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钱吗?俺要折腾他个家破人亡!”于是,在甸子村村正的支持下,娥头前往滦县,直奔县衙大堂告状。
当时还有被告上堂先下跪后答话的旧习。可杨三姐不管这一套,一屁股坐在大堂上,连喊冤枉。由于滦县官府从县长到巡长都受了高家的贿赂,所以是一状不准,二状又不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杨三姐怀揣剪子,第三次上堂,准备自刺身死,以激起公愤,达到为姐报仇的目的。幸好那天巡长手疾眼快,在杨三娥举剪自杀时,夺下她手中的凶器,才避免了一场悲剧。县长慑于杨三娥的凛凛正气,草草准了状。但未对高家进行惩处。沉冤未雪,怎能心甘!杨家含愤卖了两间草房,为杨国恩兄姐凑够盘缠钱,打发他俩到天津告状。
说来凑巧。当时直隶高等检察厅上任了一位新厅长,军伍出身,外号杨梆子。杨梆子为笼络人心,获取声名,在徐律师等人的劝导下,于6月底亲往滦县查办高杨二家案件。
阴历七月初二,天下着小雨。狗儿庄高家坟茔地周围,一时汇聚许多百姓。由杨厅长监督着,在杨家族人的痛哭声里,将棺挖出开启,检验吏从杨二姐尸体下腹取出一把尖刀。轰动一时的“开棺验尸”奇案真相大白。杨厅长当场给了县长一记耳光,不久杨命人将凶手高占英拉至刑场绞死。
成兆才移案上台
“翻尸倒骨”奇案引起的风波平息了,但它那曲折的案情却引起了穷苦艺人成兆才的深思苦索。成兆才是滦县绳家庄人,艺名东来顺,长工出身;幼年家贫,20岁后才识得儿个字,后随戏班唱蹦蹦戏。
狗儿庄奇案发生后,成兆才偷偷走访了当事人,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稍做加工,就写出了《枪毙高占英》一出平调梆子戏。这出戏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语言风趣幽默,唱遍了滦县、唐山、天津、北京,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后戏改名为《杨三姐告状》。)
在这期间,有两个小故事是颇有趣味的。
其一,高家高占英被处决后,闹了个人财两空,家道一天不如一天。《杨三姐告状》一戏的广泛传唱,使其受到公众舆论与社会良心的谴责。高家对此十分惊恐,带上千元大洋找到成兆才,求他不要再演这出戏,成兆才断然回绝了高家的大洋钱。
其二,是《杨》剧进天津演出后,杨厅长听说他办的一个案子上了戏台,戏中还对他大加赞扬,就想亲眼看看。有一天,杨梆子带上护卫来剧场看戏。戏中直隶高等检察厅厅长出场了。杨梆子看着那长袍马褂的斯文厅长,又听那人开口念道:“本厅长华柱国:”就立刻站起来说:“这写的是姓华的,哪儿是我呀!”说完带上卫兵离开了剧场。
杨三姐告状以后
就在当年杨三娥准备赴津告状的时候,她的婆家怕没过门的媳妇抛头露面,招人议论,坚持要尽快完婚。杨三娥亲到婆家哭诉二姐的冤情。婆家受了感动,才答应她上津告状,并嘱咐回来后尽快过门。
杨三娥嫁到了姜家。谁知过了三年,丈夫夭亡。几年以后,杨又嫁到薛家。杨在薛家生了三男二女,丈夫不幸又去世。几十年的孤苦日子,杨三娥硬是顶过来了。
对于《杨三姐告状》一戏,杨三姐是从不去看的。有一次她儿子套车带她去邻村看戏:她一打听是演《杨》剧,立刻让儿子转过车回去了。
1956年5月,评剧演员新凤霞偕同记者,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滦县双柳树村,拜访当年的杨三姐。由于当时薛家的成分问题,再加上多年来的种种流言,她是从不会见采访客人的。那次虽经县、队干部多方工作,会见也是不完满的。1980年9月,年已八旬的杨三姐来到北京。她随评剧院的同志来到广和剧场,观看《杨三姐告状》。这是六十年来老人第一次看这出写自己的著名评剧。波澜起伏的情节,悲愤激昂的唱段,把当年的情景又再现在当年的杨三姐面前。老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老人拉着演员的手说:“演得太好了,如同当年的事又回到我的眼前,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
Number:77
Title:茅台酒的风波
作者:顾城
出处《读者》:总第12期
Provenance:《上海文学》
Date:1982。4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表现中越自卫反击战生活的小说《西线轶事》震动了中国文坛。小说中人物的一句话,又震动了贵州赤水河畔的茅台酒厂。
原来,《西线轶事》中的一个人物一号首长在无意中说了一句话:“来,一人喝一口,这是‘气死茅台习水大曲’。”因此茅台酒厂受到了上级领导的指责。
酒厂所有领导的目光都集中在发表这篇小说的《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第10页第18行一号首长说的那句话上。
经过一番研究和讨论,酒厂领导果断决定:派一个最有业务能力和原则性的生产科长北上,星夜直奔北京,找《人民文学》评理,要求“平反昭雪”。
科长风尘仆仆地走进《人民文学》编辑部,向一位负责小说稿件的女同志转达了茅台酒厂的抗议和要求。女同志听后啼笑皆非了。怎么说呢?这是一句玩笑话?文学作品不是报道,更不是批评表扬专栏;《人民文学》也不是《市场报》,不登商业广告。可是不管怎么说,也是白费。生产科长坚决要完成厂领导交给的任务,茅台不能白白被气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了赤水河畔的“江东父老”,他拿出了最强的业务能力,每天一上班,他就来到编辑部,展开了无限期的静坐运动。
负责小说的女同志终于被感动了:让这位生产科长去找《西线轶事》的作者本人徐怀中同志,商量一个解决办法吧。
在一套明亮的单元房里,徐怀中同志耐心地听了生产科长的意见,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是呀,奉命去打反击战的一号首长,干吗非跟茅台酒过不去呢?你说一句“气死茅台习水大曲”不要紧,人家习水酒厂就多卖了12吨酒。要是茅台酒多卖出12吨,产值和外汇收入就将增加……不!问题不在钱上,在于真理。经过什么委员会判定,习水大曲能气死茅台呢?
徐怀中笑了。他对科长说:“我可以改,因为你跑了这么多路。刊物上已经发表的没办法了。现在上海文艺出版社要出《西线轶事》的单行本,我可以在书中删去所有不利于茅台酒的话。实在不行,一号首长也可以戒掉习水大曲嘛!”
作家果真修改了书稿,使小说中的一号首长提高了觉悟,绕开了茅台、习水和一切含有酒精的饮料。一场风波看来将要平息了。可谁知道,一封装着抗议的信又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了作家的桌上。
信还是那位生产科长写的。大意是:我们达成了很好的协议,我也向上级领导汇报了,领导很满意。可是,你竟说话不算数,言而无信。在《广西文学》登载的《西线轶事》中,继续发表“气死茅台”的言论!
徐怀中同志的笑容有点苦了。唉!热心转载的同志们哪!
徐怀中同志毕竟到过许多国家,这个小小的问题并没有难倒他。他又风趣地笑笑,拿起笔来,在另一篇小说《没有翅膀的天使》上,巧妙地加上了下面这段话:
“茅台酒名甲天下,誉满五洲,是中国的一大骄傲。其酿造技术独特,可谓璞玉精雕,质地醇厚丰满,香味浓郁悠长,这自是不待说的。就说装潢也非同一般,墩墩实实的陶土瓶,没有细长的脖儿,瓶嘴小小的,显得那么粗拙古朴,自成一格。和全世界各种名酒摆在一处,一眼就能认出我们的茅台来……”
这篇小说就发表在1981年2月号《文汇月刊》上。茅台酒厂的领导同志和他们的上级也许看到了,因为他们没再写抗议信,也没再派遣具有原则性和业务能力的同志来。也许没有看到要不,怎么到现在也没收到感谢信呢?
Number:78
Title:津贴囚犯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期
Provenance:《地平线》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912年,摩纳哥有一名囚犯被判死刑,根据惯例,行刑的刽子手都是从法国请来的。然而当刽子手抵达摩纳哥时,却为这“不愉快”的工作,开口要求1万法郎的报酬。
摩纳哥亲王认为索价太高,他们这个小国负担不起。法国刽子手拒绝削价,便回去了。然而更便宜一点的刽子手又找不到,所以行刑只好不定期地拖延下去。
这死囚是个穷苦人,没有家也没有亲戚,他在监牢里生活,自然舒适多了。但是他的开销却成为这小国家的负担,他是监牢里的唯一囚犯,也是全国唯一的囚犯。日子这样地过下去,看管囚犯以及囚犯本身的生活费,却越积越高了。
终于,不得不想个办法了。如果囚犯肯安分守己,不做逃亡的企图,他可以往在牢狱里,不要人监视,并且每个月给他一笔小“津贴”,直到他死去。囚犯欣然同意。结果,这笔“津贴”一共付了30年。
Number:79
Title:名人轶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期
Provenance:《地平线》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死而复活
1644年,开往西印度群岛的一艘法国轮船上,正准备举行海葬丧礼。
那时候,航行中举行海葬是常有的事,只是这一次连最心硬的水手也都觉得十分悲伤,因为死者是一个可爱、聪明的小女孩,名叫法兰康丝。她和父母正打算到法属马丁尼克岛寻求新生活。不料她在途中却突然因病致死。
遗体用帆布包裹着,停放在甲板上,牧师正在一旁为死者诵念祷辞。忽然帆布袋里传来一阵微弱的猫叫声,袋子还颤动了几下。大家立刻解开裹布,结果跳出来一只小猫。
悲哀的母亲解释说,小猫是她女儿的宠物。跟她在一起已经好久了。
船长听了说,她的孩子一定还活着,因为水手们都相信动物绝不与死去的人在一起。
那孩子果然未死。长大之后却制造了历史。她就是著名的曼坦侬夫人,于1684年嫁给路易十四,和他一同统治法国直到逝世。
“不可能的”成就
1917年10月,美国堪萨斯州罗拉镇的一家小农舍里,炉灶突然爆炸,一个8岁男童惨遭严重灼伤。医生告诉孩子的父母,因为这孩子双腿受害过甚,将来恐怕无法再行走了。
然而,这男孩却不这么想;他暗地下决心一定要再站起来。
男孩在床褥间躺了好几个月之后,终于可以下床了,可是他却连站立都无力。足足两年多之久,他才仅能伸直右腿而已,不过后来他终于能够拐着跛行。又过了数月,虽然时有剧烈阵痛,但他确能走路了。这时候他决定开始练跑,让腿上松弛的肌肉得以再健康起来。每天他都在农场上追逐牛马。数年之后,他的腿果然像以前一样的强壮。
进入大学念书时,他经常参加田径赛,成了一名长跑选手,全心全力贯注于1英里赛跑。
在此之后就是他一生的运动史了。被医生判断此生无法再行走的这个男孩,不是别人,正是格连·康宁罕,美国前所未有的最伟大长跑选手之一,以及五项世界田径赛纪录的保持人。
“国际法之父”越狱
1618年,在荷兰的监狱里,一个被当做政治犯的囚徒“病”卧在墙角里,用被子紧紧裹住身体,只露出一点睡帽。他的旁边有一大箩筐借来的书。来探狱的妻子唤来狱卒。狱卒掀开被子一角,看了看说:“医生不在,挨到明天再说吧!”
傍晚时分,狱卒又来了,嚷道:“喏,你们的朋友在狱外等着,把该还的书送出去!这是最后一次方便,上司来了命令,今后犯人不准再看书!”当狱卒和犯人的妻子抬起箩筐时,突然又把箩筐放下了,疑惑地说:“这么重,里头藏着政治犯?”犯人的妻子冷冷地说:“亏你还长着两只眼!看清了,政治犯正生病躺着呢!”狱卒看看堆满箩筐的书,又看看墙角隆起的被窝和露出半截的睡帽,终于和犯人的妻子抬起那箩筐书,走出监狱的大门。门岗对犯人满筐满筐地借书早已司空见惯,何况又是狱卒帮着抬,便一声未吭地放行了。等在门外的犯人的朋友,很快就把书抬走了。不多久,经过乔装打扮的犯人就默默地站立在一艘驶向多佛海峡的商船甲板上。
4年后,这个逃犯在巴黎的陋巷中写成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国际法巨著,为全世界始创了国际法的雏型。这个犯人就是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荷兰著名法学家雨果·格劳塞斯。
(摘自《地平线》)
携带的图书馆
布鲁诺·弗斯特是一个研究记忆力的专家。他的脑子里记着六种语言、成千上万个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上千首诗、几十本剧本,还有好几部小说。他常喜欢告诉人家:对一个受过教育,又有良好记忆的人来说,碰上乘坐火车或者过一个枯燥的周末,不愁没东西消遣。弗斯特常常搭火车乘汽车去演讲。当他在长长的旅途中没有好书可以消磨时光时,会在脑海里想出一本好书来。他斜倚在座位上,闭上双目,在他那大型而又可携带的“图书馆”里,欣赏作家们(歌德、海恩、托马斯·曼恩等等)的作品。
Number:80
Title:信的趣闻
作者:黄柏永
出处《读者》:总第12期
Provenance:《浙江青年》
Date:1982。2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信,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消息的工具。可是,你知道信的有趣经历吗?
古时候,在纸发明前,常见的“书信”是木牍,又称“尺牍”。后来尺牍也就成了书信的通称。古人还把写在绸子上,然后夹在一物中间寄出,叫做“尺素”的来指书信。“鲤鱼”也可代指书信。典出于汉《乐府》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鸿雁传书,则典出《汉书。苏武传》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