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人的世界-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里奇还建议说,美国总统应该每周从一位负责全球传播工作的特别助理那里得到一份有关美国在世界各地传播活动成败的报告,这是一个对国务院、国防部及其他参与全球传播工作的机构拥有协调权的新职位。只有把这场至关重要的挑战提高到总统关注的级别,彻底的改善才会成为现实。他认为,全球传播工作取得的进展应该以世界各地人民和上层人士对 美国价值观和立场的理解程度来评判,而不是以投入传播计划的资金多少来衡量。2    
    但仅仅靠传播工作还不能减弱各国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批评和美国软实力的弱化。有美国学者问道,既然恐怖主义在“失败的国家”最为盛行,那么何不支持这些国家实现自立呢?3而根据20世纪末外交专家和学者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美国惟一最有效的外交政策就是马歇尔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将是事关美国形象的重大考验,如果不能带给那里的人民以安全和繁荣,无论美国拥有多么“聪明”的炮弹和多么“聪明”的单边主义都将是无济于事的。    
    一个鹰派分子曾经说过,“克林顿希望世人去爱美国,但他失败了。布什则希望美国得到尊重,在必要时甚至让人畏惧。”这番盛气凌人的话对美国保守派来说很可能具有很强的政治吸引力,正如这番话所表明的那样,许多保守派人士对其它国家的立场是无动于衷的,但是,布什及其顾问们看来尚未认识到的一点是,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这种强硬态度注定是要失败的,即使从狭隘的、以我为中心的保守观点来看也是如此。4    
    里根总统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像布什一样,他也懂得如何动用武力,但是他和他的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最终求助于法律、机构和联盟而将动乱变成了胜利。里根的第二届政府修改了它对苏联的强硬政策并利用这些工具着手通过谈判来结束冷战。“现在该轮到布什政府了。除非它也效法杜鲁门和里根,否则,历史将会表明它的一切成就都是建立在移动的沙子上的,留不下什么东西。”5     
    历史充满了被错过的转机——当人和事件的独特结合使得国际事务中的完全变化看来是那样接近灿烂的时刻——也充满了被睿智和冷静优化了的危机,就像布什和他的战友站在“9·11”的门前。现在,人们要问的是,善于抓住机会的布什,能抓住伊拉克危机中所蕴含的转机吗?“聪明”的单边主义能否再向前一步,走向与国际社会的互敬与和谐?    
    


第十一章:美欧——若即若离的伙伴大欧洲:一梦三百年

    除了联合国和国内的制约力量,使得美国无法尽兴地进行单边主义演出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欧洲。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没有一种强势能永远持久,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出现两个超级大国的新的两极世界。但前提是,欧洲必须在政治上团结一致,扩大军事潜力,如此才能成为美国的一个劲敌。1    
       大欧洲:一梦三百年    
    2003年6月20日,欧盟宪法草案正式公布,这意味着欧洲统一之路正在走向一个实质性的阶段,在做了近三百年的统一梦之后,“落地”近十年的“大欧洲”开始进入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    
    尽管欧盟仅是一个未满“十岁”的“孩子”,但他在母体中的孕育却已有三百年之久,早在两三百年前,康德、卢梭、圣西门等思想家就曾先后提出过欧洲统一的理念,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思想才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欧洲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虽然法国和英国是战胜国,但这次战争使它们的大伤元气,而德国和意大利这两个战败国,也为这次战争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这些国家都急需得到美国的帮助。尽管一开始美国人也担心欧洲会形成一个“集团”,但他们认为,随着竞争力的增强,一个一体化的欧洲将会越来越赞同全球自由贸易的,1947年马歇尔计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自那之后,大量的美国官方和私人投资接踵而至,为欧洲的经济转型提供了财政上的支持。    
    在美国的帮助下,法国、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的经济很快走出了低谷,而它们的“欧洲统一之梦”则开始从理论走向现实。二战后,一场风起云涌的欧洲统一的论战应运而生,有的人认为新的欧洲国家体系应该是“超国家的”,应该取消民族国家的主权;而有的人还是认为它应该是邦联制的,应该提升原有国家的地位,加强其主权。尽管有争论,但所有欧洲人都坚持认为,他们的国家相互之间再也不能开战了,大家应该积极地进行合作,实现共同的经济繁荣,应该统一各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立场和态度。但争论并没有影响建设,50年代中后期,一个围绕欧洲共同体所组建的新的欧洲国家体系开始形成。1957年3月25日, 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的政府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同年,6国议会先后批准了《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而欧洲共同体的诞生正是各国探索摆脱强权政治的结果。    
    在经历了漫长的磨合和等待之后,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它表明欧共体将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因此,《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2002年3月欧元按计划成功取代了欧元区12个成员国的货币,同年11月18日, 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欧盟实现了大“扩军”。    
    2004年5月1日,新成员国将正式加入欧盟,届时东西欧将结束战后的分歧,在历经5次扩大(1973年、1981年、1986年、1995年和2004年)后,欧盟将历史性地拥有25个成员国,这意味着欧盟将成为拥有4。5亿人口的庞大联合体,所有这些国家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为9万多亿美元,接近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欧盟都将成为美国不可小视的一大力量。尽管欧盟扩大的前景仍然具有难以驾驭的不确定性,但其积极因素还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就贸易而言,新成员国入盟后将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的开放。欧盟扩大后,原先没有放开的如农产品、汽车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将完全放开,尽管贸易自由化在短期内会给新成员国的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从中短期来看,新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会因与欧盟的贸易自由化而增加1。5%到8%。    
    投资增加对欧盟新成员国的意义也显得十分重大。新成员国有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工资水平,加之相近的历史文化和相邻的地理位置,必将吸引来大量来自欧盟国家的投资,这些外国直接投资不仅会弥补新成员国的赤字,也有助于调整其经济结构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其次,欧盟扩大将增加数以千万计的文化上相容、富有活力、勤勉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大量的新移民将弥补欧盟劳动力市场的短缺现象,进而支持欧盟的经济发展。不仅如此,更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人口的融入,也有助于遏制欧盟在过去几年里出现的极右倾向,如果土耳其、阿尔巴尼亚这样一些国家能够加入欧盟,欧盟就会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一个超越民族和宗教的多元社会,这个宽容的欧洲将是异常强大的。    
    政治上的收益也将十分“丰厚”。如果新欧盟能够稳定自身的经济,制定出一种决策上前后一贯、政治上协调一致的机制,它也将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大力量:从地理上,欧盟将扩大到俄罗斯和前苏联的边境,如果土耳其加入,欧盟还将扩大到中东的中心地带;在联合国,欧盟将拥有25张选票,其中包括2个常任理事国(英国和法国)。而一旦俄罗斯更加靠近甚至加入欧盟,欧盟将不仅在安理会的最后决策中占据上风,而且将把“疆域”扩大到中国和日本边境,这个世界的力量对比将发生微妙的变化。    
    


第十一章:美欧——若即若离的伙伴 美欧:越行越远?

    欧盟的壮大正在成为美国的一件“心事”,而日益加深的美欧分歧也正在成为欧盟扩大后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在“大西洋变得越来越宽了”的论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时,欧洲改革中心的丹尼尔·基奥恩却“无法想象欧盟和美国这两大集团对打的局面”,在他看来,“欧盟没有试图采取不同于美国的立场,但它也明白,没有美国的同意,其实什么事也办不成。”欧盟和美国也许会发生外交争执,但一些欧洲人也还是承认,“最好是与美国合作而不是和它唱反调。”    
    不过,现实确实令欧洲人感到尴尬。自1991年以来,美国与其欧洲盟国的实力差距在日益扩大,到了2003年,这个差距已经变得非常之大,结果使得欧洲盟国在美国心目中地位急剧下降。随着反恐战争的深入和扩大,军事实力成了美国评价欧洲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大西洋两岸争议的主题则彻底缩小为欧美双方军队的技术差距问题。正如欧洲学者所说的,由于美国过分热衷于武力解决问题,并且在战略上反复强调,结果得出欧洲不堪大用的结论,这反过来又强化了美国的单边主义选择。在美国人看来,盟国部队效率低下,难以有效地与美军并肩作战。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单边主义既源于国内的一些因素,也源于华盛顿的许多人幻想破灭后的看法——其他人不准备与美国分担世界秩序的重担。1    
    更令欧洲人难以接受的是,2002年2月,沃尔福威茨宣布,“(从此以后)使命将决定联盟;联盟绝不能决定使命”,从而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大西洋两岸的军事关系和心理关系。而从大西洋两岸的外交接触的数量和质量看,都显示出急剧下降的态势: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的国务卿几乎平均每月出访一次欧洲,而鲍威尔在2001年仅到过欧洲6次,2002年只到过欧洲3次。与此同时,新保守主义者罗伯特.卡根的“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的说法却开始深入越来越多美国人之心。    
    不仅如此,大西洋两岸对军事实力的作用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观念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而且距离越来越远。在“反塔”战争胜利的鼓舞下,美国人越发强调要同强者而不是弱者对话,对自己的行动能力也越发自负起来,而欧洲人则坚持要同秩序对话,反对武力,提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美国人考虑的是开始并赢得战争,而欧洲人则热衷于讨论如何结束战争,缓解紧张局势。这使得美欧在伊拉克问题上和巴以问题上冲突不断,同盟关系受到严重挑战。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更是悲观地认为,承认美国与法国之间出现战争的时刻已经到来。在他看来,“法国不仅是惹人讨厌的盟友,不仅是疑心重的对手。法国正在变成我们的敌人”。1    
    大西洋两岸的文化裂痕也在不断加深。无论是在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使用武力的态度和前提,维护国际秩序的方式(对话还是强权)、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尊重方面,还是在具体的环境、人权(特别是对待战俘)、巴以冲突、“邪恶轴心国”、如何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美国与欧洲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而且许多分歧都有加剧的趋势。    
    来自五角大楼的“老欧洲”、“新欧洲”提法也使法德等国感到愤懑。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根据反对美国政策和支持美国政策的欧洲国家的不同态度,将欧洲划分为“老欧洲”和“新欧洲”,并把德国与利比亚和古巴相提并论,说这些国家“表示它们不会提供任何帮助”。对此,沃勒斯坦批评道,拉姆斯菲尔德关于“老欧洲”如何孤立的所有大话都证明是没有根据的。欧洲,包括东欧在内,没有一个国家的民意测验不是反对美国立场的。比起受到包围和限制的萨达姆,提出先发制人战争和单方进行此类战争的美国被认为是一个远为重大的危险。“欧洲并不反美,但它肯定反布什。”2    
    而从根本上说,苏联的解体才是美欧关系疏离的“罪魁祸首”。从美国控制其盟国的观点来看,苏联解体是一场灾难。它撤掉了美国领导地位的主要依据。现在,西欧还要害怕何人?美国试图寻找一个苏联的替代品以便给欧洲一个忠诚追随美国领导的理由。基本上,美国提出的是“北方”反对“南方”的阶级利益——美国和西欧在全球秩序、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以及对“南方”国家实行军事遏制(即继续和加紧要求核不扩散)拥有共同利益。这些的确是共同利益,但没有一项具有往日苏联军事威胁那样的紧迫性。3西欧国家甚至感到,它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式至少与华盛顿一样高明和管用,他们没有理由对美国惟命是从。    
    即便是在欧盟扩大和北约东扩的问题上,欧洲对美国也心存疑虑。布什总统自上台以来,就多次提出要加快“扩大”步伐,并要求欧盟和北约能够尽可能多地接纳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从而“统一欧洲大陆”,在他的蓝图上,甚至还有中亚和高加索国家的名字。这引起了一些欧洲人的怀疑,他们认为华盛顿如此卖力地让欧洲扩大或许别有用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