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939-危险的脚步-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山营地,每天别人休息了,还在分物资,整理装备的人是王勇峰,每次运输安排计划的是王勇峰,从6500米往7028米北坳运输次数最多的是王勇峰,他在那条路线上往返运输9次,是所有队员中运输最多的。李城彦说,这样的安排太不讲人权了。    
    豁达和忍耐是王勇峰一直认为的登山者必备素质,他这样要求自己了,还是要经过历练    
    1985年纳木纳尼峰的攀登给王勇峰的考验已经让他意识到登山的严酷性,有时候,这种严酷并不只是来自于暴风雪,来自于高山缺氧,它还来自于很多不可逆的人为因素。    
    纳木纳尼峰,海拔7694米,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和“神山之王”冈仁布齐峰遥遥相对。1984年,中日组成联合攀登队攀登这座处女峰。    
    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给这支队伍题词:风雪磨人。对于王勇峰来说,这次登山活动的确是风雪磨人。    
    这是王勇峰和李致新第一次以国家队队员的身份参加登山活动。两个人的不同在于:李致新是以登山的实力到了纳木纳尼,而王勇峰是以他的精神到的纳木纳尼。    
    1984年,中日联合攀登玛卿岗日之后,国家队要在中国地质大学的队员中选择去纳木纳尼的队员。    
    在玛卿岗日的登山活动中,王勇峰的表现不是最出色的,但他还是选上了,因为老师说,他身上有登山运动员们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成功攀登玛卿岗日之后,所有队员都要去北京参加庆功会,还要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35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在当时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简直是无上的荣光。谁不盼着去北京呀。    
    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一位老师得病住院了。领队老师朱发荣急坏了,他要留下来照顾住院的老师,可又没有人领学生们去北京了。这个时候,王勇峰站了出来,他说他留下来。    
    王勇峰是登顶队员,是一定要参加庆功会的,又是那么难得的机会,他好像一点儿也不惋惜,他说,以后机会多着呢。于是,就在其他人到北京在鲜花与掌声之中沉醉的时候,王勇峰在医院给老师端屎端尿一个月。    
    后来,推荐队员的时候,朱发荣老师选择了王勇峰,他的理由很简单,登山人的精神比身体素质更重要。朱老师的定论在后来王勇峰的登山生涯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王勇峰身上究竟有一种什么东西呢?李致新每次和陌生人讲起王勇峰,总是要从买羊皮的事儿说起。    
    在大学里,因为跑步,李致新和王勇峰慢慢熟悉了,又经常在一起踢球。王勇峰是他们班的主力,李致新也是班里的主力。有一次,他们争球,王勇峰速度快,一绕,就把李致新超过去了,李致新也追不上他,就在后面使一个小绊儿,他“吧唧”一声就趴地上了。趴在地上,王勇峰笑着说:“致新,你跟我来这个?”那个时候,李致新就发现王勇峰是一个豁达不计较的人。    
    李致新要说的买羊皮的事儿是在青海西宁,1984年第一次攀登玛卿岗日的时候,他说真正了解王勇峰,是在那里。    
    进山之前,他们在西宁训练,同时采购进山食品。    
    一天,在街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了卖羊羔皮的,白白的软软的,看着可好了,从东北来的李致新就琢磨,爸爸妈妈身体不好,可以买回去给他们做衣服,多暖和。    
    王勇峰一听,好呀,我帮你问价钱。    
    “60块钱一张。”    
    “太贵了。”李致新也不知道应该是多少钱就随口说了一句。    
    那人说:“没关系,买不买,先看看。”    
    接着又把他们拉到自己住的招待所去看货,李致新有些不想去了,总觉得人生地不熟的,心里不踏实。可王勇峰说,去吧,看看怕什么。    
    到那一看,一屋子的羊羔皮,让他们随便挑,可李致新身上还真没带钱,再说,他一琢磨,买也要等下了山再买,不可能买了背着上山呀。就说,等我下次来再买吧。    
    那个人说,你根本就不想买吧?50块钱卖给你。后来一直降到30元。    
    李致新说,那好吧,我回去拿钱。    
    其实他心里更没底了,60块钱的东西一下降到30块,听着心里就打鼓。回去就问老师,老师一听,说绝对不许自己出去买东西。李致新一听,这更不能去了。    
    那天晚上,大家正在房间里聊天呢,王勇峰突然问李致新:“还去不去买羊羔皮了?”    
    李致新说不去了。他觉得这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谁知王勇峰“咚”地一声摔门出去了。    
    看他气哼哼的样子,李致新也觉得心里有点儿过意不去,但很快就忘了。    
    后来在山里时间长了,两个人又经常在一起聊天了。    
    玛卿岗日的大本营有又厚又青的草,躺在大草坡上聊天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儿。    
    每次聊天,李致新都要大吹特吹他的家乡大连。李致新原来是学日语的,后来学英语的时候,他学的第一句英语就是:“Dalian is a beautiful city!”(大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那天在大本营草坡上也是在聊美丽的大连。    
    在王勇峰眼里,李致新的故乡还挺神圣的,全国多少火车是从大连开出来的,大连的苹果有多好,大连的万吨轮有多棒,他都知道,甚至,他还报考过大连的学校。    
    这么轻松地聊着聊着,就说起了那天买羊皮的事儿,李致新问他:“那天买羊皮的事,你是不是生气了?”    
    “是,我是生气了。”王勇峰点点头。    
    “那你摔门去哪了?”    
    “买羊皮去了。”    
    李致新一听,立即感觉到,眼前的这个同学有着与众不同的东西,他的那种朴实简直是少有的。    
    李致新最爱给人讲这段,就是因为,那是王勇峰最真实的写照。    
    1984年底,李致新和王勇峰投入了攀登纳木纳尼的训练。这时候,李致新和王勇峰已经是形影不离的朋友了。当时王勇峰正在写毕业论文,李致新每天把饭给他打到宿舍里,到李致新写论文时,王勇峰也是如此。    
    他们很珍惜国家队队员这个身份,总想做出个样子来。    
    在纳木纳尼的登山活动中,王勇峰是支援队员,负责运输,通常,支援队员登顶的希望不太大,因为把物资、装备都运送到指定营地之后,体力已经消耗很大了,支援队员一般都是待机状态,身体条件允许、天气情况允许时,还可以登顶。可王勇峰却被老队员赶下了山。    
    王勇峰当时的任务是,把物资从2号营地运到突击营地,为突击队员做准备。    
    突顶那天,雪非常大,背的东西又多,运输根本不是在走路,走一步跪一步,王勇峰生生地是把路跪出来的。    
    但是,王勇峰不是突顶队员,把装备运到突击营地后,要回到2号营地待命。    
    王勇峰最终也没有等到登顶的机会,老队员怕他太年轻拖了登顶队员的后腿,硬是让他下了山。    
    从2号营地到突击营地有多远呢?只有一两个小时的路程。但王勇峰却不能向上。尽管上山的路是他一步一步跪出来的,但还是和登顶无缘。    
    下山的时候,他碰上了抢救日本队员的李致新他们,李致新等三个队员是放弃了登顶在救援,王勇峰二话没说,加入了救援的队伍。    
    回到大本营后,王勇峰一句没说山上的情况,直到队员们都撤下来了,有个老队员难过地抱住王勇峰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了,哭得昏天黑地。    
    纳木纳尼恐怕是王勇峰一辈子也不会忘掉的地方。    
    他一直就认定一条原则: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登山者,就要做到豁达、开朗、有韧性。但没有想到,这样要求自己了,要真的经受住这样的考验也是需要勇气的。    
    


993年·珠峰·28小时的失踪1993年 珠峰·28小时的失踪(3)

    王勇峰认定了:珠峰在等待他,等待他的到来    
    在大本营,关于王勇峰的入选成为一个焦点,李城彦坚持认为,王勇峰应该成为突顶队员,他说,台湾队、西藏队和北京队共同登顶才是圆满的结局。    
    西藏体委主任洛桑达瓦说,我同意台湾队的意见,拉巴和王勇峰实力差距不大,应该让王勇峰上。    
    曾曙生起身对大家说:“谢谢大家!今晚,首先是我们自己,在登顶之前作了一次超越式的攀登。”    
    山上,蜷曲在睡袋里躬身坐着的王勇峰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曾经拐了个弯,后来,他知道了,只说了一句:还有机会。他说得极其平静,仿佛注定,珠峰就是在等待他,无论到哪一天,等待着他的到来。    
    在山上的两个月里,王勇峰已经认识了自己,他每天都比别人要少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总是最后一个进帐篷,把当天的装备整理好,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运输,所有的装备要分放在各个背包里,根据队员的实力分配,往往最重的就落在自己背上了。他不是攀登队长,只是一个普通的队员,但却承担了比普通队员更多的职责。    
    年龄慢慢大了之后,他总是很怀念1993年在珠峰的日子,那时候,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一根绳子,一个冰锥都不会逃出他的记忆。因为认识了自我,所以他才不怕是否能进入突顶名单,他知道,自己有这个实力。    
    当然,在海拔8300米为大家化雪烧水的时候,王勇峰脑子里一片空白。六人帐篷简直要被8个大汉挤爆炸了。他坐在帐篷口,开尊燃起了嘎斯罐,王勇峰往里面加着雪块。一锅水一个半小时才能烧开。    
    每个人分到了两小杯开水,藏族队员开始吃糌粑,王勇峰什么也吃不下去,他的嗓子已经肿起来了,嘴裂了很多口子,结着黄色的痂。    
    喝过了水,大家开始吸氧,每个人的头脑都轻松了起来。加措和王勇峰开始和大本营联络。    
    这时,时间已经是零点了。    
    李淳容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了出来:“山上的朋友们,感谢你们每一位到达8300米高度的山友。还要感谢山上所有的队友。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必须做出一些本不愿意做出的抉择,只能请大家理解。吴锦雄,我要和你先讲,能听到吗?”    
    6号营地帐篷里的人都明白,这是要宣布登顶名单了,他们静静地倾听着。    
    李淳容继续说:“我们有心痛的地方,但又必须承认你速度慢一些,所以只好选择伍玉龙攻顶,而你明天下撤。我明白,在你现在的高度,每人都有登顶的能力……你能理解吗?”    
    吴锦雄说:“理解,理解。”    
    李淳容的声音哽咽起来,停顿了很长的时间之后,她说:“望大家都记住这一点,或许最后的成功者只有一两位,但应当感谢后面所有支援的人,这才是登山的本质。我希望登顶者记住这一切都是队友给予的。”    
    接着,她让吴锦雄把对讲机交给伍玉龙:“登山者和登山家不同,希望你爬得越高要越谦虚,不要忘了所有队友为此做出的努力,望你做一个真正的登山家。”她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也是断断续续说完的。帐篷里一片静默。    
    将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在这个时候有了答案。很多人在成功面前的放弃都不是纯粹个人的原因,只有真正的登山者才会坦然面对这种放弃。    
    老曾和达瓦主任要和加措和拉巴通话,拉巴一直没有出声,他眼睛直直地盯着和他一起下山的吴锦雄,一句话也不说,加措对着对讲机说:“拉巴答应明天和吴锦雄一起下山。”    
    向突击营地出发前,台湾队员伍玉龙决定退出    
    按照计划,5月4日,所有冲顶队员全部到达海拔8680米的7号营地,休息一晚,5月5日早冲击顶峰。    
    4日早晨是大家分手的时间,从前一晚和大本营通过话之后,6号营地一直是沉默的,大家一言不发各自睡去了。说是睡,其实都是半坐着闭着眼睛休息而已,拥挤的帐篷里谁也躺不下。    
    就在大家都起来开始收拾睡袋,准备装备的时候,伍玉龙突然说:“我不能上了,让吴锦雄上吧。”突然的一句话让所有的人都停止了手中的动作,伍玉龙说:“我整夜没睡,背和脚都伸不直,后背还在抽筋。”普布说,已经到了这里,很不容易,要忍耐。王勇峰也说,要坚持,机会很难得。加措盯着他,一句话也不说。帐篷里一下子安静极了。    
    每个人都在鼓励、安慰他,也没有什么更多的语言,只是“再忍耐忍耐吧,机会很难得”。    
    伍玉龙不说话。帐篷里又是一片寂静。突然,普布说:“伍玉龙不上,吴锦雄你上。”吴锦雄说:“等伍玉龙作决定,如果他不上,再报告大本营作决定。”    
    伍玉龙在这个时候做出这个决定确实是令人出乎意料的,能够突破8300米的高度说明你已经具备了登顶的实力了,而且,大本营又配备了那么强的力量来护送台湾队员上山,这的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伍玉龙还是放弃了。    
    大本营接到山上的报告也感到很突然,李淳容让伍玉龙静下心来祷告5分钟,让他5分钟之后再做决定。5分钟后,伍玉龙的决定没有变。    
    李淳容说:“好,这没关系,伍玉龙,你不要有包袱。下撤要注意安全。”    
    大本营又问吴锦雄,吴锦雄说:“还是支持伍玉龙上,如果他不上,我就上。不过希望征得藏族队员和王勇峰的同意。”    
    他把对讲机交给了加措,加措对着对讲机用藏语讲了几句话。其他几个人都在向吴锦雄默默地点头和微笑。王勇峰已经在帮吴锦雄整理背包了,他给吴锦雄准备了一瓶氧气,让他出发时边吸边走,但王勇峰没有想到,即使是这样,吴锦雄还是没有坚持到7号营地,一路上,他没有限制地吸氧,不仅吸光了自己的氧气,还把王勇峰的氧气瓶拿走了,王勇峰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