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17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斯兰教的民族的潜在影响都使美国人馋涎俗滴。遗憾的是在1979年霍梅尼推翻巴列维国之后,美国情报部门丧失了在伊朗监听苏联情报的据点,美国政府也失去了一个可靠的盟友,失去了由伊朗向阿富汗反政府军提供援助的重要渠道。就美国人而言,急迫想推翻霍梅尼,扶植一个亲美政权。而聪明的伊朗人正是利用这一点下了赌注。
这一计划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除获得所急需的武器外,还会打击伊拉克人的头号武器供应者苏联。1983年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故意透露的情报。伊朗当局一举击碎苏联在伊朗的间谋网,枪决了200多名克格勃特务。但据可靠情报,克格勃又重新织成了新的间谍网,并渗入到空军里来。伊朗人希望诱使美国提供武器并促使苏联做出反应,从而再次摧毁苏联的间谋网。
伊朗人对这个圈套的成功深信不疑。经过讨论,几位高级领导人推荐了一位叫卡鲁比的议员来执行这项计划。此人精明能干,其弟又与伊朗恐怖组织有染,因而被人认为他与现政权有隙,卡鲁比是“摆在陷阱中的一块干酪”。
二
卡鲁比不负重望,他邀请了伊朗大军火商戈巴尼法尔等人制定了有关武器购买计划,透露了伊朗购买25亿美元武器的意图。很快,有关报告送到了美国安全顾问麦克法兰的办公桌上,这位能对总统产生影响的人物对此很感兴趣。
很快,在1985年7月上旬,卡鲁比和大军火商代表伊朗在西德汉堡与以色列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基姆希及两位军火商举行了特别会悟。会谈中,卡鲁比滔滔不绝,一种大家气派,他分析了霍梅尼死后伊朗的局势,他预示伊朗将会四分五裂,成为第二个黎巴嫩。当然这是美国现在不帮助伊朗的后果。为了加重自己的重量,卡鲁比还有意披露了伊朗的欧洲和中东的恐怖活动网。这次会谈的纪要24小时后出现在白宫的诸多办公桌上。
美国人果然像伊朗人所希望的那样迅速做出了反应。美国、以色列和伊朗三方开始了正式会谈,美国人轻易相信了此举有助于伊朗新势力推翻反美的宗教领袖霍梅尼的统治。里根总统为了表示善意,迅速批准了由以色列运交伊朗的第一批军火。8月下旬,整整100枚美式“陶”式反坦克导弹运到了伊朗机场。伊朗人欣喜若狂,这批导弹大显神威,使伊朗人发起反攻一口气拿下了一些伊拉克的重镇。
一切如伊朗人预料的那样:美国佬那么主动痴情地向伊朗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甚至委托伊朗军火商去求见霍梅尼,请求霍梅尼同意继续从以色列和美国获得武器。美国人很乐观地认为:伊朗局势很糟糕,伊朗人仍然亲美想同美国对话,有的军界要人还希望同伊朗讨论彼此的战略问题。
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单相思”,美国人所意想的遥遥无期,因为85岁高龄的霍梅尼毫无死亡之虞,仍牢牢支配着伊朗的一切。
三
事情变得越来越使美国人失望,伊朗人得到武器后似乎对美国人失去了兴趣。这使军火谈判由过去的战略大事降低到用武器换取人质的低级交易。伊朗人掌握着主动权,当美国人向伊朗人送交了4批军火后,伊朗人才设法使2名人质获得释放,而在同一时期却又有4名美国人被绑架!
此刻,伊朗人又对苏联人撒开一张大网。他们有意透露出麦克法兰在与伊进行秘密谈判的消息。几位亲苏的伊朗官员和克格勃头子商议利用机会煽动一场骚乱,乘机扣留麦克法兰,这样挑起美国与伊朗的冲突,进而导致部分官员下台。
克格勃的间谋们组织了400名示威者从秘密据点出发,直奔美国人下榻的饭店。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苏联人正和美国佬一道被摆在霍梅尼的棋盘上。当示威者到距离目的地1。5公里处时,一队队伊朗士兵早已严阵以待,在黑洞洞的枪口下,这几百人被逼到德黑兰大学前的一片草地上俯首就擒。随后,伊朗保安部门又将近60名幕后操纵的间谋全部逮搏,苏联人苦心经营的间谋网又一次遭受灭顶之灾。
伊朗人笑了,此时,他们就像一位高明的棋手,轻拨几子,像拨动着世界。
四
作为西方世界的领袖的美国竟被一个它所不悄一顾的弱者所愚弄,这一丑闻通过黎巴嫩一家无名杂志向世界曝光,引起哗然。
美国公众被激怒了,他们得知有几百万美元用在秘密向伊朗远送军火以谋求美国人质的获释时,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对里根总统的信任和能力产生了怀疑。
里根被深深困扰着。此时,美国参众两院各委员会纷纷举行听证会,讨论里根总统是否违反了国家反全法的一些条例,是否违反了武器出口法。为此麦克尘兰自杀未遂,又一涉及此案的海军陆战队的诺斯中校被解职并受到审讯。1988年3月,联邦大陪审团向上述一干人进行指控,参众两院调查委员会宣布总统在忠实执法上的失职。这一政治危机使美国的国际影响骤然下降。
美国的系列反应给伊朗人增加了笑料,他们蔑视地认为:这个超级大国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至少霍梅尼因此而认识了美国佬。
Number : 7351
Title :婴儿可以“种”出来
作者 :子豪
出处《读者》 : 总第 147期
Provenance :海外星云
Date :199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美国缅因州的汤马士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未来学家汤马·伊士顿预测,由于遗传因子工程学及太空科技大跃进,下列的进步变成可能:
●椰菜“生”孩子 不想做通常十月怀胎的女子可以使孩子在一棵植物中“种”出来,例如一棵椰菜。
伊士顿博士解释,这棵植物已经在遗传因子学上改造过了,代替人类的子宫培育胚胎,当这植物一面长大时,胚胎变会在它的里面或是在一条等于脐带的茎上长大。
●树叶尿片 将来的父母用不着处理肮脏又难闻的尿片。一棵植物,例如蕉树,可以用遗传因子工程学改过,生出特别的叶来,这叶远比现时的尿片更能吸收婴儿的废物。
●机器保姆 精密的机器人可以为正在生长中的婴儿做保姆,使繁忙的母亲能有时间去工作及娱乐。
●磁场婴儿床 一张温度受控制的婴儿床能放出预录的音乐,能教说话,能说婴儿中听的语言,而且都是用母亲的声音。这整张婴儿床会给一个电磁场笼罩住,使婴儿不能爬出去。
●人工哺母乳 不愿自己哺乳的女子可以采用一种以遗传因子工程学改过而种出来的椰子,其中的椰水与母乳相同,装上塑胶的奶嘴就可以用以喂婴儿。
????
Number : 7352
Title :我与地坛
作者 :史铁生
出处《读者》 : 总第 147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一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独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琥来越大,也越来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一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起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蟑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 悉悉 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 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聚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二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邦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