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17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Title :随想录
作者 :斯特里马特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名人小品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赵丕
我在清晨的薄明中聆听了林中百灵鸟的歌唱。我弄不清,这是它的第一段晨曲,抑或是它的夜歌的最后一节,我只觉得,百灵鸟的歌声已使我不再为虚度的时光懊丧。我对自己说:“无论是清晨伊始,抑或是夜之将止,在任何时候,甚至是在临终的前夕,我都可能有重大的建树。”
我正在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每着手去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检查一下:是否虚荣心在驱使我去做它,倘若我的动机中掺杂着虚妄的东西,我便拒绝去做它。
每个真正的科学家都知道,他的种种科学假想,实质上都是些朦朦胧胧的、诗意盎然的预感,而每一个真正的诗人也晓得,他那些朦胧的预感实则是一些尚未得到验证的科学假想。然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容别人搅乱自己的头脑,而且他们很可能认为,他们彼此之间是截然相反,毫无共同之处的。
无论大地裹着多厚的云层,飞行员总能见到太阳。我不是飞行员,但是我希望,至少能使我的思想不至在地上爬行,而是在空中翱翔。
每一个离去的人都向我呼吁:利用你的生命吧。
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似乎是一粒微尘,而且永远是一粒微尘。阳光落在我身上时我亮一亮,阳光继续移动时,我便又不为人所见了。但我存在着。
对周围的世界尽心竭力而又专注地进行观察,同时又不抱个人目的是不容易的。但是当我完完全全做到这一点时,在我面前展现出一个多么美好的欢乐的源泉啊!
我经常久久地审视着事物,直至它们开口同我讲话。
我环视四周,寻觅着新的房址。因为有人说:新房即是新的青春。但是是否有人在另一个地方说过:打量一下自己吧,看看自己的内心,那里是否长满荨麻和蒺藜?
我遇到过一些青年,也遇到过一些成年男子,他们认为,在生活里就像在化妆舞会上一样,只须化上妆,使自己的举止“像一位艺术家”,便能成为他;他们对艺术家的概念是从小歌剧中吸取来的。
我乘着快车从各个车站旁飞驰而过,连车站的名称都未能认出,一路上几乎自始至终都未弄清我在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什么地方。当心,我想,不要在生活中也如此度过。
????
Number : 7293
Title :叶利钦其人其事
作者 :牧歌 廖沙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工人日报
Date :1992。10。25
Nation :
Translator :
不平静的童年
1931年2月1日,叶利钦出生在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州布特卡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他在接受洗礼时,差一点被淹死。这天接受洗礼的小孩很多,轮到叶利钦时,已是下午。神甫累得连站的力气都没有了。叶利钦的父母把他递给神甫后,神甫随手将孩子放入桶中,就自顾自地回头同别人聊起天来,并发生争执,把捞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叶利钦的父母开始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过了一会儿,母亲尖叫一声,冲了过去,将孩子从桶底捞出。大伙七手八脚地摇过来,晃过去,总算保住了这条小命……此事发生后,父亲说:“既然我们的儿子经受住了这种考验,叫‘鲍里斯’这个最坚强的名字吧!他从此就成了“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叶利钦的童年生活很艰苦。全家只有一间小破屋,一头奶牛。他们没有耕地用的工具,只好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给他们发了一头奶牛,父母又给他添了一个弟弟和妹妹,6口人挤在一个工棚里,大家全部睡在地上,你靠着我,我挨着你。从6岁起,叶利钦就开始做家务活。既要照顾弟妹,一边摇晃着摇篮,一边还得看着弟弟,不让他去调皮捣蛋;又要做家务活:煮土豆,洗碗筷,挑水……他在回忆童年生活时十分平谈地说,那时谈不上有什么快乐,更谈不上有什么口福,能吃上一点点心和糖就是美味佳肴了。
艰苦的生活使叶利钦养成了刚毅的性格。上学后,他以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和果敢刚毅在同学们中崭露头角。从一年级开始直到毕业,他上的学校都不一样,但一直担任班长。可品行却没有什么好值得炫耀的,曾经不止一次地差点被学校开除。
他总是喜欢出点馊主意、鬼点子。七年级毕业时,终于被学校开除。举行毕业典礼时,一个毕业生在隆重的气氛中接过毕业证书。叶利钦站起身来要求发言。人们满以为,他肯定会说一番感谢的话,因为他考试成绩非常好,证书全是5分。发言时,他先感谢了那些在生活、学习中帮助过他们的老师。之后,他忽然对大家说:“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无权做孩子们的老师,并教育他们。她简直是摧残孩子。”
第二天,叶利钦的父亲被叫到学校教委会。他接到通知说,他的儿子不能得到毕业证书,而只能得张“肄业证书”。气急败坏的父亲像平时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就拿起了皮带。可是,叶利钦这次却生平第一次抓住他的手说:“你就到此结束吧,今后我自己教育自己。”确实,他此后再也没被他父亲整夜整夜罚站在屋角,再也没有挨过皮带抽打。
他对教委会作出的决定不服气,到处奔走呼号。他平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区委会,什么叫市委会。经努力,成立了专门检查班主任行为的委员会。根据委员会调查结果,这位班主任被开除出了学校。这对她来说,完全是应得的惩罚。他最终还是得到了“毕业证书”。证书上满纸“5分”,但有一个“不及格”,那是因为纪律不好而得的。
青年时代
细心的人一定已经发现,叶利钦的左手只有三个手指。他为什么会缺两个手指呢?原来,这其中有一段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叶利钦的同学们都争着奔赴前线,而他则被留了下来。他们在后方造枪,甚至造炮。他和几个伙伴准备设法找些手榴弹。学校里面有一个军火库。他们乘着黑夜的掩护爬过三重铁丝网,钻进学校,用锯条锯开窗上的木条,进去拿了两枚带导火索的手榴弹。他们来到60公里外的森林里,想把手榴弹拆开看个究竟。他劝说伙伴们退到离他100米远的地方,然后将手榴弹放在一声石头上,双腿跑下,举起铁锤,对准手榴弹一锤砸下去。他没有将雷管去掉,不知其中危险。只听得一声巨响,左手的两个手指随着这声巨响不翼而飞。在回城的路上,他几次晕了过去。等被送到医院时,伤口已开始化脓。医生给他做了手术,并截掉了残留的手指。
每年夏天,叶利钦都要想方设法挣点钱,以便在暑假期间和同学外出旅行。他们的旅行方式很特别,经常去寻找某条河的河源,或去荒无人烟的森林住几个星期。升入九年级那年,他与同学们又去原始森林旅行。这一次,他们在森林中迷了路,吃的喝的全没有了。森林里可吃的东西很少,饮用水甚至连一滴也找不到,他们只好将沼泽里的积水连同苔藓一起捧进衣服中拧,这样水被衣服过滤了一遍,得到的水便用来喝。由于喝脏水,大家都得了伤寒,不少人都昏迷了。最后总算被人救出,死里逃生。这时,学校已开学一个月,他们出来后又住院治疗了3个月,眼看高考临近,其他人都放弃了这一年的高考,但叶利钦没有放弃。在高考前两个月,他拿起了课本,拼命温习,最后取得成功。
少年时代,他就幻想着考船舶学院,曾为此研究过造船原理,认真地学习过厚厚的教科书。但后来,建筑这一行业吸引了他。就进了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
之前,叶利钦还接受过一次独特的考试。那是考试前他回家看望爷爷,当时爷爷已是70多岁,思维仍很清晰。见面后他对叶利钦说:“如果你不用自己的双手给我盖点什么,我就不让你去考建筑学院。你就在院子里给我盖一个小澡堂。你要自己打地基,一个人做木墙和准备做墙用的原木。我就给你交待这些,我不会告诉并帮助你的。”他爷爷的脾气很倔,果然连手指头都没动一下。叶利钦独自一个人累得精疲力尽,特别是在竖起一根根做木墙用的原木时,一个人更是不容易,经常是竖起一根,另一根又倒了下来,只得重新开始。就这样忙了整整一个夏天,澡堂终于建成了。爷爷严肃地对他说:“这下子你可以去学建筑了。”
大学时代的叶利钦已充分表现出他倔强好胜的性格。从一年级开始,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活动中。他当过学校体育部长,所有的体育比赛都是他组织的。还是市排球队队员。当上俄罗斯总统后,他有时也上场打打排球。写毕业论文时,他正参加全国排球联赛,只能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论文。这一个月,他废寝忘食地查资料、算数据,完成了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
幸福家庭
叶利钦和他的夫人娜娅·吉列娜是在大学认识的。大学的生活朝气蓬勃,包括叶利钦在内的6个小伙子和6个姑娘组成了一个小组。他们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见面。叶利钦越来越注意上了一个叫娜娅·吉列娜的姑娘,她总是那么温和、朴素,那么彬彬有礼,对他这种倔强的性格很合适。彼此的好感是逐渐产生的,但他们都没有表露出来。上大学二年级时,他们表达了爱慕之情。
在学院的最后一年,叶利钦忙于各种社会活动和学习,甚至没问一声将来的分配去向。他被留在了斯维尔德罗夫斯克,而吉列娜分配到了奥伦堡州。他们打算用这种分居两地的办法考验一下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否牢固,是否深深铭记于心。
他俩各奔东西,一年之后,在一个中间地带古比雪夫相见。此次相见,彼此看上一眼就明白,从此两人将终身相伴。
结婚不到一年,叶利钦就将妻子送进了产房。他本想要一个儿子,结果妻子却生了个女儿。不过,叶利钦也很满意,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列娜。过了两年多,叶利钦又把娜娅送进了产房,传统的习俗他都一一照办了:枕头下放了一把斧头和一顶小军帽。他的朋友说,这回准能得个男孩。但所有这些都是枉费心机,他们又得了个女儿。这是个很温和、动不动就爱笑的女孩子,取名塔吉雅娜。
走上工作岗位后,叶利钦不仅表现出了才干和勤奋,而且显示其固有的固执和好斗的性格。他的性格对他的仕途并未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相反,可以说,他相当顺利,平步青云。1969年,他当上了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州委建设部部长。7年以后,又被破格提拔为该州州委第一书记。叶利钦在这一职位上一干就是10年,直到1985年契尔年科去世,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并在苏联发起改革时,才被调往莫斯科工作。这次调动使他不久就踏入了苏联的最高层权力机构。
????
Number : 7294
Title :爱的信笺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39期
Provenance :环球
Date :1992。11
Nation :
Translator :施倩
母亲有个爱写信的习惯,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从1941年的冬天开始的。哥哥约尼自应征入伍后,一连数月没有音讯。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坐在厨房的大桌子前给他写信。
我弄不明白既然约尼从不回信,她干嘛还要写呀写。
“等着吧,我们总会收到他的来信的。”她总是那么自信。母亲常说,信同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神圣的上帝之光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她相信这速光芒能帮助她找到约尼。
我不知道她说的这些话是不是为了让她自己或我们大家放宽心,但这毕竟把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终于有一天约尼来信了他还活着,正在南太平洋上。
母亲每次都在信末署上她的名字“赛西丽娅·卡普契”,这一直使我有些迷惑:“干嘛不写‘妈妈’?”
原来,她从来就把自己当做赛西丽娅·卡普契,而不是妈妈。这使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母亲,这位身材娇小、穿着不足5码的高跟鞋的意大利女人。
母亲从不化妆,也不佩戴首饰,除了一只金黄色的结婚手镯。她有一头漂亮的头发,又黑又直,盘在脑后,鼻梁上架着一副轻巧的银丝边眼镜。
每次写完信,母亲总是让父亲去发。然后,她端来咖啡壶,我们便边喝咖啡边回忆起以前一家10口人围坐在桌边时的美好时光爸爸、妈妈,还有8个孩子。那时,我们这5个男孩3个女孩中谁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离开这个家,去工作,去参战或者结婚,到最后只剩下我一个。
到了第二年春天,母亲写信的对象中又加上了另外两个儿子。每天晚上她要写3封不同的信,然后让父亲和我在信上加上我俩的问候。
母亲写信的事在村子里传开了。一天上午,一位瘦小的妇人找上门来。她颤着声向母亲问道:“你能写信,这是真的吗?”
“我常给儿子们写信。”
“你也能念信?”那位妇人又轻声问道。
“当然可以。”
妇人急忙从提包里拿出一叠航空信:“念……请您快给我念念。”
这是那位妇人正在欧洲打仗的儿子寄来的。母亲还记得那个以前常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玩耍的红头发小伙子。她把信由英文译成意大利文,一封一封地念给那位妇人听。妇人听着,两眼闪着激动的泪光。“我得给他回信,”她说,“可怎么写呢?”
“达菲,去做点咖啡。”母亲边吩咐我边把妇人领进里屋坐下,然后拿出钢笔、墨水和信纸开始写了起来。写好后,她给妇人念了一遍。
“你怎么知道我想说这些?”她问母亲。
“我常读儿子的信,知道一个母亲该对儿子说些什么。”
不久,那位妇人又来的,还带来了一位位朋友她们的儿子都在打仗,她们都想给儿子写信。于是,为街坊邻居写信几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