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马迁《史记》中所载燕太子丹派义士荆轲,南渡中易水,抱定一去不返的
决心,西赴咸阳,刺杀秦王赢政的壮举,就发生在这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流传千古的悲壮诗歌,就是在这里唱出的。“燕赵
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田光自刎荐荆轲,樊於期自刎献首级,高渐离击筑
送荆轲,件件悲壮。这些英雄好汉是燕赵慷慨之士的典型代表。“白马饰金
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土籍,不得中
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复如归。”这是曹植对古幽、并二州英雄儿女为国
征战、出生入死的生动写照。历史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如今到易县旅游,
人们会指着城西郊约3公里处的血山村、白虹村和塔山村,向你津津有味地
叙说从历史记载中演绎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血山村在易县城关西边3。5公里,坐落在一个孤立的小山包上。村子不
大,房舍低下,乍看并不起眼,然而,谁曾想到两千多年前刺秦王的壮士荆
轲就居住在这里。村后山包上残存着半截古塔,俗称“樊於期塔”,又名“镇
陵塔”,仅存三层,四棱,第二层有镇陵塔碑刻。此塔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
传说此塔最早为燕太子丹所修,以纪念好友樊於期。樊於期何许人也?连血
山村的小孩都知道:“他是让荆轲提着自己的头去见秦王的好汉。”
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大将,曾煽动秦王的弟弟长安君成峤反对秦王。由于
他勇有余而谋不足,加上成峤年幼无知而失败。成峤及樊於期一家被杀,樊
於期只身逃到燕国,投奔了太子丹。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姬职建燕下都,
国力逐渐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燕昭王后,国力渐微。到了公元前293
年,燕已成为一个弱国。秦国觊觎燕国,为了取信于秦,燕太子丹入质于秦。
秦王政待之无礼,太子丹屡次要求回国,均被拒绝。秦王说:“除非乌鸦白
头马生角,他才能回去!”太子丹不由得仰天长叹,其悲叹感动了上苍,第
二天,竟然乌鸦白头马生角了,秦王大惊,遂放太子丹回了燕国。太子丹回
国后时刻想着报受辱之仇。由于燕国国力甚微,不能正面用兵,只能采取暗
杀手段。当时有一很有名气的隐士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荆轲原是战国
时期卫国人,先世为齐人,是齐国大夫庆封之后,楚王曾讨杀庆封,其后代
逃到魏国,于是改庆为荆。荆轲到了燕国,与卖狗肉的屠户交了朋友。后来
又交了个朋友叫高渐离,此人善击筑(一种古代乐器)。荆轲善击剑,好饮
酒,天天在闹市中的狗肉铺里与高渐离等朋友纵酒放歌,唱到尽兴处,高渐
离击筑荆轲和之,时而笑声连天,时而泪流满面。田光知荆轲为奇人,就将
太子丹谋划复仇之事告诉了他,并说明自己已向太子丹推荐了他,田光为了
激励荆轲之志,又进一步说道:“我听人说,‘长者为行,不使人疑’,太
子丹嘱我不要泄漏机密,这是疑我,只有以死自明。我死后你速去报告太子!”
说完便刎颈而死。这就是传说中的“田光刎颈荐荆轲”。荆轲见了太子丹,
并说田光已自刎。从此,太子丹待荆轲如上宾,不仅盖了馆舍,而且还把自
己的车让给他坐。于是荆轲便以燕为家,以血山村为“故里”了。
不久,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荆轲说:“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
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想得很周到:空手去见秦王,秦王怎么会让
见呢?于是提出:最好拿着“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
悦见臣,臣乃得以有报。”太子丹听罢摇头说:“樊将军被迫逃亡燕国,我
怎能出卖他;我陷于不义,于心不忍!”荆轲便从大局出发,私下去找樊於
期,说明了来意,并示意将借樊将军头以取得秦王的信任。樊於期慨然应允,
坚定地说:“这是樊某日夜盼望的事!只要能报仇,舍我头算啥?好吧,你
拿去!”当即拔剑自刎而死。头坠背后而两目瞑,颈中冲起一道血光,洒落
四周,染红了小小的山村。这就是血山村命名的由来。至今山上有足印,相
传是樊於期的足迹。
荆轲将樊於期之首封于一木匣中,又备了一把匕首,将匕首卷在献给秦
王的督亢地图中。太子丹派秦舞阳做荆轲副手,两人向秦国进发。出发前太
子丹及众送客在易水河畔一小村为荆轲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高渐离也携
酒肉赶来送行。这是公元前227年深秋的一天,《史记》这样记叙当时的悲
壮场面:“太子丹及宾客知其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祭祖,取
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仰面而呵气,直冲霄
汉,顿时化成一道白虹,贯于日中,世称“白虹贯日”,见者无不大惊失色,
荆轲两眼都瞪出了血,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这就是“怒发冲冠”
的来历。荆轲又唱道:“探虎穴兮入蚊宫,仰天唬气兮成白虹!”歌罢,“荆
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从此,为荆轲送行的这个村子,取名“白虹村。”
荆轲在向秦王政献地图时,图穷而匕首现,刺秦王不中,被杀。他壮烈
牺牲若干年后,在易县城西2。5公里处的一个山包上建造了一座塔,人们称
其为“荆轲塔”。实际上,此塔为辽代所建,因塔座落于圣塔寺院中,故又
名圣塔院塔,后寺院与塔俱毁。今存荆轲塔为明朝万历十三年 (1585)在原
塔基础上所重建,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重修,清碑上有“寺与塔为山而
设,为荆轲而设也”等语。此塔八角十三级,高24米,砖石结构,白色,每
层八隅各悬风铎,清风徐来,叮咚作声,远看象荆轲的宝剑直插云天,近观
如壮士荆轲的身姿巍然挺拔。荆轲死于咸阳后,后人曾在塔基处建有葬荆轲
的衣冠冢。圣塔院寺原来位于塔东,后人凭吊时发现以石敲石山石作响,酷
似蛙鸣,传说是因为荆轲死得冤屈,连青蛙都为其鸣不平。当地为保护文物,
禁止敲击塔基,在塔南雕了一块蛤蟆石,供游人敲击。
大慈阁
古刹大慈阁坐落在保定市中心,为市民和外地游客常去之所。昔日香火
甚旺,如今仍以其建筑雄伟、精美而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
大慈阁坐北朝南,前有门殿三间,东西有钟鼓楼及回廊各三间。阁前有
磴道,由此可登台基入阁。阁通高31米,三檐,歇山布瓦顶。底层面阔五间,
进深三间,上二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苏式彩绘。
阁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年间曾维修,乾隆年间被焚后重建,名真觉禅寺,石
基增高20米,加汉白玉栏杆,气势巍峨。据《畿辅通志》和《清苑县志》记
载,阁为元汝南王张柔所建,因地势高耸,形状雄伟,数十里外可见,列为
畿南上谷八景之一,名“市阁凌霄”。阁内佛像,形态逼真,其中以庙宇正
中的“千手千眼佛”最为引人注目。关于大慈阁的修建和这尊佛像,保定市
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前,京城里有一个皇上,他有三个女儿。其中,大公主、二公主相貌
丑陋,为人狡诈。三公主聪明美丽,心地善良,深得皇帝喜爱。几年后,皇
后病死,立西宫为后,西宫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西宫娘娘为人阴险,对三公
主恨得咬牙切齿,必欲除之而后快。一天,西宫设计买通一算卦先生,借口
给皇上卜凶吉。算卦先生说,皇上有难,必须有一女到西南300里外的一座
尼姑庵出家,方可消灾。大公主、二公主当然不愿前去。三公主为消父灾,
甘愿出家。京城西南300里处恰好是保定府。于是芳龄十八的三公主被赶到
保定城郊的一个尼姑庵里,削发为尼。皇上思念爱女,郁闷成疾,卧床不起。
西宫又生一计,叫回三公主,并买通一名御医。御医说,皇上的病需用亲人
的眼珠做药引子才能治好。三公主二话没说,献出了自己的双目。皇帝的病
不见好,反而更厉害了。西宫又把三个公主召来,说:“我问过医药先生了,
医药先生说需用亲人的双手做药引子,皇上才能好。你们看如何为好?”大
公主、二公主听后都吓傻了。三公主却说:“为了父皇健康,儿愿献出双手。”
于是三公主的双手被砍了下来。西宫心想,这回这小贱人准活不成了。谁知
几天后太监来报,说三公主回尼姑庵后,在一老尼调理下伤口愈合了。西宫
恨得要命,竟然偷偷派人烧了尼姑庵。老皇上闻三女儿被烧死,悲痛欲绝,
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太子登极。他虽是西宫所生,但禀性刚直,对母后所作
所为十分不满,为了纪念三皇姐的美德,便下了一道圣旨,立即在保定府为
其修建庙宇,塑造金身。说来也怪。本来工匠雕塑的三皇姑是一双眼睛一双
手,可不知怎的,只见那塑像的腰间、脊背、腋下、胸前又长出了许多长长
的胳臂,而且每只手的手心里还长着一只眼睛。后来。人们就管这位忠孝双
全的三皇姑叫作“千手千眼佛”。据说,这座庙宇就是大悲阁。
雪浪斋与定州秧歌
定州市城东有一座玲珑别致、六角飞檐的古亭,名叫雪浪斋。亭正中,
在一块刻有莲花瓣图案的汉白玉石座上,仁立着一块光洁如玉、楚楚动人的
异石,这便是著名的雪浪石。此石黑质而白脉,一条条近似水纹的白色线条
遍布其表。酷似一幅天然画师在石上描绘的石间奔流清波图。这块雪浪石,
相传是苏东坡谪贬定州时于中山石圃得到的。后来,又找到汉白玉石一块,
琢盆如芙蓉状,盛石于其上,遂变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这种莲花底座上安
放着雪浪石的样子。苏东坡得石后又修建了一座亭子,起名“雪浪斋”。它
屡经沧桑,至唐朝时,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先后巡视到定州,书写过
大量有关雪浪石的题咏。历朝历代,前往雪浪斋观瞻的游客从未间断。
苏东坡 (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县人。据历史记载,宋哲宗
元祐八年(1093)九月,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以侍读学士贬任定州知
州,时年58岁。他在定州居官约10个月。任前,夫人卒于京城,生活十分
凄楚,唯“稚儿矫女”相依为命。苏东坡能诗善文,为政清廉,到定州后整
顿官风吏治,垦荒种麦,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巡访民情,深受人民爱戴。
宋代定州城北的苏泉、西板、东板、南宋、大西丈一带地方,地势低洼,四
季泉水常流不断,大约有两三千亩闲置的水田地。一天,苏东坡来这里巡访,
发现这片水田,觉得荒着可惜,便对随行人员说:“这儿水草葱葱,鱼儿跳
跃,泥土肥沃,若开成稻田,岂不是可富泽一方吗!”于是,他找当地农民
叙说,问他们可否试种水稻?农民说:“多谢知州大人美意。种稻子当然是
好,只不过我们既无稻种,又无种植技术,也就只好任凭水田闲置着了。”
苏东坡说:“只要你们肯种,我来帮你们找稻种、教你们种稻的技术!”农
民们听了当然很高兴。随后,苏东坡便派专人乘马从南方运来稻种,并派专
人向当地农民传授种稻技术。农民们在苏东坡等人的指导下,插秧、锄草、
辛勤管理,稻子长得很好,到秋后获得了大丰收。这可把农民们乐坏了,在
稻田里,他们高兴地唱道:“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禾千重尽秧歌。”下田巡
访的苏东坡听到这稻秧歌,非常高兴。他凑到近旁,细加品味,那秧歌像劳
动号子,风格别致。苏东坡回到府里,对那秧歌念念不忘。于是派人去搜集,
记录下大量歌词和曲牌。经过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了新的稻秧歌。当地群
众十分喜爱苏东坡整理后的稻秧歌,并广泛传唱。这种稻秧歌经过长期发展,
逐渐成为一个地方剧种,就是现在的“定州秧歌”。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的两大陵区之一。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
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4公里的永宁山下,距北京120公里。这里有帝陵4座:
泰陵 (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还有后陵3
座;王公、公主、嫔妃园寝7座;共14座葬76人。清西陵西有紫荆关,南
有易水,与狼牙山隔水相望,东为燕国下都遗址,陵区北依奇峰叠岭的大宁
山。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丘陵起伏,绿草如茵,
松林似海,林海中隐现出簇簇陵寝建筑,金碧辉映,空山鸟语,流水潺潺,
风景雄伟幽美。
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清西陵的中心,位于永宁山主峰下,雍正八年(1730)
开始修建,规模最大,建筑齐全。清西陵陵内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有
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刻百余座,规模宏大,气魄超群。各陵都为清朝
宫式建筑,严格遵守封建等级制度,后陵小于帝陵,园寝又小于后陵。在建
筑形式上,帝、后陵和喇嘛庙是红色围墙,黄琉璃瓦顶;妃、公主园寝是红
色围墙,绿琉璃瓦顶;行宫和衙署则是砖墙,布瓦顶。体系完整,富丽堂皇。
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清康熙二年 (1663),圣祖玄烨选择河北遵化
县马兰峪西昌瑞山下为其父顺治建陵,叫东陵。至雍正帝时,其陵址开始也
选在东陵陵区的九凤朝阳山上。但他看了选陵大臣画的陵区图后,认为自己
的陵区放在东陵太不突出,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上,又带泥
沙,实不可用”。选陵大臣颇察皇上心事,于是四处寻找新陵址,最后认为
易县太宁山下(太平峪)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