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14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知如何是好,接生的医生说:“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产妇抬到楼顶平台上。”别无选择。5名官兵立刻照医生的建议将产妇抬到楼顶平台。你目睹过这样的场面吗?楼下,洪水滔滔;楼上,风吹雨打。5名官兵列成一队,面朝洪水,背对产妇,用自己的身躯筑成一道挡风的人墙。突然,一阵清脆的哭啼声在风雨交加中迸发。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我们的子弟兵,终于完成了他们艰难、崇高、神圣的使命!
7月12日,合肥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在接受合肥电视台记者采访时称,救出的人员,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才出世1天。这个1天的孩子,正是曹风银那4。5公斤的男婴。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
镜头之一
7月9日下午6时50分,合肥银河菜场。
妇女甲:小白菜1元5角,豇豆1元9角,西红柿一个也没有,蔬菜价格3天涨了5倍!
妇女乙:都是老天作的孽。
妇女甲:赶紧买一点吧!说不定明天有钱都买不到了,听说郊区的菜地全给淹了。
妇女乙:抢它干啥。我认准一条:共产党绝不会让老百姓吃亏。
……
这妇女的话是有远见的。
为了保证合肥市场的蔬菜供应,有关方面采取了紧急措施。土豆、洋葱、大蒜头一车皮一车皮从山东、山西、福建紧急运抵合肥……
镜头之二
7月12日中午12时,肥西上派镇。
一位胖胖的妇女站在自家门前吆唱:“三河的乡亲们,请到我家来!”
这是5口之家,三间瓦房已腾出了两间。又一队灾民,应声而入。虽不陌生,却并不相识。屋中的主人对待年长者,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年轻人,如同对待自己的兄妹……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个美丽的童话在一场洪水之后成为现实。
镜头之三
7月8日下午3时,合肥市某新闻单位。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损献军装一套,人民币35元。
有人坚持要年轻人留下地址姓名。小伙子说自己叫王行,合肥化工厂工人。但他步出大门,回过头说:厂名人名都是假的……
一名一年级小学生,一本正经地捧着自己积攒了5个月之久的存钱罐交到了救灾办公室,任凭别人怎么哄他,也不愿说出自己的住址姓名。
一位82岁的老太太在两名值班人员的搀扶下登上合肥广播电视局大楼。老人无儿无女,捐出存入银行才12天的200元。老人说,自己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没有姓名”。
一名中年妇女匆匆来到市物价局,递上一封信和500元,请求将钱转交给灾民。信的署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
一场特大洪水,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但也洪水搏斗,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很多。干部群众的鱼水关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情,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作用……这一切将会产生出惊天动地的凝聚力。
Number:6270
Title:不
作者:流沙河
出处《读者》:总第12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她来向他告别,
低下羞红的脸。
脚在雪地上画来画去。
“我们还是分手的好。”
她说,同时,
用脚画着……
“你最好把我忘掉吧!”
她说,同时,
用脚画着……
假如这是真心话,
为什么他却看见,
雪地上画了两个“不”字?
Number:6271
Title:种种可爱
作者:席慕蓉
出处《读者》:总第124期
Provenance:幻思台湾席慕蓉散文赏析
Date:
Nation:台湾
Translator:
作为一个小市民有种种令人生气的事但幸亏还有种种可爱,让人忍不住的高兴。
中华路有一家卖蜜豆冰的蜜豆冰原来是属于台中的东西,但不知什么时候台北也都有了门前有一幅对联,对联的字写得普普通通,内容更谈不上工整,却是情婉意贴,令人劝容,上句是“我们是来自纯朴的小乡村”下句是“要做大台北无名的耕耘者”。
店名就叫“无名蜜豆冰”。
台北的可爱就在各行各业间平起平坐的大气象。
永康街有一家卖面的,门面比摊子大,比店小,常在门口换广告词,冬天是“100℃的牛肉面”。
春天换上“每天一碗牛肉面,力拔山河气盖世。”
这比“日进斗金”好多了,我每看一次简直就对白话文学多生出一份信心。
好几年前,我想找一个洗衣兼打扫的半工。介绍人找了一位洗衣妇来。“反正你洗完了我家也是去洗别人家的,何不洗完了就替我打扫一下,我会多算钱的。”
她小声地咕哝了一阵,介绍人郑重宣布:“她说她不扫地,因为她的兴趣只在洗衣服。”
我起先几乎大笑,但接着不由一凛:原来洗衣服也可以是一个人认真的“兴趣”。
原来即使是在“洗衣”和“扫地”之间,人也要有其一本正经的抉择有抉择才有自主的尊严。
隔巷有位老太太,祭祀很诚,逢年过节总要上供。有一天,我经过她设在门口的供桌,大吃一惊,原来上供的主菜竟是洋芋沙拉,另外居然还有罐头。
后来想倒也发觉她的可爱,活人既然可以吃沙拉和罐头,让祖宗或神仙换换口味有何不可?
她的没有章法的供菜倒是有其文化交流的意义了。
从前,在中华路平交道口,总是有个北方人在那里卖大饼,我从来没有见过那种大饼整个一块到底有多大,但从边缘的弧度看来直径总超过二尺。
我并不太买那种饼,但每过几个月我总不放心地要去看一眼,我怕吃那种饼的人愈来愈少,卖饼的人会改行。我这人就是“不放心”。
那种硬硬厚厚的大饼对我而言差不多是有生命的,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生命,我不忍看它在中华路慢慢绝种。
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忽然满街都在卖那种大饼,我安心了,真可爱,真好,有一种东西暂时不会绝种了!
华西街是一条好玩的街,儿子对毒蛇发生强烈兴趣的那一阵子我们常去。我们站在毒蛇店门口,一家一家地去看那些百步蛇、眼镜蛇、雨伞节……
“那条蛇毒不毒?”我指着一条又粗又大的问店员。
“不被咬到就不毒!”
没料到是这样一句回话,我为之暗自感叹不已。其实,世事皆可作如是观。有浪,但船没沉,何妨视作无浪;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视作坦途。
我常常想起那家蛇店。
在一家最大规模的公立医院里,看到一个牌子,忍不住笑了起来,那牌子上这样写着:“禁止停车,违者放气。”
我说不出地喜欢它!
老派的公家机关,总不免摆一下衙门脸,尽量在口气上过官瘾,碰到这种情形,不免要说“:违者送警”或“违者法办”。
美国人比较干脆;只简单单的两个大字“NoParking”“勿停”。
但口气一简单就不免显得太硬。
还是“违者放气”好,不凶霸不懦弱,一点不涉于官方口吻,而且憨直可爱,简直有点孩子气的作风而且想来这办法绝对有效。
Number:6272
Title:“孤岛”拾趣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4期
Provenance:中国青年报
Date:1991。7。22
Nation:
Translator:
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雪山环抱之中的西藏墨脱县,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人称“
高原孤岛”。每年九个月的大雪封山,使战斗生活在墨脱的军人常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电报会诊
去年隆冬的一天,一连战士李小明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顿时,豆大的汗珠沁出面额。连队卫生员及时为他诊治,随后打针、服药,几个时辰过去,小李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眼看他疼得在地上翻来滚去,干部战士心急如焚。怎么办?连长果断决策:向上级求援!
一道电波穿过雪山,立即惊动了林芝军分区领导机关。病情危重,十万火急,分区王司令员召集分区门诊部全体医务人员,组成紧急会诊小组。很快,电报房内聚拢一群白衣天使,针对电报里传来的病情,医务人员字斟句酌,仔细诊断,终于诊断出小李患的是急性阑尾炎。在嘀嘀哒哒的电报声中,连队卫生员按照上级制定的手术方案,成功地为小李实施手术,使小李转危为安。
电报恋爱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春节前夕,一封电报飞到二连指导员唐鹏君手中,战士们你争我看,但见电文是:“梦飞边关几回回,伴我夫君守边陲。”唐指导员当即回电一封:“娘子谢谢你,夫君有志气。孤岛献青春,戍边志不移。”
几年前,唐鹏君从军校毕业来到墨脱,加入了戍边人的行列。踏上“孤岛”后,他与恋爱了3年的内地姑娘的书信往来中断了。神悠悠,情切切,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姑娘发来一报:“劝君莫忧愁,君的冷暖时刻挂心头。”短短一行电文,赛过万言家书。从此,唐鹏君不辞辛苦,坚持每周一次步行到墨脱县邮局给姑娘发报,在电文上互诉衷肠,共立白头之约,惊得报务人员直吐舌头。这里试摘几封电报如下:
姑娘来电:“中秋月儿圆,千里共婵娟。”鹏君回电:“但愿人长久,万里报平安。”
来电:“君的双亲好,报郎早知晓”;回电:“双亲照料托付您,千声万声谢谢您。”
来电:“家乡桃花又早开,寄上两朵表情怀”;回电:“春寒夏热秋与冬,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年下来,唐鹏君发电报52封,累计经费达570余元。战士们风趣地说:“应该将他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如今,墨脱军营里发电报谈恋爱者决非一二人。指战员们通过电报,为自己架起了一道“空中鹊桥”。
寻人启事
1989年4月,在亲人的十里相送下,张世希打点行装,飞向了西藏高原。没想到,此一去,家人再也没有收到他的音讯。整整一年半啊难道他病了、犯错误了?或者“光荣”了?种种猜疑,像一团阴霾,罩在家人的心头。有人为他家献主意:干脆到报社登则广告,没准能找到。
不久,西藏的一家报纸登出了这样一则寻人启事:“张世希,男,24岁,1989年4月探亲后返回西藏部队,迄今下落不明。恳请有关部门、热心同志,帮助查找为谢!”
一则多么不可思议的寻人启事,看者议论纷纷。林芝军分区领导对此极为重视,指示军务部门立即清兵点将。清点结果表明:战士张世希服役在墨脱,身体健康,思想、工作表现好。1989年4月探亲归队,先后写家信20余封,均因大雪封山未寄出。鉴此,分区领导按照张世希的家庭地址致函,详细介绍他在部队的近况。接到信,张世希一家人悬着的心才落到实处。
Number:6273
Title:整容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某人因被窃100美元而面带愁容。
他的同事劝慰说:“你这也算个事儿?我借给一个家伙4000美元去整容,结果可倒好,我现在都不知道他的模样了!”
Number:6274
Title:政治豪门
作者:李连庆
出处《读者》:总第124期
Provenance:世界知识画报
Date:1991。8
Nation:
Translator:
印度久负盛名的豪族尼赫鲁家族,在本世纪产生了四位国大党主席、三位总理,他们对印度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印度近现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尼赫鲁家族的祖先是克什米尔富裕的婆罗门,历来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家族中不乏精通梵文、法律和印度教教义的贤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其《自传》中说,他的祖先于18世纪初离开故土,“到到富饶的平原追求名利”。当时家族中一位名叫拉志·考尔的学者受皇帝垂青,进入德里法院,迁进御赐的坐落在德里运河河畔的新居。人们称之为考尔·尼赫鲁,意为运河旁的考尔,家族的姓氏便由此而来。
考尔的后代莫蒂拉尔是印度著名律师,谙熟业条,精通英语,工作努力,收入颇丰。他用积蓄在阿拉哈巴德建起一座豪华公馆,还雇用许多仆人。后来他又建了一幢现代楼房,称为“欢喜宫”,老房子捐赠给印度国大党作活动中心。莫蒂拉尔对欧洲特别是英国文化非常崇拜,他的生活方式完全欧化。
1919年4月13日,旁遮普省阿姆利则市发生了英国统治者镇压印度人民的大惨案,379人被杀,1200人受伤,英国人只是由于1650发子弹全部打光才停止射击。惨案发生后,英国人还发布令人发指的条例,甚至勒令许多有身份的市民在地上爬行,接着又逮捕了圣雄甘地,企图把他流放到缅甸去。阿姆利则惨案震惊了全印度,点燃了印度人民仇恨的怒火,成为印度历史上一个转折点,也是尼赫鲁家庭的一个转折点。惨案教育了莫蒂拉尔一家,使他们彻底改变了对英国人的态度。莫蒂拉尔从此不赴政府大厦的盛宴。他辞去省立法会议中的席位,停止律师业务,积极投入争取独立的运动。在当年国大党阿姆利则大会上,他当选为国大党主席,逐步站到甘地的不合作运动一边,并同甘地结下深厚的友谊。在生活上,他抛弃了欧化的生活方式,响应甘地发起的“抵制英货运动”,不再穿昂贵的赛维尔罗西装,不再戴软礼帽、打丝领带,而改穿土布紧身裤和“阿其康”长袍,戴甘地帽。他还关闭了家里的欧式厨房,拆除马厩,削减仆役。为了抵制英货,全家将从欧洲购置的西装、天鹅绒、绸缎甚至洋娃娃都搬到欢喜宫的平台上,付之一炬。这一举动成为阿拉哈巴德市民议论的中心,继而轰动全国。从此尼赫鲁家族祖孙三代都积极投入争取民族独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