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东坡要亲眼目睹一下兄弟省市的和谐局面,苏东坡不相信杭州的洪水全是来自杭州的一块天上。 
  他先到了与杭州临近的苏州,结果整个地区尚淹没在水中,洪水至今尚未消退! 
  一路察访一路惊心!苏东坡亲眼目睹了饥荒已经蔓延然,百姓已经开始以稗糠果腹,并且由于天阴雨湿,干柴难觅,人们竟然被迫生食,好多人因此患肚胀。 

  一路调研一路叹息,苏东坡眼见黎民难得温饱,悲天悯人之心顿起,人还没到京师,反映实情的奏章先已到了朝廷。 
  苏东坡在表章里奏说:“是臣亲见,即非传闻。春夏之间,流殍疾疫必起。” 
  不过苏东坡悯人之心却不仅限于普通百姓,碰巧时,就是政府官妓也能得到苏东坡的慈悲关照。 
  据《东皋杂录》载:苏东坡从杭州回京路经京口,准备接任杭州太守的京口太守林希(字子中)设宴招待贵客苏东坡,当然,也是免不了按惯例召“营妓”陪酒助兴,前来做“三陪”服务的营妓中有两个聪明女子,看出了这是个千载难逢请求脱籍从良的好时机。 
  这两名聪明妓女一个叫郑容,一个叫高莹,两人当场提出辞职营妓职务申请,令林太守措手不及,苏东坡是客,总要照顾贵客的眼色吧。 
  苏东坡见林太守征求自己的意见,遂提笔填《减字木兰花》一首: 

  “郑庄好客,容我楼前先堕帧;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早白,莹骨珠肌不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林太守细看此词,不由呵呵长笑,遂批准了这郑容、高莹妓女改行归家。原来这是首藏头词,每句字头连起来便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 
  回到了京师,欢迎的人当然不少,但群起攻击的人更多,这可是出乎苏东坡的预料,苏东坡忘记了一点:不光下面的人乐于报喜不报忧,朝中的任何人也都是喜欢听到下面的大好形势,其实也就是这点相互配合的爱好,才培养出来了这官场恶习,才导致全国一片颂歌,上下和谐,主旋律永远强劲!只是苦了苏东坡。 
  苏东坡人还没到达京师,便遭到一片弹劾,说他夸大灾情,“论浙西灾伤不实。”――帝辇之下,怎么没见到苏东坡所描绘的重灾?难道老天专给苏学士作对? 

  一点也不假,国都城内自然难见饿殍,由一斑见全豹,可见全国形势也差不到哪儿去。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75节     
      
    由牛扑web8562125。w150。host…diy搜集整理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75节 
作者: 子金山 
         
  实际上苏东坡眼中所见比上奏的甚至还要糟糕:就是京师附近的颖州,也出现了无数难民,有些为饥饿所迫,离乡背井,南行跋涉五百里,到现在相对富足的杭州地区避灾。 
  不过朝中的政治大局表面对苏东坡还是绝对有利的,京师对苏东坡的一连串攻击批评之声,主要来源于朔党人氏,这些“君子”们觉察到了危险。因为事情很明显,这次苏东坡被招回京,似乎是太皇太后准备升苏东坡做宰相。 
  信号是明确的:苏东坡的吏部尚书一天也没有到任,还在路途时朝廷就改变了任命,太皇太后任命苏东坡为翰林学士承旨,这是一个最接近皇帝的职务,如同皇帝的秘书。 
  最大的隐患在于: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子现在已是尚书右丞。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是宋朝政府的施政中枢,这苏东坡如果再登相位,那大宋朝还不几乎姓苏了?。 

  实际上到了次年元佑七年(1092年)六月,苏辙还就是被再次高升了,成了门下侍郎,也就是司马光主政时的职务,按当时的习惯说法,这也是宰相之一;现在假如苏东坡真的成了宰相,那还有别家过的?为了自己的生存,政敌也非要决一死战不可! 
  政敌的担心也是有其道理的,元佑六年(1091年)六月苏东坡到达京师时,苏东坡的职务又变了,这次更让政敌们担心,新职务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看来太皇太后是准备将年轻的哲宗皇帝交给苏东坡来教育了――侍读,实际上干得就是给皇帝讲课的活路。 
  朔党“君子”们几乎是孤注一掷对苏东坡展开了攻击,打头阵的就是与苏东坡素有积怨的贾易,随后参战的有杨畏、赵君锡等人。 
  苏东坡没有被吓住,也并没有晕乎,兄弟俩现在均身居高官,就已经不知招得多少人艳羡了,假如真的出现当朝兄弟双相的事情,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艳羡永远伴随着忌恨,风光历来紧跟着危机。 
  苏东坡决心离去,接受了御史们的疾风暴雨之后,苏东坡越发期盼离开京师,一次又一次的恳请外放又开始了。 

  事情怪了,苏东坡越恳求外放,政敌们越觉得事情不对头,情势严重!这是不是苏东坡在用另一种方式要挟朝廷呢?是以退为进欲早登相位? 
  程颐的门人贾易盯上苏东坡请辞的表章,弹劾苏东坡这是在向朝廷施加压力,以求相位;就连苏东坡在扬州一个寺院墙壁上写的一首小诗,现在也被重翻了出来,被指责为亵渎先皇;西湖上竣工的苏堤被指责为“于公于私,两无利益。”;杭州灾情,被弹劾为误报朝廷。 
  苏东坡的反击挺另类:上了一道名称罕见的表章:“乞外补以回避贾易刽子”!表章中坦然直言:“易等但务快其私忿,苟可以倾臣,即不顾一方生灵坠在沟壑。” 
  朝廷上公开的争吵很快白热化,论说现在苏东坡这方实力要强于对方,不少朋友正在关键位置上掌权。但双方的战役目的太一致了:苏东坡目的是离京外任;政敌们是欲驱赶苏东坡出京,所以,这场公开的争斗就只能以双方都达到目的为结局。 
  “蜀党”“朔党”皆如愿,苏东坡这次入京仅三个月,便再次告别汴京,元佑六年八月,苏东坡奉旨以龙图阁大学士衔职守颖州,大概最高当局是为了平衡,郑州太守赵君锡因为附和贾易弹劾苏东坡被罢职。 

  这次“蜀党”“朔党”战成了和局。 
  (请看下篇:八十二、颍州大雪凝佳词) 

日期:2009…11…25 12:11:04 

  八十二、颍州大雪凝佳词 
  出任颖州太守的苏东坡的这次离京不是在太皇太后那里失宠,是自己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不光太皇太后,就是现在的小皇帝,对苏东坡也是倾慕眷顾非常。 
  据宋人笔记《随手杂录》载:有一个朝廷的使者要去杭州的苏东坡处公出,小皇帝哲宗专门召来他说:“你去太皇太后那里辞行后到朕这里来趟。” 
  使者回到皇帝那里以后,只见皇帝从一个柜子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小包,悄声嘱咐:“替我把这点礼物捎给苏轼,不要让别人知道此事。” 
  原来是一斤上好的茶叶,杭州出名茶,天下皆知,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点大路事,但还是瞒着朝臣甚至太皇太后给苏东坡颁赐茶叶,这当然是意不在赐品,而是遥寄心意,表明自己的“苏粉”身份罢了。 
  所以苏东坡来到颖州,对北宋皇室还是心怀感激的,古代的一个地方好官对皇家感恩是件好事,这时他欲尽忠唯有职守,一方百姓或许能从中得到点实惠。 
  几乎与苏东坡初守杭州时一样,苏东坡来到颖州,情形不容乐观!出城视察,多见到成群的难民竟从以往富饶的江南来淮河流域逃荒,百姓已经开始以榆树皮、麦麸等为主食了。 
  颖州当地也好不到哪儿去,流匪蜂起,抢案不断,苏东坡紧急向朝廷奏报,并且警告: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将会使难民成群逃离江南,老弱难免毙命,少壮者则只有流为盗贼。 
  新年除夕,大雪纷飞,但雪中的苏东坡毫无诗兴,他天不亮就叫醒了部属,在城楼上召集了紧急会议,让大家现场目睹难民在深雪中跋涉而行。然后苏东坡询问签判赵令畤: 
  “我昨夜一宿无眠,对于大雪中的颖州百姓,我想应该从官仓里弄点儿麦子,给他们烙点炊饼,来救助他们一二。老妻昨晚提醒我说‘你以前经过陈州,傅钦之曾告诉我们,赵签判有在陈州赈济成功的经历,’所以我现在才找你来问,究竟有何法能速救百姓?” 
  赵令畤回答:“我倒是准备过,百姓现在最急需的就是柴和米。义仓现有几千石米,马上就可以散发,在作院(官方酒坊)还存有木炭数万称,可以马上以原价卖给百姓。” 

  苏东坡大喜,当即决定立即开仓赈济难民,日后忆起此事,不禁感慨,曾留诗句:“可怜扰扰雪中人!” 
  接着苏东坡派人调查,发现邻近地区淮河以南,政府还在强征米、柴的流通税呢。苏东坡立刻紧急奏明朝廷,请求朝廷下令废止此种不顾百姓的荒唐政策,准许柴米自由运输,以解燃眉之急。 
  好像漫天大雪是在给苏东坡什么预兆,元佑七年的初春,残寒尚透骨,又闻伤心事:几乎可称为苏东坡兄弟两个恩师兼密友的张方平病逝于南都。此噩耗令苏东坡极为伤心,职守不能擅自离任吊唁,苏东坡还是在颖州福禅院设置灵堂举哀,亲自素服挂孝达两月之久。 
  略带凄凉的颖州之初! 
  不过苏东坡还是把主要精力投向了对颖州的治理,尤其对于百姓亟盼的治安稳定,苏东坡更是亲自过问。 
  据《曲洧旧闻》载:颖州当地最猖獗的盗贼头目是一个叫尹遇的巨寇,官军曾多次缉拿未果,苏东坡亲自召来治下汝阴县尉李方直,对其下严令:“君若能擒捕此贼,吾当力荐朝廷,给你优赏;如果你做不到,我可以马上将你免职!” 

  李方直经太守严令,恐怖之下,果然尽心,回家后痛哭诀别年已九十多岁的老母,派出探子卧底,终于侦察到尹遇的确切藏匿地点,李县尉身先士卒,手持双戟冲入匪巢,经激战始得将尹遇擒获。致使一方大安,百姓安居。 
  苏东坡据功向朝廷给李方直报赏,谁知朝中大员们竟以功小不值一赏为由一直推托不复,苏东坡情急之下,向朝廷上表:愿以自己的积年微劳为李方直换一个朝散郎官衔,结果还是不准,直把苏东坡气得拒交自己的磨勘(例行述职调查)资料,以期催促李方直的报功请示得以批复。 
  最后结果令人遗憾,李方直到底还是没得到应获的奖赏,而苏东坡却因此给政敌留下了“拒绝磨勘”的口实,给自己将来留下隐患,而对李方直,苏东坡却是不免抱愧终生。 
  由此事看,苏东坡朝中的政敌力量是巨大的,甚至能左右皇帝以及太皇太后的意愿,苏东坡不得不更加警惕了。 
  但苏东坡外表却显得极为平静,除了救急灾民外依旧冷静果断的处理一切公务,甚至还是不改自己的工作习惯:在“西湖”游船中办公。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76节     
      
    由牛扑web8562125。w150。host…diy搜集整理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76节 
作者: 子金山 
         
  怎么又出来一个西湖?对,颖州也有一个西湖,苏东坡与西湖的缘分不浅,竟像是“西湖”跟着东坡走。 
  《王直方诗话》载:苏东坡于颖州西湖处理公务迅捷,当地原官吏当场拍马:“内翰(翰林学士尊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郡事!” 
  当时门下弟子秦少游随任,据此言留诗一首: 
  “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 
  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 

  据说苏东坡闻此诗,一笑了之,不见相和或评价。 
  但从另一首苏东坡的词作中却可以体会到苏东坡颖州时的心中不安。 
  是前文提到过的苏东坡妻子王润之的一句感叹:“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据载,当时苏东坡笑说:“子诚知言,”,那意思是赞同此语。当即召客痛饮,趁醉填词《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影落春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清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词人太守于“春庭”见月影落于酒杯,信步于梅花围绕的回廊,眼见梅花飘零,余香婉娩,举目“清风薄雾”缭绕之处,不由叹息自己春色已过,这时节,只适应“少年行乐”,回想往年秋光,却是秋月冷照断肠的离别之人! 
  描绘春光无限,却一派秋风凄冷,苏东坡此时的心境看来难觉春风拂煦! 
  公务之余,苏东坡还亲往已故恩师欧阳修陵墓拜祭,并填词《木兰花令》,追念四十三年前和欧阳修交往的故事: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词中情真意切,写出了一片性灵。但却也透露出一股凄然之意,苏东坡此刻的心境忧郁中带着悲凉。 
  还是朝中的政局,颖州的民苦,使执政一方的苏东坡难得尽情欣赏这春光普照。此刻,是否还在同时思念那使他无忧无虑的黄州雪堂?又或是赤壁长江的逝水? 
  就像是朝廷突然理解的东坡的心意,到任颖州不足半年的苏东坡接到了朝廷的调令:调他去职守曾经繁花似锦的扬州。那里与对面的金山寺隔江相望,好友佛印正是该寺主持。 
  又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请看下篇:八十三、社稷次之民为重) 

日期:2009…11…26 17:26:38 

  八十三、社稷次之民为重 
  现在,苏东坡的新职务是:龙图阁直学士充淮南东路兵马钤辖知扬州军州事。成为了军政双兼之封疆大吏,看来大宋皇家对苏东坡的眷顾并没有中断,甚至更加看重这个天下之奇才。 
  不过,更像是朝廷派苏东坡来当救火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