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486-神奇的学习-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岁到5岁:“徒手识字”打开启智之门怎样建立幼儿的信息平台

    初学加减法,也是在他三岁的时候。    
    这时候。有一个道具闯进了他的生活——一个带音响的计算器,这个计算器功能比较奇妙:一摁键,计算器能自动报数,摁计算键的时候,这台小机器也能用语音报出,并且告诉使用者加减结果。    
    这台计算器是二姨家的孩子的玩具,小炘炀觉得好玩,对它爱不释手。他妈见炘炀实在喜欢,就给他买了一个,十几块钱,不贵。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我发现这孩子记数特别利索,一些简单的算术几乎不用扳手指头,随口就来。我就感到有点纳闷——我没有在算数方面特别培训这孩子呀?怪了,这回真是有点无师自通的味道了。    
    正当我感到有点奇怪的时候,炘炀的妈悄悄告诉我:炘炀这孩子可爱玩那个带响的计算器了,有事没事就摁那个计算键,还高兴得直乐。孩子显示出算数的才华,是不是跟常摆弄带响的计算器有关系?    
    这件事使我联系到他从玩棋学会认字的过程,从象棋到带响的计算器,这两件东西扮演了炘炀幼年时学知识的道具角色。    
    有关玩象棋对促进小炘炀形成识字意识的作用,我不是专家,只是做了一些推测,小计算器开启了他的算数的兴趣,这也毫无疑问的。内在的道理在哪里,蕴含了什么原理,我不能贸然下断语结论。    
    现在,孩子们都有各种各样的智力玩具,它们的设计和制作都包含着一定的原理,孩子们多多少少都能从中受益。张炘炀也有许多玩具:汽车、红色的积木、风筝、小喇叭……等等,但是时至今日,我对那两样不太经意地到他手中的道具记忆犹新。    
    张炘炀学习进步,跟他幼年的智力开发有一定关系,他幼年时的成长遇到一些问题:父母怀孕时先天不足,奶水不足,开口说话较晚,也遇到了其他的一些磕磕碰碰的情况。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总结下来,我对他的幼儿期教育基本上是合格的,要说有过人之处,就是对他识字能力的开发比较早,甚至早于专家们估计的最早年龄3岁(这一点我是从专家那里听到的,专家们提供的数据可能是一个保守估计)。    
    如果说张炘炀10岁考上大学是家教上的奇迹,那么我认为奇迹之源在于他的两岁半,认字识数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我并没有这样的先知先明:早早就预测到这孩子能在这个年龄段认字识数,而是通过象棋之类的道具偶然发现的。    
    儿童早期的灵光发现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这个父母有一个发现的意识,我听到一个专家说过这样一个数据:我们国家有八千万家长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为什么这么多的家长会有失败感,那肯定是孩子到了学习年龄才发现的问题——没有听说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家长就承认“失败”的。我虽然不懂什么“零岁教育”,但我建议家长把家教的时间表往前挪一挪——这也是所有专家公认的观点。    
    我认为提前教育是避免以后家教上出现烦恼的惟一途径。    
    既然专家也说了:孩子识字的最早年龄是3岁左右,从我儿子认字的实际年龄看,这个结论还是保守的推论。我建议有条件的家长不要太保守,把孩子可能会认字的年龄大胆预设到3岁左右,在3岁年龄就开始着手尝试孩子认字的可能性,这不是赌博,这是更新观念,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如果3不行,那么4岁再试一试怎么样?    
    这个期间要掌握几个关键:    
    勤快观察,带着目的性观察。观察孩子观看电视、画片时的情绪反应,如果孩子情绪被感染的迹象比较明显,并显示出专注的特点,那么,可以推测孩子有认识文字的可能。你可不能小看孩子表现出来的的凝神的特点,粗心的家长把这种表情当成发呆的表现,说不定这就是“灵光”闪现的特征呢。    
    给孩子认识文字创造一定的平台。屋内悬挂的画片,识字画本,带文字的其他辅助物——包括电视节目,都是构成这个平台的要件。张炘炀的识字平台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两个细节可以琢磨:小时候他经常接触两样东西:他爱看的的广告片和经常摆弄象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同样的信号反复出现,循环出现,基本上可以肯定循环刺激有强化他记识意念的作用。这就是我说到的道具作用。    
    家长测试孩子记忆力和识字可能的工作,辅助的道具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家长用带颜色的珠子增强孩子记数的能力,有的家长用画和字的对应关系来增强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可以肯定地说,每个孩子初步认字的过程都不是无师自通的(张炘炀的“无师自通”是一种表面现象,有棋子、文字和吆喝的循环刺激起了作用)。平台、道具的作用不可以缺少,如果你家里“一尘不染”,没有任何可以供孩子耳渎目染的道具。那岂止达到“无师自通”是做梦,就算是有高明老师在旁边,孩子该不会他还是不会,就算这个孩子真是神童;没有平台和道具,也是白搭。    
    但是信号刺激并不意味着你天天拿着大字字帖在孩子面前晃悠,这样又太刻意了,也没有必要在房间里贴满了字。现在的识字积木,识字画片,还有很多为儿童设计的识字玩具都可以在3岁左右的孩子那里尝试一下。    
    不管怎么样,开始尝试的那一步,总比无所作为强。小小的一次尝试,说不定会让你发现一片新大陆呢!


2岁到5岁:“徒手识字”打开启智之门反幽默教育法

    我这个人的缺点是没有什么幽默感,我认为扮演父亲的角色,没有幽默感不见得是坏事。我有这么一个观点,幼教时期滥用幽默不是好事,幽默过头,会让孩子是非颠倒。网络思维就跟这种过头的幽默有关。    
    可能有人会说:老张你过虑了吧,你说这个话题是不是早了一点?这么小的孩子跟网络有什么关系?    
    考虑到现在的网络世界无孔不入,甚至影响到幼儿读物。我觉得顺带讲一下这个话题是有必要的。    
    炘炀在他的两周岁里,认识了大约800多个字。可以说是进步神速。带画的幼儿识字趣味读物之外,还带着他去逛书店,开始了我说的放鸭子的过程,所谓放鸭子,就是他爱看什么书基本不干涉——书店里的少儿读物专柜品种是非常丰富的,那里也经常有一些小朋友蹲在那里翻书。小炘炀融入人堆里,数他个儿头最小,看着他歪着脑袋东翻翻西看看的好奇劲儿,我也挺高兴。    
    逛书店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在书店里,时间是过得最快的。我们父子俩双在书店里“蹭”书看,他看他的,我看我的。两三个钟头很轻而易举地就这么过去了。    
    如果张炘炀特别喜欢哪一本书,我也会给他买下来——一方面博得孩子高兴,另一方面,我也可以琢磨里边的故事,方便跟孩子交流。    
    逛书店回来的路上,他会咿啦哇拉地学讲着刚刚看来的故事,我也细心地倾听,他理解不透的东西我尽量用浅显的道理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有时候他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理解我跟不上,我也不会信口胡诌,会默记下来,琢磨一下换个时候再回答他。    
    现在的家长要把孩子所思所想研究透,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我承认许多儿童读物里写到的流行事物我是跟不大上的,什么侏罗纪,什么时光隧道,什么大怪物,我得跟着他同时去了解这些东西,通过这种了解,自己也获得了一种乐趣。    
    孩子渐渐地学到了两千多字,我觉得光让他看书店的少儿书籍还不太够,再高一层的网络文学、青春读物显然超出了他能够理解的范畴。我决定带他去盘锦市的少儿图书馆扩充他的阅读范畴。    
    从我们住的盘山县到盘锦市区有一段路程,我和张炘炀坐上了公共汽车开始了我们的“旅程”,我给他指点车窗外面的风景:田野,农舍,马车,汽车,电线杆……对每一样事物张炘炀都充满了好奇,我自然也是非常开心。    
    少儿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很幽静,阅览室里也没有几个人,基本上是我们父子的天下。书报杂志的品种也比较丰富。小炘炀呆在这个环境里,很沉静,很投入。少儿图书馆中午是要关门的,好几回都是图书管理员来催我们,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中午我带着孩子到二姨家吃一顿饭,下午接着回到图书馆……    
    这种开拓式的阅读,是张炘炀学前不同于大多数孩子的经历。    
    在家里,我也时常陪他看《蓝猫3000问》《天线宝宝》一类节目,尽量把自己这颗包含沧桑的心同他天真烂漫的童心拉近距离。但我仍然保持我的风格,不因为孩子小我就放低姿态,模仿他的语言,或者嬉皮笑脸地用他的方式跟他“推拿”。    
    我这样做不是为了刻意在他面前保持父亲的威严。。    
    我跟炘炀交流的语言是非常正规的,孩子有时跟我淘气,我也会哈哈一乐,但紧接着我跟他讲的,还是正经话,正经的知识。语言一定是浅显的,内容上是单纯的。    
    我认为父亲保持一种“正”的形象是有道理的,炘炀母亲可以扮演另一种角色,幼儿园的老师也是女性,阴柔化的教育可能更有童趣,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但父亲的另一种风格对他的受教也是必要的补充。我跟他说话时,甚至幽默感都不是很强的——有的家长跟小孩子打交道,容易过多地采用幽默式交流方法,以为很有趣。但是滥用幽默式手段容易造成负作用:幽默本来是人生滋味的一种提炼,孩子世界观认识什么都没形成,你再给他来一套嘻嘻哈哈半真半假的幽默,这种做法是搅孩子,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很危险。    
    我们这一代人在一种沉重的历史时代中长大,因此也容易接受那种很轻松的有点随意化的沟通方式。    
    但话又说回来,大人之间说话怎么随意关系都不大,幼教阶段,一定要防止那种吊儿郎当的东西。要是有人说:我这是培养孩子的幽默细胞,你不骂他混蛋那你就是混蛋。幽默是什么?幽默是跟正确的知识反着来的或者是偏着来的,孩子连正面的知识都没学会,首先你就灌输给他邪的和反面的一套,那你不是混蛋是什么?    
    张炘炀阅读的过程没有接触到这种吊儿郎当的读物,到了现在也是如此。这是我陪伴他逛书店的主要任务。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正经的知识,对他以后面对各种各样的知识、问题时保持一种明澈的思维,是有帮助的。张炘炀在学习、解题方面很少犯迷糊,我有意识杜绝吊儿郎当的作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什么是吊儿郎当?我也不赞成板着脸教育孩子,但是我们不能把轻松活泼有趣的教育等同于无原则的嬉皮笑脸和半真半假。小白兔是好人,大灰狼是坏人,这是对的。这种灌输方式也不古板。有的少儿读物就玩的过头了,他告诉你我们给大灰狼平反了,其实大灰狼是英雄,小白兔是妖精,逻辑上给你来个颠倒,还以为这是创新思维,是幽默,其实这是害了孩子。    
    这只是打个比方,活泼有趣与吊儿郎当的界限在哪里,把握怎样一个尺度,可以进一步商榷。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我们的少儿读物编写者一定不能把网络思维带进孩子的世界里来。我在给炘炀的放鸭式阅读中,尤其注意到防范一些网络式的东西过早进入孩子的世界,什么“脑筋急转弯”,什么“大话”,什么“Q版语文”,我绝不让孩子沾染这些东西。直到大学阶段,张炘炀没有沾染上网瘾,我这种有意识的戒防是起了作用的。


2岁到5岁:“徒手识字”打开启智之门要有及时刹车的警觉意识

    我就教炘炀学前认字,一开始是抱着这么一个朴素愿望:让他进小学学习比较顺利一点,不想让孩子遭罪,提前学会一些知识,他会自然拥有一些优势。现在,孩子在小学里遭受莫名其妙的打击的案例也不是个别的。孩子本来挺好的,一个打击就有可能把他毁了——大部分家长都会有我这样的心态,只要有精力条件多多少少都会预先教会自己的孩子一些字,现在,有条件的家庭,哪个孩子不在入学前认识个几百字呀?但即便是这样,小学的竞争环境还是十分严酷。我认为这个状况是非常不合理的,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进了小学一年级没有多长时间,居然听到老师这样的说法——    
    “你这个孩子跟不上,退回学前班算了!”    
    我告诉我那个亲戚千万别听老师的,我们做了一点工作把孩子转到另外一个小学去了。    
    小学一年级就能给一个孩子下“跟不上”的定论,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什么叫“跟不上”,莫非小学考了100分就一定是“跟得上”?考了90分(80分)就是跟不上?但确确实实,在一部分小学校里,学生的优劣,就是根据100—99—90—80分的“差距”来判定的。    
    这个现实是不合理的,小学的分数高低,排名前后,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但也不能因此走另外一个极端,统统取消分数排名,只笼统说“优”“良”。对于有志气读书,有心气拔尖的孩子,这种机制对他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淹没。我认为正确的思路应该是:    
    不要挫伤暂时“跟不上”的孩子,但不应该以取消分数排名为代价“一个都不挫伤”——实际上是挫伤了优秀学生。    
    我有这个信心让张炘炀成为优秀学生——但不是那种以风头取胜的优秀学生。有的家长喜滋滋地出来说:我那个闺女呀,昨天在家里哭了大半宿啊。问为什么哭?原来月考“才”考了98分。家长这样说言外之意是她这个闺女挺能,志气挺高,小小年纪就知道严格要求自己。在我看来,这种围绕着考分的悲喜剧;还是少发生一点为好。风水轮流转,明年到谁家?要是你天天为分数的起伏情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