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敢想敢干 作者:汪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产品品种全、质量好、沙钢钢窗料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0%,产品被原冶金部评为银奖。这是沙钢人在市场上挖掘到的第一桶金。它为沙钢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和过硬的职工队伍。更重要的是使沙钢人具有了一种意识,“要生存要发展,就要靠自己拼搏奋斗,花最少的钱,获取最大的效益。
  1989年,5年的钢窗料生产使沙钢人集攒了资本,也积聚了更强的发展愿望,“要上就上最好的。”短流程生产线是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沈文荣决定买下英国比兹顿钢厂的一套75吨超高功率电炉短流程生产线,总投资3000多万美元。一个年产30万吨的小钢厂要上国内一流的高技术装备,怀疑、规劝和嘲笑一起涌来,沈文荣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果断拍板。就这样,中国第一条短流程生产线顺利投产。这一成功使沙钢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沙钢的第三次跨越积累了资金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沙钢的成功在国内冶金界引起观念上的变革,世界最先进的短流程生产线中国人完全能掌握。
  到了1993年,沈文荣把眼睛盯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上,决定投资2。2亿美元,分别从德国、瑞士、美国引进90吨超高功率电炉和连铸连轧等世界最先进设备在沙钢集于一体。这条线上出来的产品,品种全、产量高、质量好,成为国外进口替代品。这一跨越使沙钢的工艺装备达到国内一流,具有世界90年代先进水平。沙钢的钢产量也一跃超过了100万吨,经济效益走在全国同类企业前列,沙钢的技术队伍、工装水平、管理能力、职工素质也都走到了国际前沿,这一成功增强了沙钢人做强做大的自信心,沙钢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1996年,沈文荣在前几次成功跨越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品种结构,涉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领域。韩国浦项钢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钢厂,沈文荣投资2。9亿美元与浦项钢厂合资建设采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15万吨冷轧不锈钢板、15万吨镀锌板生产线和14万吨钢板加工中心,1999年新项目建成投产,沙钢成了中国不锈钢冷轧板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1999年时,沈文荣根据国内制造业对优特钢的需要,从德国和瑞士引进两座100吨特钢电炉、LF和VD/VOD精练炉、连铸机生产线,生产各种优特钢;2002年建成投产。这一次的跨越,使沙钢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产品品种、产品质量、生产效益、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全面地走到了全国的前列,达到了真正意义的世界先进水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沈文荣这位“船长”驾驶沙钢这条“小舢板”在驶出河汊,开进长江,闯入大海的过程中,已把沙钢这条“小舢板”打造成能搏击风浪的万吨巨轮。
  对于沈文荣的成功,不时听到有人说,沈文荣运气好,国家每次大的发展机遇都被他抓住了,所以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仔细琢磨,其实不然。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它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为什么有的企业面对机遇却视而不见,有的企业也看见了机遇却抓不住,有的企业抓住了机遇却难以取得效果。辩证法告诉我们,机遇只属于勤奋执着、不怕艰苦、苦苦追求的人。没有坚定的目标,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求成功即使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的意志,是难以品尝到机遇转化为成功的甜蜜的。
  利用杠杆,白手起家
  看准时代特征;掌握大势,找准机会,见缝插针,这样做下去,自然会获得成功。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具有敏锐的目光,机遇一出现,他就立刻出手。因而,机会永远只属于醒着的人,对于那些不够清醒的人来说,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发现机会在哪里,机会永不会垂青他们。
  一个17岁随兄弟至京的“打工仔”、一个用3万元贷款开始家用电器经销的“北漂族”,一个三十几岁的“小伙子”,具有狮子一样的品质——既有足够的耐心为将来的机会做准备,又能抓住时机迅猛出击获取猎物。他就是中国亿万富豪黄光裕。
  黄光裕出生于1969年5月。小时候,黄家家境清贫,最困难时,黄光裕曾拾过破烂、捡过垃圾。也因为家境困难,他16岁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跟着20岁的哥哥从老家广东汕头北上内蒙古做生意。
  1986年,17岁的黄光裕(那时他还叫黄俊烈)跟着哥哥黄俊钦,揣着在内蒙古攒下的4000元,然后又连贷带借了3万元,在北京前门的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盘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名叫“国美”的门面。在那里,黄氏兄弟先卖服装,后来改卖进口电器。
  当时黄光裕也琢磨过做食品生意,但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做服装生意,有面料、季节性的讲究,他也不太懂。而家电相对比较定型,他觉得自己做起来还比较合适。当时家电还是有货不愁卖,就看你能不能进货。
  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正式挂出来了。尽管是有货不愁卖,但黄氏兄弟仍然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当时那个卖方市场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采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经营方式。
  其实当时所采用的经营方式也有被逼的万分。那时的商业机构大多是国有单位,有一级、二级批发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网络,实力比他强,门路比他多。“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来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当时他想出的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薄利多销。
第二章 敢于冒险 机遇抓捕财富(12)
  低价策略为小小的国美电器店带来了不少回头客。不仅是薄利多销,在货源上他也下足了功夫。“当时洗衣机、彩电等都是凭票供应的,要从非正规渠道得到这些货,就要去想办法。有时候,别人有好多好多产品,却没人来买,我就想办法从他手里把货拿过来。”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黄光裕是一个商业天才。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在这个市场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他首创的很多零售业拓展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通用模式。
  1991年,黄光裕第一个想到利用《北京晚报》中缝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当时国营商店对于广告的认识还停留在“卖不动的商品才需要广告”的层面,即使后来也有人想学习国美的广告策略,但黄光裕已经以每次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
  很少的广告投入为国美吸引来了大量顾客,电器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货一卖而光”。黄光裕乘胜追击,陆续开了多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店名不一而足,1993年前,小店面已达七八家。
  为了避免“消费者看了广告也不知到何处买产品”的情况发生,黄光裕说服那些用美金做产品形象广告的外国厂家与国美合作打广告,既让厂家广告开支得以减少,又让消费者“看得到买得到”。进而黄光裕又向厂家要求,赠予国美一些样品作展示,并开设相应的产品专柜,使顾客能看、能摸,现场就能买到。
  1992年,黄光裕在北京地区初步进行连锁经营,将他旗下所持有的几家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
  到1993年时,国美电器连锁店已经发展至五六家。而黄氏兄弟财富增长后,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如果说黄光裕是众多厂家形容的零售市场的一个“价格屠夫”的话,至此,黄光裕初步打造了“国美”这把“屠刀”。
  24岁的黄光裕和哥哥分家后,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并从此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书写他和国美的财富神话:1993年,黄光裕的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1999年国美从北京走向全国……
  “人与人之间是差不多的,差一步而已,有时是半步。”黄光裕说。而正是凭着这领先的“半步”,黄光裕信心倍增,奋力拓展。
  财富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的人。
  李嘉诚曾经这样说过:“机遇只钟爱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有准备头脑”包括很多的内容,而见识和胆略是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有见识和胆略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而缺乏见识和胆略的人即使机遇频频向他招手,他也经常视而不见,就算看见了也不会抓住。
  面对同样的机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和结局,区别在于能否抓住机遇。而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自身的积累、准备和能力。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苦练“内功”,充分积累和准备,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因而,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的人,他们总是不惧风险,抓住机遇。
  1990年至1999年是鲁冠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也是他称之为“企业集团化、经营国际化”的阶段。鲁冠球创建万向集团公司,发起由制造业向资本市场的扩张。1993年11月,万向集团所属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000559)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2000年至2001年两年间,万向集团又一口气吃下了3家上市公司。2000年6月,万向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受让华冠科技39。58%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2002年9月华冠科技发行4000万A股在上交所上市;2001年8月又成功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2001年底又收购上市公司“承德露露”26%的股权,仅次于露露集团38。9%的持股量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这样,鲁冠球就在中国证券市场悄然构筑了一个“万向系”。
  事实正是如此,1994年,经原外经贸部批准,万向集团在美国正式成立万向美国公司。1997年8月,万向集团生产的万向节正式敲开世界汽车业巨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门,成为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供应产品的第一家中国大陆企业。
  近几年,公司还以股权换市场,设备换市场,让利换市场,无形资产收购等资本经营与发展实业相结合的运作技巧,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建立起18家公司,步步融入国际市场。
  但鲁冠球的扩张愿望不仅限于此,“现在万向系在国内只有三家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万向集团还想在证券市场上寻求更大的发展,据知情人士透露,万向集团已和国内多家上市公司有过接触。另一方面,要把万向集团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鲁冠球还想将万向的触角伸向更多的国家。
  正是由于多方扩张,万向系在也遇到了许多坎坷。2000年9月,万向集团意欲收购陕西金叶(000812)22。86%的股权,投身于西部大开发,实现万向集团的西进计划。但是最终却因政府方面的原因而搁浅。
  在把进入资本市场的平台搭起来后,鲁冠球基本构筑了一个以经营汽车零配件、物流、饮料、化工、房地产为主的万向王国。紧接着,鲁冠球还要组建中国制造基金、浙江省产业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另外,高科技产业也是万向集团一直以来关注的项目,而意欲用10年时间打造一个真正的“中国硅谷”也是鲁冠球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同时,鲁冠球又说,造整车更是他人生的一个目标,等到万向有1000亿的收入,他将选择进入汽车行业。
  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随时都有可能会面临危急时刻,或破产,或产品销路不畅,或人才危机,每当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者力挽狂澜,果断采取措施,才能把危机转化成良机。危机给管理者带来的不应该是灾难,而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变危机为机遇,就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章 敢于冒险 机遇抓捕财富(13)
  勇于迈向新开端
  在机遇与风险的挑战面前,有准备的头脑从不放弃搏击。
  机遇就是一种挑战,在商场上,机遇更是一种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善于抓住商机的人能不断走向新的征途。
  荣智健以小博大吞并恒昌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恒昌企业是一家多元化大型非上市公司,旗下有7家全资子公司,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营汽车和零售业的“大昌行”,当时年营业额高达100亿港元,集团名下各类物业在1990年底就超过了30亿港元。中信泰富竟然想以小吃大,收购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当时被讽刺为“蛇吞象”。荣智健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首先是集团内部有人不同意,第二是中信泰富没有如此庞大的资金。但他决心坚持到底,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筹集中信泰富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联合其他企业进行合作。1991年9月,荣智健终于策划成功,收购了恒昌97。12%的股权,其中中信泰富占36%,其余由各合伙人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等投资,以李嘉诚所占份额最大,荣智健个人也占了一份,为6%,有12。55万多股,若以每股收购价330港元计,则他需负担4。9亿港元。派息后恒昌股值大减,中信泰富发新股,又用现金换取李嘉诚等合伙人手中全部股份,不久就完成了全面收购资产值70多亿港元的恒昌企业,而所用资金净额才40亿港元。恒昌成为香港中信的合资附属公司后,通过中信进军内地市场,主要从事汽车的贸易、维修、零件供应和食品零售。
  接下来,荣智健又把资金运作指向房地产业,一连打了几个漂亮仗。1993年3月,中信泰富与太古地产联手,以成交价28。5亿港元投得一块贵重商业地,计划建120万平方米商业中心,另有停车位达400个的停车场,于1997年落成。
  1994年2月,中信泰富又以34亿港元现金及1。5亿港元额外款项,购入香港兴业国际(行情论坛)集团的愉景湾物业发展及有关业务的50%股份。这儿除可兴建住宅区外,还有愉景港高尔夫球会、游艇会、康乐会、水陆运输等等,因为接近大屿山新机场和市区,发展前景广为看好。
  至此,香港中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