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者十年精华-第15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Number:6535

Title:驻外使馆不驻外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瑞典为了节约外汇,开始实行一种新的办法:外交部委派一个人担任驻几个国家的大使,而且“大使馆”就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第一个在本国办公的驻外大使是卡伊·梅林,他被派驻几个西非国家:几内亚、尼日尔、塞拉利昂和布基纳法索。随后,他又有个同行埃里克·特南德被派驻加勒比海地区的五个国家:多米尼加、格林那达、圭亚那、海地和苏里南。

  这些驻外大使每年出去四五次,但花钱省了许多。

Number:6536

Title:蚯蚓救活一座城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解放军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熊庆林

  澳大利亚的科伦巴尔是一个有10万居民的城市。该市自然资源贫乏,1986年前后,该地一座主要煤矿和一个炼油厂因难于经营而被迫关闭以后,它的经济几乎陷于崩溃状态,近2800名工人失业,许多家庭生活艰难。正当人们一愁莫展的时候,不知是谁提出一项建议:利用蚯蚓振兴城市经济。

  原来,科伦巴尔市附近有一种大蚯蚓,数量惊人。这种蚯蚓体长2米以上,含蛋白质很高,是制作口香糖和保健食品的极好原料。由于这种蚯蚓个头很大,且颜色各异,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罕见,又是招揽游客的极好玩物。于是,几天以后该市的商店橱窗、街头摊贩便出现了以蚯蚓为原料制做的各种食品。该市还决定每年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蚯蚓联欢节,组织精彩的蚯蚓大游行,评选“蚯蚓皇后”。果然,这种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许多个国游客。如今,科伦巴尔市每年旅游收入近5亿美元。澳大利亚政府已决定拨110万美元专款,帮助科伦巴尔市修一座“蚯蚓博物馆”。

Number:6537

Title:不弯腰的民族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几百年来,居住在拉丁美洲马提尼克岛上的菲尔巴拉人,保持着一种奇特的习俗从不弯腰去拾落在地上的东西。这不是因为懒,而是表明他们不向殖民主义者屈服的历史。据说,在法国统治马提尼克岛时,一名法国士兵把当地头人纳德生按在地上当马骑,被纳德生摔倒在地。法国士兵爬起来,把一大把金币撒在地上让他去拾。纳德生不屑一顾,昂然离去。菲尔巴拉人赞赏头人的气节,从此养成了不弯腰拾东西的习惯。

Number:6538

Title:无尾猫城徽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在保加利亚有一座加布罗沃城,该城的城徽是一只没有尾巴的黑猫。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笑话:传说,加布罗沃人善于精打细算过日子,为了节省取暖费用,便认为无尾猫进出房屋时,比拖着几寸长的尾巴的猫要利索、快捷,这样便可缩短开门时间,利于冬季室内保暖。于是,没有尾巴的猫就成了加布罗沃市的标志。

Number:6539

Title:奇特的站名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在印度的德里至阿格拉的铁路线上有一个站名为“邪恶”的车站,而另在印度东南铁路线上有一个站名为“糊涂”的车站。这两个车站如相互通话时,真让对方难以回答。如一方拿起话筒问:“你是哪里?”,另一方回答:“我是‘邪恶’调度,想找你们‘糊涂’站长说话!”

Number:6540

Title:以刊代信及其他

作者:山石

出处《读者》:总第127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我酷爱友谊,渴望交流,从学生时代起,就视书信往来为人生的一大乐趣。人到中年万事忙,我和朋友们相约:按“低频率,高质量”的原则通信,不要轻易浪费邮票和时间。

  那是1986年的秋天,各种公私事务的矛盾几乎是集中地爆发出来,真可谓焦头烂额,心力交瘁,欠下的不少信“债”更无法偿还了。疲惫之极,我习惯地寻求自我解脱的方式来到书亭翻阅新杂志。这本翻翻,那本读读,这往常十分奏效的办法似乎也不灵了。我心烦而又失望地拿起最后一本杂志,这是《读者文摘》第10期。新颖别致的标题像磁石般吸引我一篇篇往下读,很快就旁若无人,沉醉其中。只觉得焦躁的情绪已趋宁静,疲倦的头脑逐渐放松,心中的那堆乱麻似乎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思绪进入了心驰神往的天地……。“同志,书亭要关门了!”卖书老大爷的亲切声音使我如梦初醒,歉意地笑笑,掏出钱来:“我买五本。”“五本?”老大爷反问一句。我说:“没错,五本!”我又向他讨了几张包装纸,赶到近处的邮局,将四本《读者文摘》挂号寄往四处,自己留一本。这时天已擦黑,我才如释重负,感到了饥饿。

  不久,我就继续收到了回信。

  第一封,是我远在家乡念书的儿子写来的,当时,他正处在高考落榜的失意中而不能自拔,写过好几封信安慰他,都无济于事,音讯全无。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妈妈:看了您寄来的《读者文摘》,让我记起自己是一个男子汉。男子汉应该有忍受挫折和孤独的勇气,应该有战胜自己的能力。我会证明的!”第二年,他果真如愿以偿,考进了北京的一所重点高校。

  写第二封回信的,是我过去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贵州六盘水市一个中学教书。信中写道:“您一直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有些话对父母都无法说,但我去乐意告诉您,因为能得到理解。我曾不得不苛求您百忙之中常给我写信。如今,您让我得到了一位新的良师益友,就让她代替您吧(如果您没有时间回信的话)。我已去邮局订阅了《读者文摘》!”

  第三封信,来自安徽某设计单位的朋友,我们曾一起共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十年前,因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闹僵了,以后,她调回家乡,再也没有联系过。我常为自己的鲁莽和草率后悔,想要重归旧好,又茫然不知所措,多次将写好的信付之一炬。十年前熟悉的笔迹呈现在我的眼前:“将寄来的《读者文摘》从头到尾翻遍了,也找不到你的只言片语,尽管失望,但这“投石问路”之举已使我倍感欣慰。”显然,她并未详读杂志的内容,只注意到“寄书”这种表示和解的形式。我没有立即回信,只是期待着……。半年后,我又收到她的信:“……最近,我又翻阅了那本《读者文摘》,仿佛觉得,不少文章所写,正是你心中所想所说的话,你剖析自己的犀利促使我对往事深刻反省。让我们去掉这间断了的十年,用赤诚和博大的胸怀,将往昔和今天重新焊接起来!”人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这友谊失而复得,该会是何种心情!

  第四封信,来自在河南某高校任教的大学同窗,他写道:“长期忙于教学和科研,与本专业以外的杂志久违了,收到你寄来的《读者文摘》,正值我带学生从外地实习归来,有几天闲暇,可容我慢慢品味。真好!《读者文摘》好!以《读者文摘》代书信就更好!多年积淀在心中的酸甜苦辣着实被狠狠地搅拌了一番,竟然好长时间不能平静,‘痛’而‘快’之,最终是‘快’!人到中年已近麻木的心灵能有如此感觉,令自己也震惊,知我者,《读者文摘》也!坎坷一生常令我沮丧,不堪回首,但我想到了苏州园林的曲径,曲也构成美。人生的滋味由酸甜苦辣构成,离开了‘酸’‘苦’‘辣’,‘甜’也会索然无味。让我效仿你的‘高招’,仍以《读者文摘》代书信,愿我们继续从这期杂志上找感觉,找反馈,不用指定哪一篇哪一段,其文,其意,其引伸,定能最准确地表达我们无法说清楚的一切。”放下简短的来信,又捧起《读者文摘》,他想要说的话竟如涓涓细流,浸透字里行间,在他信末的省略号后继续延伸。

  ……

  从此,我和我的朋友们全都订阅了《读者文摘》,一年年,一期期,一篇篇,一行行,沟通着远隔千里或近在咫尺的思维,使平静的生活泛起涟漪,使干渴的心田得以滋润,使珍贵的友谊清新隽永。我们认定:是否喜欢《读者文摘》,是否懂得《读者文摘》,是衡量我们能否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的必要条件。

Number:6541

Title:走进生活

作者:吴善磊

出处《读者》:总第128期

Provenance:《劳动时报》

Date:1991。12。17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给我一个支撑点,我会把地球支起。”从古希腊哲人的名言中,读出生活的几分狂妄几分自信。这是生活的魄力。

  泰戈尔说,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星星。在生活中抗争后,哪怕满身疮痍,也该把无奈沉入心底。这是生活的哲理。

  不能舍弃别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别人都没有的。会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这是生活的固执。

  能把心割碎分赠给他人,你会赢得更多的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个世界。蓦然回首,你已不再是孤寂的独行人。这是生活的艺术。

  不要一定让生活跌宕波澜,要知道平静无奇才是生活的真。唯有踏踏实实走进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真谛。

  不要害怕贫穷,要做流浪的吉普赛人即使一无所有也要永远歌唱。

  生活的每一个年轮,都交织着悲愁喜乐,珍藏希望、热爱生活的人,将永远得到生活的青睐。

Number:6542

Title:荷包

作者:伊娜戈弗

出处《读者》:总第128期

Provenance:《名作欣赏》

Date:1991

Nation:苏联

Translator:李明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姑娘都会绣上那么一个荷包,不过,我是绣了。

  那时我十五岁,每天都到一家军医院上班,医院成了我的前线。我有按我的身高缝的白大褂,有自己的头巾,我把它按当时时兴的样式,模仿着娜佳护士缠在头上。说起护士娜佳,她有一对黑色的睫毛和黑色的眼睛,就像来我们医院演出的一位女歌手在歌中唱的那样:

  火车疾驶而去,铁轨轰隆声息,

  心上的朋友走了,也许,再无归期。

  那黑色的睫毛、黑色的眼睛

  忍着悲伤默默地送他远去……

  那时,演员们常来我们医院演出。医院里有个不错的舞台,甚至不大的木雕楼座的礼堂,它从前是所学校的。

  我不喜欢演员们演唱这首歌。不是歌本身我不喜欢,坦率地说,是听到这首歌,礼堂里所有的人都会想到娜佳,科利亚·阿斯塔什金也不例外。

  科利亚的伤病已初愈。他是个飞行员,也是我们医院里唯一的飞行员。他是在叶尔尼亚市附近被德国人打下的,他如今身体已基本复原,每天都在等待着出院,回到自己的飞行部队去。

  每当演员们来演出时,他总要为娜佳占个座位,如果哪一天娜佳不上班,他就为我。

  科利亚·阿斯塔什金的一只手负了伤,疼痛不能鼓掌,到鼓掌时,他总对我说:“来呀,伸出手来。”于是我们手掌对手掌地鼓掌。他有一副勇敢开朗的脸,就像一个飞行员该有的那样。

  他刚满二十岁,却把我当成小姑娘,而娜佳又把科利亚看做是小男孩,因为她二十三。

  1941年的年终就要到了,演员伊利亚·纳巴托夫表演了用流行调自编词创作的政治讽刺歌剧。

  我随CC师。

  早抵某森林,

  ……

  他是用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故事》中的华尔兹曲调演唱的,歌中说的是一个德国将军冯·施特劳斯男爵的事情。

  我把所有人集结在前沿,

  用手指那里,莫斯科已隐约可见,

  我们将在那里烤火、烤白面包……

  跟着我,向莫斯科进攻!

  这正是莫斯科保卫战击溃德国人的日子,礼堂里人们愤怒地跺着脚,我和科利亚仍是相互击掌,尽管他的那只手这会儿已经好了,我们仍这样鼓掌只是出于喜欢。我看着科利亚,心里想着,他马上就要走了,我再也听不到他那愉快的嗓音和话语:“伸出手来。”他走了也再不会有人叫我黄毛丫头和翘鼻子小姑娘了,尽管我实际上头发既不黄,鼻子也不翘。我不禁感到忧伤,或许,正是在那一夜,我决定给他缝个荷包做纪念。

  在医院里,我曾经见过数不尽的荷包,它们什么样的都有:花花绿绿的、鲜艳的、粗布做的、实用型的,荷包上大都有着奇妙有趣的绣织物和名字缩写,并题上字,如“打败可恶的法西斯”、“留做朋友纪念”、“亲爱的赠”等。

  我找出些绸布头做里子,缝了个小袋,用根细绳穿过去,使袋子能够系紧,荷包就基本做好了。

  剩下的就是绣,我用铅笔浅浅地在灰绸上写道:“一抽烟就即想起我。”说真的,这话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曾在一个荷包上看到过,我喜欢它就记在了心里。我坐在我家旁边可将整个院子都能看得见的台阶栏杆上绣了起来。

  “你在绣什么?”我的邻居、同学热尼卡过来问道。

  “你没看见吗?荷包。”

  “给谁绣呢?”

  “反正不是给你就是了,”我从栏杆高处看着热尼卡,“我绣给一个人,”停了会,又补充道,“给一个飞行员。”

  我喜欢逗热尼卡,看他难受,我自己也不知这是为什么,热尼卡善良可信,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些品质正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所具有的。

  “那你给我也绣一个,行吗?”他问。

  “给你,为什么?你又不抽烟。”

  我和热尼卡是朋友,有时他送我到医院门口。大门里那幢白色的经常灯火通明的楼房是他所不熟悉的神秘的世界。连我进大门对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