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者十年精华-第7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古老的玻璃制品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这是一串项链。科学家认为,这串项链已有五千五百年历史。

  △最长的缩写名称要算是马来西亚一家信贷公司,它的缩写名称共有十九个字母。

  △世界上最昂贵的奶是鼠奶,它的售价是每公升一万西德马克,用于科学研究。

Number:3299

Title:象他们的年纪;你也可以做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英国的政治家小皮特1783年24岁时首次出任英国首相。

  奥地利18世纪的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发表第一首曲子时年仅7岁。

  英国的伟大戏剧家萧伯纳的一本戏第一次公演时年已94岁。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16岁担任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81岁参加起草美国宪法的四人小组。

  如果你有才能,那就去干吧。事业决不会嫌你太年轻或太老了。

Number:3300

Title:非洲的俾格米人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李湛军

  在非洲的伊特里雨林里,居住着许多不同种族的部落。其中,俾格米人最不寻常。他们成群地分布在整个雨林地区。男人最高不过四英尺(约一米二),体重不过八十磅(约六十斤),女人就更瘦小了。尽管这些人生得如此矮小,但他们一个个都是体格发育完全正常的人。

  第一次去寻访俾格米人的宿营地,是件颇令人惊奇的事。你启程前,必须先送一个口信,由那些热心肠的当地人或商人代为转告他们。否则的话,还未等你近及彼此可视听的距离之内,整个俾格米人部落便早已消失在密林深处。

  浩瀚的伊特里雨林几乎与世隔绝。那里森林遮日,到处都是一些生长得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或一些枯叶焦枝。除了林中几块被火烧过或被人砍伐过的地方外,人们在林中的视野超不过二十码。

  只有敏锐的目光,才能找到那些几乎难以发现的通向俾格米人宿营地的小道。这种小道阴森可怕,它宽不过一个人的脚板,弯弯曲曲地穿过一片地衣草丛。陌生人行走须非常小心,那看上去是一根弯曲的枝条极有可能是一条会致死人命的毒蛇,那看上去象是太阳光洒下的金黄色极有可能是一只张口欲扑的金钱豹。

  有时,你煞费苦心地去寻找俾格米人的部落可能会一无所获,而不在意时却可能惊奇地发现了。这些矮人居住的屋子是一个高不过三英尺的树叶隐蔽棚,它看上去非常象是这些矮人平常能轻易穿过的低矮林丛。屋子里没有任何家具摆设,所谓的“睡床”不过是用香蕉叶子铺垫在地皮上而成。他们没有煮食的锅壶,食物多是生吃或放在火上熏烤着吃。矛、弓和箭是这些侏儒的全部家产。当部落搬迁到一个新地时,除了他们手中的弓箭武器和那些还不能行走的婴儿外,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搬运。

  俾格米人部落经常到处搬迁。他们不耕种任何粮食作物。他们的宿营地总是临时性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睡过十日,男人们以打猎为业。他们靠捕食猎物和在森林里采集的一些果菜充饥度日。

  俾格米人都是能追善射的猎手,他们用弓箭猎取肉食和防护自身。他们的射箭技艺高超惊人,能飞快地连射三、四支箭,以致于常常是第一支箭还未到达目标,第三、第四支箭已脱弦而出。倘若有一支箭射偏了,急性子的俾格米人便会勃然大怒,将箭折断,扔在脚底下猛跺。他们用的箭不过是一些稍硬且直的芦苇杆,顶尖涂有毒药,尾部拴有两片树叶以使箭飞行平稳。

  甚至巨象有时也会落入这些小人设置的陷井而被他们捕获。他们还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打猎游戏。方法是:男人们拿着一张大网穿过森林,妇女和小孩拉开距离,围成一个大的半圆形在另一头叫喊着,将惊恐的野兽驱赶进男人们的网里,然后一起捕杀。

  俾格米人能象猴子一样敏捷地在树上行走跳跃。他们常常可以不接触地面而在树枝上行走好长一段距离。由于害怕鳄鱼吞食,他们不敢下水,也不敢学游泳,但是他们却是架桥的能工巧匠,能用藤蔓代替麻绳或锚链搭桥,而修造一座藤蔓桥没有高超的技艺是难以办到的。

  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小人的食欲。他们不论男女,胃口都大得很。一个俾格米人一顿能吃六十个一串的香蕉还外加大量的肉食。吃完食后,他们便躺在硬地板上摸着撑胀的肚皮,难受地整夜呻吟叫痛,可第二天起来后他们照样不减饭量。

  俾格米人喜欢将盐加进他们的食物中,可森林里找不到盐,过往商人便用盐来代替钱和这些小人做交易。

  尽管他们艰苦的生活条件是我们一般人所无法忍受得了的,但他们还是非常友善和乐意助人。俾格米人从不撒谎,不偷东西,互相之间不斗殴。在他们的语言里(只有很少人能知道他们的语言)他们称自己是“小人”,称其他非洲人为“真正的人”。

  俾格米人已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兴趣。与其他一些居住在雨林里的人种不同,他们的皮肤是古铜色,头发卷曲呈棕红色。一些科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早期的非洲人种延续的子孙,因他们长期食宿森林而未能象其他非洲人那样得以完全进化。若果真如此,那么他们就是非洲人的正宗。
Number:3301

Title:岛国瑙鲁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汤世伟

  当你在波光粼粼的太平洋上空似乎是无止境地飞行,最终降落在瑙鲁时,你一定会为飞行员在这一望无垠的海洋中找到这么个小岛而向他表示祝贺。要不是因为其特殊的原因,对于整个世界来说,瑙鲁简直是无足轻重;但不要忘记:她是世界上个人平均收入最高的国家。

  她的主要财富,是岛上石化了的鸟粪,现已成为珍贵的磷酸盐。几百年的淤积,有些地方已高达20多公尺。早在本世纪初,磷酸盐在瑙鲁就已得到开采;可只有在1968年瑙鲁从澳大利亚获得独立后,才真正成为她自己的巨大财富。

  当然,瑙鲁人自己并不做很多的开采工作,他们从太平洋其他地区雇佣些工人为他们开采。这些雇工生活在所谓“洛克逊”(Thelocation)的隔离区里。

  然而,决非所有的瑙鲁人都很富有。土地是私人占有。只有那些在独立后就被开采的地区拥有房地产的家庭(大约占人口的五分之一)才得到了每英亩十五万美元以上的土地征用费。每个瑙鲁人都可向政府领取养老金,并且,住房、用电都是免费。进口货物也免税。因此,在瑙鲁人看来,工作与其说是需要,不如说是享受。

  由于预测不到将来有任何挣钱谋生的必要,所以,孩子们也不明白受教育的意义,从而拒绝上学念书。生活无聊、闷闷不乐的情绪极为盛行。少年犯罪、酗酒也成为流弊。除此之外,最首要的一点是,所有的瑙鲁人都纵情于全国性的消遣吃。

  富有的瑙鲁人,对自己的烹调并未变得更加讲究些,他们最喜欢的饭食仍是大堆的煮糯米,上边覆盖一大瓶澳大利亚咸牛肉。这样的饭食人们每天得吃上六顿,然后,再喝下一纸箱共24瓶汽水或啤酒。

  因此,瑙鲁人长得肥胖并不足以为怪。他们乘飞机旅行时,通常一人要坐两个座位。瑙鲁人中有一半人患有糖尿病,他们的估计寿命大约为50岁,不会比太平洋贫困的海岛居民更为长寿。

  瑙鲁人不用自己的钱财来美化家园。从房屋的外表难以辨别谁是百万富翁,谁仅仅是靠养老金过活的人。他们所有人的住房周围都是些生满锈的小车外壳,成堆的空啤酒罐,鲜花盛开的木槿丛,还有成群的猪和鸡。

  瑙鲁人的挥霍浪费是十分惊人的。一位瑙鲁人订购了一辆“费拉里”牌小汽车,当汽车运来时,他发现自己太胖无法坐进去驾驶,就将汽车搁在屋外不用。另有一人买了一辆小汽车,当汽油耗尽时感到气恼。他与朋友一道付之一炬,第二天又买了一辆。还有一位瑙鲁人为了在一位来访者面前炫耀自己的阔绰,把20美元的钞票当卫生纸用。

  然而,磷酸盐矿的储藏不是无穷无尽的。大约在一、二十年的时间内,矿石将会开采完毕。瑙鲁也将象荒芜的月球表面一样,只剩下光秃秃的珊瑚尖石。对于这可怕的未来,没有几个瑙鲁人有所准备。可是,以哈默·德·罗伯特为首的瑙鲁政府正在就从菲律宾购买一个岛屿而进行磋商,以便等瑙鲁完全不能适于居住时,好让瑙鲁人迁居此岛。

  瑙鲁拥有相当大的海外投资(包括在墨尔本市最大的办公大楼,当地称为“鸟粪塔”),可瑙鲁确切的经济境况只有总统一人知晓,而他认为把它公之于世对瑙鲁不利。瑙鲁投资最显而易见之处,无疑是她的航空公司瑙鲁航空公司。一个几千人的国家却有由五架喷气式民航机所组成的机队。不可能牟利的飞行所造成的损失是令人吃惊的。飞机航行数千公里,却只载有两名乘客。这些飞机也用作总统的“出租机”,使想乘飞机的旅客不得不耽搁几天。

  瑙鲁国的历史是一部独特而不幸的历史。残酷、苛刻的德国人首先把它沦为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澳大利亚又成为其统治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它,把岛上的瑙鲁人放逐到加罗林群岛中的特鲁克群岛上,使得一半瑙鲁人死于饥饿。现实就是这样矛盾:瑙鲁最大的不幸,源自其本身巨大的财富。

Number:3302

Title:狼的神话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史斗

  狼,狡诈而凶悍,恶名昭著,然而在世界许多民族的神话与传说里,狼却素负盛名,看来,狼被顶礼膜拜,也不是妄谈。

  上古时候,人类不能脱离周围的自然环境,在他们眼里,人和动物差不多,没有什么特殊差别。原始人相信,同样以捕食动物为生的兽类大概是另外一些种族吧,并在它们身上发现了为之崇拜的神奇力量。混沌的人类毫不怀疑地把自己的部落看做是这种或那种神奇动物种族的属员。进而把它们奉若自己的祖先加以敬仰。原始人把这种或那种动物作为自己部落的标志,这就是所谓的图腾。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里至今仍可找到图腾社会的遗迹。

  动物中被奉为图腾的,狼也是名声赫赫者之一。居住在北美西北海岸的印第安族特林基特人以及大湖东南的伊罗克人当中有“狼”姓氏族。土库曼族里十一个部落以狼作图腾。乌兹别克人认狼为祖续写家谱。白令海一带因纽特人的武器和用具上,甚至在人的面部上都涂有各种图腾。为数最多的要数狼、隼、和大乌鸦的标志。

  图腾崇拜者坚信,大祸临头时它会保佑平安,化险为夷。几十年以前还保持着氏族形式的乌兹别克人虔诚地相信,狼(祖先)会使他们遇难呈祥。为了减轻妇女分娩时的痛苦,他们把狼颌骨戴在产妇手上,或者把晒干研碎了的狼心给她灌进肚里。婴儿出生后,立即用狼皮裹起来,以保长命百岁。在小孩摇篮下面拉拉扯扯地挂着据说是可以驱邪除灾的狼牙、狼爪和狼的蹄腕骨。成年乌兹别克人的衣兜里,总是揣着一些狼的大獠牙,随身携带的口袋里也少不了狼牙和狼爪一类的护身符。他们认为,这些狼玩艺可保逢凶化吉,大难不死。护身符不许买卖,但可以互相赠送。布里亚特人习惯把麻疹病患者裹进狼皮来消灾除病。

  在欧洲一些国家的传说里,狼被尊为保护神。公元一世纪罗马学者兼作家普林尼·斯塔尔希笔下的狼头能战胜魔力。当时各个庄园的门上都挂一个狼头,以借神威。西西里岛上的居民到了十九世纪还在马厩里放一个狼爪子。马病了,就把狼爪子挨在马耳朵上除魔。

  对于死狼,有些民族也肃然起敬。古雅典人有一个规矩:谁打死了狼,谁必须把狼埋葬。亚库梯人对狼尸毫不马虎。他们模仿西伯利亚泰加原始森林居民的葬仪,把死狼裹在干草里,挂在树上,可谓尽心。

  古人相信,狼懂人言。如果对狼不尊敬,狼就会施加报复。好些民族甚至不敢直呼狼的大名,以至流传着许多挖空心思的避狼讳的说法。斯摩棱斯克农民碰见狼以后问候:“您好,棒小伙子!”爱沙尼亚人管狼叫“叔叔”、“牧人”或“长尾巴”。立陶宛人称“野外的”。科里亚克人说“袖手旁观者”。阿布哈兹猎人则说“幸福之口”。楚奇克人最怕狼的报复。眼看着狼咬死自己的鹿也不敢动狼一根毫毛。布里亚特人冬天用雪、夏天用土撒盖狼血,不然的话,后患无穷。因为狼是天狗,天狗会降祸人间。雅库特人以为狼是上古乌卢·托依翁巨神之子。科里亚克人承认狼是鹿的东家、冻土带的老爷。不但禁止杀死狼,而且反对任何形式的伤害。北印第安人的神话讲道,狼是主宰动物界的“长者”。它可以召集自己的伙伴和同类,命令它们去帮助神话里的英雄。

  原始人不懂得生孩子的道理,以为妇女同狼结婚就可怀孕。堪察加人说狼是双胞胎的父亲,因为一个男人是不会使妻子一次生两个孩子的,其中一个肯定是狼的后代。当地妇女对丈夫必须忠贞,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哪个女人生了不祥之物双胞胎,她有外遇是无疑的了。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产妇无论如何也说不清她是怎样同狼发生关系的。可是,未婚女子不在禁列。家人们用草编一只狼,让姑娘与它先行花烛之喜。老乡们认为,同一只狼睡觉是不会生双胞胎的。在为期一年的婚配中,新娘对可驱除怪胎的草制新“狼”倌必须爱护备至。假若不小心一把火将它化为乌有,后果便不堪设想。

  在罗马,母狼养活罗穆尔和列姆的故事流传百世。关于他俩的传说竟与建立罗马有关。公元前三世纪的古罗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