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681-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方进行各种安排。她很快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很快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要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她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当时他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义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足见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    
    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    
    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11月他们兵打一处,很快就攻克了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    
    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因为李渊当时虽然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稳定长安后,李渊立刻掉头对付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来扫荡这些势力。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曾参与。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有人说,李世民转战西北扫荡隋朝残余势力时,主要就是依靠平阳公主和娘子军的参战,才能连克强敌。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首领,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    
    结合她死时以军礼下葬,大胆推测一下,应该是战死或负了重伤回到长安后创发而死的。后人推测她是与刘黑闼作战时身亡的。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平阳公主,恐怕是中国封建史上,惟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了。    
    巾帼英雄胆气豪,腰横秋水艳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儿红装换战袍。    
    唐朝的女强人很多,中国第一支“娘子军”,中国第一个也是惟一的女皇帝都诞生于唐朝。有人说是唐朝的鲜卑血统决定了唐朝女性的惊人业绩。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公主女强人中又出现了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但是论才能和功绩都比不上平阳公主。她的事迹即使今人读起来,还是让人热血沸腾。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唐朝贤淑佐太宗:长孙皇后(1)

    又一个伟大女性的故事!    
    历史上,很多人肯定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盛极一时,称为“贞观之治”。但是你知道吗?李世民除了独具政治军事才能外,最大长处是能够任人唯贤,他除依靠一大批谋臣武将外,还得力于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大力辅佐。所以有人说,“贞观之治”有李世民的功劳,也有长孙皇后的功劳。    
    长孙皇后绝非一般的女人。她气度宽宏,谦虚待人,还有过人的机智。她以非同一般的智慧,点点滴滴,像雨露一样济助李世民。她的贤淑和美德深受后人赞扬。    
    武德九年八月,唐高祖李渊把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原来的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十分信任和器重,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等事,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听取她的意见,对则坚持,不对则不采纳;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朝政,总是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尽各的责任,尤其是女人不要干政。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可是,唐太宗有时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八个字:“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这八个字她虽然脱口而出,其实已经过深思熟虑,是她长期以来,跟随太宗、观察太宗、分析太宗的结果。至今一些政要常常把这八字方针作为座右铭,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或自己的床头上,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名言出自一个女人之口,出于长孙皇后之口。就是“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这八个字,既给李世民指明了方向,又没有细枝末节的建议的束缚。    
    关于“居安思危”,李世民这样理解并付之于行动。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兵器入库,马放南山,精神怠倦,放松了警惕,唐太宗就时常在业余时间,召集武官们演习射技,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把演习成绩作为考核他们政绩的标准,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一般年终兑现。这样,唐朝的军队一直保持着战备状态。按历朝规定,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而唐朝却允许上朝之人带兵刃,显得十分的威武。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左右,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国家之大难!”李世民哈哈大笑,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个个争强,不敢疏忽,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不图久熟,但求长练,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不怕外敌来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唐太宗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亮的镜子;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直之士。魏征出于忠心,并不是只挑毛病的人,他对国家大事常常直言不讳,敢于坚持自己的真知灼见,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是什么事,就怎么说。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也是直截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又敬又怕,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甚至小题大做,让唐太宗常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太宗兴致来潮,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要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气愤至极,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还在义愤填膺,念叨不休。他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细语问明了原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贺喜陛下!”她这一举动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言,由此可见陛下英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    
    长孙皇后不仅救了魏征一命,还派中使赐给魏征钱财,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认为这是唐太宗的充分肯定,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些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    
    魏征的做法无疑得到了历史的肯定,也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魏征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连起码的工作方法都不懂。魏征直谏一般是不分场合的,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出直言,尽管他的意见有时是正确的,但这对唐太宗的威望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有好的建议,最好私下和太宗沟通,心平气和地对一些问题谋求共识,而没必要硬邦邦闹得面红耳赤。那样,也许效果更好一些。    
    长孙皇后辅佐李世民,公正明智地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常常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舍己为人,不谋私利,深得宫中上上下下的敬佩,无形之中拥有了很大威信和权力,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甚至感觉听她的话、按照她的安排办事是一种荣耀。例如: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生活和事务。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拮据,生活开支有限。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碜。”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违背制度,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说得入情入理,令遂安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唐朝贤淑佐太宗:长孙皇后(2)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俸禄比别人多,但因为他的妹妹是皇后,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同朝为官,以成一家之政,我们不能像汉代吕氏那样,把亲戚朋友都安排到朝廷来。请你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则不以为然,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不存在“朝里有人好做官”的原因,与长孙皇后无关,完全是“任人不避亲疏,惟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地位、情面和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职位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说:“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如果有才,虽仇不避。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    
    长乐公主从小养尊处优,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是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婚事从简,嫁妆从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并不过分。可是,这事被魏征得知,他上朝时劝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却对这番话不以为然,因为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