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蒋介石评传-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秋,国父为筹措革命经费,策动创设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参与筹划者,有蒋公及张静江(人杰)、戴季陶(传贤)诸先生。蒋公嘱先生组织茂新号,担任五十四号经纪人,以其盈余为救济革命先烈遗族之用。
事实上,有否“救济革命先烈遗族”,也无从征信。据与先烈之一林觉民遗族相识的王翼樟(小痴)面告李敖:林觉民的遗族,竟有饿死的惨剧发生!先烈又算老几啊?
《伊索寓言》中有一体例,就是故事讲完了,加上尾巴为读者上一课、加上一条“教训”。蒋介石从开号子、炒股票到搞革命的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人大可以去开号子、炒股票:成功了,可做资本家;失败了,可做政治家。成功了,可做商场大亨;失败了,可做“民族救星”。——成败之妙,原来如此哟!
第二部分:发迹以前爱上陈洁如 1
一九一九年的夏天,仍在上海做投机生意的蒋介石,在张静江家里初识一个十三岁的小女生陈风,而一见钟情。由于《陈洁如回忆录》的出版,我们得知这一段恋爱的详情。近人黄仁宇指出这本回忆录中有最基本的资料都不能掌握,“此书之可靠性可想而知”。(见《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页二十五)黄氏似不知陈洁如既未直接参与党国大事,间接道听途说以及事后追忆,当然可能有误,岂能遽疑为伪作?最近陈立夫出版的回忆录《成败之鉴》,未能掌握基本资料处多矣,何况陈洁如?陈女这部回忆录最可信赖的部分,应该是她与蒋介石之间的儿女私情,以及两人之间的房笫间事。这些私事陈洁如不仅亲自经历,而且刻骨铭心,不但事实上不会出错,而且最具权威性。
陈洁如原名陈风,与蒋介石第一次见面时,在场的还有孙中山与戴季陶。蒋介石当时已三十岁出头,见到十三岁的小女生,即坠入情网,除了异性相吸的原因外,显然由于那天在张静江家中的客厅,孙中山特别夸奖了这位小女生,使蒋介石对“我们总理嘉勉的女孩”,别具青眼,乃穷追不舍。
陈风之所以会在张家出现,乃因比她大五岁的好友朱逸民嫁给张老头子做续弦。与张静江有密切关系,以及被孙中山看上的女孩,在蒋介石心目中当然会有很高的分量。于是表面看来甚是严肃的蒋介石,居然亦会嬉皮笑脸,追起小女生来,并且故意制造狭路相逢,逼女孩子表态的镜头。甚至于约会时,骗不太懂事的陈风,到上海颇有名望的“沧州饭店”,英文名称叫“布林顿旅馆”(Burlington Hotel),幸而尚能自制,想要强奸而未遂。(参阅《陈洁如回忆录》上册,页二十三至二十八)
陈风惊魂初定,避不见面,蒋介石展开情书攻势,表示拜倒裙边的决心。当陈风的父亲因心脏病骤发,于一九二一年九月七日逝世,蒋介石穿孝服来吊祭,再由朱逸民从中拉线,最后由张静江正式说媒,使陈风的母亲感到为难。有趣的是,陈母仍不放心,雇佣了上海私家侦探调查蒋介石。调查报告乃发迹以前的蒋介石,乏善可陈,更何况此时蒋介石已有一妻一妾,乃决定谢绝,哪知张静江亲自登门拜访,说明蒋妻毛氏已皈佛门,与世绝缘,蒋妾姚氏已同意离异,并强调蒋介石追求的坚定心意。在张静江的大力说合之下,陈母才答允婚事,再劝说女儿下嫁蒋介石。两人订婚后,蒋介石为陈风改名陈洁如。结婚时,张静江为证婚人,戴季陶则为蒋介石主婚,婚礼半西式半旧式,毫无疑问是明媒正娶。
结婚以后,陈洁如才发现,蒋介石在婚前醇酒美人,常逛窑子,生活十分荒唐,并且得了性病,还把性病传染给她,以至于此后两人都无法生育。蒋介石为之悔悟,发誓愿终生只喝白开水,不喝其他饮料,以自我惩罚,陈洁如也只好原谅了他。(参阅《陈洁如回忆录》之记载)蒋介石与陈洁如结婚前,确实是他一生中最荒唐堕落的时期。
蒋介石的元配毛福梅,奉化岩头村商人毛鼎秋之女,生于一八八二年,比蒋介石大五岁。一九O一年结婚时,她十九岁,他只有十四岁,仍然是个顽童,这种奉父母之命的婚姻,当然谈不上什么感情,不过婆媳之间倒处得相当不错。一九O四年春,十七岁的蒋介石带着妻子毛福梅到宁波读书,开始独立的家庭生活,但不久蒋介石要到东洋去,又把妻子送回娘家,再度失去培养感情的机会。一九O八年,蒋介石从日本回上海度假时,毛福梅也来沪团聚,他却嫌乡下老婆土气,无法对答应酬,常大发雷霆,只过了一个暑假,又劳燕分飞。然而毛福梅回到家乡,即有了孕;生下蒋经国。生了儿子,该是毛福梅对蒋介石的最大意义,而毛福梅有了儿子,亦有了寄托,对丈夫的冷漠也日趋淡泊。
辛亥革命那年,蒋介石纳出身寒微而容貌出众的苏州女人姚冶诚为妾。姚氏的身世可见之于一九二七年十月十八日天津《益世报》的记载:“女出身寒微,当南北和议告成时,蒋随陈英士居沪,陈每过北里,蒋亦偕往,在筵席间见蒋氏,刻意奉迎,终至以身相托。”则所谓“寒微”者,实系出身北里的妓女。蒋介石公然把小妾带回老家,长久以来空闺独守,以及深受传统影响的毛福梅也不以为意,认为男人娶小老婆,早已见怪不怪,甚至待姚氏如姊妹。很多人称赞毛氏的宽宏大量,但毛氏不大度又如何?只是说明毛氏还聪明和识相而已。蒋介石也乐得在家有妻之外,尚有一妾相侍。
毛福梅生了蒋经国之后,一九一六年十月六日又出现了一个蒋纬国,纬国既非毛氏所生,亦非姚氏所出,是哪里来的呢?原来王采玉一定要把经国承祧已故的小儿子,蒋介石得了梅毒不能再生,于是把戴季陶的儿子抱来,取名纬国,又名建镐,与经国的别名建丰相对,自小就当作自己的儿子,我们又何必不把蒋介石视为蒋纬国的父亲呢?不过,纬国虽然有父,仍然无母,蒋介石遂要纬国认姚冶诚为母,由姚氏扶养。纬国原非蒋姓似难确定;然观乎《总统蒋公大裹长编初稿》,一九三O年十月三十一日记毛氏常提及营救经国自俄回国事,引蒋介石日记曰:“余为国何能顾家……宁牺牲一切,虽至灭种,亦誓不承认也。”(见第二卷,页三三五)可知牺牲经国即“灭种”,否则尚有纬国,何至于“灭种”?
第二部分:发迹以前爱上陈洁如 2
另外,我们看到孙淡宁记录的蒋纬国谈话录原稿,更确定纬国与经国原“非血统关系”,并得知纬国系日妇所出,曾于抗战后“独自一人悄然赴日”,见到八十岁的山田纯一郎,找到“青田公墓”,在荒凉的墓园里,向母坟“就地跪拜、默祷念诵之后,才黯然离开”(最后一段引文似由蒋纬国亲笔在原稿上增写)。至少以纬国而言,他早已自知身世。事实上,他在谈话中亦已透露,他自德返国,蒋介石曾亲口告诉他,他不是蒋家的孩子。他的生父乃是他称作“亲伯”的戴季陶。他也不讳言自己有两位父亲。
毛氏为蒋介石侍奉老母,教养经国;姚氏为他扶养纬国,一妻一妾皆职有专守,然而蒋介石于一九二O与二一年之间的日记,不时抱怨一妻一妾,如民国十年四月三日记道:“余于毛氏,平日人影步声皆足以刺激神经……决计离婚,以蠲痛苦,”又如民国九年元旦日记道:“甚恨冶诚不知治家法,痛骂一场,娶妾之为害,实不胜言!”大有出妻休妾之态。《参阅《蒋介石日记中有关陈洁如及家事的记载》,《传记文学》第六十二卷第六期,页二十四至二十九)按诸时间,此时蒋介石正在上海狂恋陈洁如,可见事出有因。陈洁如毕竟是身家清白而且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子,不可能做第二个小老婆,免不了明媒正娶。北里出身的姚氏,原是侍妾之身,容易打发。但是元配毛氏,既是他唯一儿子的娘,又得蒋母欢心,难以狠下心来。然而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四日,蒋母王采玉死了,年仅五十八岁。蒋介石于办完母丧后,在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的晚上,当着经国、纬国,宣读事前写好的文书,与妻妾脱离家庭关系,全文如下:
余葬母既毕,为人子者一生之大事已尽,此后乃可一心致力于革命,更无其他之挂系。余今与尔等生母之离异,余以后之成败生死,家庭自不致因我而再有波累。余十八岁立志革命以来,本已早置生死荣辱于度外;惟每念老母在堂,总不使以余不肖之罪戾,牵连家中之老少,故每于革命临难决死之前,必托友好代致留母遗禀,以冀余死后聊解亲心于万一。今后可无此念,而望尔兄弟二人,亲亲和爱,承志继先,以报尔祖母在生抚育之深恩,亦即所以代余慰藉慈亲在天之灵也。余此去何日与尔等重叙天伦,实不可知。余所望于尔等者,唯此而已。特此条示经、纬两儿,谨志毋忘,并留为永久纪念。父泐。
说穿了,蒋母死了,蒋介石已无顾忌与毛福梅离异,与相爱的陈洁如正式结婚。蒋介石献身革命,需要一个新女性做老婆,毛、姚两氏实在也上不了台面,他休妻出妾自然也就理直气壮了。
然而几年之后,蒋介石的场面更大,爱上了更新而又更出众的女性宋美龄,又要与陈洁如离婚,也更理直气壮了。奇怪的是,他不向陈洁如提出离婚要求,而骗她出国,然后不承认跟她结过婚。蒋陈之间的明媒正娶既可否认,则因蒋陈婚约而与元配毛氏离异一事也不存在,于是一九二七年蒋宋联姻,又必须兴师动众与发妻毛福梅再离婚一次。土里土气又是小脚的乡下人毛氏,除了让风风光光的总司令任意摆布之外,又能做什么呢?
第三部分:粤海波澜多向孙中山讨价还价 1
史家常易受“事后聪明”的干扰,导致意识上的时代错误。蒋介石后来因孙中山的提拔而走运,更一再把自己与孙挂钩,俨然是孙中山最合法、最自然的接班人。史家从事后看往事,受到“后事”的蒙蔽,看不到“前事”的真相,不免误解以及渲染了孙蒋关系。
从孙中山的观点看,蒋介石当然是“自家人”,是他亲信陈其美的小兄弟……是肯打指模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忠诚党徒,但是表示忠诚的党徒不止蒋一个,更何况还有一大帮亲信的“广东帮”,于是在芸芸“自家人”之中,蒋介石不过是一个可资传呼的年轻军人,绝不可能“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国民党剪接照片,凸显孙蒋一对一的形象,只是一厢情愿的“反历史”(A…historical)做法。
再从蒋介石来看,自陈其美死后,他已直属孙中山。孙之地位虽远高于陈,但陈其美那种同乡大哥的亲密关系,绝对无法取代。既然无法在孙中山心目中取得主导地位,蒋介石自一九一六年陈其美遇刺身亡到一九二四年正式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八年之中,对孙的态度是欲迎还拒。他对孙中山交给他的任务,很不热心,经常开小差,甚至在电催之下,仍然游山玩水,姗姗来迟。这种行为自可解释为一种以退为进的心术,甚至意含要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同时也可洞察到,在这八年革命消沉的岁月中、在孙中山并不得意的时期中,蒋介石的“势利眼”行径。在紧要关头,他情愿回上海玩股票,或登宁波天童寺去散心。让我们来摆史实,以明真相。
一九一七年,北洋“督军团”造黎元洪的反,孙中山乘机南下护法,同行的有章太炎、朱执信、陈炯明等人,并没有蒋介石。孙到广州去筹组军政府、称大元帅,但他是个空头大元帅,除少数卫队外,没有一兵一卒。所依靠的广西军头陆荣廷、云南军头唐继尧并不买大元帅的账,最后气得孙中山又跑回上海,痛斥南方的军阀与北方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唯一的收获是陈炯明从广东省长朱庆澜收回于反袁战争结束后交出接管的三十个营。(朱氏改编为省长警卫队二十营,见陈定炎《怎样为陈炯明在民国史上定位》,《传记文学》第三七八期,页一二三至一二六)由此一支武力成立了“援闽粤军”,由陈炯明做总司令。这是孙中山手中唯一的枪杆子,也有意将这支军队扩大,在广东建立根据地,于是又派许崇智做第二支队司令,带四个营,邓铿做参谋长。第二年(一九一八),在总司令部还来了个三十二岁的作战科主任(一称中校参谋),不是别人,蒋介石也!
当时陈炯明为了培育孙中山唯一的枪杆子,艰苦备尝。虽然如此,陈炯明还是苦撑下来。相对的,许崇智、蒋介石、邓铿等人,在苦撑待变之际,反倒不无动摇。孙中山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写信给许崇智、蒋介石,勉以“不可遽怀退志”;同一天写信给邓铿,认为“闻兄颇有离去之意,文意以为不然。……若兄行,则竞兄(指陈炯明)失有力之臂助,将来愈形困难”,就是证明。
“援闽粤军”于一九二O年八月十六日漳州誓师,全军回粤,替孙中山抢广东做根据地。四天以后(八月二十日),就进入了汕头。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这唯一的主力进军广州之际,蒋介石本人并不在军中。八月十六日,陈炯明在漳州誓师之日,蒋介石本人正在家乡游山玩水!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明载这天行踪说:
薄暮,公在飞雪亭畔,倚崖侧乔松,鸟瞰千丈岩瀑布。会大雨,树杪重泉,溅珠喷玉,光色甚奇。登妙高台,南向突出,三面凌空,惟见众山之小、诸流之细,亭下(村名)屋舍俨然。(第三册,页五)
八月十八日,陈炯明在大埔、潮州、梅县作战攻下汕头前,蒋介石本人仍在家乡游山玩水!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明载这天行踪说:
公探隐潭。第一潭幽暗,在峡谷,圆径不过丈余,而深度莫测。潭前涓流一脉,经第二三潭而入大溪。第三潭为一大岩穴,宽约二丈。上有覆盖。峭壁回合,前面开,高可百米突,右有澄湍冲泻。叹为观止。(第三册,页六)
别人在前方作战的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