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性情涅磐-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在这过去的十年里,我不只一次对人们谈起房龙和他的《宽容》,给每一个人的感觉都是,我深得《宽容》的实质,并已溶化入自己的思维中,耳熟能详。    
    如果我们认同于读书是为了汲取作者要传达的精神,我们便同样应该确认:某些书对于某些人是不需要逐字阅读的。我们的思想里已经埋葬了某种信念的种子,需要别人来激活,有时仅仅是一个书名就足够了。不论是读过序言,还是读过其中某一章节甚至某个段落,只要你的智慧被启发了,你以自己的悟性洞察了作者精神的实质,进入了作者的心灵空间,你便已经从这书中汲取了足够的营养。书中余下的文字不过作者在进一步阐析他的思想,对于悟性高的人,已经是多余的了。这本书在你身上的使命已经完成,再去逐字逐句地阅读,浪费时间估且不说,作者那太多的诠释有时反而会禁锢你的思维,囚禁你自由飞翔的思想之鸟。而这,绝不是我们读书的初衷,也正是有责任感的作者恐惧于加给他的读者的。    
    我知道自己已经拥有了宽容的精神,我明白如果再阅读全书,一定会给我另一些智慧与启迪,如房龙讲述的人类思想进化史,但这不是我一定要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对它们的过多关注却又可能破坏了我现在已经从此书中获得的完善的感觉,还是从别的书中去吸收那些知识吧。于是,我只读房龙的序言。每重读一遍,我便更接近《宽容》的核心,我还有什么必要再去读全书呢?    
    通过书籍找到你需要的感觉,便足够了。    
    


第三编 体验读书不为增长知识

    读书不为增长知识    
    我不知倒底有多少人这样认为: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这无疑算得一种追求,但读书最高层次的意义与价值绝不在此。    
    如果增长知识是你读书的目的,你很快便会发现,人类智慧的结晶浩若烟海,你不可能穷其万一。你当然可以选择一类书来读,但这样你又面临了一个新的困境:在我们这个变化万千的社会上,哪类知识才是你真正需要的,才会完美你的人生。即使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成为某一领域知识最渊博的人,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你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如果你仅仅是“使用”这些知识,你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书橱,吸出,传达,进行没有增值的吐纳,而距离人类书籍最崇高的使命还有一段距离。    
    只有当一种思想激发更先进思想的时候,这思想才是有生存魅力的思想;只有当一本书酝酿更精典图书的时候,这书才是价值连城的书。所以,增长知识绝不是读书的终极目标,聪明的读书人在书中寻找着作者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在修练着自己的头脑,完成着自己的“书”,虽然更多的人不是在纸张上。这样的读书,便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了。有时仅仅读了一本书,你便跃进到人类智慧的最高殿堂,而我们的祖先却可能通过几百年、几千年的磨练才走到那里。    
    “半本《论语》治天下”的人,正是深悟了读书意义的人。    
    用西方书来激活思维    
    读书人从书中寻找的感觉可归入两种:或是共鸣,或是激活。有人注重前者,有人偏向后者,而会读书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选择不同的感觉。    
    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特别是哲学,我更乐于选择西方的来读。读中国的哲学,我总找不到读西方哲学时的那种契入与碰撞,无法激起活跃的思维。曾经不是这样,我从中国的哲学里得到共鸣,对西方的哲学感到困惑。如今那共鸣还有吗?有的,但已经很弱了。我知道这不是书的关系,而是因为我在成长,寻找共鸣对我变得不再重要了。我在渴望自己的思维被激活,而不再渴望单纯的吸收与验证。而能够激活我们思维的,必须是那些与我们习惯的思维有些差异的东西。    
    多读西方书,我对自己这样说。不是因为外国人想的、写的就比我们的好,而是因为那里面包含着的思维与我们的思维有些出入。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的身体里便命定被注入了属于这片土地的思维,它被酝酿了几千年,其中许多东西借助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来讲,那就是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更何况,我们每天生活于其间,思维与观念的灌输往往便在不自觉中完成了。所以,当我们读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西方了。只有最保守的人才会寄希望于不借助外力便完成自身的超越,而保守者几乎总是无法走出旧我。    
    读西方思想家的书,一定要选择“原装”。如果你一不留神选择了即使是最杰出的东方人写作的关于某位西方思想家思想的“总荟”,你也很难被其激活。甚至西方人写的这类归纳某位大师观点的书,也会将那位思想家的魅力破坏怠尽。大学者的原著,不仅仅是宣扬一种思想,往往更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文彩飞扬。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使读者的思维活跃起来,而那些枯燥的教科书充其量不过充当着词典的工具效应。如果你能读懂原文著作,体会到的境界将更为完美,道理也正在于此。    
    契入我们生命的书    
    我们读过的每一本真正能称其为书的书,总会留给我们一些启发。但其中只有极少数书,可能不是杰作或名著,但它适合我们,激活了我们的心灵,它给予我们的种种启发成就了我们的成长,它是我们生命及精神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虽然迭印在一起的是并不厚的一些纸张,但却契入了我们的人生,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构件。    
    对于这样的书,我是一定要留下来的。如果那书属于别人,我也一定要搞到手,放进自己的书架。我不能没有它们,否则我的生命便是不完整的,就像无法想像一个人没有童年而直接进入成年。    
    当很多这样的书摆进书架的时候,我知道它们其实是我自己思想的一个象征,是物化了的我的成长史。过若干年,当我再重读它们的时候,可能感觉淡淡了,甚至毫无感觉,但它们必须有,必须放在那里。当我看到那或精典或粗泛的书脊装帧时,我知道,那是我精神的一部分。它们对我的作用,是一种美丽的回忆,而这回忆本身就在激励着我。如果没有它们,我会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我的精神被人宰割了。    
    我们不可能留下自己生命中的每个美好瞬间,每段美好经历,但是,感谢上帝,我们可以留下每一本带给自己美好感觉的书。    
    “没有书读”与读不完的书    
    十年前,我到书店买书,惊叹这里的书实在太多了。我只能精选了再精选,从自己菲薄的收入中尽可能多地挤出一些,买回尽可能多的书。但还是不够,有太多的书要读,而我是那样无知。    
    五年前,我再去书店,那里摆的书还是那么多,但我觉得值得买走的太少了,我口袋里装着足可以买下两麻袋新书的钞票,却只带回家一本书。我在那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不知道是自己进步了,还是中国的出版业退步了。”明眼人一望便知,写这字句的人是在炫耀自己的“博识”,炫耀没有配得上他的书。    
    今年,我又去书店买书,重新感受自己的无知。人类思想的峰颠高耸于前,我不过刚刚从荒蛮之野爬到这巨峰的脚下,路还没有走呢,怎么竟一度以为“一览众山小”了呢?    
    这其实是读书的一种必由之路。初始,我们悲哀于自己的无知,选择了一个领域,作为我们此生奋斗的目标,我们的阅读会局限于这个专业。很快,我们便会觉得已经接触到这个专业的顶层,不可能全部看到,却站到了“一览众山小”的高度,于是产生“没有书读”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在专业的山路上前行,会立即发现,我们自以为的山顶不过是山脚下的一个小丘,顶峰还遥遥在前,而且通往顶峰的道路千回万转,与其它山峰相连。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学者,仅仅阅读专业以内的书籍是远远不够的,金字塔的底层是博大的,我们这时又发现,实际上仍有读不完的书,博而深的书。比较于最初面对群书时的渺小感,我们已经升华了一次。    
    可以读的书很多,要看我们是否具有发现好书的眼睛,是否具有真正读书人的追求。    
    交谈与阅读    
    “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祖宗留下许多关于读书和与人交谈的关系的评述。交谈比较于读书是一种略轻松的行为,所以如果效果相等,我相信人们都是会放弃阅读。比较起来,我更看重与人交谈,但必须是那种真正能激发我们智慧的最高品位的交谈。    
    读书最大的障碍便是,你可以听作者述说,却无法和他交流。你听得到他的声音,他对你却视而不见。你对他的话不理解,或有异议,却没办法向他请教,同他争论。你总处于被动状态,只能承受,无法完全双向的感知,于是只能得到非立体的概念。而同人交谈,这个人的见识绝对应该与你通常阅读的书所包容的学识处于同一个或更高的水平面上,交流是双向的,你们可以争论,可以探求,而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走向高层次的完善。谈话者的表情、语气、体态,也都在强化着他的主题,辅助着他思想的传达。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谈话提供的信息与启迪是运动的,图书提供的则是静止的。谈话双方的思维都将高度活跃,处于快速运转状态。而人脑正是因为不断地运转才形成和完善的。你会发现,当一次高品位的谈话结束之后,距离谈话开始时的主题已经走出很远了,双方的思想都有或多或少的升华。    
    喜欢一位作者的书,我们往往会进而喜欢这个人,但他对于我们来讲太抽象了,我们只能在想像中推崇他,多少有些单相思的味道。如果哪天我们在电视上或是报纸上甚至生活中看到了他,与我们的想像相距甚远,那种失落将是惨痛的,极端时甚至会使我们对他的学识进行否定。与一位高明的人交谈则不同了,敬慕他的思想,敬重他的人,这两者往往会产生一种互动力,我们因为喜欢这个人而更乐于接受他的思想,其学识对我们的影响力也更大。他可以成为我们的密友,如果是异性,我们甚至可能爱上他或她,这种夹杂其中的感情对于我们汲取他们精神的精华只会有促进作用,他的智慧已被罩上双重的光环。    
    但是,那能给你如此高深启迪的谈话对手实在太难以寻觅了。首先,他的智慧不能比你太高,否则你无法听懂他的谈话,谈不上交流和启迪;另外,他也不能和你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那样你们可能谈得很畅快,却没有新鲜的刺激在里面;至于同智能比自己低的人谈话,我将其视作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你需要的是那些走在你前面三步、五步的人,他们对你而言领先于此,却没有远不可及,正适合你从中吸收智慧。但这时有一个难题出现了,你对于这样的人来讲却是滞后的,他愿意和你谈话吗?即使他愿意,这里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你是一个善于从谈话中学习的人吗?需知,善于学习的人很少,善于通过交谈学习的人更少,它远远高于对阅读者的要求。    
    还有更多不可能加之于读书的要求。其一,谈话双方必须是相互敬重,至少是相互尊重的。作者不可能选择读者,谈话者却必然要选择对方。如果两个人在情绪上是相互排斥的,他们不可能坐在一起畅谈。一种亲善感情的形成是高水准深层次谈话的前提。其二,这高水准深层次的谈话,对于谈话的地点、时间都有一些附设的要求,没有一个好的谈话环境和氛围,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再高明的两个谈话者也不可能把交谈深入下去。其三,必须能够于轻松的闲谈、调侃中完成高难的知识更迭,谈话原本是一件比读书轻松的事,如果弄得像做学术报告、开学术会议一样,便失去了谈话的意义。    
    以上种种都具备之后,又有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善于从谈话中汲取智慧的人,那么你今天有幸遇到的谈话对手,明天可能不再适合于你。因为你进步了,而他可能还停在原地。那与新的你相匹配的谈话者又在何方呢?    
    所以,平常的交流很常见,能够从交谈中获得大智慧的机缘真是太少了,但一旦获得,确是十分精彩美妙的事情,用“胜读十年书”来形容,实在不是一种夸张。因为这种高品位的交谈不仅可以解开你压郁许久的谜团,重要的往往使你获得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法的革命必然带来观念的革命,观念的革命则会改变整个的人,许多人读了一辈子书也不见得能完成这样一次革命。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生命中绝大多数时期内都无法获得和胜任这种最高品位的谈话,所以我们习惯于接受通过读书来成长。这就使得少数智慧卓越的人,少数极适合从交谈中成熟的人发现:走在他们前面又能与之交谈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他们只能向书本请教。久而久之,人便别无选择了,除了阅读。    
    


第三编 体验书·女人·男人

    书和女人有许多共同之处。    
    某些书的装帧做得很雅致,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正如某些看起来赏心悦目,使人觉得很有内涵的女人。但是,总有一些可以远距离观赏的女人却不适合走近,正如那些翻开细读便使人失望的书。这样的女人和这样的书共同制造了一个骗局,提醒我们结论不要下得太轻易。    
    某些书做得很粗糙,粗糙到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购买欲。但是,那也许是一本内容很精彩的书。真正的读书人虽然喜欢装帧的美观,但是,他们更关心书中所传达的思想,看这书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是否正好是自己想拥有的。正如每个男人都喜欢美女,但总有一些男人选择了丑女,而且会认为这丑女很耐看,日子过得很幸福。    
    某些书以妖艳的封面诱惑着人们的购买欲,正像那些以同样手段达到同样目的的女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