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四军征战实录-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具。
    眼下,国民党已步步逼进,生存便是政治。尽管毛泽东清楚地知道,在蒋介石还没有公
开投降日本的时候,向国民党发动局部战争是一种冒险,但比较被国民党军队赶过黄河,
“置我于日蒋夹击之中而消灭之”,到底是危险性较小的一种冒险。
    毛泽东善于把战争诗化,也有着“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此时,他
也许想起一、二,三次反“围剿”那种硝烟中的浪漫,也许想起克劳塞维茨“防御中应有进
攻的利剑”这句他颇为赞赏的名言,也许看到一支浩荡的大军在创造着人间的奇迹……
    11月3日,毛泽东不再徘徊,他在取得了其他中共领导人的同意后,毅然决定:一方
面以朱、彭、叶、项名义起草答复何白“皓电”,准备示以团结姿态,并指示皖南新四军军
部“答应北移”,争取延缓国民党剿共军事行动的时间;一方面采取重大军事步骤,以15
万精兵分几路深入到国民党后方河南及甘肃等地,以粉碎其剿共阴谋和封锁计划。同时,毛
泽东拟就“炸弹宣言”,并通知重庆办事处等中共在国民党区域的机关即刻开始作紧急布置。
    弓举弩张,一切引弦待发。
    然而,这毕竟是孤注一掷的重大冒险步骤。毛泽东十分清楚,这一重大决定必须取得共
产国际和苏联的理解和支持,才有备而无患,并有利于在内战形式的民族革命战争爆发后长
期作战。于是,毛泽东向共产国际最高领导人发出了请示函。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作战室。
    参谋处长岳星明来回踱着,他这种机械反复的动作已经从早晨6点持续到下午4点。尽
管如此,他的目光似乎一时也没有离开皖南地区的军事沙盘,沙盘在告诉他:
    新四军皖南部队万余人,正面抗击着芜湖、繁昌一带的日军第15师团和116师团,其
余三面受到蒋介石军队4个师4万兵力的防范和监视、右有第25军的52师和108师,左有
新7师,后有川军的144师。
    岳星明不愧为是训练有素的参谋处长,随着那长时间机械反复动作的停止,一份完整的
“防堵计划”也跃然胸中。
    傍晚,《防堵皖南新四军作战计划》端端正正地摆放在顾祝同的办公桌上。
    莫斯科。
    斯大林第五次拿起毛泽东的请示函:
    ……蒋介石计划是驱逐我们至华北,修筑重层纵深封锁线(正在大规模修筑)置我们于
日蒋夹击之中而消灭之,反共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在我们取让步态度而彼仍坚决进攻之
时,我们拟举行自卫的反攻。在日蒋夹击中,如不采取此种军事步骤,打破进攻与封锁是不
可能的,我之地位是很危险的;但此举有可能使蒋介石与我们最后大破裂,故在政治上是不
利的。因此,我们如处置不当,可遗将来无穷之祸。我们最后决心还没下,请求你们给予指
示。
    斯大林习惯性地拿起那支硕大的烟斗,一张毫无表情的脸却明显地说明,他不赞成毛泽
东的计划。
    斯大林认为,中国共产党还显得太孱弱,其在国内的地位还不巩固,蒋介石可以轻而易
举地联合日本人来反对共产党。因此,把枪口对准国民党,必然使中国共产党处于走投无路
的境地,而由此把蒋介石逼到日本那边去,不论对中国革命还是苏联的安全,都是一种严重
的危险。
    共产国际的领导人明显地表示,不赞同毛泽东的形势估计和战略方针。他们认为:蒋介
石的主要危险,还只是有被亲日派拉入圈套而由反共走向投降的可能性,并无全面剿共和投
降日本的决心。而亲日派的目的,正是要设法挑起国共战争,逼蒋介石降日,共产党切不可
中此诡计,在政治上军事上只应做防御准备。
    11月23日,季米特洛夫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回信:
    ……在没有详细弄清情况之前,中国共产党不
    要对国民党采取任何行动。举行自卫反攻,有可能使蒋介石在人民面前把你们说成是抗
日斗争团结的
    破坏者,并利用你们的行动来为自己同日本人缔结妥协性和平的企图辩解。当前的任
务,是要消除抗
    日民主统一战线中的分歧,首先需要停止中共武装力量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冲突。
    毛泽东放下季米特洛夫的来信,良久没有说话。此刻,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位爱吃辣子
的湖南农民的儿子在想什么。
    他有着自己的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他喜爱革命战
争,喜爱用革命战争去消灭反革命战争。他懂得,“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
则团结亡。”
    以15万精兵千里跃进敌后,变敌后为前线,这的确展示出一位军事战略家险中求胜的
胆识。如果是这样,历史又将如何写?毛泽东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严肃而活泼的课题。
    也许,他在下决心,总有一天毛泽东会导演出一幕敌进我进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此
刻,有谁能料想到,7年以后,当蒋介石军队重兵进攻陕北和山东的时候,刘邓大军竟中线
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军配合、两翼箝制、逐鹿中原,在也许不该反攻的时刻拉开了战
略反攻的序幕。
    史载:
    194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的名义发出“佳”电,
申明中国共产党为顾全抗战大局,相忍为国,挽救危亡,决定新四军皖南部队“遵令北
移”,但须宽限时限。15日,毛泽东在向全党发出的《关于击退蒋介石反共高潮的措施》
中,进一步指出:“对于蒋介石这次反共进攻,决定对皖南取让步政策(即北移),对华中
取自卫政策,而在全国则发动大规模反投降、反内战运动,用以争取中间势力,打击何应钦
亲日派的阴谋挑衅和蒋介石反共进军,拖延抗日与国共合作时间,争取我在全国之有利地
位。”
    蒋介石得意地笑了。他在1∶500000的中国大地图前笑了。
    他曾有过梦想,要像希特勒统一德国那样统一中国。为此,他曾亲自挂帅围剿江西一隅
的中共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围剿,他败在毛泽东的手下,第四、五次围剿,他胜了,
可惜败的却是别人,而不是毛泽东。为此,他失眠过。他深知,在中国是不能有两个领袖
的,胜者乃为王。于是,他等待着。终于等来了中国共产党的“佳”电,毛泽东让步了,毛
泽东在关键时刻还是怕破裂的。如果在此时不一鼓作气压服共产党,恐怕将来就无办法了。
    油灯下,毛泽东在奋笔疾书,在起草电报。这几天,经他起草的电报像雪片般飘向各
地,这纷飞的雪片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蒋介石的一切作法都是逼我让步,许多中
    间派被他吓倒了,纷纷要求我让步,我须善为说词以释之。我除在文章上《佳电》表示
和缓及皖南一点小小的让步外,其它是寸土也不让,有进攻者必粉碎之。
    只有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才能打破蒋介石的诡计,制止何应钦的投降,争取中间派的
向我,单是一个软或单是一个硬,都达不到目的。
    我之方针是表面缓和,实际抵抗,有软有硬,针锋相对。缓和所以争取群众,抵抗所以
保卫自己,软所以给他以面子,硬所以给他以恐怖。
    毛泽东在给蒋介石留面子。
    然而,蒋介石却不要这个面子。
    中共“佳”电之后,国民党由“皓”电所鼓起来的反共热情,到11月上旬便开始演变
为华中局部规模的具体军事行动:
    李品仙电令桂系在皖南的部队,具体部署准备击灭新四军渡江部队……
    桂军第138师莫德宏部开进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向皖东新四军张云逸部第四支队挑衅……
    鲁苏战区东北军第112师霍守义部2个团越陇海路南进至苏北淮阴地区以东苏家嘴一
带,与八路军黄克诚部对峙,企图以“武装调停磨擦”为由,打通苏鲁联系……
    韩德勤虽然兵败黄桥,但余勇犹存、拥兵数万,此刻已按捺不住,扬言要“恢复黄桥决
战前的状态”……
    苏北,有个不大的镇子,名叫曹甸。今天,它像一朵小小的浪花,融汇在祖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之中,像祖国千万个小镇一样平凡。然而在史学界,这座不起眼的小镇
却裹着一层浓浓的迷雾。
    黄桥战役脍炙人口,可是知道曹甸战役者甚寡。据说,对战役的打法,当年八路军第一
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与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兼华中总指挥部政委刘少奇有不同看法。对
这场战役的评价,至今史学界众说纷纭。1963年编写的《新四军抗日战争史》在提到曹甸
战役时,对黄克诚持批判态度,指责他“右倾保守,致使战役目的没能圆满达到”。彼时黄
克诚已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重要成员。这种新账老账一起算的作法本不足
为奇,问题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一些军战史载体仍以“不宜”等种种原因,对曹甸战役的
介绍若明若暗、欲言还休……
    苏北阜宁且东沟镇,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部驻地。
    刘少奇放下刚刚阅读几遍的“军情通报”,以敏捷的思维速度将几千文字浓缩为一句
话:霍守义师南下和莫德宏师东进,苏北形势逆转。
    刘少奇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焦急和烦躁。11月4日,他曾与黄克诚长时间地分
析了南下八路军与新四军在苏北会师后的形势。而后,他代表黄克诚向中央提出了“我们的
建议”,明确提出“迅速消灭韩德勤,统一苏北于我手中”。孰料,这意见遭到新四军苏北
指挥部正、副指挥陈毅和粟裕的强烈反对。陈、粟二人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及刘少奇、黄克
诚:“立即消灭韩德勤固然便利,恐先给蒋大举进攻的口实,于政治不利”。
    想到这些,刘少奇不禁又凭添几分烦躁。他懂得,战争不是儿戏,战机稍纵即逝,容不
得长时间地笔墨往来。昨天,他已致电中央,陈述利害:“如不迅速解决韩德勤部,巩固苏
北阵地,不集中华中主力给反共军主力以痛击,消灭一二个主力师,则华中形势愈趋危险愈
难对付。”可是,中共中央没作任何反应。
    刘少奇越发着急。
    1939年秋,他抵达华中后,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执行中央的战略决策,做好发展华中
这篇大文章。经过在豫皖苏、皖东北等地区的实地考察,他最后认定只有苏北才是有最大发
展的地区,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这方面发展。此后,他先后与项英的南进政策和彭雪枫、黄克
诚的西进主张产生过严重分歧,但最终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
    现在,他仍坚信,毛泽东会很快回电,毛泽东会支持他的。于是,他再次拟就电文,建
议“首先消灭韩德勤,巩固苏北,确保津浦路以东地区,集中全力在皖东决战后再相机向西
大发展。”
    与刘少奇彻底解决苏北问题的急躁情绪相比,延安的态度比较冷静。
    毛泽东在考虑:华中形势极其复杂,越是复杂越需要慎重。动哪一颗棋子都无疑会影响
全局,更何况,消灭韩德勤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招棋。毛泽东清楚,只要这颗棋子一动,皖
南新四军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叶挺、项英能否承受得住,毛泽东心里没底,中共中央心中没
数。
    11月11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复电陈毅、刘少奇、黄克诚等人:
    目前立即动手打韩德勤、霍守义、何国柱,在
    政治上极端不利。
    第一次攻击令须由延安下,你们不得命令不得
    动手。
    “第一次攻击令须由延安下”,说明毛泽东的忍耐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苏北的形势严
峻,这一点,毛泽东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刚刚得到情报:胡宗南重兵正虎视耽耽,准备
进攻关中的八路军,陕北的形势亦趋紧张。于是,他以中共中央名义给刘少奇、黄克诚进攻
韩军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须等胡宗南向关中动兵之后,如此才有理由向韩德勤和霍守义部
发动局部战斗。
    就在刘少奇向中共中央频频言兵的时候,皖南的项英也在同延安展开了一场“蘑菇战”。
    11月22日,毛、朱、王致电叶、项:
    皖南邻队及军部以在动手解决韩德勤之前移至
    苏南为有利。准备情况如何,几天可以开完?盼告。
    中共中央十分着急!
    同日,项英复电延安:
    我们意见极短时间内无法开动,如估计有战斗
    情况发生,反不如暂留皖南为好。
    项英安稳如山。
    11月24日,延安确认曹甸战役不可避免,对韩德勤攻击在即,急电指示叶挺、项英:
    (一)你们必须准备12月底全部开动完毕;
    (二)希夷率一部分须立即出发;
    (三)一切问题须于20天内处理完毕。
    中共中央万分焦急!!
    11月27日,项英复电延安:
    中央大计如何?究竟有何举动?
    项英在装糊涂。
    11月30日,延安致电叶、项:
    苏北动作不碍大局,只在淮安、宝应间开一个
    缺口,以便隔韩、霍,打通苏皖。顾、韩会叫几声的,你们敷衍一下就完了,……以大
局判断,蒋、顾是不会为难你们的,现在开始分批转移,12月底以前移完不算太迟。
    然而,毛泽东对蒋、顾的分析和判断却失算了。
    蒋介石、顾祝同对孤悬苏北的韩德勤部的关注,绝不稍逊于延安对孤悬皖南之新四军的
关注。
    曹甸地区战云滚滚。
    华中指挥部10个整团的兵力与韩德勤部展开激烈战斗。
    韩德勤部遭受重大打击。
    韩德勤瘫软在指挥所里。黄桥一役惊魂未散,眼下又遭如此打击,几天前那种勃勃雄心
已荡然无存。一种求生的欲望,在强烈支撑着他口述致蒋介石、何应钦的告急电文:
    “我军疲惫之余,饷弹奇缺,长久消耗,断难维持。拟令89军主力及霍守义、李明
扬、陈太运各部向盐城、海安出击,作死中求生之计。务恳钧座顾念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