能拉住“上帝”的手呢?    
      编辑部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摸索出了一条接近“上帝”的办法,那就是不断地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上帝”便会向你伸出手来。    
      上面所说的《我与〈故事会〉的故事》,就是这些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故事会》在刊物上连发了几期消息,接着便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读者将编辑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将自己所看到、见到和经历的与这本刊物有关的感受、认识、意见、建议等等,多的几十页,少的几页,不断地寄往编辑部。这里有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有一位当年只有十五岁的小读者名叫雷钊,因为喜欢《故事会》,就把平时母亲给的零花钱省下来,到书摊上去买这本刊物。谁知这事被父亲知道了,怕孩子省钱饿了肚子,就马上帮他订了这本刊物。可是,女儿这时却反过来动员父亲看《故事会》。父亲是一位曾发表过一些小说并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开始,这位父亲认为自己是搞“高雅”文学的,对这本刊物不屑一顾。但后来看着有的小说被“圈里”越捧越高,但读者却越来越少,有的就干脆没人愿读了。其父感叹:“现在看小说的人少了,再写也没啥劲了。”后来女儿便动员父亲写故事,结果很快被《故事会》从来稿中发现,通知去参加上海笔会,其父高兴地去重新进行学习,回来后专门为女儿买了她最喜欢的背带牛仔裤,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感谢。因为是女儿才使他与《故事会》结缘,与《故事会》结缘后,才使他走出了自己个人的象牙塔,真正地知道了读者就是“上帝”的道理。    
      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的时候,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文学艺术类的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要尊重、爱护、适应自己的顾客(读者),同时又担负着引导、教育、帮助、提高顾客(读者)的作用。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味地迎合,刊物的品味就会下降;而一贯地高唱阳春白雪,和者必寡,这里就有一个与读者如何沟通的艺术在里面,这种艺术如果掌握得好,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经常性的活动,就是《故事会》与读者的一条纽带,    
      编辑部的眼睛里要有读者,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那种靠政府出资养着的刊物将会越来越少。我们不能每到年底需要订刊物的时候才叫一声“上帝”,如果只是这样,“上帝”是不会应声的。这就必须于细微处日积月累,“上帝”才能看出你的真诚,才愿意与你拉起手来。    
      现代发展的IT业有一个名词,叫做“注意力经济”。意思就是,在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只有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才能够产生出经济效益。    
      《故事会》与“上帝”拉手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从来都未间断,无形中吸引了大量的“眼球”。    
      1999年的1月,《故事会》开展了“我为《故事会》添风采”活动。    
      编辑部在这项活中,立刻吸引了“上帝”的“眼球”。因为这项活动几乎包括了读者的各个方面:热心参与《故事会》举办的各项活动,推荐优秀作者、作品,组织宣讲《故事会》上的作品,对刊物的征订、发行做贡献,提供盗版线索,对刊物提出合理化建议或出谋划策等等。自从这项活开展后,编辑部的读者来信与日俱增,为解决矛盾,编辑部只好另外请人帮助拆信和统计。    
      因为刊物“越办越有看头”,再加之每期上面都有推荐表与自荐表,几乎是期期都供不应求。    
      在这历时十个月的活动中,一共收到读者来信达五万多封。这些刊物的忠实读者,一封封来信都使编辑们感动,一向安静的编辑部有时就会变得热闹起来。编辑们通过字里行间,看到了一张张热切期盼的面孔,那面孔是陌生而又熟悉的,他们在阳光灿烂的前方高举着手臂,正用满腔的热情,渴盼着一本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会》拥入他们的怀中。    
      在这里,“上帝”的心和编辑的心是息息相通的。这些不断地通过来信与编辑们拉起手来的“上帝”,既有年已八旬久卧病榻的老人,也有稚气可掬的学龄儿童,既有博学的高等学府教授,更有田间地头的农夫。令人感动的是一些远在穷乡僻壤的残疾青年,一些因家庭贫寒而过早地辍学,只得远离家乡在外打工的少男少女,以及一些仍在为温饱而奔波的人们……他们的身份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这份刊物的殷殷之情却是相同的。这些信中不乏中肯的意见和热情的鼓舞,还有许多颇有见地的建议,为刊物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更有一些热心的读者,几乎是每期都参加,及时地向编辑部指出各期存在的问题。    
      “上帝”所赐予的恩惠,使每一位编辑都感激不已。    
      山东省定陶县一中有一位名叫芮彤的同学,五岁时父亲因病而半身不遂,单位每月只给三十九元的补助金。因此,在他只有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煮饭,并帮助母亲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他七岁上学以后,由于负担过重,他的母亲还未到三十岁头发都已几乎全白了。    
      沉重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沦,他仍然努力地学习,一有机会就寻找课外书看,书本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得了一本《故事会》。这期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有一篇故事,深深地将他吸引了。这篇故事说的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挣钱补贴家庭。这给他的心灵以不小的震动,于是,只要一有时间,这位当时只有十一岁的孩子便到处去捡破烂,然后再一分钱一分钱地攒起来,每月去书摊上买一本《故事会》。    
      由于为了买一本《故事会》,他起早贪黑地捡破烂,学习成绩却受到了影响。这学期期末考试,他从年级第一名降到了第七名。为此,母亲生气地打了他一个巴掌。    
      从此,他便瞒着母亲,继续捡他的破烂,只是学习比以前更加刻苦了。他把卖破烂得来的钱,一点一点地放有自己的床底下,每期买的《故事会》看后也妥善地藏起来,不让母亲发现后为他担心。    
      正当他准备考初中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极度的伤心,使他未曾考上初中。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将自己放在床下的钱拿出来,又复读了一年,才考上了初中。    
      领到通知书的时候,他将一个假期捡破烂卖的钱拿出来,母亲又去借了一点钱,才凑足了学费。可是,食宿费却还没有着落。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他不想失去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急得抱着母亲痛哭。    
      这时,老村长来了,拿出一个纸包交给他,并告诉他说:“这是全村人捐的五百多元钱,给你上学用。”接着,老村长又从身上取出几本近几期的《故事会》送给他,说:“这是我为你买的,我知道你已好久都没有钱买了,你爱看,就都送给你。”    
      芮彤再也忍不住了,他扑过去拉着老村长的手,放声大哭起来……    
      就这样,一个苦命的孩子,靠着偶然从《故事会》上看到的一则小故事,就决心学习故事里面的小主人公,从此开始了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苦苦挣扎。在他自己的努力和好心的村民们帮助下,终于迈进了全县的最高学府。    
      现在,他在学习之余,仍然抽空在外打工,有时也会背着同学和老师去捡破烂卖。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为自己筹集读书的学费;二是每月定期都要买一本《故事会》。    
      这就是一位小读者与《故事会》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为这本刊物增添了更加迷人的风采吗?    
      你付出了多少真情,“上帝”就会给你多少厚爱!    
      了解读者,关爱读者,读者就一定会为你的刊物增添风采。    
      山东省蓬莱市马格庄有一个名叫孙有璞的读者,二十二年来一直是《故事会》的忠实读者,自从刊物开展“我为《故事会》添风采”活动之后,他对这本刊物就更加关心,积极主动地为刊物做了许多义务工作,成了这本刊物在那个地方的业余宣传员。    
      他所在的庄上由四个自然村组成,有一千二百五十户人家,三千五百多人口,在当地是一个不小的村庄。他根据村子大,面积广,人口分散等特点,在村里干部的支持下,先后在村子里和附近的部队组织了八个读书小组,共有成员二百二十人,带领全村人不定期地开展读书活动,其中还专门安排时间读《故事会》,因为这是读书小组成员们最爱看的一本杂志。    
      为了让更多的人从故事中受到教育,他又在读书小组中发展能说会讲的故事员,现经过培训上岗的故事员就有十四人,在2001年1月至8月,共举行故事会一百一十场,讲《故事会》上的各类故事一百六十五篇,参加的人达五千多人次。其中,他个人在1998年就讲了五十三场,共讲了各类故事九十二篇。1999年8月以前,他个人又讲了二十三场,宣讲各类故事四十八篇,参加听众达三千多人次。    
      就这样,整个村庄竟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故事会》热”。通过读刊、讲刊、评刊,他又将这些群众中的不同意见搜集起来,及时地向编辑部反馈。    
      这位热心的老读者还说:“《故事会》是为咱普通老百姓办的,每个读者都应该为她献上一份爱心,以实际行动做好宣传征订工作。”    
      他首先利用村里的黑板报,在上面专门开辟了一个“图书宣传栏”,定期每月对《故事会》《故事会爱好者丛书》《故事会图书馆文库》等进行宣传。接着他又主动与乡村的干部、学校的师生、部队的官兵、企业的工人等联系,通过这些人来扩大《故事会》的影响,再通过这些人去向同志或亲戚推荐这本老百姓喜爱的刊物。    
      在离他们村不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