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爱的哲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没有什么能妨碍他,死亡也不能。卢基安早就讲述过古代因爱情而自杀的事情。文艺复兴时代,由于人的感情生活的细腻和深化,自杀的事例日益增多。因爱情而自杀是人以最强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悲剧。因爱情而自杀的人也和由于其他原因而自杀的人一样,往往是心理状态不稳定、精神和意志受到极大的刺激。在促成他们自杀的原因中,各种诱发自杀的因素综合地导致了自杀的发生。
因爱情而自杀,有些是出于摹仿,即所谓的心理传染。那些毫无主见的人,心理脆弱,容易受到感情上的怂恿,在爱情受到创伤时很容易受到和他有相同处境的人的先例的影响,把那些壮烈的事实看成仿佛是蒙着一层浪漫主义光泽的伟大壮举。单恋或者失恋有时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矛盾。在爱情中遭到挫折的人既仇恨自己感情的对象,同时又仍旧爱着他。爱得越深,则恨得越切肤,爱恨交加引发心理的分裂,很可能导致心理的失常。一般说来,任何时代都有的单恋或失恋的痛苦会导致相同的悲剧,尽管结局千差万别。如果缺乏意志力和自我克制,悲剧就可能以抑郁和自杀而告终。而在爱情上遭到惨痛挫折的人,如果能勇敢地承受落在他们头上的痛苦,就会更加突出他们坚强和有毅力的一面,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坚不可摧的自尊感和稳定。他们逐步治愈自己的创痛,绝不会落入绝望的境地。很多经历了爱情悲剧的人虽然比较缓慢,但也能够渡过心情郁闷的时期,不过在心底留下某种终生难以消除的隐痛。对爱情受到亵渎而引起的心灵的伤痛,人们有不同的反应和克服方法,这最直接地反映了气质的特点和个人处事的方式。所以,每一个人不仅以他独特的方式来争取爱情的成功,而且以他独特的方式来处理可能发生的悲剧。
要减少爱情的悲剧,就应该对男女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十分透彻的了解,培养和谐的个性,培养有丰富的文化修养、性格坚强、能顽强地经受考验的人。
叔本华玄而又玄地把爱称为惟一的、永恒的、宇宙的存在之力,但他也承认,如果真挚无私的爱情遭到当代的法律和偏见的抛弃、压抑,就应该把它看作是个人为人类而作出的牺牲。那些彼此相爱、渴望结合,并终生相伴的人们,他们的激情和痛苦,虽然只是个人的感受,却赢得人们普遍的认可,人们在这其中有着强烈的共鸣。爱情就职能而言是个人的东西,结果却超出个人之上。如果男女双方的亲昵结合不是建立在爱情上,他们结婚生子却并不彼此相爱,有意地把个人利害或者崇尚虚荣的偏见置于自然规律之上,那他们就是对人类、对未来的人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从这方面来说,爱情受到亵渎而产生的悲剧和一往情深的心灵的痛楚就显得有一种利他主义精神,显得比从前更高尚了。但丁和彼特拉克,莱奥帕尔迪和雪莱,以及把相爱双方的结合推崇为精神的胜利、推崇为物质获得了灵性的爱情殉难者,他们痛苦的爱情之梦使每一代人都激动不已,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第五章爱就是成就一个人 (3)
自由、灵感、幸福
爱情是体现人的个性奥秘的最重要方面,同时它又完成重要的社会职能。首先,在个人自由这种每个人都直接体验到的各方面的综合中,爱情有很大作用。
政治自由(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社会自由)是爱情可能实现的条件。压制个性的社会制度总是或多或少地歪曲亲昵关系的内容。自由必不可免地需要各种有利于的感情交往的良好气氛。在以政治利益至上的年代里,作为皇室的男男女女们是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情的。两性关系美的高级形式是爱情,爱情的结晶是婚姻。
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婚姻常常是政治需要的手段。最富有戏剧性的是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的联姻活动。马克西米连为皇子时,勃艮第公爵查理为了换取一个国王封号,主动提出把女儿玛丽嫁给马克西米连,联姻没有成功。四年后查理死去,新继位的玛丽为对抗法国入侵,再次要求与马克西米连成婚。马克西米连飞速前往成婚,目的是借婚姻把尼德兰纳入罗马帝国版图。1482年,尼德兰叛乱,法国乘机逼进,为了向法国妥协,马克西米连把年仅四岁的女儿玛格丽特嫁给法国王太子查理。1488年,马克西米连为了控制布列塔尼,便主动与布列塔尼新继位的女公爵安妮订婚,因自己不能分身,就派代表前往举行结婚仪式。但这时法王查理为了争夺布列塔尼,抢先娶了安妮,把十岁的玛格丽特退还给马克西米连。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政治需要面前,个人的爱情自由被扼杀,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在多数情况下,政治对情爱的干预其作用是负面的,政治交易的成功,几乎总伴随着爱情的悲剧。
我们早就听腻了男女平等的口号,但是,在情侣的相互关系中,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是否存在表达自由意见的条件呢?换句话说,已经产生的爱情在两人的亲密交往中是有利于达到双方的平等,还是一方盛气凌人、高于另一方呢?对这个问题的各种回答常常是十分有趣的。
屠格涅夫的《乡居一月》中,拉基金宣称:“爱情里是不存在平等的。只有老爷和奴隶,所以诗人说爱情是锁链,这话是很有道理。您等着瞧吧!您大概会看到,这双温柔的小手多么会折磨人,它们是多么含情脉脉地把一颗心撕得粉碎……您会看到,拜倒石榴裙下是什么滋味……这种奴隶地位是多么丢人,多么恼人。”
在《烟》里,波图金也说了类似的话:“男子软弱,女子有力,机缘更有无穷威力。安于淡泊的生活是困难的……这里有美貌和同情,这里有温暖和光明,——怎么抗拒得了呢?你就像婴儿扑向保姆一样奔过去……反正兔不了要落入什么人的手心就是了。”这种奴役是不可免的,就像铁屑投向磁石一样不可抗拒。直到有朝一日,“死亡来解脱我们”。
既然女子像是一块磁石,而男子像是铁屑,那男子就不可没有自由的权利了。两人之间的平等只是徒具虚名,因为女子的随心所欲压制了男子的自由。但是男女之间的位置相反的情况更为普遍。男子在历史上一直在压制女子的自由。在传统的一夫一妻制旧式家庭中这确是常有的事。这种不平等,由于正在产生的真正深厚的爱情而逐渐消灭,而推动互爱双方的自由。在交往过程中,亲昵感情越是深厚,平等的趋势就表现得越明显。
爱情容不得压迫,容不得颐指气使和发号施令。罗素说过:“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爱情关系是最亲密的,双方都得承担责任的“两人联盟”。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承诺,恪守承诺可能束缚他们的自由。但是男女双方的感受还是亲密无间的,双方完满的融合在一起以至难分彼此,就使这种遵从和承诺具有了另一种性质。由于兴趣和愿望一致,调整行动的做法就不再像是从外部硬性注入的那样,而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人更大的自由,达成默契和一致。相互承担的责任往往变成对行动的自由选择,换句话说,“我要”同时也意味着“她要”,反过来也是一样,“她要”也就是“我要”。这样一来,责任转化为自由的表达。在共同的生活中,男女共同协调自己的行为,达到共同的生活目标,而没有驱使的感觉。
当然,爱情绝不是相互关系中单纯的安逸恬静,绝不是表现价值体系的完全契合。在某些场合中,一方的想法并不符合另一方的意愿。个性的差异是很自然的。但是只要存在爱情,那么在共同生活的主要问题上,双方的愿望还是可以达成一致或者相近的。“我要”同“她要”越是矛盾冲突,爱情就越是退化。相互承担的责任就开始转化为对个性自由的压制。这就是彼此的爱情逐渐熄灭的过程。相互关系的自由具有了强制的性质。对个人本性的限制和压抑使爱情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男女在爱情上的自由,就是每个人都按照心灵的意愿、思考、情感、直觉和评价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爱情对象,而不受任何外部私利的限制。各人按照对自己对责任的认识,决定自己爱情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如果男女双方都尊重彼此的自由,爱情就可以长期是幸福的,并得到不断的延续。因为正是这种在一致范围内的相对自由能够促进感情并使它日益丰富。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中,罗普霍夫对薇拉·巴甫洛夫娜说:“爱一个人就是希望他幸福。可是没有自由便没有幸福。你不愿束缚我,我也不愿束缚你。如果你因为我而受到束缚,你就会使我感到痛苦。”
第五章爱就是成就一个人 (4)
爱情帮助人们明智地利用自由的可能空间。因此,爱情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面貌。在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复杂的网中,社会自由的发展有一定作用。社会自由的范围历史地表明实现爱情自由的有限性。山道尔·裴多菲曾经用诗句表达了人的这两种特征的价值次序。
我要的只是——
爱情和自由。
我愿意用生命
去换取爱情,
而为了自由
爱情又何足惜。
昔日的许多伟大思想家都指出过爱情在人的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爱情能加深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全面刺激他的生命力。因此,爱情能使男子和女子精力旺盛,精神焕发。
文艺复兴时代的先驱但丁热情洋溢地写道,爱情是“与阳光同在的上天的光芒”,它“照亮了人的理性”。爱情启迪思想、为社会的精神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彼特拉克在《歌集》里说,真正的爱情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它使人上升到“光明的峰顶”。
卢梭认为,情人的智慧变得“更加敏锐”。爱情是“吞噬一切的火焰,它使其余的感情燃烧起熊熊大火……给它们注入新的力量……所以人们才说,爱情创造了英雄”。
傅立叶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断言爱情具有生产的功能,只是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他把人类的这种强大力量包括在未来合理的社会制度中,具体到经济生活中。他说:“爱情在文明制度下是动乱、懒惰和耗费的萌芽,而在和谐的制度下则成为创造收入和生产奇迹的源泉。”
人们曾经一再指出过爱情同劳动的完善和加速之间的联系。凡·高有一句格言:“会爱的人才会生活,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爱情使一个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量更加振奋,使他准备有所作为,使他集聚起生活的勇气。
爱情作为本能的体现,能加强机体生活的紧张程度。爱情可以促使运动着的身体保持平衡。爱情同一个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其他方面联系在一起,能够提高机体的生命力和主动性。
这种有利的生理基础决定了心理的某种状态。沉浸在幸福而深厚的爱情中,人是不知道什么是抑郁、寂寞、冷淡的。在情侣的思想里只有欢乐的激动和一种特殊的轻快感,他们仿佛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净化、“灵魂的升华”。这种心境使人的各种力量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爱情从内部推动人的各种力量去最地克服困难。在布鲁诺的喜剧《教士》中,玛尔塔说:“爱情足以使任何沉重的劳动都变得不仅轻松,而且愉快。”
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也必然出现一些特殊的趋势。一个正在热恋中的人总是有强烈的愿望,去把某种不同凡响的事情做得很成功,或做到了某种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以求赢得爱情对象的青睐,得到他,使自己配得上他。女子希望自己更漂亮、更性感,更温柔,男子则希望自己更英勇、更机智、更有创见,更有幽默感。
个人在爱情的基础上自我发展的冲动自然而然地表现为灵感。文艺作品中描绘过精神从内部积极活动的这种形式。灵感是意识内在的亢奋状态,是意识进行创造和克服困难的一种志向。灵感的到来是困苦的,是人长期思考问题的结晶,是人内在积极性所产生的。灵感的作用是进步的,因为,它首先发动一个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从而提高他的活动效果;另外,它还能使这种活动变得愉快而富于感情。
灵感并不总是来自同一个社会领域。提到他,我们主要是认为是诗歌、文学的范围,其实它可以在政治生活、劳动功绩、道德、科学等领域都存在。由爱情激发的灵感有巨大的行动力。灵感可以说是一个人日积月累修养的产物,它是一股深厚的感情力量,仿佛能从根本上改造人的精神和身体。而灵感的促进剂却是那让人期待的爱情。女人是美的源泉,给男人以生活的芳香,给男人以智慧的火花。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那些哲人、智者、艺术家,如歌德、海明威、罗丹、毕加索……在他们短暂的或漫长的一生中多次更换情侣,每次更换一个女人,他们就为人类献上一部作品。在艺术中,他们寻找女人和爱情;在爱情中,他们寻找艺术的灵性。他们寻找的不是这个女人、那个女人,而是抽象的女人,他们的女人就是他们的心灵,而他们的心灵又宽阔得似乎能包容下所有的女人。道德败坏!我们不能这样斥责他们,除了满身心的伤痕,还有作品。他们真的没有得到多少欢乐,为爱情或者为艺术,他们用了一生去寻找,谁也说不清楚他们找到了没有。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他们至死离不开女人。
莎士比亚的喜剧《爱的徒劳》中说,爱情“使每一个器官发挥出双倍的效能”。爱情蕴含的力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