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杂集]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张晓芒-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暗脑猓骸罢檬窍衷谡飧鍪焙颉!薄�
同样,庄伯让掌管传达命令的人说“套马车”,其话语无疑也隐涵了让他通知负责驾车的人套马车的意思。而掌管传达的人也是故意曲解原意,将其解释为“让我套马车”,因此才有了“我没有马呀”的诡辩。
庄伯从外面回来后,让掌管打扫的人“取帽子”。意思是让他把自己头上的帽子取下来。但侍从却故意装糊涂地又取了一顶帽子呈上来。
由于马的牙齿随年龄而添换,所以当庄伯问养马人“马齿多少”时,隐涵有“马的年龄是多少”的意思。但养马人却故意歪曲地将其解释为“问马有多少颗牙齿”,因此才有了“十二颗门牙,加上槽牙共三十颗”的荒唐回答。
他们的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了语言的歧义性、灵活性来曲解庄伯的问话,说好听点是耍贫嘴取乐,说难听点,就是肆意曲解地在诡辩。
这类曲解,涉及到对一句话语是否有隐涵,以及如果有则应该如何理解隐涵的问题。
所谓隐涵是指,当人们说出某句话时,这一话语所传达的含义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话语的言说内容,一部分是话语内含的、需要意会的内容。这种需要意会的话语内容就是隐涵。简单点说,就是“话里有话”。
隐涵是人们在沟通交际中实际存在的语言现象。在具有隐涵现象的话语中,有的是“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涵;有的则是用心揣摩后,可以用语言具体表达出来的隐涵。但并非所有的沟通话语都包含有隐涵,否则人们的沟通交际就统统变成“话里有话”的打哑谜了。
按此语言现象分析,“可食”这一概念,只简简单单地表达了“可以食用”的意思,并没有隐涵什么“谁可以食用”的意思。但“中射之士”却偏偏“意会”出“我可以食用”的意思。这当然是一种肆意曲解。
而在庄伯的沟通交际中,他所说的话语中,除了“视其时”直截了当地表达了“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的意思外,其他的话语就都包含有隐涵了。可这时的听话者却又偏偏装聋作哑,“听不出”庄伯所说话语的隐涵来。因此,他们的肆意曲解,不是在耍贫嘴,就是在诡辩。
对于听话者来讲,曲解的理解程度可以说是很高的。但对于说话者来讲,其沟通交际效果的等级却趋近于零。因此,曲解是人际沟通中的一个大忌。如果是肆意曲解,其影响就不仅仅是人际沟通的无法进行,还牵系到说话者对听话者的看法了。如我们曾所举过的曲解例:
“工作的时候不准吸烟”。
“所以我吸烟的时候不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那位领导能对这个青年工人有好感吗?
因此,对于这种肆意曲解的诡辩,《吕氏春秋?离谓》两千多年前即言之肯綮地评析道:言辞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欣赏外在表现却抛弃思想,这是糊涂的。所以古人懂的了人的思想就用不着听他的言语了。听别人的讲话要通过其言语观察其思想。听别人的话却不了解他的思想,那样的言语就与乖戾之言没有什么区别了。《吕氏春秋?淫辞》篇也一语中的地指出:言辞是表达思想的,言行互相背离(相诡),没有比这更不吉祥的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瞒天过海”一节中所举的那个“见人”的诡辩,就既是“瞒天过海”地故意混淆概念,同时又是故意歪曲原意地“肆意曲解”了。其一副厚脸皮,对其一生的“如何做人、见人”来讲,无疑也是“不祥莫大焉”。
● 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
汉代王充所著《论衡?书虚》曾说:
传书言:“齐桓公负妇人而朝诸候。”此言桓公之淫乱无礼甚也……云负妇人于背,虚矣!桓公朝诸候之时,或南面坐,妇人立于后也。世俗传云,则曰“负妇人于背”矣。此则“夔一足”、“宋丁公凿井得一人”之语也。
本来,“齐桓公负妇人而朝诸候”是说“齐桓公上朝时背朝着妇人”,“夔一足”是说“唐虞时,善调音乐的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宋丁公凿井得一人”说“宋丁公挖井(这件事情的结果是)节省(等于得到)了一个劳动力”。但在传言中却变成了“齐桓公背着妇人上朝”、“善调音乐的夔只有一只脚”、“宋丁公挖井挖出一个人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以讹传讹的语词歧义,是由于古汉语中经常使用具有多义的单字所造成的。而这也涉及到言语行为过程中的语境问题。
如前所述,人们在沟通交际、谈说论辩的过程中,表达思想感情,传达自己的主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包括说话者、听话者、说话的时间、说话的地点,以及沟通、交际、谈说论辩双方共同具有的知识等因素。我们将这种语言环境称之为“语境”。而所谓的“语词歧义”是指,一个多义词在使用时不能表明它所表达的是哪一种含义,因而使人对其含义可以做多种意义的解释的语言现象。比如上述的这些话,“负”即可以解释为“背朝着”,又可以解释为“背着”;“足” 即可以解释为“足够”,又可以解释为“脚”;“人” 即可以解释为一般意义上的“人”,又可以解释为“劳动力”。
但是,一个多义词在确定的语境中究竟表达的是哪一种含义,应该是确定的,这是思维规律中同一律对概念所提出的逻辑要求: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它反映什么对象就只能反映什么对象。
虽然一个多义词可以表达不止一个含义,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语境,仍然可以限定并知晓它所表达的是哪一种含义。沟通交际的双方完全可以从确定的语境中理解所使用词汇的含义。如上述的“负妇人”、“夔一足”、“凿井得一人”,完全可以从确定的语境中了解它们的含义。相互替换它们就会造成模糊语境的逻辑错误。
在现实的沟通交际中,语境有时会影响沟通交际的方向。例如: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的状元考试,殿试选定孙日恭为状元,邢宽为榜眼。但张榜公布时,状元却换成了邢宽。什么原因?原来负责给皇帝抄写小金榜的官员把孙日恭的“日恭”写得太靠近了。由于过去书写是竖写,“日恭”两字写得太靠近了,就像个“暴”字。由于永乐皇帝朱棣的皇位是从他的侄儿那里用暴力抢来的,为此还打了几年仗,他的侄儿还被他逼死了。所以他最忌讳、反感这个“暴”字。相反他对“邢宽”这个名字却很感兴趣,认为这个名字含有“刑政宽和”的意思。于是孙日恭为名字而丢了状元,而邢宽却因名字而成为钦定的状元。
而在清朝末年的一次殿试中,排在首位的叫朱汝珍。但因为慈禧太后害过珍妃,所以她对“珍”字非常敏感;又由于朱汝珍是广东人,而慈禧太后最恨的康有为也是广东人,所以她就把朱汝珍从第一名划掉,而补上了排在后面的刘春霖。因为慈禧太后认为刘春霖的名字很吉祥,“春霖”有“霖雨苍生”之意,而当年正值大旱,急需雨水。于是慈禧太后朱笔一挥,刘春霖就因为名字成了新科状元。
这虽然有些笑话,但利用词语歧义的这一现象,故意模糊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就是模糊语境的诡辩了。
报载某人年初向另一人借钱1.6万元,年中还了1万元,另一人向其出具了“某今还欠款1万元整”的纸条,一式两份。虽然纸条上签有两人的名字,但没有写明是收据,落款也没有写明“收款人某”。当这个人后来再还所欠余款时,另一个人说应还1万元,并拿出当初的纸条为证:“某今还(haí)欠款1万元整”。
按常理,还钱时所出具的只能是“收到还(huán)款多少”的收据,不可能出具“还(haí)欠款多少”的收据。这是还钱时的特定语境所决定的。但由于上例中的纸条有一个并非多余的“欠”字,就给诡辩者利用“还”的语音歧义来模糊语境造成了口实。
对付这类的诡辩,我们只能还原其特定的语境,并在特定的语境中解释某一概念的确切含义。
另外,某些概念的定义有时还具有特定范围内的约定俗成性,如果撇开这种特定的范围,有时也会被故意模糊语境的诡辩者钻了空子。
报载,某镇政府将其所有的一幢二层楼的公房经过招标拍卖,以3万元的价格卖给某人。五年后,这幢楼房拆迁,这个人领取了十几万元的移民搬迁补偿费。镇政府却以当年拍卖的不是整幢楼房,只是底层的四间房为由,将这个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返还10万元的“不当得利”。
后经过法院调查,其一,当初招标拍卖、签定的合同都是整幢楼房。其二,当地房屋买卖有一个特殊的交易习惯,即在买卖整幢楼房时,习惯以底楼的房间数作为买卖登记的房间数。亦即买卖的是一幢楼,当地习惯只看底楼有几间。后来,法院判决镇政府败诉,这个人的所得不属于“不当得利”。
在法院的判决中,就还原了特定概念的特定语境,从而破斥了诡辩。
总之,任何正确、有效的沟通交际,它所使用的概念都应当自始至终地保持确定的同一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本清源,澄清被搅浑的水,从而破斥各种故意违反有关概念各项规则的诡辩。
● 故弄玄虚模糊判断的诡辩
“故弄玄虚”是指,故意玩弄花招,迷惑欺骗别人。用在诡辩手法上,就是故意使所下判断扑朔迷离,似乎隐含着对你有利的东西。如有则古代故事:
三个读书人赴京赶考,请一个算命先生算卦,看此次结果如何。结果算命先生没说话,只伸出一只手指。三人不解其意,想继续讨教,算命先生摇摇头:“天机不可泄露。”三人悻悻走后,算命先生的徒弟问“天机如何”?他说:“如果将来考中一个,一只手指就表示考中一个;如果考中两个,一只手指就表示有一个考不中;如果考中三个,一只手指就表示一齐考中;如果一个也没考中,一只手指就表示一齐落榜了。”
这个“模糊”的诡辩,使算命先生无论怎样都左右逢源。但他的这种故弄玄虚,就是故意使所下判断扑朔迷离,而实际上却是不下明确的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它承上启下地即是概念的展开,又是推理的组成部分。判断具有两个基本性质,一是有所断定,二是有真假。
作为判断的第一个性质,同一律对判断提出了自己的逻辑要求:任何一个判断都有其确定的断定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它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
作为判断的第二个性质,既然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它就应该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以事物本身的性质、状况为转移。如实反映事物的判断是真实的判断,而虚假反映事物的判断就是虚假的判断。至于判断的真假,是由实践来检验的。
但是,由于诡辩者所提出的判断大都是虚假判断,因此,为了不使自己的虚假判断被别人轻易揭穿,且故弄玄虚有很大的迷惑人之处,诡辩者有时就要玩弄故弄玄虚的花招,故意使自己的虚假判断变得高深莫测,让对方不便细究,或用不着细究,从而使人不明底蕴地、首尾一贯地陷入了迷雾。
据报载,在某出国留学的中介公司里,接待人员对来咨询的人开口就是:“你是想到FH读书吗?或者读双语的master?还是念diplom?”在用一些带特殊用语的词句云山雾罩地把你“惊呆”之后,你就只能听任他们的摆布了。
又如,某君曾在某边境城市被一小贩拉至一偏僻处,神神秘秘地拿出一件皮衣,然后又鬼鬼祟祟地告之这是走私来的水货,因此非常便宜,只卖480元。当他按照“拦腰砍一半”的原则,开口“240元”的时候,简直要把小贩逼疯了。几番讨价还价,当小贩“含泪”准备以300元出手时,为他们开车的本地司机恰好来到这里,他看了看这件皮衣,便斩金截铁地说道:“60元!”原来那只是一件仿真皮的本地产的衣服。
“故弄玄虚”的诡辩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还利用了人们在仰慕心理、好奇心理甚至是猎奇心理的驱动下,对一些事物常常不急于细究。浮躁的环境也是“故弄玄虚”的市场。
报载某家饭店,菜名玄得离谱:“小蜜傍大款”,“玉女脱衣”。等端上来时,无非一个是花生米裹着糯米团嵌在枣里,一个是削去皮的萝卜。
又据报载,某小报摊贩耸人听闻地吆喝着:“某某被强bào”。路人抢购之后才明白,不过是某歌星在演出中曾被歌迷强行拥抱了一下而已。
其实,对付这种故弄玄虚的方法很简单:有话好好说,把话说清楚。
● 含糊其辞模糊判断的诡辩
“含糊其辞”是指,话说不清楚,判断不明确。用在诡辩手法上,也是故意模糊判断的含义。如有一则古代故事:
有个媒人给一对男女说媒。她对那个女的说:“这个男人过日子真是一把好手。”那个女的听了很高兴,同意相亲。媒人又对那个男的说:“这个女的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嘴不严。”那个男的听了以后想,好翻点闲话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也同意相亲。当他们在媒人的安排下相亲见面时,只是远远地互相望了几眼。只见那个男的倒背一只手,气宇轩昂;那个女的拿手帕捂着嘴,显得有点羞羞答答。俩人都很满意。然而等到入洞房的时候,这个男的才发现那位“羞羞答答”原来是个豁唇(俗称兔嘴);而那个女的也发现这位“气宇轩昂”的一只手有残疾。两人都十分气愤,都去找媒人要个“说法”。媒人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早就告清楚你们了,一个是‘一把好手’,一个是‘有点嘴不严’。并且你们也经过相亲同意了,怎么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