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花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了悠然神往,心想:“联络学界,是时候了!”
17.赵声与苏曼殊(足本第48章——西风吹散马蹄疾)
苏曼殊在上海与陈独秀、刘师培等分手后欲南下礼佛,路过南京,见街巷间儿童跳绳拍手,口中唱歌:“不为奴隶为国民,此是尚武真精神,野蛮政府共推倒,大陆有主归华人。”
苏曼殊惊奇不已,问儿童道:“这歌唱得好,谁教你们的?”
儿童说:“东门外三十三标的士兵,人人会唱。”
曼殊一阵惊喜,想:“作此歌的,一定是我的朋友赵声。”于是徒步往访。
赵声在营内听士兵报告说:“营外一年轻僧人,自称是标统的朋友。”就笑了起来,说:“一定是苏曼殊来了。”于是大开营门迎了出来,却见苏曼殊穿一袭紫色袈裟,背一个破旧包囊,廋骨伶仃,老远就招手喊道:“赵兄,赵兄,你升官了,须得好好招待我吃喝一次。”
赵声大笑,携苏曼殊手入营,命兵士置办鸡鸭美酒,陪苏曼殊饮宴。两人连干三碗美酒,苏曼殊说:“多日未饱餐了,今日我须尽兴一搏。”
赵声道:“自当让法师如愿。”于是独自饮酒,看苏曼殊手舞筷飞,据案大嚼。
片刻之间,苏曼殊独自吃完了一只鸡,一只鸭,外加三斤牛肉,然后手托肚子,呻吟道:“赵兄豪于饮酒,我却雄于进食,但如今腹内疼痛,却将奈何?”
赵声笑道:“我有一消食之法,可为法师解忧。”便命兵士牵来两匹健马,促曼殊上马。
两人并辔出营,纵马钟山之麓,望长江盘绕如龙,钟山雄峙如虎,赵声扬鞭,豪兴逸飞,说:“如何河山,壮美如画,却被妖云笼罩,他日我定当提劲旅,澄清天下,恢复神州。”
苏曼殊说:“他日赵兄大志得偿,我定当呼朋引友,痛餐十日,哪怕腹痛欲死,也在所不惜,以为赵兄贺!”
赵声哈哈大笑,笑罢叹道:“神州恢复,不知要流尽多少好男儿的热血,那时候我或许早就魂归竹林,荒草拱墓了。法师到时别忘了遥祭我三大碗美酒。”
苏曼殊说:“这个一定,曼殊决不会忘。”
两人纵马到了一处绿草如茵的山坡之上,坡侧一株古柳。苏曼殊累了,连声喊停。两人于是下马,系缰于古柳之上。苏曼殊卧倒草上歇息,赵声则拔剑而舞。苏曼殊笑道:“壮士横剑看草檄,美人携瑟请题诗。赵兄啊,何时方能到这一天哪?”
赵声横剑转身,说:“法师,且听我答你。”于是旋舞宝剑,纵声高唱道:“舞剑舞剑江南道,一幅图画位置英雄好,钟山如龙城如虎,长江匹练相缠绕,绿杨夹道杏满城,锦绣江山慰怀抱。吾侪何以报国家,愿将赤血染上青青草。”
苏曼殊拍手叫道:“答得好,答得好。不过,赵兄说‘绿杨夹道杏满城’,我却说:满清待我如奴隶,这绿树杏花里的的城市便是废城一座,赵兄的剑舞豪歌引动了我的画兴,我要画一幅《荒城饮马图》送给赵兄。”
赵声大喜,忙说:“有幸得法师赠画,赵声快慰无限。咱们这就回去,趁你画兴正浓,一挥而就。快走,快走。”
三天之后,苏曼殊的“荒城饮马图”画了出来。画中残阳下的荒城苍苍茫茫,云横城上,城外的古柳下溪水潺潺,一员大将牵马饮于溪畔。马俯首溪中,大将则身背长剑,仰望城头斜横的云气,颇有不平之意。画成,苏曼殊题字其上:“终古高云簇此城,西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能平——伯先兄嘱画,曼殊。”
题完了词,苏曼殊歪着头左右端详画面,爱不释手,就对赵声说:“赵兄,此画笔墨,实超出了我的意外,平日作画,难以到此境界。待我再观赏几日,揣摸一番,我南下学佛前,方送于赵兄,可好?”赵声说:“你又去干什么,既然饮酒吃肉,又何必去学什么佛?”
苏曼殊叹了口气,说:“我必须不停地走,不停地寻找,在佛的空灵中忘掉现实的痛苦,又在酒肉之中忘掉佛的枯寂。肉体之乐伴随着灵魂之苦,我要在灵与肉之间寻找一条通道,人或以为我傻,我却以傻为灵肉平衡的境界。”
赵声笑道:“率性而为,无拘无束,这就是佛的境界了,不需再去学了。”
苏曼殊大摇其头,说:“佛性若隐若现,神秘飘忽,进入佛境,无可言说,惟有放声痛哭,此所谓大悲,大悲即是大乐,我今生恐永远难以到此境界了。”
赵声赞叹而退。
第二天,苏曼殊将《荒城饮马图》装入行囊,背了行囊,不告而别,南下香港。赵声无奈,大笑下只得罢了。
18.慈禧痛哭(简本第18章——勇者无兵,义师无款八国联军将进北京时候)
仪鸾殿内,顶戴花翎满屋,亲王、郡王、尚书学士、各一品大员齐集。这些太后平日依为国家柱石的高官显贵们,此刻却是瑞瑞不安,各自心怀鬼胎。慈禧面南而坐,一脸忧虑,问道:“洋人的联军将出天津,攻我京城,谁敢做带兵的主帅,在半路截杀洋兵,以保我京师重地的安全?”
众官下跪时本来便低着头,这时就将头更加垂下,不与太后的目光相接。
慈禧叹一口气,只好直接点名,就叫:“荣禄,你便作了大帅,领兵前去与洋人厮杀可好?”
荣禄一脸惶恐,忙磕头说:“太后,奴才虽赤胆忠心,但确实不知兵事,战守布阵之法,炮兵步兵的配合等等,这些奴才都一无所知。命臣做大帅,只会误了大事。”
慈禧怒道:“武卫军一直是你掌管,你竟敢说不懂兵事!”
荣禄说:“臣虽能领兵,却不会打仗,请太后明鉴。”
慈禧气得用手乱打桌子,就又用眼瞪着刚毅,厉声说:“刚毅,你敢不敢做大帅、领兵打仗?”
刚毅发疯了一般的磕头,死命推辞说:“微臣不敢,微臣的胆子最小,看见战场厮杀,血流尸横,微臣便胆战心惊,怕得要死。”
慈禧骂道:“你鬼话连篇,休想骗我。你当监斩官杀人,那时你胆子大得很哪,怎么我就没听说你害怕过?”
刚毅苦着脸说:“当监斩官杀人,被杀之人是捆绑好了的,当然不用怕。可如今洋兵拿枪带跑,凶神恶煞一样,杀他们怎能和监斩犯人相比。”
慈禧狠命的跺脚,长声叹息。刚毅吓得低垂着头,一动也不动。慈禧用眼光扫过满地下跪的群臣,最后将目光停在载漪的身上,犹豫了一下,终于说:“载漪,你对洋人最是痛恨,你便作了大帅,带兵去杀洋人吧?”
载漪一惊,心想这是性命交关的事,也不能顾及其他了,便一扭脖子,瞪着眼说:“我是郡王,身份显贵,怎能到战场上干那危险万分的事情!太后还是另选别人为好。”
慈禧气得两腿打颤,双手乱摇,最后惨然而笑,说:“你身份尊贵不去,我去带兵打仗,保护你的周全,好不好?”
载漪说:“太后要真懂兵法,便带兵去打好了,太后作的决定,我等奴才又怎敢反对!”
慈禧站了起来,颤抖着手脚,起身上前,提脚对着载漪便踢。载漪不动,任慈禧踢了几脚,然后用手揉一揉被踢的地方,仍旧垂头跪下,对慈禧竟来个不理不睬。
慈禧回身坐倒于御座之内,放声大哭起来。抹泪哭道:“满屋子的花翎顶戴,却没一个带兵杀敌之人,朝廷怎么就养了这么一群废物呀!列祖列宗,先皇先帝,看来大清的气数就要完了。文宗皇帝呀,我对不起你呀,大清的江山传不下去了。”
慈禧这一哭,满朝的王公亲贵、文武大臣一多半脸色发红,羞愧难当。载漪、载勋、载澜等人却撇撇嘴,一副不屑的样子。慈禧泪流不止,嚎啕呜咽,哭得伤心至极。荣禄、刚毅、徐桐等想要出声安慰,却苦于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话,正在苦思,门外却传来哈哈的大笑声,笑得豪迈畅怀,中气十足。
众官大惊失色,什么人如此大胆,竟敢于此时旁若无人的放声乱笑,难道他真不要命了?跪在门口处的臣子就扭头后看,却见发笑之人跪在门外,约莫五十多岁年纪,身穿武官服色,好像很武勇彪悍的样子。原来殿内跪不下了,有好几个人只好跪在殿外。但这个发笑之人面孔极熟,大家却猛然一下叫不出他的名字。大家就想:“这人是谁呀?好生面熟。此刻胡乱发笑,他难道忽然脑筋错乱、失心疯了?”
慈禧旁边的李莲英就怒喝起来,说:“谁在外面发笑,敢扰乱肃穆庄严的朝堂,难道不想要脑袋了?”
慈禧此刻已止住了啼哭,就挥手制止李莲英说话,自己发话说:“敢如此大笑的人一定是胆略俱全的勇士,满朝的奴才是既不敢哭也不敢笑的。这位武将,你叫什么名字?官居何职?”
那位武将说:“回太后话,小将李秉衡,现任长江水师巡阅大臣。”
跪在前边的荣禄一听李秉衡自报家门,急忙说:“太后,李秉衡有职无兵,却忠于朝廷,他是孤身一人北上来京,想为保我京师出力的。”
原来甲午一战之后,长江水师早已没有了,但这个空官位却还留着,李秉衡过去是山东巡抚,因曹州教案被免职了,一直闲居,无人理睬,几个月前才被调到现在这闲淡位置上。他不甘无为,想来京保卫京师,自己却没有兵,向刘坤一借,刘坤一却坚决不借,李秉衡一怒之下就孤身来京了。
慈禧就问:“李将军,你刚才为何要发笑呢?”
李秉衡说:“小将笑天下的事都这么阴差阳错,颠颠倒倒,让人无奈。有兵带的大官要么命贵肉娇,要么不懂兵法,都不能为太后出力。小将命贱也不怕死,熟读兵书,中外的韬略战阵也研究了不少,手下却一个兵也没有,满心想为太后出力,却是不能,因想起了造化弄人这句话,不禁就苦笑了出来,惊了太后,小将罪该万死。”
作品相关 死士的巅峰时代——读石之轩《黄花赋》记
作者:令狐大葱
石之轩的《黄花赋》最近看了大略,纵横恣肆,实是文字的汪洋,闻其毕十年之功,几经修整完成此书,钦敬不已。乱世历史以小说体写来,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远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近如姚雪垠的《李自成》、唐人的《金陵春梦》等,无不透着艰辛。写历史小说不易处在于有历史可考与对照,史载多追求述而不作,小说却需要形象的情节交待,其间之合理性为首当演绎分寸,尤其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思维没有活力根本就无法用现代视角诠释。《黄花赋》的书名颇与晚清至民国初造气势不同,初看以为李易安之类的诗词歌赋文集,实为扣广州黄花岗起义事,石兄尝自谓:求轻松笔调看历史,以写意功夫做文章,深得堂奥趣味。
中国的历史卷帙浩瀚,其中纷乱黑暗、懵懂混沌、战火狼烟占了很大的比例,盛荣太平的日子加起来屈指可数,无数次的党争内耗、皇权更迭、民族掠杀只是增加了这个大民族苦难的厚度。所以,清之前的历史基本是相似的,李贽说千古一帝秦始皇,是真见识。中国历来的起义暴动和各种兵变也基本是相似的,无非是打着土地使用权和政府组阁的效率性的旗号进行贫富的资源整合,农耕经济的根本造就了不断重复的专制王朝的历史,人民则永远复制着自己的灾难,在一个又一个流氓集团的手中被霸占来霸占去,被转手强奸了几千年,直不起腰来。中国的近代史虽然令人压抑和愤懑,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最精彩的部分,这是一个真正的开始主动融入世界的中国的开端,是梁启超幻想的少年中国的妊娠期,也是孙中山幻想的天下为公的进化期,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外,几乎没有一个时期象这样充满朝气和思想,没有一个时期象这样充满着对自由民主的渴望,也没有一个时期象这样充满真正的人的气息,这是一段试图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
《黄花赋》这本书是按照许多大人物的历史脉络写的,前节太后、皇帝、名臣满族人奴才主子作铺垫,中节民国开国元勋悉数登场,后节南北对峙、军阀纷争几无疏漏。趣闻野史、讥诮挞伐、攻讧斡旋、动乱权变犹如大戏,场场精彩。另外,个人比较关注的文人无节的高智商代表杨度、举止无状的怪人吴稚晖等看上去依然还是那么有意思。
平时我也一直喜欢看一些刺客列传和历代妓女的东西,他们往往在编年史的教科书上寂寂无名,但是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古代的刺客和妓女,一般都是悲剧性的,而他们身上的奴性都有一种宿命性质,刺客侠士为集团使命慷慨赴死,妓女用完美的文艺情趣调和和激活无趣的中国文化,他们铺垫着中国文化里最激越和华丽的乐章,刺客其实和妓女有某些相通之处,那就是浑身写满绝望。
但是,近代史上那些刺客和死士革命党人却更充满个性,这个时期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革命党人,他们都肩负着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宏大使命,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小集团利益,不是为了一种职业的敬业,也不是因为用惯了谁的钱不得不为之卖命,他们是为信念和理想奔赴黄泉的,他们坚信一种可以期待的未来必需在他们手中去改变,用最有效的方式打击清政府,这样,他们的死就超越了历史,《黄花赋》的作者显然更对这些人的关注和敬重显现出崇高的致意和敬仰,这是时代的标尺的进步,这也是我读此书的振奋所在,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而这种敬意是我们这个精神匮乏时代最好的祭奠了。华盖领袖固然可敬,但也可忌,而这些为共和而不断铤而走险创造历史的勇士,是他们用生命最终撼动了沉睡了数千年的红门,信念又都是那么质朴和纯真。
书中描写谭嗣同等六人就义情形,笔墨寥寥,然而却有一些苏格拉底临死前的味道,虽然杀我等将来肯定是被历史否定的错误,但是我等要受现行法律的制裁,这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