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3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旧书封皮一样,为了成为虫食而躺在那里。可是,他的遗业是不会消失的。正如他所相信的那样,一定会由于作者的校订、改正,再次以新的形式,更加美丽的姿态出现。”富兰克林的自传是所有自传中最受欢迎的自传之一,仅在英国和美国就重印了数百版,现在仍被阅读。
Number:1651
Title:骗术
作者:利奥·罗斯顿
出处《读者》:总第6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佟江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事实如此:流氓恶棍诡计多端,对常人来说,他们的超人绝技远比正人君子的事迹、轶事之类更有吸引力。如果问我为什么偏爱他们的杰作,那还得追溯到童年。
那年,我13岁,一天,我和父亲在芝加哥一条热闹的大街上漫步。经过一家服装店,门口站着一个笑容可掬的圆脸男子。他一见我们,立刻向我父亲伸出手来,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嚷嚷道:“先生您请进,欢迎您光临本店!我们有一种漂亮服装,配您的身材再好也不过了!今天大减价,您可别错过良机啊!”
我父亲说:“不,谢谢。”我们继续散步。我回头扫了一眼,那位能说会道的推销员又缠上了另一个人。他抓着那人的胳膊,边向他介绍一种蓝色带条纹的套装如何如何,边拉着他进了店铺。
“这对德鲁比克兄弟呀,”父亲轻轻笑道:“他们靠装耳朵聋,赚的钱已经供三个孩子上了大学。”
奇怪,装聋也能发财?接着,父亲为我解开了疑团
原来,两兄弟中的一个把顾客哄骗进店里,劝说顾客试试新装是易如反掌的,这样前前后后摆弄一阵,顾客最后总要问道:“这衣服价钱多少?”
这位德鲁比克先生把手放在耳朵上:“你说什么?”
“这服装多少钱?”顾客高声又问了一遍。
“噢,价格嘛,我问问老板。对不起,我的耳朵不好。”
他转过身去,向坐在一张有活动顶板的写字台后面的兄弟大声叫道:“德鲁…比克…先生,这套全毛服装定价多少?”
“老板”站了起来,看了顾客一眼,答话道:
“那套吗?七十二美元!”
“多少?”
“七…十…二美元。”“老板”喊道。
他回过身来,微笑着对顾客说:“先生,四十二美元。”顾客自认为走运,赶紧掏钱买下,溜之大吉。
仔细回味一下,这场骗局的妙处在于,“聋子”德鲁比克兄弟的欺诈与那顾客急不可耐的上钩配合默契,相映成趣。
从此之后,每当我听说新的什么诈骗行为时,总要回想起德鲁比克兄弟俩。
某剧团在纽约百老汇上演一个新戏,首场演出是12月30日。这出戏实在糟糕,12月31日报上的戏剧评论就对此剧大加抨击。这下可怎么招徕观众呢?剧团老板灵机一动,第二年1月2日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演出广告:
本剧连续两年公演于百老汇盛况不衰
有一位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美丽姑娘,到纽约后,无法谋生,想在曼哈顿跳海自杀。一个过路的水手拦住了她:“你怎么想到干这种可怕的事?”
她用蹩脚的英语呜咽着说:“我好几个月在纽约。没有工作没有钱。我想回家。我妈妈、爸爸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水手听后,想了一会儿,对她说:“听着,姑娘。我那艘船今晚启航开往威尔明顿,然后去迈阿密、巴拿马,6个星期后我们就能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了。我可以把你藏在船上的救生艇里。”
这真是福从天降。当天晚上,水手把她偷偷带上了船,安置在一只救生艇里,上面盖着防水帆布。几小时后,船启航了。
每天,这船从一个港口缓慢地开往另一个港口。晚上,水手给姑娘送去食物和饮料。姑娘对恩人充满感激之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天天地微妙起来。第9天夜晚,水手吻了她;第10天夜晚,他得到了更多。
真是一场救生艇上的罗曼史,但事情并没有完。
一天清晨,船长发现一只救生艇的防水帆布松了,就动手要扎紧,这下发现了瑟瑟发抖的偷渡者。
“你是什么人?”姑娘吓坏了,只得把自己的冒险经历告诉了船长。
船长皱起了眉头:“老天爷!那无赖叫什么名字?”
“他不是无赖!他仁慈,他好,他”
“你呀!”船长怒气冲冲地喊道:“这是纽约斯塔腾岛的摆渡船!”
Number:1652
Title:无限期待的分号和玩味无穷的破折号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1期
Provenance:自学
Date:1985。3
Nation:
Translator:石力
关于标点,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亨利·福勒在《当代英语用法》中提出了几条基本的建议(例如,他指出:我们只拥有四个标点符号(逗号,分号,冒号和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严格说来,不算标点;它们是用来表示语气的(当然还有括号(这肯定也是一种标点符号,它使得这里的一切都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必须把左边的括号统统加起来才能保证右边一半数目的正确性(但是当我们需要更准确地表达意思时,遗漏了括号,那么语言的基本韵味也就丧失殆尽了,因为模棱两可正是语言的绝妙之处))))))。
逗号是最有用的标点。当写作时,把它们放在适当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假如写完一段回过头来将逗号插进你感兴趣的不同位置,它们就像鱼苗似的挤满各个缝隙,还没等你明白怎么回事,整个一长句已随之蠕动起来了。使用逗号最好要小心、节省,要带有感情。用时每一个都应准确、漂亮、自然。
最近几年我逐渐喜欢起分号来了。分号告诉你接下去要说的句子含有某些需要补充的东西。遇到一个分号几乎永远比遇到一个句号要令人愉快。一看到分号,你就会有一点期待感,下面还有更多的东西要说,读下去,事情就会越来越清楚了。
冒号则不大吸引人,原因是:第一,它们把你指挥得晕头转向,至少也要牵着你的鼻子往你不愿去的地方去。第二,你发现自己会陷入带着数词的句子堆中去:第一、第二等等。言外之意,离开了数字就难以保持上下文的联系。许多作者滥用这种方式,开头就一二三地数着好像在扳手指头,然后又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不带停顿,弄得你简直摸不着头脑。
感叹号是最令人愤慨的了。看那!它们说,看我刚才说了什么!就像被迫观看别人的小孩在房子中央跳上跳下叫闹着以哗众取宠。如果句中真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要讲,也毋需一个符号来指明。即便是想给一个索然无味的句子增添点活力,结果这个感叹号也只能更突出它的平庸!
当你手头有一个真正的引语时,使用引号应当诚实而谨慎。引号不应用来表达逃避责任的思想,天下事可以说总是悬而未决的。陈词滥调不应加以引用;如果你想引用它们,就必须为它负责,而不能匿名或把责任推卸给社会。
破折号是个信手拈来的标点符号。它不拘小节而又情趣盎然。它告诉你将开辟一条新的路线──条件是你得记住它的位置,要么在结尾时再加一个破折号,以便使读者知道它返回了原路,要么就像这里一样用句号结束全句。
最危险的莫过于给诗歌标点了。这种时候就要像节约词语本身一样经济地使用句号。一个感叹号足以使全诗前功尽弃。在T·S·爱略特的诗中我最喜欢的是分号。你虽然听不见它们的声音,但它们却在那儿,联接着形象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有时你瞥见一个分号过来了,后面跟着几行句子,当时你的感觉好像是攀登在陡峭的山路上,穿过了树林,看见前方有一条板凳,到了那里,你可以坐一会,喘口气了。
Number:1653
Title:杂感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张岚
如果让我们自己选择自己的位置的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公共汽车的前面、礼堂的后面或者是人们注意的中心。
一天,站在长廊里等着约会时,我看着过路人以消磨时间。大厅下,很多人都停下来,看看墙,再用手轻轻地摸一下。按捺不住好奇,我也走了过去。原来墙上有个标记,上面写着:“漆已干”。
一个小伙问他的同事:“你怎么垂头丧气?”那人回答说:“哎,我妻子这一个月整天对我说不要给她买生日礼物。结果呢,我还是给忘了。”
尽管已经多次证明金钱并不能带来幸福,人们还总乐意再给它一次机会。
一天在礼品店,两个木制鹿吸引了我,一模一样,价钱却一个是34。90元,另一个是54。90元。我不想多花钱,就买了便宜的。走的时候,听到一个女店员对别人说:“这个方法从没失败过。”
Number:1654
Title:月影
作者:B.阿斯塔菲耶夫
出处《读者》:总第6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苏联
Translator:
夜航的轮船前面,月影在平滑的水面上嬉戏。它忽而泛着银色的光波,忽而闪着绿色的磷光,忽而左右扩展,忽而如游蛇蜿蜒,忽而像一只蝌蚪在跳跃,忽而像一只伶俐的蜥蜴在奔窜。
我焦急地等待:我相信,轮船马上就会追上这活泼的月影,制服它,用船头劈开它……
但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过了一小时又一小时,远方月亮在水面上的反光却一直向前奔跑,在轮船的前头奔跑,在紧张工作的机器前头轻快地奔跑。
这夜景与生活是多么相似啊你不是总觉得眼看就会捕捉住生活的真谛,理解并揭示它永恒的奥秘吗?
Number:1655
Title:人,总有那么一点
作者:白渔
出处《读者》:总第61期
Provenance:现代人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像园里的韭菜,不要割
让它绿绿地长着
像谷底的泉水,不要断
让它淡淡地淌着
像枝头的青果,不要摘
让它静静地挂着
也许,人总有那么一点
忘又不能忘,说又不能说
像怯光的蝙蝠
扇翅于黄昏的角落
留着它吧
是酸,帮你消化生活
是苦,为你鉴别欢乐
是甜,给你添力加热
无论是祸,是福
或少,或多
留着,留着
不必追究,何必说破
Number:1656
Title:黄柏
作者:谢列布罗夫斯卡娅
出处《读者》:总第6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苏联
Translator:谷羽
她相貌俊俏,男人们一见就喜欢。她是经常登台演出的歌唱演员,穿着总是那么入时,稍做打扮,就楚楚动人,这是一目了然的。
战争时期,丧事也落到了她的头上。她伤心地痛哭了一场。她的丈夫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不料,胜利前夕他却牺牲了。
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拯救了她。她多次到部队里去演出。不少人总是偷偷打量她,她觉得这是正常的。有什么关系呢?反正男人们喜悦的目光不会给她带来什么损失。吃亏的事她才不干呢。天生性格开朗就是这么回事儿。这样倒好,可以使痛苦的心情略微轻松轻松。
有一天,她应邀到一个科学研究所去演出节目,这个研究所坐落在涅瓦河的一条支流旁。演出没有安排在晚上,而是下班后的那段时间。参加音乐会的几个演员受到了盛情的接待。
唱完歌,她随着渐渐平息的掌声下了舞台,走进侧面一个房间。她刚坐在椅子上,忽然看见从迎面的小门里走进来一个男人。这个人年近半百,彬彬有礼,发式整洁,略显秃顶,身材倒很健美。他手里捧着一束郁金香。
“列吉娜·谢尔盖耶夫娜,谢谢您!请允许……”他把花束递给了女演员。
“非常感谢!”她一边说话,一边情不自禁地笑了笑,笑得那样动人,“您连我的父名都知道呀……”
“我知道您的很多情况,”他神秘地说道,“我不只一次听过您的音乐会。对您的关注使我感到愉快,虽然这种关注是微不足道的。”
他的眼睛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而使人满意,让人幸福乃是一种莫大的快乐。你看见一个人在你的目光中变得美好,而你却无须花费什么气力,这实在叫人快慰欢欣!
他帮她穿上毛皮大衣,然后请求说想送一送她。请求的口吻缺乏自信,眼睛里有一种冒冒风险的神色:“得,豁出去啦!”谁知她居然同意了。他的言谈举止没有使她产生戒心,他没有纠缠,没有冒昧地要求去做客,没有查问他孤身独处的住所。他是那样真诚坦率,毫不掩饰他的喜悦,事情的全部经过竟然会这样顺利。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把她送到家门口,本来想立刻告别,但忍不住还是问了一句:
“您看过展览了吗?”
这句问话的意思,她立刻就领悟了:“啊,没有看过。”
他真是喜出望外,当即邀请她去参观美展。
过了半年,她成了他的妻子。为什么要嫁给他呢?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是的,她没有感受到爱情的冲动。然而,他为人这样随和,她允许他轻易地走到了自己的身边。她心里没有一丁点儿反感,当然,也没有丝毫的兴奋。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耐得住孤独,能像布谷鸟儿那样咕咕咕地叫个不停呢?何况他又这么老练、温柔。他是这样一往情深地爱着她。
他并非是无可挑剔的圣人,他结过两次婚。头一个妻子离开他,自己走了;第二个死于一次失败的手术。原配妻子所生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出嫁了,住在莫斯科。他自己孤身一人生活。他是个副博士,经济上相当宽裕。
他们俩暂时住在她的只有一个居室的单元里,打算将来换一处房子,最终搬到一起。列吉娜没有孩子,继续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