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生命的账单-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诱惑
人类有多少欲望,这个世界上就有多少诱惑。人有食欲,于是就会受到美味的诱惑;人有色欲,于是就会受到美色的诱惑;人有物欲,于是就会受到金钱的诱惑;人有权欲,于是就会受到官位的诱惑……由于诱惑无处不在,故一个人一生中将会遇到多少次诱惑,谁也无法预料;由于许多诱惑有着难以抗拒的力量,故谁也不敢夸下海口,说他可以在一切诱惑面前,心坚如铁,不为所动。
诱惑可以引发人的激情,或使人产生一种持久的动力。北宋皇帝赵恒那篇劝导百姓读书的诗,便是将诱惑高高地悬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好好读书吧!金钱、美女都可以通过读书得到啊!老赵这一番吆喝虽然显得直露而且俗气,但的确是实话实说,而且诱惑力十分强大,在读书做官的封建社会,不知有多少读书人为了这诱惑而狂热、而拼搏。所谓“头悬梁,锥刺股”便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为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而发愤苦读的真实写照。事业成功的诱惑,使无数有志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百折不挠,虽苦犹甘;金钱的诱惑,使芸芸众生为其含辛茹苦,甚至耗尽毕生的精力;都市对于农民的诱惑,使成千上万的人毅然背井离乡,踏上闯世界的艰难旅程……诱惑在改变着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诱惑,人类是否会从猿变成现在的模样?
诱惑可以使人坚定地走向一个即定的目标,也可以使一些人迷乱傍徨,面对诱惑而困惑,以至于在行动上违背了自己的意志,抉择上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曾经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人,可能因权力的诱惑而放弃了自己原先的选择;曾经固守精神家园的人,可能因物质上的匮乏丢下家园而逃走;坚持爱情至上的人可能因受到金钱的诱惑而不谈爱情……这些被诱惑的引力所左右的人,有的终于如愿以偿,为自己扑向诱惑终有所得而欣喜,有的却因失去了原先的拥有但又并未实现新的企盼而更加困惑。从政的知识分子,可能并未尝到做官的荣耀但却陷入官场应酬争斗的苦恼之中;“下海”的文人,可能被“海水”呛得晕头转向而一无所获;为金钱而结婚的人,可能会因不堪忍受无爱的婚姻而暗自饮泣。有得必有失,是人们常常用来安慰自己或他人的言辞,但诱惑很可能害得一些人有失而无得,“血本无归”对于那些为诱惑所害的人来说,倒是一个恰当的形容词。
诱惑可以动摇人的意志,迷乱人的心智。人的种种欲望好象一个可以导致心智迷乱的穴位,这个穴位一旦被诱惑之魔用手一点,他就很可能失去理智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人对金钱、美色、权力的欲望,是最容易被诱惑之魔点中的穴位。人的这些穴位一被点中,便很容易变得无所顾忌。在金钱的诱惑下,不知有多少人无视法律,去贩毒、走私、抢劫、偷盗、贪污受贿,去冒坐牢处死之险;在美色的诱惑之下,不知有多少人意乱情迷,奋不顾身地跳入桃色的陷阱;在权力的诱惑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变得阴险毒辣,冷酷无情,毫无羞耻之心。这些人直到被诱惑所毁之后,方大叹后悔,但已是后悔莫及。
人间始终充满诱惑,有时是我们追逐诱惑,有时是诱惑引诱我们。诱惑有时好比最能煽动人心的演说家,使人为着实现某种美好的愿望或理想全力以赴;诱惑有时又好比装在钓钩上的美味、扮作美女的魔鬼,使人为了满足其欲望而完全不计后果。如何面对诱惑,实在是每一个人应该认真把握的事情。
第二辑 品味人生定力
“定力”是佛家语。佛学之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核心或曰总纲,乃“戒、定、慧”三学,戒即戒律,定即禅定,慧即智慧,修行佛法者须“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惑”,方可“显发真理,成正等觉”。而三学中,“定”又为佛法之中枢,有佛学家言:“广义的定不单指禅定,定学的修持意在培养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名利而动心,定学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开慧。”由此可见,佛法修持者的定力如何,对其能否修成正果,至关重要。
定力对于修行佛法者的重要性,是修行者从实践中悟得。两千五百多年前,位于今尼泊尔国境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为探索宇宙真谛,解救众生诸苦,于二十九岁时毅然舍弃王位,离别妻子,出家修行。他在雪山苦修六年,后在菩提树下静思入定,打坐四十九天,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从而创立了佛教。此人便是佛祖释迦牟尼。一千四百年前,一位印度僧人在嵩山五乳峰的一个岩洞中面壁九年,以至于在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禅的影象。传说他坐禅时,面对石壁,两腿盘曲,双手作弥陀印,二目下视,五心朝天,入定后,飞鸟在的肩上筑巢,他都不知,直到开定后才起身走动,待疲倦消失,便继续坐禅。后来,他授予弟子慧可《楞伽经》四卷,使禅宗得以在中国流传。此人便是在佛教史上被推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释迦牟尼与菩提达摩的故事,虽然有神化的成份,但也可以说明他们之所以成为佛教与禅宗的开山鼻祖,不但具有超凡的智慧,而且具有超凡的定力。
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世人学成一门技艺、成就一项事业,也无不要靠定力也。学文者要靠定力,有定力,方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有定力,方可博览群书,潜心著述,有所成就;无定力,便会为浮名近利所诱惑,被本能欲望所驱使,心神旁鹜,意不在学,或半途而废,或止于小成。习武者要靠定力,有过人之定力,方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一高超武功;有定力,方可面对强敌,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后发制人;无定力,便吃不得苦,耐不得劳,只能练出一身花拳绣腿,临阵对敌,神慌招乱,未战而心先败。
学文习武如此,从事科研、艺术、体育等等工作者莫不如此。即使是像从事下棋、作画这样的专门技艺,也要靠过人的定力,方可出类拔萃,艺压群雄。围棋大师李昌镐,之所以被人称为“石佛”,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时,有着超常的定力。他下棋时无论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均镇定如常,不露半点声色,行家说他的棋风不剽悍,不出奇,看上去似乎很“平常”,但这种“平常”的棋风,连和他同档次的九段棋手也难以理解,一步棋走出后,别人往往在数步或数十步后才能看出其意图。某画家从少年时便自修文史哲,练内家拳,深入研究书史画论,勤奋作画,终于声震画坛,成为名家。论者总结他的成功之道时,说他“靠着坚守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的定力,在纷扰的当代画坛,表现出可贵的冷静与沉着。”而这位画家在他一本画集的题记中也以定力自诩:“外缘虽热,内境清凉,余定力尚可乎?”
对于定力与智慧之关系,禅宗第六代大师慧能在《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中说:“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也就是说定力如灯,智慧如光,有定力就可使智慧圆显明发,觉悟真理。至于定力自何而来?佛家说,须有坚、诚、恒之心,有此心方能有大定、修大行、成大果。以上二说,不但适用于修行佛法者,并且适用于一切欲精通技艺、成就事业之人,可谓“放之俗世而皆准”。
碗里沧桑
据考古学家考证,人类用碗盛取食物,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有近万年的历史。我想,如果将从河南仰韶、陕西半坡等遗址发掘出来的陶碗和从景德镇古瓷窑发掘出来的五代至宋、明时期的瓷碗,以及王侯将相所用的金银铸就、美玉雕成之碗和平民百姓所用的寻常之碗汇集起来,举行一次展览,必定异彩纷陈,洋洋大观。
碗的制作工艺随着人类文化的进化而进化,而其容量的大小与质量的优劣,则与人的生活水平,具体地说,与碗中餐的变化密切相关。“钻木取火,以化腥臊”的先民所用的碗,大如炒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王侯将相所用的碗小如茶盏,即是一例。
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对农民用过的种种碗,至今仍记忆犹新。五十年代,家乡人用的碗,容量比我们现在居家用的碗大一至两倍,人们称其为“海碗”。这种碗表面上着一层白色的不均匀的釉,多有龟纹状的裂痕。有的碗用的太久,不是碗口有豁,就是碗身有裂。尽管那碗已是遍体鳞伤,人们仍舍不得将其丢弃,实在裂得不能盛粥,找专揽瓷器活的人打上几个铁补丁,继续使用。人们拿这样的碗盛饭菜以待客,或是在吃饭时端着它串门,并不怕被人笑话。家家如此,谁笑话谁?
后来,家乡赶上过“共产主义”生活——全村人吃大食堂。那种吃饭的场面颇为壮观,一到饭时,数百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用手中的海碗盛上一碗饭菜,或围桌而坐,或往墙根、门旁一蹲,在那里从容受用。海碗在人们享受“共产主义”生活时,发挥了优势,因其容量特大,很少有人能吃下两碗以上的饭菜,故人们吃着碗里,不必时时盯着锅里。
然而好景不长,有干饭吃的日子转眼即过,次年便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人们在大食堂里只能吃到比米汤稍稠一点的稀粥。人的胃容量突增,连十来岁的孩子也能喝下三、四海碗稀汤;加之食堂进行改革,采取按户分饭制,如此一来,海碗便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到食堂打饭,人口多的用小桶,人口少的也得用盆。那盆是一种陶制品,盆的内面涂着一层黄釉,盆的外面粗如屋瓦。因盆为土黄色,乡人称之为“黄盆”,一些鳏寡孤独干脆以盆代碗,分得一盆稀汤,或就地解决,或边走边喝。喝完之后,还要用舌舔,用手指抹,将其打扫干净,唯恐浪费。今天若是有谁以盆遮面,伸舌乱舔,或抹下盆内残余用嘴吮,我们一定觉得惨不忍睹,但那时人人如此,也就司空见惯。
用盆吃饭的人仅是少数,大多数人吃饭仍是用碗。饥饿使人的亲情变得淡漠,多是各保其命,从食堂领回的饭,需分而食之。用海碗分饭,不易精确,于是一种小碗便应运而生。这种小碗以粗瓷制成,涂以黑釉,故名“黑碗”。这种碗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较精确地分食,二是舔它比舔海碗与黄盆方便。不过碗上的釉太粗,容易伤舌。
海碗、黄盆、黑碗,是大人的餐具,还有一种碗为儿童专用。这种碗或用木料镟成,或用毛竹刻就,统称“木碗”。孩子的手既小且笨,容易打碗,父母为减少损失,便买这种以“特殊材料”制成的碗供他们使用。木碗多不油漆,不易洗涤,用过一段时间便黑乎乎,脏兮兮。被汤水浸过的碗,数日不用,便要生霉。但那时的人死亡不像现在多因疾病,而是多因饥饿,故人们并不担心病从口入,木碗再脏,照样给孩子用之……
数年前,我在西北大学读作家班,闲时曾到西安东郊半坡遗址参观。遗址博物馆里藏有距今约六千年的陶碗,多为彩陶,红地黑花,上绘有几何形与动植物形象的图案。我目睹这种陶碗,不禁联想起家乡人五、六十年代用过的海碗,联想起家乡人饥荒之年的生活。并且想到一个大概连考古学家也难以解答的问题:陶碗与海碗大小相似,六千年前的先民们碗中餐为何物?他们的胃容量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我们相比,是大,还是小?
现在,大碗多为饭店里的餐具,而且在盛面条、水饺或是汤菜时才用。居家所用的碗,不但容量小,而且讲究精致。像海碗那样的超级大碗,在我的家乡已经绝迹,因为大食堂已成笑谈,而农民们也不需再靠喝稀汤和吃野菜麸糠充饥。随着碗中餐的改变,那碗的容量与质量也与三十年前大不相同。不过,许多人仍清楚地记得他们五、六十年代用过的餐具,并且希望那样的餐具永不再用,那样的日子永不再来。
表格人生
人于一生中,不知要填写多少介绍自己、总结自己、推销自己的表格:上学要填表,谋职要填表,参军要填表,入党要填表,申请某种资格、待遇要填表……自己的性别、年龄、才能、经历等等内容填充了种种表格,而这些表格又反过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某人一生平淡无奇,其表格中的文字也简简单单;某人一生波澜壮阔,表格中的文字也复杂多变。然而不论是平淡无奇,还是波澜壮阔,一份表格都可以将其框定。公门的人到了盖棺之时,那篇悼文或曰“定论”,大都是从其履历表抄来,即使是伟人也不例外。可见对许多人来说,一份履历表便是其浓缩的一生。当然,未必是其真实的人生。
人们一生中填写的表格,有些栏目永远不变,比如“姓名”、“性别”、“年龄”。有的栏目则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增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人们在填写任何表格时,都少不了要填写“家庭成份”一栏。这一栏目之重要,足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你的家庭成份如果属于无产阶级阵营,即使你斗大的字识不了两箩筐,你的前途也会一路绿灯;你的家庭成份如果属于敌对阶级,即使你才高八斗,社会也要向你关闭各种机遇的大门。除了“家庭成份”,还有“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栏目,在填写这些栏目时,你得交待你的家庭成员和亲戚中有无“阶级异己分子”,如果不幸有那么一、二人,你的前程如何,便有了疑问。如此一来,使得有些人在填写这两个栏目时变得六亲不认。
荒唐的年代结束之后,“家庭成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