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2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中大多数人从未见过面,当人们渐次相知相识后,他们便会互通信息,彼此照应。
“我把‘三十而立’中的所有朋友视为一家人,”一位每天晚上都在此露面的芝加哥女士说,“我单身一人,每当形单影只时就会到这里寻觅知友,当我找到我所了解且也在某种程度上熟识我的朋友时,那种欣喜之情难以言表的。有几个人我几乎每天都要遇到,而每次遇到我都感到亲切温暖,虽然我甚至不知道他们是男是女,是漂亮是丑。”
赛博世界的另一隅是“老年人之角”(The Seniors)。无论你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人倾诉衷肠。如果你刚刚离开或失去亲人,难以独自承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巨大压力,你尽可敲击“哀伤与支持”专栏,有许多人在那里等着为你分担痛苦并给予同情与建议,想方设法地为你灌注精神活力。
分忧解愁似乎并不是老年人之角得以存在的全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甚至有许多中年人,开始每天在这里交流信息,开展学术讨论,争论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重大社会问题,好像这里是个沙龙一样。
这个沙龙是巨大而无形的,提供给你的帮助也远不止这些。一旦遇有紧急情况它甚至还能挽救你的生命。 常光顾这里的人每天早上均可听到来自波士顿68岁的女士艾伦·韦伯的问候,64岁的肯塔基人哈里曼先生形容她的问候就像“坐到一起喝咖啡一样舒适”。然而,一天早晨他突然发现艾伦键入了“我需要谈话”(I need to talk),于是便和其他人一样停下来看她要说什么。好一会儿,屏幕上极吃力地出现了一行大写的“I’M IN TROUBLE”(我遇到麻烦了)。在赛博世界里,当你用大写字母时,就像尖声发出呼救一样。所有看到这句话的人都开始紧张起来,大家互相询问谁拥有艾伦的地址,并最终从哈里曼处查了出来。有人便紧急呼叫911,警察在20分钟内赶到她家时,发现艾伦误服了太多的药物而进入危险状态,若不及时救治,生命将会不保。
这些仅仅是赛博世界数千个社区里两个小小的角落。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几乎你在外部世界所要做的任何事情可以在赛博世界里得到实现。在你和外部世界的交流过程中,赛博世界最能显现其特色的有三种方式:一、当你知道对方的电脑地址时,直送私人信件,此时,写信就和打电话一样容易;二、在公告栏里输入信息,使进入赛博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并作出反应;三、在“闲暇”时聊天,此时,你和进入该系统的侃友们便处在同一个赛博空间(room)里,好像平素和朋友同处一室谈天说地一样,你把你要表达的信息键入,而后在屏幕上等候任何一位侃友的对语。
电子邮件方便而快捷,有时你甚至可能在一小时内就收到回信。公告栏更使你省去了复制信件的麻烦,使你同时可写成百上千封信件并同时发送。吉姆·莫里森向赛博世界里的750个学院写信查询一个资料,不出一天便收到了十几封回信,一周后竟收到了近百封。在白宫,电子信箱每周收到的信件竟平均多达七千封,白宫的复信也非常及时。
最最有趣的莫过于在赛博世界里进行沙龙式交流。你静静地坐着,富有思想地和一群“哑巴”自由交心,没有衣着打扮,没有头发相貌,没有年纪性别,没有体态语言,没有大吵小叫,没有悄声耳语。你永远也无法查清与你谈话人的真实身份,因而也就无法以貌取人,以穷富论人,也完全没有必要隐瞒自己的观点,更不必去道貌岸然。你会发现你所听到的是真正的心声,你所要发泄的是真实的自己。
情感照样可以传递,爱恨喜怒哀乐都有办法表述,例如当你键入{{{}}}时,对方就知道表示的是拥抱。曼彻斯特工学院的达尔·格拉迪教授就是在赛博世界里和他现在的妻子建立感情的。他们都离过婚,并各有一个孩子,由于相距遥远相聚困难,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电脑,长期进行电子网络对话。“我们在赛博里互敬互爱,相互交流,共同寻求建立家庭的可行性。”教授说。他们在婚后5年里依然保持着电脑对话的习惯,因为他们发现在赛博世界里更能坦露自己。
当然,赛博世界并不是完美无瑕的。近年来,利用电脑犯罪的案犯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更有许多提供虚假情报者,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人在同一块公告栏里同时输入不值一文的信息,造成信息堵塞,好像高速公路上出现瓶颈事件一样。然而这些副作用随着赛博世界的日渐完善和博大而日渐相形见绌。
21世纪的世界是赛博的世界,这已经不是预言,而是就要到来的现实。那时,美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将会有一个怎样的变更呢?人们是不难预料到的。
Number : 9256
Title :他们去寻求梦境——“挑战者”号失事十年祭
作者 :沈英甲
出处《读者》 : 总第 178期
Provenance :科技日报
Date :1996。1。28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12秒……
一夜凛冽的海风吹散了卡纳维拉尔角上空的浮云。耸立在发射台上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深邃的蓝天映衬下,像一个翘首望天、积蓄着无穷力量的巨人。倒数计时已经开始,应邀从美国各地赶来参观的观众将要看到的是“挑战者”号第10次发射升空的壮举。
这次飞行是“挑战者”号的第10次,也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这次飞行不过是今后第200次或250次……飞行中的一次。
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8分,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传向四面八方,“挑战者”号在一把巨大的火炬托举下徐徐升空。此前20分钟在加利福尼亚坐在闭路电视前观看发射实况转播的罗克韦尔国际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另有发现——他看到发射架和航天飞机下部挂着酒杯粗的冰柱。他不加思索立刻打电话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要求“挑战者”号推迟发射。但是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史密斯经过权衡后决定继续倒数计时。也有过这种情况:在航天飞机还有几秒钟就要升空时,计算机突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故障,于是自动停止倒数计时。不过“挑战者”号这次很幸运,计算机收集到的来自航天飞机上2000多个传感器的数据都显示“一切正常”。起飞前2分20秒,肯尼迪航天中心电视实况转播解说员哈里斯向观众宣布一切尽如人意,航天飞机可以如期升空。
“挑战者”号继续上升。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飞行控制人员与航天飞行的乘员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人们欢呼如故,个别疲倦的观众索性席地而坐,抬头仰看。
1分12秒,航天飞机右侧突然冒出一团耀眼的巨大火球,这蔚为壮观的景象立即引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有人为自己能看到这一罕见场面庆幸不已。但是也许2秒钟还不到,整架航天飞机便化作一团骇人的火焰扩张开来,两台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像两柄利剑兀自朝蓝天刺去,尾部拖着两缕青烟。随后无数燃烧着的碎片钻出浓烟,慢慢地向着距离卡纳维拉尔角几公里的海面散落。
当隆隆的爆炸声从天穹传来时,人们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几秒钟后,看台上已哀声四起。宇航员、女教师麦考利夫的父亲科里根扶着老伴格雷斯老泪纵横,而格雷斯早已泣不成声。爆炸发生40秒钟之后,内斯比特悲痛地宣告:航天中心主任证实,航天飞机已经炸毁。
在这样的地狱之火中煎熬,能够生还的希望等于零。遇难的7名宇航员中有2名女宇航员,她们是37岁的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和36岁的朱迪思·雷斯尼克。其他5名是46岁的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40岁的驾驶员迈克·史密斯、35岁的罗纳德·麦克奈尔、39岁的埃利森·鬼冢、41岁的格里戈里·贾维斯。在这7名宇航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民间的中学教师麦考利夫。1985年她从11000名应征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准参加“挑战者”号这次飞行,并接受了120个小时的训练。她将从太空向美国许多城市的250万中学生讲授“太空课”。她的确几乎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
在看台上还有麦考利夫的丈夫和9岁的儿子及6岁的女儿,他们也都泪眼模糊,难以自持。
曾和麦考利夫竞争宇航员的1万多名中学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也从电视中看到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市斯托莱中学校长斯伯塔说:“这个事件使人感到喉咙里好像堵了一块东西。我们要记住这个悲剧,接受教训再继续前进。”
后继者纷至沓来
麦考利夫等人遇难仅半个月,在爱达荷州担任中学二年级教师的巴巴拉·摩根说,她愿意接受美国航天局的建议,做下一个乘航天飞机飞行的平民。她曾作为后备人选与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一起接受了宇航训练。她在一项书面声明中宣布:我们有机会给整个一代人讲一节很重要的课。她相信几百万中学生都会继续支持航天飞机计划。她说,应当让这些学生明白,挑战的意思就是迎着困难、克服困难。美国航天局代理局长威廉·格雷厄姆表示支持摩根夫人,虽然他也不知道航天飞机什么时候能够恢复飞行,但他将考虑给予摩根夫人接替麦考利夫的机会。他仍然坚信,一位教师将是下一个搭乘航天飞机的平民。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航天中心飞行控制室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明白,全速上升。”此时离爆炸只剩一秒钟了。这句值得人们永远追忆的话是“挑战者”号的驾驶员、美国海军中校、出类拔萃的飞行员、试飞员迈克·约翰·史密斯说的。也许正是由于史密斯留下了最后一句充满信心和进取精神的话语,他的离去便越发牵动了凡是在他生前与他有过交往的人的情思。他的弟弟托尼·史密斯说,我们不能半途而废,我要呼吁大家继续支持航天飞机计划,不要让迈克他们白白死去。
史密斯自己是决不后悔的。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消息像冲击波一样传遍了美国各地及全世界……
在华盛顿的国会山,国会工作人员、参议员和众议员们聚集在电视机旁,默默地观看着这幕悲剧的发展。
政治家的冲动是克制和有限度的,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挑战者”号的惨剧是航天史上迄今最大的惨祸,但不是第一次事故,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正当“挑战者”号的碎片纷纷扬扬向大西洋坠落时,美国总统里根正同他的高级助手一起开会。副总统布什和国家安全顾问波因德克斯特冲进了会议室,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众人。
里根在他的椭圆形办公室发表了谈话,他神情忧郁,语调沉重地说:“我原计划今晚对你们发表讲话,就国情咨文做一报告,但是,今天早上发生的事件使我改变了计划。今天是哀悼和纪念之日。”他接着说,“南希和我对‘挑战者’号发生的悲剧深感哀痛。我一直十分信任和尊重我们的太空计划,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决不会降低它的声誉。我们还要继续对太空进行探索。”他宣布说:“今后还要进行更多的航天飞行,要有更多的宇航员。是的,太空里要有更多的志愿者,更多的平民,更多的教师。”
在回答记者们关于航天飞机计划的前途问题时,斯皮克斯引用里根的话说:“这些人都献身于对太空的探索。我们纪念这些勇敢的人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继续执行这个计划。”
1月28日当天,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或致电里根总统,对“挑战者”号不幸失事表示同情和哀悼。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向里根总统发出了言语切切的唁电:全世界都将为在开拓人类知识边疆中的这一悲剧性的牺牲而万分悲痛。联合国安理会获悉这一消息时正在开会,会议理所当然地中止了。本届联大安理会主席李鹿野代表安理会发表讲话,“对美国航天努力中出现的这一机毁人亡事件感到十分悲痛。”
1月28日临近正午前后,华盛顿和美国各州下半旗致哀,街头比平时安静了许多,人们匆匆赶路一言不发。入夜,从来灯火辉煌的纽约帝国大厦熄了灯火,以示哀悼。这个“全美国的灾难”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美国原定1986年将有15次航天飞机的发射,是“太空时代开始后的最重要一年”,现在全部化为泡影。建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花去了美国纳税者12亿美元,轰然一声巨响使这笔巨资化为乌有。美国三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在1月28日当天用了5个多小时连续不断报道“挑战者”号爆炸事件,损失的广告费总额估计达900万美元。
征服太空路漫漫
“挑战者”号的事故对美国的太空计划的影响难以估量。许多卫星和航天器的发射计划以及准备在太空中进行的研究项目将大大推迟,有的不得不取消。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3次重要的航天飞行:一次是原定3月15日由“挑战者”号为欧洲航天局发射的“尤利西斯”航天器,进行绕太阳的南北极飞行。另外两次是定于3月20日和10月由“亚特兰蒂斯”号分别发射的“伽利略”航天器和太空望远镜。“伽利略”航天器计划飞往木星探测,价值12亿美元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则准备被送入地球轨道,观测宇宙的“边缘”。由于航天器的发射需要等待行星之间的合适相对位置,错过了时机,只能重新等待机会。现在看来这种局面已不可避免。
“挑战者”号的爆炸如同打了美国航天工业一记闷棍,可能使那些同航天飞机飞行计划有关的公司和依靠航天飞机部署卫星的公司遇到财政困难。当年预期要发射的6颗商业通迅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