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20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5年间(1935…1950)在《大公报》上发表的大量通讯特写,尽管不少是在鸡毛小店的油灯下或大军行进中赶出来的,但我都灌注了自己的心血。
我最引以自豪的,就是自从走上创作道路,我就彻底否定了自己有什么天才,懂得一切都只能靠呕心沥血,凭着孜孜不倦的努力。
常有人用假定的语气问我:平时有什么可悔恨的。我这人太讲实际,一向认为悔恨是一种徒然的甚至是没出息的情绪。人生就是在白纸上写黑字。若用铅笔写,还可以擦掉,然而不可能老用铅笔写,而且那样的人生也太乏味了。总有些场合非用毛笔写不可。一经写下,就再也擦不掉,拙劣地糊上一层纸,痕迹也依然留在那里。有些人喜欢往上糊纸,左一层右一层地糊。我不。因此,我对于一生在十字路口上所做的选择,从不反悔。
青少年时,我也有过“大同世界”的理想,仿佛一旦把地球上一切反动阶段、反动势力都打倒之后,一个人人丰衣足食、个个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就将出现在地平线上。从此,地球就变成了乐园。那时也曾以为地球尽头有像佛教的极乐世界那样一座乐园。那里再也没有剥削与压迫,煎熬与流血。人人都无忧无虑,自由平等。
人到老年,幻梦少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淡了。然而我仍坚决相信这个世界总的趋向是会前进,不会倒退。它前进的路程是曲折的,有时或局部上还会倒退。但整个人类历史向我们表明,社会总是从不合理走向合理,从少数独裁走向多数的民主。凡迫使世界倒退的,终必一败涂地。
我就是靠这一信念活下来的。
Number : 8873
Title :安度人生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10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宋玉林
许多人生问题,可以每天逐步解决,无需寻求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譬如做工,虽然上班会花掉人大半生时间,但终不失为心安理得地求温饱的好方法。大部分其他的方法:投机、偷盗、赌博或干其他犯法的事,以满足欲望,总比安常处顺地每天上班工作冒险得多。人们千方百计求发达于一次一时,为此而花的时间,一般不比上班做工的少,但担惊受怕的时间却更为多。
Number : 8874
Title :生活的抉择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10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王继增
只选一把椅子
只选一把椅子。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的父亲一个普通的面包师,把我引介到歌的王国里。”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回忆说,“他要我勤奋,以开发我嗓子的潜力。阿莱戈·波拉我家乡曼多纳市的一位职业歌星收我为徒,同时我还在一所师范院校就读。毕业之际我问父亲:“我是当教师呢,还是做个歌唱家?”
“‘卢卡若,’我父亲回答说,‘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
“我选了一把椅子。经过7年的努力与失败,我才首次登台亮相。又过了7年,终于到大都会歌剧院演唱。现在想一想,不管你是搞建筑,或是写一本书无论我们干什么都应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它,矢志不移。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只选一把椅子。”
别怠慢我
“有时欺负人也有别具一格的方式。”希尔·诺尔顿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关系公司之一的总裁罗伯特·L·戴伦斯奈德说,“怠慢就属于这一类。不过我有办法对付它。”
“有一次,在等着在一个大会上发言之前,我默然地坐在一个房间里,旁边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贵族气十足的银行家。为了打破沉默,我问了他一个有关加拿大议会正在辩论的一项贸易法案的问题。他只是轻蔑地‘嗯’了一声。过了几分钟,我又问了他一个另外的问题,可这位先生仍然保持着石头般的沉默。于是我写了张条子递给他。银行家的脸一下子因愤怒而涨得通红但转而他又大笑起来。他可能觉得除了对我友好之外别无选择。因为我在纸条上写道:‘我可以同你一样保持沉默,要多久就多久。’”
自己出价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节目的总编萨姆·唐纳德说:“1959年,我想找一份工作。颇具传奇色彩的股票商H·L·亨特正想招一名速记员,我一瞧薪水丰厚,于是就前往应聘。亨特的秘书对我说:‘你最有希望。’我被引见到亨特的办公室。他开门见山地问我:‘你工作要多少报酬?’我自以为我的回答很高明:‘我工作要很高的薪水。所以,凡是你认为与薪水成比例的工作我都可以干。’亨特打发我出去了。
“过了几天,他的秘书打电话告诉我说:‘你没有得到那份工作。亨特先生问你工作要多少报酬时,他希望你能开个价儿。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价值都搞不清楚,那他就什么也干不成。’”
Number : 8875
Title :一场官司
作者 :赵洪波
出处《读者》 : 总第 110期
Provenance :《法制日报》
Date :1990。3。31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革命导师列宁曾给予高度评价。然而,就在本世纪的20年代初,这首著名的歌曲在它的诞生地法国,却引起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官司。
1920年底,《国际歌》的曲作者比尔·狄盖特逃出了蜕化变质的第二国际,加入了由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所属的法国支部,翌年之初,共产国际法国支部宣传《国际歌》为该党党歌,而作曲家的弟弟阿多尔夫·狄盖特所在的第二国际法国右翼社会党,钻了正式出版时没有署真名的空子,硬说《国际歌》曲谱的所有权为该党所专用。加上当时里尔市(作曲家兄弟居住之地)市长野罗里也是右翼社会党人,从中作梗,使事情更加棘手。他利用市长的职权,胁迫阿多尔夫·狄盖特冒认是《国际歌》的曲作者,并强迫他在伪造的证件上签了字,造成了《国际歌》的曲谱所有权归右翼社会党所有的假象。为揭露叛徒的卑劣手法,保卫党歌的纯洁性,维护曲谱的创作所有权,比尔·狄盖特挺身而出,在法庭上与右翼社会党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官司最后打到了巴黎最高上诉法院。直打到1922年9月23日,法院才根据作曲者的弟弟阿多尔夫·狄盖特说明受骗经过的死后遗书,判决承认比尔·狄盖特是《国际歌》的真正作曲者。至此,一场历时一年多的“马拉松”式的官司才告一段落。
Number : 8876
Title :大锅饭
作者 :陈留美
出处《读者》 : 总第 110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在西方一些国家,大锅饭在旅游业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不断刷新着“大锅饭”的世界纪录。瑞士莱蒙湖畔的尼翁市,有居民1。5万人,市内有著名的哥特式城堡尼翁堡,风景优美,是个旅游胜地。每年8~9月间,尼翁市政府都要组织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联欢。在去年的联欢节里,厨师们在尼翁广场架起一口直径4米的大锅,制作具有西班牙风味的什锦饭“帕埃亚”。一锅饭可供近2千人食用。
世界上最大的“大锅饭”起源于“帕埃亚”的诞生地西班牙。距西班牙首都马德里20公里处的赫塔费镇,人们曾造了一口供1。5万人吃饭的大锅,创世界纪录。1987年制作了可供3万人吃的帕埃亚,从而成为《吉尼斯世界之最》的新纪录。这天,全镇呈现出一派节日气氛,不少人前来观看。一大早,3辆大卡车满载木柴运往所在地。点起了炉火,吊车把一口直径为12米的巨型帕埃亚锅提起,放在大火炉上时,3万名在场群众掌声雷声,欢呼雀跃。随后,烹饪大师便将400公斤油倒进锅里开始煎炸配料。其菜料均以数百公斤计。最后,一台巨型吊车2。5千公斤大米均匀地撒在锅里。下午一点半钟,开始分发帕埃亚。3万名食客一致对其味道赞不绝口。
时过两个月,西班牙北部的赫罗纳做出了可供了6万人食用的帕埃亚,又一次刷新了帕埃亚的世界纪录。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锅饭”,锅的直径16米、重12吨。烹饪大师投入锅内6千公斤大米、1。2万公斤水、3千公斤兔肉、鸡肉、猪肉及牛肉、1。5千公斤海产品、2千公斤土豆、1千公斤豌豆、1。5千公斤辣椒、1千公斤洋葱、300公斤盐、200公斤大蒜,500公斤食用油……经数小时烧制,味道鲜美的“大锅饭”开始供游客食用。
帕埃亚很受各国旅游者的欢迎,每次制作都盛况空前,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活动。
Number : 8877
Title :食盐巧用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10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美国有一间食盐研究所,该所报告食盐用途有一万四千种之多,其中用量最多的就是撒在公路的路面上,令路面不易结冰。而令人感到意外的就是,盐的一万四千种用途中,只有百分之五是与食物有关的,而且盐也是一种最平最好用的清洁剂。以下是九种鲜为人知的盐的用途:
一:在胶鞋及布鞋中撒些盐,可以驱除汗臭味。
二:在小路及露台上的石缝上撒盐,可以令野草难以生长。
三:养金鱼需要盐,在金鱼缸的水中放入一把盐,可以使金鱼更活泼健康。
四:要防止蜡烛在燃烧时溶蜡乱流,可将蜡烛先在浓盐水中浸过再晾干,熔蜡就能流不远。
五:在花瓶的水中放一小撮盐,可以使插进去的花保鲜更久。
六:火炉中烧木柴,在燃烧时洒进些盐,可以防止烟灰在烟囱中积聚,亦能够令火光特别亮及带鲜黄色。
七:医生用盐搽在纹身图案上,花纹可渐消除。这是叫盐磨法,需要多次才能奏效。
八:一份盐加一份橄榄油是一种振奋面部血液循环的上好敷面用品,涂搽时宜向内及向上,五分钟之后抹去,然后把脸彻底洗净。
九:眼下有眼袋,可以在大约一公升热水中放一茶匙的盐,搅匀后以软垫吸盐水敷在眼袋上,冷了再换热的,这可以令眼袋缩回。
Number : 8878
Title :生命的暗示
作者 :欧阳斌
出处《读者》 : 总第 110期
Provenance :随笔
Date :1990。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这就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 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有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失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