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华,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竟然将其付之一炬。那么它后
来又是怎么传下来的呢?这就要说到“诗经村”了。
相传,《诗经》经过孔子删定之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毛亨(俗
称大毛公),毛亨又传给其弟子毛苌 (俗称小毛公)。毛亨死后,毛苌流落
到河间郡崇德里 (今名三十里铺)。后来秦灭汉兴,西汉景帝刘启封刘德为
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曾在河间城北设立“君子馆,”招徕贤者学士到
此讲学,毛苌应聘。毛苌能背诵《诗经》,并能逐篇讲解。刘德封毛苌为博
士,命他开馆讲学,传授诗经。当时,书籍所剩无几,全国能讲解《诗经》
的只有鲁申公、齐辕固生、韩婴、毛苌这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诗学,“毛诗”
为古文诗学。今文诗学魏晋以后逐渐衰亡,唯有作为古丈诗学的“毛诗”得
以流传,至东汉时,马融著《毛诗之诂训》,郑玄为之笺注,使毛诗得以更
广流传。当年毛苌讲解《诗经》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诗经村”。后人为纪
念他,就在村旁修建了毛公书院和毛公祠堂。
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招贤台,位于易县燕下都遗址中武阳台东南约
4。5公里处的“金陵堤”外,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在这里,郭隗劝燕昭王
招贤纳士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经济调蔽,国力空虚,他要尽快富国强兵,
以报齐国入侵杀死父王的大仇。他访问贤人郭隗,虚心求教。郭隗劝他招贤,
讲了个“千金买骨”的故事:古代有个人,愿出千金买匹千里马。三年过去
了,连千里马的影子也没看到。一天他派去买马的人回来了,用五百全买了
一具死千里马的骨头供起来。这个消息很快传到四方,谁都知道他特别重视
千里马。结果,不出一年他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了这个故事,又把自
己比成千里马骨,建议燕昭王求士“先从隗始”。
燕昭王采纳郭隗的建议,在京城修了一座黄金台,台上放置黄金作为聘
礼,请郭隗住在台上的招贤馆,赐黄金万两,拜郭隗为师,派人到各地张榜
招贤。果然,有才能的人纷纷来燕国应聘。军事家乐毅从魏国来了。哲学家
邹衍从齐国来了,政治家剧辛从赵国来了,真是群贤必至,人才济济。燕昭
王量才使用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并改革制度,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于是燕国
很快富强起来,终于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报了国仇家恨。这个脍炙人口的故
事,留下了“千金买骨”、“金台招贤”、“请自隗始”等成语。黄金台招
贤佳话,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向往。唐代诗人李白赞誉这段佳方:“燕昭延
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古风·其十五)
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故里
到安国县旅游的人,大都喜欢去参观伍仁桥村,大都愿意去瞻仰关家坟,
这里有碑一通:“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之墓”。
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戏剧艺术。世界史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古
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种早已寿终正寝,只有中国戏曲一枝
独秀,至今生命之树长青。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
的美学特征,它以故事表演为主线,综合歌舞、杂技以及说唱文学等特点而
逐渐形成。隋代以前,属于戏曲的萌芽时期,到了宋代,渐臻于成熟,元代
则出现繁荣兴盛的局面。关汉卿做为代表人物崛起于元杂剧剧坛上。他大约
生于1220年,卒于1300年左右,号已斋,汉卿是他的字,元钟嗣成所撰《录
息簿》称其为大都 (今北京附近)人,今人根据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考证为
河北安国县伍仁桥村人,曾作过元代太医院的医生。
最能反映关汉卿创作成就的,是他的杂剧。他一生共写了60多种杂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拜月亭》、《望江亭》等
都是优秀之作。关汉卿的剧作除题材多样外,形式也富于变化,不只采用大
团圆的俗套,有喜剧,也有悲剧。剧中的语言也极通俗,既适宜演唱,又容
易让观众理解。从思想性来说,内容敢于暴露封建统治的腐败,表现古代人
民,特别是青年女子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在我国古代戏剧家中,没有一
个人像关汉卿这样塑造出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杂剧的同时,关汉卿还写散曲,现存套曲14,小令35(一说57),
也是著名的散曲作家。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中国戏曲史上的伟大作家。他在世时就是
戏曲界的领袖人物,被称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他
的作品比晚于他300年的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几乎多出一倍,无论以数量
或质量而言,完全可以列入世界伟大戏剧家的行列。早在1oo多年前,他的
《窦娥冤》等作品就被翻译介绍到国外。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
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国际上和国内开展了其戏剧创作70Q年纪念活
动。同年6月28日晚,全国有100来个不同的剧种,1,500多个剧团,同
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1987年春,安国县人民政府在伍仁桥村关家坟旧址建
立了关汉卿墓碑,刻石纪念。近几年来,海峡两岸的元曲研究专家、学者以
及国际友人、国内游客,经常来探寻关汉卿的遗迹。关汉卿及其作品,已经
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四、滨海风光
地处渤海之滨的秦皇岛、唐山、沧州,为河北省环海旅游区。在秦皇岛,
有以雄伟的山海关城为中心的名胜古迹旅游群。它以万里长城为纽带,包括
长城起点老龙头、长城腾跃崛起的第一座高山——角山长城、孟姜女庙、欢
喜岭、威远城、将军台、悬阳洞、天下第一关等。此外,近年发现的“秦皇
入海求仙碑”,昌黎的碣石山和古老的孤竹国所在地青龙县一带,都有着许
多神奇的传说。
唐山市北部遵化县境内的清东陵,有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
先后埋葬了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5个清朝皇帝和14个皇后、136
个嫔妃,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陵寝建筑群。
秦、唐一带还是闻名于世的皮影、评戏和乐亭大鼓的发祥地。这里的地
秧歌是我国四大秧歌流派之一。
位于冀中平原东部黑龙港流域的沧州,历史上荒凉贫困,曾经是专门发
配犯人的地方。坐落在旧城遗址的铁狮子是全国闻名的历史文物,也是沧州
的历史见证。其南有驰名中外的吴桥杂技,其北青县境内曾有一座建筑宏伟、
令海内外华人久仰的盘古庙,其东有与秦始皇传说密切相关的“大山与小
山”。到秦唐沧滨海地区旅游,既可领略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意蕴,又
可饱览大海的波澜壮阔和神秘莫测。
山海关与老龙头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着,又名临渝关、临阎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 15
公里,为河北省旧治临榆县的东门口。
据史书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 (1074),宋军曾在临榆县一带用榆木和
柳木组合,修筑长达960里的墙栅,设关戍守,以抵御契丹骑兵的入侵,榆
关之称即由此而来。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将军徐达率军在此选择地势
险要的隘口修筑关城,因其背山面海,关城居中,遂更名为山海关。它北依
燕山,南临渤海,山海相济,地势天成,是东北通往华北的咽喉要冲,自古
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
据史载,明隆庆二年 (1568)著名将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为抗御塞
外俺答的侵略,亲率将士,用了5年的时间,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之间
的长城敌台1200余座。他精干练兵,纪律严明,其军容为九边重镇之冠,在
镇守蓟镇的16年间,山海关一带防线似铜墙铁壁一般,敌军不敢冒然侵犯。
明未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也曾与吴三桂、满、蒙联军展开过激烈的战斗,
经因寡不敌众而兵败于山海关西北的长城墙口“一片石”,此仗是山海关诸
多战役中最为激烈悲壮的一幕。
山海关是一座威武雄壮的大关,辟有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
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东门楼为二层建筑,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楼内保存有明宪宗成化八年 (1472)“天下第一关”匾额。每个字高达1。6
米,“一”字长1。09米,为当地进士萧显所书。这五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
神韵庄重蒲洒。“一”字一笔不显单薄,“关”字多笔不显繁琐,驰名中外,
誉满天下。
传说,萧显写这个“一”字时,是邻居一孤老帮的忙。这孤老磨了七天
七夜墨,墨汁装满了放于肖府墙角的一只水缸。那天清早,萧显令仆人抬来
一张两丈多长的条案,上面铺上半尺宽、一丈五尺长的一张宣州出的玉版纸,
待中午吃过孤老做的一顿白豆干饭和萝卜粉条汤之后,便把头发解开,用绳
子把头发齐根扎好,像一把“绳刷子”立在头上,只见他猛地把头低下,将
“绳刷子”伸进墨汁缸里,用力一搅,蘸饱浓墨,又猛地一抬头,将长发一
甩,只听“叭”的一声,浓墨不偏不倚,正甩在铺好的宣纸上,接着一挫、
一拖、一顿,一个“一”字就写出来了。这时再看萧显,已是浑身汗湿,筋
疲力尽。这一传说至今仍然在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老龙头为明万里长城重要地段的东部起点,由石料垒筑,高约10米,深
入海中20余米,恰似一条巨龙伸入大海。它北距山海关城4公里处,亦为明
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明初这里有观海亭,万历年间改建为澄海楼,大学
士孙承宗为楼题匾“胸襟万里”。清初,重修澄海楼,规模更为宏大。因其
踞城临海,高楼广厦,历来文人墨客到此观光并歌咏者颇多。老龙头经历了
清王朝的荣辱兴衰。清代前期,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多次到东北谒
祭祖陵,途经山海关,都到老龙头观海,登楼赋诗,如康熙诗:“危楼千尺
压洪荒,骋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这座历史名楼竟毁于一旦,附近筑起“六国营盘”,偶有诗
人或游人来此,吊古伤情,发出的多为喟叹之声。追思世事的变化,面对断
壁残墙,肝肠欲断。
姜女庙与寒衣节
姜女庙又叫贞女祠,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外望夫石村以北凤凰山上。
据《临榆县志》载:“贞女祠,在东关外13里望夫石之巅,祀孟姜女,此祠
创始于宋以前。”庙在岗上,坐北朝南。南面正门前有108级石阶,直通庙
内。祠内东侧有一钟亭,内悬古钟一口,两侧排列着前、后两殿。前殿正中
有泥塑孟姜女像,身着素衣,面带愁容,微微左倾,南望大海。两侧塑有童
男童女,手持衣物、雨具侍立。孟姜女像上方悬有“万古流芳”黑底金字匾
额。两旁柱子上刻有楹联,上写“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
秋片石铭贞。”像后有“姜坟雁阵“彩绘壁画。后殿原供观音,现已无存。
殿后有一巨石,相传孟姜女寻夫至此,曾登石远望,石间有小坑,俗传为孟
姜女的足迹,故此石名为“望夫石”。其后有一小平台和六角攒尖式振衣亭,
传为孟姜女梳妆和更衣的地方。庙东南4公里渤海中有两块礁石突出海面,
高者似碑,低者似坟,相传是孟姜女坟墓。
姜女庙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
蛇传》、《牛郎织女》和《孟姜女》)之一“孟姜女送寒衣、哭长城”的故
事修建的。相传秦始皇时代,江南淞江府有位姓孟的员外,无儿无女。有一
年种了棵葫芦秧,藤蔓长到隔壁姜家,结了一个大葫芦。两家剖开一看,里
面藏着个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这就是孟姜女。孟姜女长到18岁,孟家招范杞
梁(一说万喜良)为婿。正当两人拜堂成亲之时,范杞梁被官府抓走,押到
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夏去秋来,孟姜女日夜思夫,想到丈夫衣着单薄,无法
抵御北方风寒,便亲自替杞梁做寒衣。做好后,无人去送。孟姜女决心冒着
风雪千里送寒衣。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是,万万没有
想到,范杞梁已在一年前的冬天,被活活地累死了,尸骨就埋在万里长城底
下。孟姜女一听噩耗,禁不住放声恸哭。她手拍城墙,脚蹬城脚,叫着杞梁
的名字,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暴的皇君。在她肝肠欲断哭诉后,骤
然天空暴风狂吼,大海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突然间,天崩
地裂,一声巨响,万里长城倒塌了八百里,露出了一片白花花的尸骨。可是,
尸骨累累,哪一具是自己丈夫的呢?一位老人告诉她,只要把寒衣烧掉,那
寒衣灰飞到哪具尸骨上,就能认出自己的亲人。孟姜女听了,立刻将寒衣烧
掉,只见那寒衣灰飘然而起,飞了起来,孟姜女在后面跟着奔跑。最后,寒
衣灰终于飘落在一具尸骨上,孟盖女一声惨叫,扑倒在丈夫尸骨上。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感动了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他们将农
历十月初一孟姜女送寒衣这一天,称为“寒衣节”。千百年来,每逢十月初
一,妇女们都要亲手缝制新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果亲人已作古,就用
纸剪制寒衣,到坟头上挂起来,祭祀一番。然后焚烧以示给死去了的亲人送
去了寒衣。古往今来,“十月初一烧寒衣”世代相传,成为北方民间祭祀亲
人的风俗。
始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