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乃至于希伯来语、迦勒底语和汉语的章节也不在话下。商博良嘲笑道:“看来好像埃及人根本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 所有的这些解释象形文字的做法,无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发端于荷拉波隆。而破译象形文字的真正方法只有一种,它是与荷拉波隆背道而驰的,商博良踏上的就是这惟一的一条路。 学术上的伟大发现很少有遵循准确预定的时间做出来的,而是研究者在某一特定问题上长期锻炼自己的头脑的过程中得出来的无数成果的总和,是自觉的东西与自发的东西,有心的观察与无意的冥想相交叉的产物。灵光一闪、一蹴而就的现象是十分罕见的。 有些伟大的发现,如果从它们的历史背景上加以剖析,就会感到黯然失色。在知晓了与它们相关的原理之后再来回顾,就会觉得许多失误显得十分荒谬,许多错误观念完全是盲目的结果,而许多问题看起来都是那样的简单。敢于离开荷拉波隆的传统而另辟蹊径,今天很难想像出当时商博良要具备多大的勇气。必须明白有两个重要的原因才使当时无论是知识界还是专业研究工作者墨守着荷拉波隆的陈规。一条原因是他已被人奉为古代权威,这和思想家们在中世纪尊崇亚里士多德、神学家们在后世尊崇古代教会的神父的性质十分相似。另一条呢,虽然有人暗中也许怀疑起荷拉波隆来,但对于象形文字除了被看成是一堆象征符号或简化的图形以外,他们实在是找不出别的更好的看待办法来了。十分不幸的是从表面上来看,象形文字很能令人相信这种看法。此外,生活在1500年前的荷拉波隆,比当代人更为接近晚期的象形文字。如果这也能够当做他的有利条件,那就使他的想法更加容易为人所接受了。在一般人的眼里,象形文字只不过是无数的图形,而荷拉波隆正说过这样的话。 可是,商博良却发现象形文字是“字母”,或更加准确一点,按他自己一开始的说法:“不是一套完整的按顺序排列的字母,然而是注音字母。”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一事实被商博良发现的确切日期,但是可以说,从发现这一点起,他就明确地抛弃了荷拉波隆学说,并找到了走向破译象形文字的正确途径。这种经过多年辛勤劳动的收获能够说成是灵感的启发吗?能够说这是霎那间的偶然现象留下的幸运吗?事实上,商博良最初想到把象形文字看做拼音字母时,他自己都立马否决了这个想法;他当时还把带角毒蛇的图形看成f字母,并错误地以为象形文字中不可能存在一套完整的拼音结构。斯堪的纳维亚人佐伊加与阿克布拉德、法国人德萨西和英国著名学者托马斯·扬,这些研究象形文字的人都看出罗塞达石碑上的这些古埃及世俗体铭文是一种“字母拼成的文字”,这样,难题的一部分已被解开了,然而,到了这一点上,他们就无法再向前迈进半步了,有的就此撒手,有的向后倒退了。德萨西公开承认他已完全失败,他说这象形文字就“像诺亚的方舟一样,仍然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第二部分:关于金字塔的记载叛国罪与象形文字(图)6
由于采用了拼音方法,托马斯·扬因此在罗塞达石碑古埃及世俗文体的铭文破译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但他在1818年也改变了原先的看法;在翻译“托勒密”这个词的象形文字时,竟然随心所欲地把这些字分为字母、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三类。 至此就看得很明白:两种不同的破译方法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方法的代表是自然主义者托马斯·扬。毋庸置疑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对语言学却不甚了了。他采用了按图索骥的解法,把文字作比较式的研究,并巧妙地增补了一些东西。尽管他具体破译出来的象形文字屈指可数,而且对它们在拼音方面的含义也完全不懂,但经商博良后来证实,在扬译出的221组文字中,正确的有76个,这足以说明他具有非凡的直觉的理解力。商博良通晓十几种古语,因为他懂得科普特语,所以在探索古埃及语的实质上远远比托马斯·扬高出一筹。 扬不过幸运地猜中了少数字母或单字的含义,而商博良则看破了语言本身的内在体系。他不是零碎地译出几个字,而是把古埃及语言破解得能够读得懂、学得会了。在找到基本原则之后,他立即明白,破译工作一定要从若干国王的名字下手;但这已是他酝酿良久的想法了。 为什么必须从国王的名字入手呢?前面说过,罗塞达石碑上的铭文是用三种文字表述的一篇通告,内容是教会把神圣的荣誉授给托勒密·埃庇范努斯国王。其中的希腊文是可以直接读懂的,它把通告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一些象形文字当中有一个椭圆形的圆圈,里面刻了几个符号,人们后来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装饰。 可以看出,在这篇象形文字铭文中只有这种装饰是用来表示加重语气的,可以有理由认定里面的符号是用埃及象形文字写下的国王的名字,因为只有国王的名字才可以大书特书的。还可以设想,任何一个有一般学识的人都能够从中找出几个组成“托勒密”这个字的字母(古体字旁),从而辨认哪些象形符号代表了这八个字母。 从事后来看,任何伟大的发现都似乎十分简单。1400年来,荷拉波隆的传统观念把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工作搞得乌烟瘴气;所以,商博良重新开辟出来的这条路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更加凑巧的是:商博良的这个理论在腓力方尖石碑上的铭文里也得到了证实。这块碑182年被考古学家班克斯运到英国,碑上同样有象形文字和希腊文,称得上是罗塞达石碑第二。铭文中同样也刻有托勒密这个名字的装饰纹样;另外一组象形符号,通过与希腊铭文对照,确定为象形文字的“克娄巴特拉”。商博良就把这两组符号上下排列在一起,如图所示。 可以明显看出,代表“克娄巴特拉”一词的第二、第四和第五个符号,分别与“托勒密”的象形文字的第四、第三和第一个符号相同。这样,破译象形文字的金钥匙就被找到了,这也是打开古埃及文明的一切门锁的万能钥匙。 现在人们知道,象形文字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变化无穷的文字体系。现代的学生学习象形文字,觉得是轻松自然的事,然而,这却是商博良当年在独具慧眼的基础上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而得来的研究成果,尽管在理解象形文字方面,商博良成绩卓著,但在当时,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仍然是困难重重的,这是由于3000年来,象形文字产生了许多变体。现代人已十分了解这些变体,知道“古体”埃及文字有别于“新体”,而“新体”又与“现代体”不同;但在商博良之前,谁也不懂得这些变化;即使有的学者有所发现侥幸译出了一个字,而下一个字却又束手无策了。在今天,没有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中世纪的文字的第一个字母只不过是一个装饰性的字母而已,再没有更多的含义,但中世纪的文字与现代文字都归属同一范畴,在时间上的跨度不足1000年,而最初的象形文字,却是一套不断发展的文字,它是一个3000年前的完全陌生的文化的产物。
第二部分:关于金字塔的记载叛国罪与象形文字(图)7
在今天,区分哪些是形声音、哪些是示意词和限定词已经不难了,而这是理解象形文字的第一步。今天,我们看到文本读法,有的从右向左,有的从左向右,有的从上向下,都已不足为怪了。荷兰的利曼斯、法国的德·路捷、意大利的罗塞尼亚、德国的莱普西亚斯和布鲁格施贝伊等学者都陆续有所发现。数以万计的古草文献被运到了欧洲,后进的专家们已能顺利地阅读那些取自于寺庙、碑石和陵墓的长篇累牍的铭文了。商博良死后,从1836到1841年,他的《埃及语法》在巴黎出版了,接着又先后出版了后人编纂的第一部埃文词典和《注释》、《碑文》等书。这些再加上继续研究的成果,这样后来的埃及学家们不仅会读而且会写埃及古文了。在希德纳姆的水晶宫里有一座埃及厅,厅里维多利亚女王和他丈夫阿尔弗莱德亲王的名字就是用象形文字镌刻的。柏林埃及博物馆的庭院的献词也是用象形文字写的。莱普西亚斯在埃及基泽的一座金字塔上竖起的那块石碑上面用象形文字写下了他那次远征的赞助者腓特烈·威廉四世的名字。 埋首书斋的学者们常常搞不到最原始的资料来证实自己的理论。有的地方心驰神往了数十年之久,却无缘亲眼去看一看。 在理论上,商博良的成就是非凡的,却没有实地发掘过古代文物。然而,他最终还是亲自到了埃及,使自己从书本里得来的理论在现实中作了验证。从青年时代起,商博良就开始研究古埃及的历史和地形,多年来尽管资料匮乏,他仍然对许多古雕像和铭文的制作时间和地点作了考证,每每这时他的脑海里就产生了一串串遐想。来到了埃及的商博良,就像一位动物学家用化石和骨骼把恐龙的身躯复原以后,又突然回到了白垩纪,站在了真正的恐龙面前。 从1828年7月到1829年12月,商博良率领远征队游历了埃及,这是一次胜利的进军。这时除法国政府以外,商博良的“叛国”罪名,埃及人早已忘却了。当地居民成群结队地跑出来一睹“看得懂古代石碑的人”的风采。埃及人对商博良的热情迎接,使远征队大为感动,他们给格里戈省穆罕默德·贝依省长唱起了《马赛曲》和《波第奇的猎舍》中的自由之歌。但这群法国人在如沐春风之余还做了一些实际工作:商博良接连不断有所发现,他的许多想法处处得到证实。对曼菲斯的古建筑遗迹,他一眼望去就能判定它们的建造年代;在里特·拉伊纳,他发现了一处古墓和两座寺庙;在萨展拉,当找到了古代王族的姓氏昂诺斯的时候,他立即断定这是最早期的古埃及王族。几年之后,马利耶特(法国埃及学家,1821—1881———译者注)在萨展拉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收获。 商博良非常高兴,因为他六年前提出的一种设想现在证明是正确的,而当时提出的时候,遭到了整个埃及委员会的嘲笑。在远征队的船儿停靠的丹德拉口岸上,有一座得到历代帝王不断修建的庙宇。这些修建过丹德拉寺的古代帝王为:中古王国的第十二王朝国王、图特摩斯三世、新王国的雄主拉美西斯及其继承人、托勒密王朝、罗马征服者奥古斯都和内耳瓦、多米蒂安和图拉扬。其中后两位修建的是寺门和围墙。 1799年5月25日,拿破仑远征军经过艰苦的行军抵达了丹德拉,看到这片气势雄伟的遗迹后,全军上下一片惊奇。德赛将军率师全速追击穆马克时,军行至此竟然暂缓前进,为了观赏古代帝王遗留的这些恢宏的古建筑。此前,商博良早已借助图片、文献和镌刻的复制品等资料对这个古迹作了十分详尽的了解,现在他终于亲临其境了。那是埃及的一个满月当空的、晴朗无云的夜晚,远征队的15名队员央求批准他们上岸。队长商博良阻拦不住,就带领大家上岸进寺。他写道:“假如当时的埃及人看到我们,会把我们看成贝都印人,而欧洲人可能以为我们是一群武装了的卡尔特会僧侣。” 后来,参加了这次游历的罗特万分激动地追忆当时的经历:“我们慌慌张张地跑过一片椰林,那简直就是月光之下的神仙境界!随之是一片深草、荆棘和灌木丛。回去吗?不行!我们不愿回去。前进吗?我们不认得一点路。我们大声叫喊,响应的只是远远的几声狗叫。突然,我们看到一个枯干瘦弱的农夫睡在树下,旁边一根木棒,身上盖着几块黑色的烂布,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商博良称之为“会走的木乃伊”。)他看到我们就站了起来,似乎吓得要命,以为一定是活不成了……又足足走了两个小时,那寺院终于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柔和的月光下,好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卷……抵达之前,在路上我们还唱了几首歌来缓和一下焦躁的心绪。然而,现在已站在寺门前,它沐浴在一片圣洁的月光里,那景象真令人心旷神怡!粗大的圆柱支撑着大厅,下面的一片寂静的、梦幻般神秘的境界!外面却是皎洁如水的月光,真是奇特而又绝妙的对比!
第二部分:关于金字塔的记载叛国罪与象形文字(图)8
我们在寺里用枯草点起了一堆篝火,火光再一次带给我们一片欢悦,我们如醉如痴,没有人不喜出望外的……这是一幅多么神奇的画面,充满着魔幻般的色彩,然而却是丹德拉大厦之下的现实。
商博良又是如何描述这次游历的呢?别人称他为“师傅”,他的稳重的叙事风格与这个身份很般配,然而从他那冷静的措辞里可以感受到奔腾的激情。他说:“我不想描写这座寺庙,特别是寺中的圆柱门廊给我们的印象有多么深刻。建筑物的大小是可以量得出来的,但想要说明寺庙的整体是不可能的。它是雄伟和华丽的最完美的结合。我们兴高采烈地在这里欣赏了两个小时。我们请那农夫当向导,走遍了寺中的殿堂,并且就着月光看了外面的铭文。” 这是商博良看到的第一座保存完好的规模庞大的古埃及寺庙。从他当夜和后来写出的日记能够看出,在古埃及的研究方面,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啊!他早已在思想上和想像中为那天看到的美景作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在看到实物时没有什么使他觉得意外。眼前的一切只不过证实了他早已思索过的东西。队员中有的很有学问,只是对他敏捷的思维有时反应不过来,商博良的学识使他们都感到惊异。大多数远征队成员都把那些寺庙、大门、铭文和圆柱看做死的石雕,看做一些无生命的纪念过去的东西,而在远征队长的眼里,这些都是一片鲜活的景象的组成部分。 全体人员都剃了头发,头上戴的是穆斯林的大头巾,身上穿着锈金边的上衣,脚上配的是黄色皮鞋。罗特说:“我们穿戴着整整齐齐,似乎煞有介事。”但对这套着装,商博良并无这种半开玩笑的态度。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