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楚汉逐鹿人物正解-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们所率领的并非平时训练精良的部队,正像驱赶着集市上的人去作战,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不可;如果留有退路,大家都逃跑了,怎么能用来作战呢?”将领们这才心悦诚服。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韩信的作战部署中就充满了奇正变化。除正面进攻之外,还安排了两千奇兵,他们负责特殊的作战任务: 制造假象,震慑敌军,并配合主力部队包抄截击。对于正面迎敌部队,他又分为背水待敌的奇军与前行决战的正军。决战之军中建大将旗鼓,属主力部队,但交战之后弃旗退走,又成了引诱赵军追逐的奇兵;而背水待敌的军队自夜半就列阵于河岸,他们以先到为主的心理接纳了撤退之军,又成了稳定战局和反击赵军的主要支持力量,奇复化为正。“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势篇》)
韩信这次布阵最大的出奇之处是背水列阵。兵法上讲: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又提出“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行军篇》)古代以右为尊(如“右职”、“右武”、“无出其右”等),这里的“右”带有崇尚、看重之意,主张布阵对敌要靠高地,做到前低后高。韩信背水列阵,一反用兵常规,连赵军望见,都以为汉军无路可退,窃笑韩信不懂兵法,但这实际上却是韩信针对具体情况,出奇制胜的部署。兵法上有许多关于险中求胜,绝处求生的主张: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又提出“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认为“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见《九地篇》)这些论述都体现了一种死中求生的精神,越是在“甚陷”、“无所往”的不利情况下,越要禁止迷信折人锐气,要消除疑虑,有慷慨趋死之勇气才可能转危为安。对敌制胜是兵法理论的最高原则和用兵布阵的最终目的,井陉之战后韩信说明了自己背水列阵的原因和根据,表明了他对军事理论的精通和善于实际应用的高度灵活。
韩信在齐地与几十万齐、楚军队隔潍水对阵,楚将龙且轻视汉军,急于决战立功。韩信夜晚令人准备了万余沙囊,在上游堵住潍水,水势大减时他率军半渡,攻击楚军,又假装战败,向后退走。龙且见楚军战胜,非常高兴,于是率军渡水追击。韩信派人决开上游堵水的沙囊,水势汹涌,楚军大半不得渡河,汉军乘势掩杀,龙且被斩,潍水对岸的楚军四散逃走,韩信率师追至城阳,全歼楚军。
在强大的齐、楚联军面前,韩信的汉军人数极少,又千里奔袭,军已疲敝,确无优势可言,这正是龙且骄傲自信的地方。韩信抓住对方的轻敌弱点,就便利用潍水来消灭敌人和分隔敌人,为自己创造取胜的机会。兵法云: “以水佐攻者强。” (《火攻篇》)韩信用万余沙囊就把潍水变成了能为自己作战目的服务的强大武器,显示了极巧妙的战争构思。他率汉军渡河而退,既是骄敌的手段、诱敌的手段,又是向敌示范的手段。楚军决然没有想到,潍水流量已在韩信的掌握之中,当他们仿效汉军渡水追敌时,实际上已跳进了汉军布好的陷阱。
贯穿韩信用兵始终的是“知己知彼”,“兵以诈立”和“因敌制胜”的精神。他在作战中熟知敌我双方的特点,能巧妙利用河流高山等自然地理态势,以奇正多变的诡诈之道胜敌。“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虚实篇》)不拘常规,依据实情,出奇制胜,是我们能够看到的韩信的用兵之诀。
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良禽佳木 不辞汉臣
韩信收服数国,吞尽北土,他向刘邦请得齐王之位,拥兵几十万, 军威天下,一时成了“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影响天下政局的关键人物。身在荥阳战场的项羽在龙且被杀后深深感到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他派盱眙人武涉前往齐地,向韩信诉说故旧交情,说服韩信脱离刘邦。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西南)人,年少时家贫,父母早亡,生活艰难,经常流浪乞食,遭人白眼。前209年项梁渡江而西,军过淮河时,韩信仗剑相投,居其麾下,无所知名,项梁死后,他又归属项羽,被任为负责警卫工作的郎中,他多次向项羽献策,未被采纳。刘邦自关中入蜀时,他投奔汉军,被任为连敖,负责接待宾客诸事,先后受到滕公夏侯婴、丞相萧何的器重,被萧何推荐给刘邦,前206年被刘邦在汉中拜为大将。
韩信从关中投汉到被刘邦任用的不到一年间,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异常的挫折艰难。他为连敖时,同一伙人犯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被杀,轮到韩信,他目光仰视,看到滕公夏侯婴,说: “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因感到此言不同凡响,又见其人相貌威武,释放了他,与其交谈,十分高兴,就向刘邦作了推荐,韩信即被任为治粟都尉,管理粮饷。其间他结识了丞相萧何,与其交谈,深得赏识。
汉军自关中进入南郑(今汉中市),半路上逃跑的将军已有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推荐了自己,刘邦无意重用,于是就逃走了。萧何听说此事,来不及报告,急忙追赶,过了一两天,萧何追回了韩信,拜见刘邦,告诉他说: “大王如欲长在汉中称王,就用不上韩信;如果要争夺天下,就非任用韩信不可。”在萧何的全力推荐下,刘邦决定任韩信为大将。鉴于刘邦平时待人轻慢,这次拜用大将与前大不相同,选择了吉祥的日子,沐浴斋戒,设置坛场,准备了隆重的仪式。汉军诸将领听说要选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等到任命时,竟是韩信,全军震惊。
大将比将军更高一级,在有些军队中具有统帅将军的职能。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才真正开始了他率将统兵,战胜攻取的军事活动,他的人生由此发生了根本的转折。龙驾长云,虎啸山风,三四年间,韩信即成了横扫北土,军威天下,令人惊恐的人物。
武涉奉项羽之命,前往齐地说服韩信,他首先向韩信说明楚汉相争的责任在刘邦,是刘邦不满足于自己的封土,侵夺别人土地,得到了关中,又想吞尽天下,是一个极不知足的人。其次,武涉向韩信谈及刘邦的人品,说刘邦几次落入项羽之手,项羽怜悯他而放掉,但一脱身他就背弃盟约,进攻项王,可见他是一个言而无信,不可依靠之人。再次,武涉告诉韩信,刘邦现在之所以看重你韩信,是因为项羽尚存,你韩信现在有“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势力,你以为和刘邦交情深,为他尽力用兵,但如果项羽亡,刘邦接下来就要消灭你,你必会被他擒拿。最后,武涉提到韩信与项羽的一段往日交情,劝他反汉联楚,三分天下,独立地建国称王,做一个清醒的智者。
武涉的说辞很有煽动性,他站在局外人的立场上作分析,确也揭示了一些真情和事理。从韩信个人的角度着想,依附刘邦不会有多大益处;而消灭了项羽,兔死狗烹的结局必然在等待着他。韩信未必要反叛刘邦,但存项羽以巩固齐地,肯定会是他较好的选择。然而韩信在大处是一个感情型的人物,他对武涉辞谢说: “我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守卫,进言不听,献策不用,所以离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交给我数万军队,脱下衣服让我穿,分来食物让我吃,言听计从,因此我才会有今天。对这样深深亲信我的人,我背叛了会不吉祥。我的心意宁死不变,希望替我回谢项王。”韩信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明确拒绝了武涉的游说。
范阳辩士蒯彻曾劝韩信在郦生说齐后继续进军,于是才有韩信对齐、楚的胜利和后来的齐王之封。他见韩信成了影响天下局势的关键人物,以为自己与韩信颇有交情,想以奇策打动韩信,前去对韩信说,他曾学过相人之术。韩信问他如何相人,蒯彻回答说: “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验,万不失一。”韩信让为自己看相,蒯彻看后回答说: “相君之面,不过封侯,且险而不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蒯彻在这里用“面”、“背”等双关语词,是借助神秘方式,隐晦地劝韩信不要依附别人,让他背叛刘邦。韩信大概没有理解,要求作具体说明,蒯彻借此发挥了大篇议论,着重分析天下形势和齐王韩信应有的使命选择,大意是说,楚汉分争,相持于荥阳三年,结果两败俱伤,天下百姓遭受涂炭,怨恨已极。形势需要安定天下的贤圣来平息祸乱。他建议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凭借北方势力牵制楚汉,承担起平息祸乱,为民请命的责任,并争取德怀天下,臣服诸侯。蒯彻应用当时流传的谚语“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韩信深切考虑。听了上述长篇大论,韩信回答说: “汉王对待我非常优厚,让我乘他的车,穿他的衣,吃他的饭。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么能图谋私利而背弃恩义呢?”
见韩信难以用道理说通,总以个人交情相辞,蒯彻向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张耳与陈馀,开始为刎颈之交,后来反目为仇,互相仇杀;二是文种与越王勾践,兔死狗烹,功成身死。他劝韩信深以为鉴,不要相信与汉王的交情和效忠之功。他提醒韩信: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您的功劳天下无双,军事谋略世上少有,现在已是拥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则楚人不信,归汉则汉人震恐,还能到哪里去安身呢?您声望高过任何人,若依附别人,那就处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实在是很危险的。”韩信让蒯彻先离开,答应考虑此事。
过了几天,蒯彻又去见韩信,他劝告韩信,如果一心瞅着小事,必会疏于大的盘算;认为事情明白了而不敢去行动,是百事之祸;并催促说: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劝韩信抓住时机,立刻行动。韩信还是不忍背汉,最终谢绝了蒯彻。
在天下政局即将突变的前夕,武涉、蒯彻分别去游说韩信这一关键人物,他们分析事理和人理,抒发长篇议论,引据历史事实;既有对天下百姓的关爱,又有对韩信个人命运的考虑。古训、谚语、相术、交情都成了说服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韩信挟北方之重,脱离汉王,三分天下。武涉说服的动机大半在于保存项羽,蒯彻可能更多的是为制止楚汉恶战,防止刘邦一统,也是为了韩信的个人安危考虑。韩信拿不出什么反驳的道理,每每以个人交情的理由相辞绝。刘邦解衣让他穿,推食让他吃,划拨军队让他带领,在韩信看来,这就是一种无上的赐予。这位饱受贫困,长期为衣食煎熬的贫家子弟,对衣食之予始终是刻骨铭心的;同时,这位胸怀大志,多年不得伸张的奇士,把给自己提供了事业舞台的人视为终身之主。贫穷者易足,求功名者易使。韩信辞谢武、蒯的行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善于抓住对他自己来之不易的东西。韩信的选择无疑是由他人生经历所形成的个性决定的。
前203年夏,楚汉以鸿沟划界,讲和罢兵,刘邦乘项羽退兵时追至固陵袭击,战而不胜。他把陈县以东至海滨的大片土地划给韩信,要求韩信前来会战。韩信率齐国几十万大军南下,与彭越、英布、刘贾、楚降将周殷等,会同刘邦之军,把项羽的十万军队包围于垓下。在正面战场,韩信统三十万军队担任主攻,他的部将孔熙、陈贺担任左右两翼,这为第一线;刘邦军队为第二线;周勃、柴武的军队为第三线。战斗开始后,韩信佯败,项羽追击,孔熙、陈贺从两侧出击,楚军不利,韩信回军复战,大败楚军。第二、三线的部队尚未参战,楚军便被击垮。项羽晚上在营帐听到四面楚歌,丧失了再战的信心,他泪别虞姬,率骑突围,未过江东,在乌江岸边自刎。
韩信拒绝了武涉和蒯彻的游说,最终未动摇他为汉立功的决心。他为刘邦消灭了最大的敌人,结束了楚汉战争,从而把整个天下奉送给刘邦,作为对其知遇之恩的回报。
第四部分:得道 汉王得鹿贫中恩怨 功成图报
贫穷的少年生活对韩信一生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因为贫穷,他饱受过别人的白眼与欺辱,也受到过他人的施舍,这一切,对自视甚高的韩信都形成强烈刺激。他自己一无所有,对这些恩怨寻求图报的惟一途径只能是猎取功名,对贫贱恩怨的图报心因而升华为强烈的功名心。因贫穷而敏感于恩怨,因恩怨而寻求图报,因图报而追求功名,构成韩信人生成长的基本思想轨迹。
韩信在家乡淮阴时因为贫穷和缺乏人们认可的品行,不能被推选做官,又不会做买卖谋生,常依靠他人寄食,人们大多厌烦他。他曾多次在本地一个乡上的南昌亭长家吃饭,一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了。有天早上,妇人清早做好饭,端到床上吃掉。开饭时间韩信前往,没有准备好饭食,韩信也明白其中的意思,很生气,最后断绝了和他们的关系。
韩信在城下水中钓鱼,有几位老妇人在旁漂洗衣物,其中一位大娘见韩信饥饿,送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韩信高兴地对她说: “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大娘。”这位妇人怨怒说: “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怜悯公子你才给饭,难道希望报答?”
淮阴一个做屠夫的年轻人欺侮韩信说: “你虽个头高大,喜带刀剑,但内心胆怯。你真的不怕死,就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对方,当着众人的面伏地爬出胯下,引来满街市的嘲笑,大家都以为他胆怯怕事。
人们至今不能知道为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