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就引发起轰动的新闻效应。小恐龙又是那么幽默、大度、坦诚、自然,同时,它也同每个小孩一样,一样的好奇,一样的无知、一样的单纯。它的故事到处充满了喜剧色彩。
小恐龙故事系列,是德国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动物童话。它的轻松流畅的文字,美仑美奂的插图,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也吸引了无数大人——内心里永远长不大的成人。
马克斯·克鲁塞1921年11月出生在德国萨勒河流域的一个小城。他的母亲是著名的玩具制造商。1943年耶拿大学毕业后,他重建了母亲的工厂,后来把工厂交给了姐姐,专心于去圆自己的作家梦,开始儿童文学创作。
作家马克斯·克鲁塞的第一部儿童作品是《狮子跑了》,广播电视台把它改编成了木偶剧,当时就引起了轰动。这是著名的“小狮子”系列的第一本。克鲁塞最受欢迎的作品还属“小恐龙”系列。在德国,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学,如果没有“小恐龙”、“小狮子”,那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披着动物皮的人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虚构的动物故事中,动物只是披着动物皮的人。它们有类似人的情感,能思考问题,能根据某种价值观进行选择,有的还能像人一样交流。它们常常表现得比大多数人更正直、更高尚。就像西顿说的那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区分同类中“好的”和“坏的”,而动物没这个必要。在《夏洛的网》中,蜘蛛夏洛甚至能在网上织出人类的文字“好猪”(some pig),因此救了一头猪的性命。这些显然不是真事儿,但并不等于不真实。
怀特在去世前不久,给他的小读者们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你们问,我写的故事是真的吗?不是的,它们是由幻想的形象和事件构成的想像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家庭不可能有一个长得像小老鼠的孩子,一只蜘蛛不能在网上织出文字,一只天鹅不能吹小号。不过现实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想像的生活。虽然我的故事是想像的,我愿意相信它们也包涵有某种真实——关于人和动物感觉、思考和行为方式的真实。”
从这一点说,下面将要介绍的几部童话与前面的动物故事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的特殊之处在于,故事中的动物已经几乎完全脱离了动物的本性,在动物与人类的差别上,它们走得很远,不但说着人话,而且还干着人事。《柳林风声》中的癞蛤蟆不但拥有一个城堡,而且还酷爱玩赛艇、大篷车和汽车;《小猪唏哩呼噜》中的小猪活脱脱就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会挑担子,会武术,会上学,还会打游戏机;《狗来了》中的狗做过酒保、乡村教师,而他的朋友熊竟然还去参加议会选举。这根本就不是动物嘛,从里到外,就是披着动物皮的人。
第五篇动物故事(9)
【柳林风声】
这是一个讲出来的故事。一位爸爸带儿子出门散步,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风景,一边把眼前遇到的东西讲到故事中去。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于是故事中的动物不像动物,人也不像人了。把动物和人混为一谈的做法,肯定不是这位爸爸的独家发明,但要论到经典,恐怕你就难找第二家了。
布莱克维尔(Blackwell)是一家世界顶级期刊杂志出版公司,它在20世纪末举办了一个学术性的书籍评选,邀请“逻各斯国际顾问团”的来自17个国家的知名学者,评出105部“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图书”。这本童话故事居然名列其中,与它同列的大多数是政治、经济、哲学、艺术、文学书籍,有趣的是,《毛泽东选集》也在其中。这大概是那些觉得童话“不过是小儿科”的人看来,绝对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没有给儿子讲过这个故事,格雷厄姆肯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作家。
在近两百年的历史中,我们常常能遭遇到这样的时刻,某位长大成年的人,也许正郁郁不得志,也许正在被平凡的生活吞噬,也许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簇无声的浪花。这时,他(她)生命中的孩子出现了,就像天使,带来了另一个世界的消息。表面上看,一切都是那么朴素、自然,孩子的成长需要故事的营养,于是他(她)竭尽所能用故事去“喂养”孩子,并从孩子那里获得无穷的灵感。渐渐地,就在某一刻,他(她)和孩子被自己的故事迷住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撞击他们的心灵。于是,在浩瀚的星空划下一道永恒的轨迹,美丽得令人心醉……
肯尼思·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1859…1932),出生于苏格兰一个旧式家庭。5岁丧母,而父亲是一个酒鬼,他和兄弟姐妹被亲戚收养在乡间。他酷爱文学,但中学毕业后,为了谋生,不得不成为伦敦的一名银行职员。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势利的人,两人的感情生活很不愉快。他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但也不算很成功。幸好他有一个儿子,虽然孩子天生盲了一只眼,另一只眼也有严重的斜视,但爸爸还是深爱着他。
男孩成天缠着爸爸讲故事。爸爸是个有点狂热的自然爱好者,喜欢研究山林、河流,还有大自然里的各种动物,十分渴望能安安静静地住在大自然里。于是他为孩子讲了一个会说人话的动物的故事,里面有忠诚的鼹鼠、快乐的河鼠、充满智慧的獾,还有一个非常疯狂、冒失可爱的癞蛤蟆。这四个动物朋友的历险故事让小男孩着迷不已,他嚷着不要去夏令营,于是爸爸答应在他离开后,每天写信继续来讲这个故事。
故事的情节本身曲折有趣,主角是那个大腹便便的疯狂的癞蛤蟆阔少。他为人大方、好客,但爱赶时髦,挥霍无度,而且特别爱自吹自擂,吹牛不着边际。他玩过游艇又玩马车,玩过马车又要玩汽车。当他第一次看到汽车,是驾马车被汽车撞倒在地时,这时他不但没有生气,而且立刻就被迷住了:
癞蛤蟆一声不吭,坐在路上纹丝不动。他俩只得过去,看看究竟出了什么事。只见,癞蛤蟆正迷迷瞪瞪地出神,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两眼仍直勾勾地盯着前面尘土飞扬的地方,那个毁了他们的家伙的去向。时不时,还听到他低声念叨:“噗噗!”
“多么灿烂辉煌又激动人心的景象啊!”癞蛤蟆嘟哝着说,根本不打算挪窝儿。“诗一般的动力!这才叫真正的旅行!这才是旅行的唯一方式!今天在这儿——明天就到了别处!一座座村庄,一座座城镇,飞驰而过——新的眼界不断出现!多幸福啊!噗噗!哎呀呀!哎呀呀!”
你看,癞蛤蟆就是这样一个疯狂的家伙。他后来因为开汽车撞人被关进了监狱,扮作洗衣妇越狱后,却发现自己祖上留下的豪宅被白鼬和黄鼠狼占领。幸好得到朋友鼹鼠、河鼠和獾的帮助,他才重新夺回自己的家园。
后来,迪斯尼将这个故事拍成动画片时,又添上了癞蛤蟆玩飞机的情节。这很有道理,因为在讲那个故事的20世纪初,汽车也才刚刚出现。如果今天来讲这个故事,这个阔少肯定会迷上玩太空飞船的。据说,这个癞蛤蟆的疯狂性格与故事第一听众——那个男孩的性格很相似,爸爸讲这个故事多少有些提醒、教导的意味。不过这个癞蛤蟆实在太可爱了,估计对那个小男孩的教育作用不大明显。他在十几年后卧轨自杀了,那时他正在牛津大学读书,距20岁的生日只差几天。这是这个经典故事背后的一段伤心事。
迪斯尼把这只癞蛤蟆的传奇拍得太绝了,它让即使是不认识字的孩子也能迷上这个故事。受动画片的影响,老翻译家任溶溶先生在最早翻译它的时候,就把它译为《蛤蟆传奇》。不过从这个角度看,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大人也能为之痴迷!
他的一位后辈A。A。米尔恩(A。A。 Milne; 1882…1956)受这部作品的影响很大,米尔恩不但将这部小说改编成一部经典的童话剧,而且创作了不少原创的儿童诗、童话和童话剧,它们全部都是以动物为主人公,最为经典的形象就是“小熊温尼·菩”和它的朋友们。就在儿童中的知名度而言,小熊温尼·菩的名气远远大于那只疯狂的癞蛤蟆。
实际上,孩子们一般并不特别痴迷《柳林风声》,他们倒像是慢慢地、慢慢地喜欢上这本书,而一旦喜欢上就一辈子也无法忘怀了。这部童话的文字像诗歌一样优美,优美的诗歌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有那么一点忧郁,而这一点恰恰打动了许多大人。
1908年《柳林风声》出版后,美国总统老罗斯福(1858…1919,不是二战时期的那位)激动地写封信告诉格雷厄姆,说他非常喜爱这部童话,读了3遍,每一遍都是从头读到尾!
在对它痴迷的成年读者看来,《柳林风声》是一部优美的田园散文诗,甚至是一部绝妙的哲学寓言。不信,你静下心来读一读。
当鼹鼠从地底下出来,到处闲逛时,他发现了一条河——
他这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一条河哩。这只光光滑滑、蜿蜿蜒蜒、身躯庞大的动物,不停地追逐,轻轻地欢笑。它每抓住什么,就格格低笑,把它们扔掉时,又哈哈大笑,转过来又扑向新的玩伴。它们挣扎着甩开了它,可到底还是被它逮住,抓牢了。它浑身颤动,晶光闪闪,沸沸扬扬,吐着旋涡,冒着泡沫,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这景象,简直把鼹鼠看呆了,他心驰神迷,像着了魔似的。他沿着河边,迈着小碎步跑,像个小娃娃紧跟在大人身边,听他讲惊险故事,听得入了迷似的。他终于跑累了,在岸边坐了下来。可那河还是一个劲儿向他娓娓而谈,它讲的是世间最好听的故事。这些故事发自地心深处,一路讲下去,最终要向那听个没够的大海倾诉。
在作者充满诗意的笔下,大自然的一切都富有生命力。当鼹鼠继续游逛,与河鼠相识后,两位好朋友之间的对话非常耐人寻味。鼹鼠发现河鼠总在船上,他很想知道坐船是否好玩,河鼠这样回答他:
“坐在船上——或者跟着船——到处游逛。呆在船里,或者呆在船外,这都无所谓。好像什么都无所谓,这就是它叫人着迷的地方。不管你上哪儿,或者不上哪儿;不管你到达目的地,还是到达另一个地方,还是不到什么地方,你总在忙着,可又没专门干什么特别的事;这件事干完,又有别的事在等着你,你乐意的话,可以去干,也可以不干。”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河鼠的话,那就继续听听他俩关于世界的对话吧。
“那么,在野林以外远远的地方,又是什么?”他问,“就是那个蓝蓝的、模模糊糊的地方,也许是山,也许不是山,有点像城市里的炊烟,或者只是飘动的浮云?”
“在野林外边,就是大世界,”河鼠说。“那地方,跟你我都不相干。那儿我从没去过,也不打算去;你要是头脑清醒,也决不要去。”
这肯定不仅仅是一只河鼠的生活哲学,这也是格雷厄姆的生活哲学。他于1908年退休后,确实找了一所乡间别墅住下,然后哪儿都不去了。不去“大世界”并不等于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河鼠不但勤劳、善良,充满智慧,而且还有一双富有灵性的耳朵。
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夏夜,鼹鼠和河鼠划着小船,在小河上航行。河鼠听到从岛上的柳树林间传来的美妙音乐。他拉着鼹鼠一起寻声而去,在山林深处看到一个长着山羊的角和脚,且满脸胡须的巨人,巨人正在吹排箫。鼹鼠的目光与他的目光相遇,浑身一阵哆嗦,充满敬畏地低头,顶礼膜拜起来。这个巨人就是传说中的音乐之神——潘。
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到这美妙的柳林风声的。不是么?
在查找这本书的资料时,我按照它的英文原名“The Wind in the Willows”查找网址,无意间进入了这个网站:windinthewillows/ ,这居然是百老汇歌剧《柳林风声》的网站。从剧情来看,这部童话改编得有点儿成人化,鼹鼠变成了一位小姐,剧中添入了爱情成分。多亏了互联网,我坐在家里还能亲耳听到这部名剧的歌曲片段。在这里抄录一段主题歌的歌词,它写得太美了,我无法翻译成诗。歌词大意是:柳林间的风声,是河水的歌声,是星光灿烂之夜的舞曲。它实在太美了,有时让我们无法承受。它是阳光下的微笑,夏日空气中的叹息;它是月光下的一颗泪珠,午夜空气中的一个吻。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Is the song of the river
Whenever we hear it
We have to declare
That sometimes its beauty
Is more than we can bear
A smile in the sunlight
A sigh in the summer air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Is the music we dance to
At night when the stars shine
As bright as they dare
And sometimes the beauty
Is more than we can bear
A tear in the moonlight
A kiss in the midnight air
第五篇动物故事(10)
【小猪唏哩呼噜】
提起这部童话,我要说一件我与它的趣事。
有一次,我应邀到一间小学给一年级的孩子们大声读书,左挑右挑,找不到合适的书。我想它首先最好是一部童话,故事要很好玩,语言最好是幽默的、热烈的,节奏应该是比较快的,最好一开始就让孩子们哈哈大笑,勾起他们的浓厚兴趣。还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