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玉座珠帘-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到内阁大堂,只见正面长桌上一排坐着好几位大臣,一眼扫过,见是昨天被召见的七个人以外,另加一位文渊阁大学士倭仁。两殿两阁四相,论资序是武英殿大学士贾桢、文华殿大学士官文、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文渊阁大学士倭仁,贾桢入闱,官文在湖北,在座的也还应该是周祖培为首,但以奉旨由倭仁主持,因而由他首先发言审问。    
    “蔡寿祺!”倭仁用他那浓重的河南口音,慢条斯理地问道,“你是翰林,下笔措词的轻重,你知道吗?”    
    “回倭中堂的话,既是翰林,不能连这个都不知道。”    
    “好,那么我要请教,”倭仁用念文章的调子,拉长了声音说,“‘有贪庸误事,因挟重赀而内膺重任者;有聚敛殃民,因善缘而外任封疆者’,这两句话,是指谁呢?”    
    “是……”蔡寿祺迟疑了。    
    “你不能自欺!”吴廷栋鼓励他说,“要讲实话,无须顾忌。”    
    “听说在‘总署’行走的薛大臣和陕西刘中丞,有此事实。”    
    “事实如何,请道其详。”倭仁说。    
    “无非听说而已。”    
    “听说怎么样呢?”    
    “听说……薛、刘两位都是有了孝敬。”    
    “孝敬谁啊?”倭仁问道:“是议政王吗?”    
    “是。”    
    “这得拿证据出来!”周祖培第一次发言,“是有人证,还是物证?”    
    “都没有。”蔡寿祺这下答得很爽快,“我不过风闻言事而已。”    
    “你不必有何顾忌!”吴廷栋再一次对他鼓励,“我们面奉两宫太后懿旨,秉公会议具奏,绝不会难为你。”    
    “是如此。确系传闻,并无实据。”    
    “那么是听谁说的呢?”    
    “这不必问了。”周祖培反对吴廷栋的态度,“既是风闻,不宜株连。”    
    “是,不宜株连。”协办大学士瑞常接口说,“我看让他递个亲供,就复奏吧!”    
    倭、周两阁老都点点头,会议就算结束了。蔡寿祺借内阁的典籍厅,写了一纸简单的“亲供”,也算是过了关了。    
    于是商量复奏,由刑部侍郎王发桂拟了个稿子,交到倭仁手里,他朗声念道:    
    “窃臣等面奉谕旨,交下蔡寿祺奏折二件,遵于初六日在内阁传知蔡寿祺,将折内紧要条件,面加询问,令其据实逐一答复,并亲具供纸。臣详阅供内,惟指出薛焕、刘蓉二人,并称均系风闻。其余骄盈,及揽权、徇私三条,据称原折均已叙明等语。查恭亲王身膺重寄,自当恪恭敬慎,洁己奉公,如果平日律己谨敬,何至屡召物议?阅原折内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各款,虽不能指出实据,恐未必尽出无因。况贪墨之事,本属暖昧,非外人所能得见,至骄盈、揽权、徇私,必于召对办事时,流露端倪,难逃圣明洞鉴。臣等伏思黜陟大权,操之自上,应如何将恭亲王裁减事权,以示保全懿亲之处,恭候宸断。”


第三章贤王被黜(10)

    大家细心听完,商量着点窜了几个字,发抄具名,递了上去。第二天两宫太后召见倭仁、周祖培等人,慈禧太后不提复奏,先亲手颁下一道朱谕。    
    “里头有‘白’字,也有句子不通的地方,你们替我改一改!”    
    三十刚刚出头的太后,作了个略带羞涩的微笑。以她的身份,这样的笑容,难得看见,所以格外显得妩媚。但倭仁茫然不见,他的近视很厉害,而在殿廷之间,照例不准带眼镜,所以接过太后的手诏,双手捧着,差不多接近鼻尖,才看出上面的字迹。    
    这样看东西很吃力,他便奏道:“请两宫皇太后的旨,可否让周祖培宣读,咸使共闻?”    
    “可以!”慈禧太后点点头。    
    周祖培从倭仁手里接过朱谕,因为听慈禧太后说,内有别字与辞句不通之处,所以不敢冒失,先为她检点一遍。那书法十分拙劣,真如小儿涂鸦;把“事”写做“是”;“傲”写做“敖”;“制”写做“致”。还有错得很费解的,“似”写做“嗣”,“之”写做“知”,“暗”写做“谙”。但就是这样如蒙童日课,掉在路上都不会有人捡起来看一看的一张纸,笔挟风雷,令人悚然。周祖培暗暗心惊之余,强自镇静着,走到御案旁边。    
    这天召见的还是七个人,少了个入闱的副主考桑春荣,多了个倭仁,除去周祖培,那六个人分班次跪下听宣懿旨。    
    于是周祖培改正了别字,朗声念了出来: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究属暖昧之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制,往往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乱谈胡道。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政?似此种种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等他念完,个个心里警惕,女主之威,不可轻视。也就是这一念之间,恭王犹未出军机,慈禧太后的权威已经建立了。    
    “你们都听见了,”她问,“我们姐妹没有冤枉恭王吧?”    
    大家都不做声,只有周祖培转身说道,“臣谨请添入数字。”    
    “噢!你说。”    
    “‘恭亲王从议政以来’这一句,臣请改为‘恭亲王议政之初,尚属谨慎’。”    
    慈禧太后还不曾开口,慈安太后表示同意:“这倒是实话。”    
    既然都如此说,慈禧太后也觉得无所谓,准许照改,又特加嘱咐:“马上由内阁明发,尽快寄到各省,不必经过军机处。”    
    “是!”这次是倭仁接口,他从容请旨,“恭亲王差使甚多,不可一日废弛,请派人接办。”    
    这一点慈禧太后还未想到,为了不愿显出她并无准备,随即答道:“军机上很忙,你们大家尽心办理吧!”    
    这句话一出,有的困惑,有的心跳,困惑的是不知慈禧太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军机处除了恭王,轮下来就该文祥领班,那么这“你们大家”四字是作何解释?而心跳的也正是为了这四个字,看样子恭王以下,全班要出军机!“你们大家”是指此刻召见的人,指示“尽心办理”是办军机处的大政,这样,应该很快就有复命,指派在军机处“行走”。    
    复命倒有,却不是派那些心跳的人当军机大臣。慈禧太后想到了办洋务的总理通商事务衙门,那是个要紧地方,文祥比较靠得住,便特别作了指示,责成他负责。又想起召见、引见带领押班的王公,吩咐派王、醇王、钟王、孚王四兄弟轮流。    
    说完退朝。“你们大家”四字,依旧是个悬疑。倭仁、周祖培和瑞常略略商量了一下,邀请大家到内阁商谈,把慈禧太后的朱谕,改成“明发”,多了一段话,却少了一句话。多的那段话就是慈禧太后补充的指示,“你们大家”改成“该大臣等”,含含糊糊不知是指文祥他们四枢臣,还是这一天召见的七大臣?至于少了的一句话是头一句:“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因为朱谕中别字连篇,如果让王公大臣同看,少不得会传出去当笑话讲。为了维护天威,以不让人看为宜。    
    等商量停当,周祖培派人把文祥请了来,当面告知其事。文祥大出意外,原以为内阁会议,蔡寿祺的供词于恭王有利,复奏虽未能尽力为恭王开脱,但至多不过“裁减事权”,撤一两项无关紧要的差使,显显慈禧太后的威风,谁知这个威风显得这么足,差一步就要降恭王的爵!    
    心中有危疑震撼之感,表面却还平静,文祥也不多说什么,回到军机处,一面派人为恭王送信,一面与同僚商议,觉得处境尴尬。但李棠阶到底是真道学,处之坦然,认为既未奉旨解除枢务,仍当照常供职,所以依旧静坐待命,午间依旧三盅黄酒,一碗白饭。饭罢休息到未初时分,照平常一样,传轿回府。    
    文祥和曹毓瑛当然要赶到鉴园,王也在。恭王的气色不很好,相对自然只有苦笑。    
    “五爷!”曹毓瑛说道,“明天有好几起引见,该你带领。”    
    “我哪能干这种差使?”王把头一扭,摇着手说,“叫老八去!”    
    “闲话少说。”王忽又回身拉着曹毓瑛便走,“来,来,你替我写个折子。”    
    文、曹二人正就是想的这条路子,交换了一个眼色,曹毓瑛便坐到书桌上,执笔在手等王开口。    
    “不能让她说叫谁不干就叫谁不干!也得大家商量商量。琢如,你就照我这个意思写。不要紧,话要说得重。”    
    显然,王由兔死狐悲之感,起了“同仇敌忾”之心,文祥便劝道:“五爷,你先静下来!话不是这么说。”    
    “该怎么说?”    
    “话总要说得婉转。”    
    不容文祥毕其词,王便偏着头,扬着脸,大声打断:“她懂吗?”    
    这是抬杠,不是办事,恭王赶紧拦着他说:“五哥,你听他们两位先说,有不妥的,再斟酌。”    
    “好,好!”王原来就很佩服文祥,这时便把只手临空按一按,“你们商量着办。写好了我来看。”    
    说了这一句,他从腰带上解下一串小件的汉玉,坐到一边给恭王去赏鉴谈论。文祥和曹毓瑛才得静下来从长计议。    
    回天之力,全寄托在这个奏折上,所以曹毓瑛笔下虽快,却是握管踌躇,望着文祥说道:“总得大处落墨?”    
    “那自然,朝廷举措,一秉至公,进退之际,必得叫人心服。”    
    “啊,啊!”曹毓瑛一下子有了腹稿,“就用这个做‘帽子’转到议政以来,未闻有昭著的劣迹,被参各款,又无实据。至于说召见奏对,语气不检,到底不是天下臣民共见共闻,如果骤尔罢斥,恐怕引起议论,似于用人行政,大有关系。这么说,行不行?”


第三章贤王被黜(11)

    文祥把他的话想了一遍,点点头说:“就照这意思写下来再看。”    
    这样的稿子,曹毓瑛真是一挥而就,用他自己的命意,加上王的意思,以“臣愚昧之见,请皇太后、皇上,恩施格外,饬下王公大臣集议,请旨施行”作结。    
    王粗枝大叶地看了一遍,没有说什么,恭王却看得很仔细,提议改动一个字:“窃恐传闻于外”改为“窃恐传闻中外”。这是暗示慈禧太后,在京城里的各国使节也在关心这一次的政潮。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总有点挟外人以自重的意味,文祥有些不以为然,可是没有说出口来。    
    这个奏折递到慈禧太后手里,自然掂得出分量。心里气愤,但能抑制,她很冷静地估计自己的力量,绝还没有到达可以独断独行的地步,因此,立刻作了一个决定,接纳王的建议。    
    于是她召见文祥、李棠阶和曹毓瑛,除了抚慰以外,把王的折子交了下去,吩咐传谕王公大臣,翰詹科道,明天在内阁会议。此外还有许多非常委婉的话絮絮然、蔼蔼然,听来竟似慈安太后的口吻。    
    这一来,外面的看法就完全不同了。第一,召见三枢臣,把前两天明发上谕中“该大臣等”这四个字,作了有力的澄清;第二,恭王逐出军机一节,必定可以挽回。    
    因此,这天到内阁来赴会的,特别踊跃,而且到得极早。但是会议却迟迟不能开始,因为倭、周两阁老以及“协揆”瑞常不曾到。再一打听,说是两宫正在召见,除他们三个人以外,还有朱凤标、万青藜、基溥、吴廷栋和王发桂。这是为什么?莫非事情还有变化?大家都这样在心里怀疑。    
    这是因为慈禧太后前一天又听了安德海的挑唆,说恭王不但没有悔过之心,而且多方联络王公大臣,决定反抗到底。她虽不全信他的,但自己觉得对文祥所说的那番话,显得有些怕事,急于想收篷似的。如果这一天内阁会议下来,联名会奏请求复用恭王,不但太便宜了他,以后怕越发难制,而且大家一定会这么说:到底是妇道人家,只会撒泼,办不了正经大事。如果落这样一个名声在外面,以后就不用再想独掌大权了。    
    为了这个缘故,慈禧太后决定把事情弄复杂些。召见的名单重新安排,在原先召见过的那一班人里面,去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内阁学士殷兆镛,另外加了四个人:肃亲王华丰、豫亲王义道、兵部尚书万青藜、内务府大臣基溥。召见两王是为了增加声势,至于万青藜和基溥在慈禧太后印象中,是谨慎听话的人,她轻视满缺的兵部尚书宗室载龄,而载龄是恭亲王力保的,这也成了口实之一。    
    “像载龄这样的人才,恭王一定要保他当尚书。照我看,载龄不过笔帖式的材料。万青藜!”她问,“你跟载龄同堂办事,总知道他的才具吧?”    
    万青藜不敢驳回,但也不便附和,而且慈禧太后的批评,多少也是实情,所以只好免冠碰头,含含糊糊地答道:“太后圣明。”    
    “再说王。”慈禧太后看着肃亲王华丰说,“在热河的那会儿,说恭王要造反的,不是他吗?现在他又反过来维护恭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回头内阁会议,你们要说公道话!”    
    到了内阁,随即开会。因为此会由军机处传谕召集,所以由文祥首先述旨:“昨天奉两宫皇太后面谕:恭亲王在召见的时候有过失,因为蔡寿祺参他,不能不降旨;亲王现在上折子,也不能不交议。可见,上头并无成见,一切总以国事为重。朝廷用人,一秉大公,从谏如流,亦所不吝;如果你们一定要说,国家非恭王不可,你们跟外廷各衙门去商量,联名写个折子上来,让恭王再回军机,我准了你们的好了。天意既回,该如何仰承上旨?请大家定个章程。    
    话还未完,吴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