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抓一把绿豆,一攥拳,手中绿豆便碾成碎末儿。两个人为此打了起来。赶集
的人谁也不敢劝架。这时,刘备推一小车草鞋来到集上,上前伸手一分,把
关羽、张飞拉开了。他俩服了,就拜刘备为大哥。这就是三结义的开始。后
人为了纪念他们,就在这里修了一座“三义庙”。
                                徐州狮子舞
     狮子舞是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在河北省的140多个县(市)中,就有
110个县 (市)在春节表演狮子舞。其中尤以徐水县的狮子舞最为有名。
     徐水狮子舞的表演形式是由一名或两名武士手持绣球引逗一头或数头狮
子。一头狮子由两人扮演,一人耍狮头,一人耍狮尾,两个人紧密配合,随
着武士的绣球追逐嬉戏。做各种惊险高难动作。在表演上分为“文狮”和“武
狮”,前者的主要特点是刻画狮子温顺的神态,如搔痒、舔毛、打滚、抖毛
等动作,后者则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如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
钻火圈等。
     新中国成立后,徐水狮子舞在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整理
和改进,将“文狮”与“武狮”的技艺精华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即表现了雄
狮的勇猛和活泼,又表现了耍狮人的勇敢和智慧。许多惊心动魏的舞姿,象
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舞龙,或称龙灯舞,在燕南赵北广大人民群众中,也是新春佳节和其它
盛大欢庆活动中的常见集体舞蹈,是广泛流行于河北全省各地的花会表演形
式,一般需要 15—20名精壮小伙子表演。制龙灯时,首先制做龙头,再用
20—30米的白布,画好龙甲,并用竹、木制成弯曲的龙架。每两三米一段各
支一节,装上光源,使之明亮。
     表演时,龙身、龙尾随龙头的移动上下翻飞,动作协调一致,表演甚为
逼真,在晚间尤为壮观。
                             北运河边的河灯节
     从前,河北各地普遍流行放河灯的风俗,但各地举办的时间和含意却各
不相同。拒马河源头的放河灯与京东香河、三河一带的放河灯可为其代表。
     拒马河源头在涞源县城内,每到正月十五,当地民众要在河中放灯。相
传,当年荆轲刺秦王时,正月十五行至拒马河头,人困马乏,当地民众用各
种灯放在河水源头,把冰溶化成水,帮助壮士饮马进餐。自此以后,每到正
月十五,这里的人们都要放河灯,以此祭祀壮士。而在京东,却在七月十五
放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以往人们多在这天祭祀祖先,有“七月
半,鬼乱窜”的迷信说法。据说是唐明皇梦游“阴曹地府”时,见幽灵们在
冥界苦难无边,颇为同情,就指定每年七月十五让他们与阳间人团聚欢乐,
因而此日被称为“鬼节”。这天晚上,人们为欢送故人,有的泛舟河上,在
船头燃起河灯。有的用烫蜡纸做成莲花灯,燃烛后放入河内。一般的河灯是
用半个西瓜皮,在爪皮中心插蜡烛,点着后放到河中,任其漂泊。据传,这
是用灯指引冤魂怨鬼,使其随灯到其应去的地方,可免它在民间游荡,祸害
黎民。
     从前,北运河流经的几个县,沿河的人家都要去看运河灯。运河北端是
北京、通州,这里的王公贵族、豪门富户,七月十五晚上要在运河上游各支
流放河灯,最后汇流在运河中,成群成行,浩浩荡荡。离运河较远的住家,
这天下午就缕缕行行地奔河沿而来,他们有步行的,有骑牲口的,还有坐车
的,热闹非凡!河沿上有事先来到并搭好的临时饭摊、茶水摊,还有窝铺、
帐篷,供观灯人自用或租用。前半夜,在月光下临时形成的沿河“街市”,
灯火通明,人来人往。这时,只是人看人,在水光闪闪的河中,可以看到对
岸同样的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两岸都是熙攘的人群;小贩的叫卖声,驭手的
吆喝声,牛马驴的叫声,此起彼伏,一派太平欢乐的气势。下半夜,陆陆续
续从上游漂来了五彩缤纷、灯火灿烂的各式河灯,有纸糊的,还有彩绸糊的,
有各类水族形象的,还有不同形式的大小彩船。这比平民的瓜皮灯好看得多。
到第二天中午前,河灯基本过完,人群和摊贩散去,临时街市方逐渐消失。
                           南有苏杭、北有胜芳
     京东霸县的胜芳镇,靠着东淀,早先是水乡,风景很美:蓝蓝的天,清
清的水,绿绿的叶,红红的花,十分迷人!
     东淀,有座莲花湖,每到夏季,一片片大荷叶象碧玉盘,一朵朵粉荷花
象俏丽的姑娘,从水面上吹过来的风,清凉凉,香喷喷,煞是醉人!所以,
人们又称胜芳一带是“圣水荷香”。
     为啥胜芳的荷花这样美?传说,天上有个王母娘娘,她身边有三个爱洗
澡的仙女。有一天姐妹仁到南天门外游玩,看到地下人间有三处水波粼粼、
长满荷花的好地方,两处在南方,即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太湖;一处在北方,
即胜芳的东淀。大姐选中了西湖,二姐选中了太湖,三妹选中了东淀。姐妹
仨年年夏天偷着下凡洗澡,后来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她声色俱厉地说:“以
后,谁也不准到凡间去了!”夏天天宫里闷得喘不过气来,不洗澡不行。姐
妹仨一商量,打算再下去就永不回来。以后她们真的又来洗澡了。王母娘娘
发现后来找时,她们都变成了荷花,与满坑塘的荷花一模一样。王母娘娘分
辨不出来,只好灰心丧气地走了。苏杭二州和胜芳的荷花分外多,分外鲜,
分外美,分外香,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胜芳不仅以东淀的荷花出名,胜芳的民间彩灯更是远近闻名。胜芳镇扎
灯艺人辈出,各式彩灯,令人们惊羡不已。每逢灯节,白天要大办花会——
诸如小车会、少林会、大头会、秧歌会、高跷会、旱船会等等,夜晚则大闹
花灯,胜芳的民间彩灯大略可分为木框灯、挂灯和玩意灯三种。木框灯以折
叠式六角形宫灯最有代表性。它多用绢糊,并可用玻璃或其它透明纸。上绘
山水、人物、花鸟、下坠红黄相间的丝绦。除六角宫灯之外,还有菱形、盾
形、花篮形、花瓶形等。挂灯主要形式为金瓜形花灯,也称红纱风灯,多悬
挂于大门檐下、城楼或彩牌坊下,民间彩灯中,最为丰富多姿的还要数玩意
灯,其中飞禽、走兽、水族、昆虫都可作为题材。胜芳花灯充分体现了北方
民间彩灯之华丽玲珑。如金鱼灯反映人们的祝愿:“连年有余。”虾,蟹、
荷、藕、鸳鸯灯则反映水乡风物。另如鲤鱼跳龙门灯,麒麟送子灯,龙、凤、
狮灯,老鼠攀葡萄灯,蝈蝈白菜灯等,也都很精致。此外,各种走马灯,以
及白兔捣药灯、猪八戒背媳妇灯等等,都为胜芳的彩灯增添了风采。
                              端午插艾的传说
      “五月初五插艾子”是河北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俗。那么,端午节门
头插艾的来历如何呢?这就众说不一了。保定周围的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燕
王扫北”时留下的风俗习惯。原因燕王来到河北之前,民间风传他杀人不眨
眼,所到之地鸡犬不留。有的人信以为真。这一年燕王来到保定府管辖的雄
县境内,看到一个农家妇女身上背着包袱,怀抱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手拉
一个二三岁的小男孩。他感到奇怪,上前问她为什么要这样。那位大嫂回答
说:“这大的是我邻居的孩子,他爹被抓去修城墙累死了,妈在家病死了,
丢下这个可怜的独苗苗。这小的是我的亲生,万一出了事,我要舍去小的保
大的。”燕王一听,对这位农家大嫂的高贵品德十分敬仰,于是和气地说:
 “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只要有爱心,怎会遇到杀人呀?”说
话间,见路旁长满了艾苗,便伸手拔了两棵,递到大嫂手里,并嘱咐:穷人
门上都插上艾子,有这个记号,穷苦百姓就不会遭伤害。这个妇人照燕王的
话做了,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的门旁都插上了艾子。第二天,正是农历五月
初五端午节,燕王在这一带打了大胜仗。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每年端午
节插艾,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这毕竟是传说,但它在民间却有很大的吸
引力。由于艾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气,茎、叶含有芳香油,可用
作调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每年端午节,时已入夏,蚊蝇
等,害虫滋生猖獗,门旁插上艾子,有避瘟驱虫之效。应该说,这是一种值
得继承的良好卫生习惯。
                               满城年节佩玉
     地处华北太平原腹地的满城县,人们非常爱玉,每逢年节佩金戴玉者比
比皆是。满城有一个雅号:“玉衣的故乡。”这是因为,1968年满城出土的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两套金缕玉
衣。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盛行用“玉衣”作殓服。玉衣又称“玉押”或“玉
匣”,以编缀玉片的金属丝不同,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三种。
据《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诸王、始封贵人、
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古书上说,玉衣全部叠如鱼
鳞,足胫用长约一尺的玉札缠裹。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来看,
全身均用长方玉片联缀而成,而用大玉片做足底。1968年满城出土的刘胜、
窦绾夫妇的这两套玉衣,是由两千多块形状不同的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其
用金丝约重1800克。玉片的大小和形状是根据人体各部的不同形状设计的,
所以外貌和人体一致。玉片绝大多数呈长方形、方形、少数为三角形、梯形
和多边形等。每块玉片都要磨光、钻孔。这两套金缕玉衣制作的工艺水平相
当高,有的玉料切缝仅为0。3毫米左右。玉片上的小孔直径有的仅1毫米左
右。制成一件这样的玉衣,按现在的工艺水平推算,也需一名玉工费10年的
工夫,可见这技术的高超、工艺的精美了。
     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完整而又非常珍贵的历史
文物。《汉书·杨玉孙传》说:“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刘胜
和窦绾正是相信死后穿上玉衣尸骨将不朽的说法,所以不仅穿玉衣,而且还
有胸部和背部放置许多玉壁,口内有玉含,鼻中有玉塞,两眼有玉石眼盖,
两耳还有玉瑱。
     满城的群众,至今仍然有在年节里佩金戴玉的习惯,据说即源于此。
                               擎哥与鳌山灯
     擎哥,有的地方称“背哥”、“举哥”,是流行于冀西一带的别具一格
的民间艺术。它的表演形式是,用铁管或钢筋做成主体骨架,将小演员背在
主演者的背上。根据演员的力量,一般只可背一人,也有背两人,甚至三人
的,小演员按剧情人物化妆,绑在固定的高架子上,架子通过儿童的裤管与
擎者相连。擎者作武士打扮;儿童穿彩衣彩裤。铁架上装有转机,擎者扭动
转机,儿童便在其肩上旋转做戏。因表演者多扮为男童,故称“擎哥”。表
演的内容大多是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如“孙悟空巧借芭蕉扇”,“王小二
推磨”等。擎哥人缓慢地行进,一路不断地旋转机关,观众可见到造型生动、
凌空做耍的风趣场面。
     鳌山灯俗称“靠山灯”,是民间烟火的一种,可它又不同于烟火,是花
灯与烟火的巧妙结合。冀中定州的鳌山灯,据史料记载,为清代同治年间一
名叫“张纸匠”的人吸取前人经验所创造。先用色纸、竹蔑片和篾丝扎成各
种骨架,再糊成山妖、水怪、鸟兽、鱼龙等千姿百态的花灯。演出时配以音
乐。会场上高高地搭起一座天棚,两侧悬挂各式花灯,中间扎成一座假山(灯
山),上有“苍岩翠柏”和“古寺禅林”等。表演起来,变化万千,栩栩如
生。鱼儿摇头摆尾,如
     同在水里一样,金龙在空中盘旋飞舞,嘴里能喷云吐雾。每逢鳌山灯会
表演时,定州城里总是人流如潮,连保定市和附近的唐县、新乐、望都、曲
阳、安国等县的爱好者也远道而来。据行家考察后一致认为,定州鳖山灯会
非一般灯展,它颇似杂技电影演出,清代正月十五紫禁城东华门曾办过此灯
会,故有诗云:“燕赵北国古定州,鳌
     山灯会传流久,紫禁城里古文化,仙山琼阁祈丰收。一声巨响花团绽,
毕剥几声尽戏出,彩灯变幻元宵夜,万人空巷情似酒。”
                                 定州吹歌
     定州城是冀中平原上的古城,也是秧歌和吹歌的发样地之一。
     相传在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苏东坡曾为定州秧歌和吹歌谱曲、填词,因
此,当地有“苏秧歌”之说。
     吹歌在定州市境内甚为普及,其中以子位村最为活跃。子位村有一万多
口人,能从事吹、打、弹、拉和吹歌活动的不下一千人,村里有老年吹歌班、
青年吹歌班、妇女吹歌班、少年儿童吹歌班。娃娃
     们上小学,在小书包里也经常装着小管子、小竹笛、小唢呐等吹奏
     乐器,一有空闲,就掏出来吹奏一阵。每逢麦假、秋假、新年、春节或
喜庆之日,人们总要凑在一起演奏吹歌,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习。从这些农
民业余吹歌班里,培养出不少专业演奏家,如中央乐团的著名笛子演奏家王
铁锤,从小就在子位村拜师学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与这个民间音乐摇篮
的熏陶和培育是分不开的。
     子位村的吹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已谱录了40多首乐曲,其中有表现
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放驴》、《打枣》、《打秋千》、《梳妆台》,也
有根据民歌和地方曲艺演变而来的《快乐的春天》、《拆破街》,还有《金
字经》、《五圣佛》、《上桥祭》等反映宗教仪式和僧侣生活的乐章。其主
奏乐器以管子为主,唢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