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谁教坏了孩子-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小学和幼儿园里通常的情况是:学生背着手听课,有问题举手发言。举手了只有得到老师的允许后,学生才可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否则你再怎么举手也是白搭,你就是有天大的疑问、天大的想法也没人理你。
这样的事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残忍的。因为它违背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违背了教育要顺其自然的原则;它人为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也禁锢了孩子们活跃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
因此学校这样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但是就是这样错误的做法,为什么能够一直沿用而未被淘汰呢?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反思的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做法和我们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思路是否矛盾?如果我们继续沿用这样的做法,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出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
小学的情况如此,中学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在中学,学生虽然没有背手(因为要记笔记,否则可能也要背的)但举手发言是必须的。而且在你提问题的时候,必须是与老师上课范围有关的,是老师讲过的、或者是老师所教学科的问题,如果偏离了这个范围,你可能招来老师、同学的一致冷眼,甚至觉得你不识时务、脑子有毛病。
我们现在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是学生的老实、听话,是课堂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动。我们不喜欢随便插话、随便提问的学生。哪怕课堂没有轻松,没有幽默,没有欢声笑语,没有神采飞扬,这些我都不在乎,我在乎的是安静的学习环境、满意的考试成绩。只要你在我的班里考上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我就算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我就对得起学校、家长、学生,对得起自己那一点点尽管不高还能够活命的工资、也对得起自己一点点作为老师的良心。什么孩子的天性?什么创造性思维?什么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以后再说去吧!
也许作为教师,我不应该这样批评自己和自己的同行,不应该这样批评我们的学校教育和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但是作为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中学教师,我实在不忍心我们的教育,为了应试中的好名次、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迎合社会、家长对分数、名校的追求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扼杀孩子天性,剥夺孩子创造性的做法。
不可否认,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在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我们扎实的基础教育使得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数、理、化竞赛中屡屡获奖……但是我们在培养了大批普通人才的同时,又扼杀了多少特殊人才?我们的中学生能在国际数、理、化竞赛中屡屡获奖,但是至今我们无人站上诺贝尔科学奖的领奖台上!
被我们程式化、标准化熏陶了十几年后的学生,有多少具有能够继续学习、具有创造发明的潜质。难怪有人说:“现在中国的教育不把孩子搞成残废绝不罢休”。
这样的话虽严重了,但是仔细想想,从小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还怎么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造性?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怎么能和别人竞争?这样一来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希望?
有人说:“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学生没有特长,教师没有个性,学校没有特色,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学生被无数看不见的绳索捆绑起来,渐渐的,也就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灵动和活跃。残酷的现实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去回避和辩解,一切的回避和辩解都是无能者对孩子的伤害。所以,正视我们的课堂,反思我们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部分规范化管理管出了什么?(1)
[资料]
有一天我给学生评讲试题答案,有一题的答案应该是选项A,而几乎80%的学生都说是C,我说应该是A,学生们却说:“对了标准答案是C”;我说:“是答案印刷错误,这时有60%的学生说我们开始也选的是A……”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那么迷信标准答案?
从学生的表情我知道,他们有一部分人是根本没有思考就直接对了答案的,还有一部分人确实思考了但因为掌握知识有缺陷而选错了答案,并且选错的答案又正好和书上给出的一致,还有60%的那部分人是本来选对了,看了书上给出的答案又不相信自己而改了答案!
不管上述什么情况,这样的事情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都是不怎么理想的。他首先反映出学生学习态度的不踏实,或者掌握知识的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没有主见、缺乏自主精神、过分依赖老师、过分依赖标准答案、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大缺陷就是“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路,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不光是学科练习有“标准答案”,就是日常的其他所有事情都有学校自己的规范和模式,只要你在我的学校里,你就必须按照我的标准调节自己,我不管别的学校怎么做,也不管你是怎样的人,哪怕我的标准是不恰当的、是错误的,在恰当的、正确的标准出来之前,你也必须遵照执行,根本没有和你商量的余地。
“无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校规、班规,还是要的;学科知识的标准答案也是不能没有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规矩实在太多,标准实在太多,而且有的标准又不统一,又过于教条、死板。我们的学生在如此多而且教条、死板的规矩、标准的要求管制下逐渐的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创造发明的潜质,变成了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精确但是缺乏灵活的机器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大缺陷,或者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在这样死板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到底培养出了怎样的人呢?我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上课了,全班同学和老师都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但是发现黑板还没有擦,老师问是谁的值日,全班同学你望我、我望你的看了一阵后说:“值日生还没有来”,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能够主动上去擦黑板,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老师指定某同学或者是老师自己擦黑板了。
还有,在某个假期里我要带几个高中学生参加化学夏令营,我已买好了所有人的车票并且开会交代了外出的注意事项。但是就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家的电话一直没停的响着。一会张三问:“要穿什么衣服,要不要穿校服?”一会李四问:“要不要带计算器,带什么牌子的计算器?”再一会王五问:“明天出发前要吃什么?”……一大堆不是问题的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你带的学生智力正常吗?
正常,而且他们都是重点中学的尖子学生!
这样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是令教育者十分尴尬和无奈的。为什么一个智力不错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是如此的弱智?这里面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了毛病!
也难怪学生!仔细想想,现在几乎各个学校都有几套校服,每天穿什么款式的校服都有生活委员安排、检查。如果不按要求穿,就会被扣分,不但影响班集体荣誉,而且因此影响“三好学生”的评选。考试用不用计算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科目通知学生不准用计算器,而有的科目却要求学生必须带计算器,而且指定××牌子的计算器……我们日常死板、程式化、标准化的要求和训练不把学生培养成机器人才是怪事!
由此我又想到了一个朋友讲述的他们省高考监考的事情。
第一部分规范化管理管出了什么?(2)
为了确保考务工作不出差错,上级考务部门制订了一套周密而详细的考务工作手册,其中包括监考员职责、考场纪律、监考员上岗时间等细节性操作步骤。老师通过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监考。令老师们印象深刻而且感到压力的是,所谓通过“总结多年来高考监考工作经验”制订的《监考员考场实施细则》,这一细则细到了甲、乙两个监考员在某时某刻应该做什么?试卷应该由谁来清点、下发?答题卡应该由谁来清点、下发?草稿纸应该由谁来清点、下发?在什么时间由谁在考场记录表上填写什么内容?什么时间由谁提醒学生抓紧考试时间等问题。
按细则的要求,应该由甲做的事情乙就不能代替;同样,应该由乙做的事情甲也不能插手。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材料看确实周密而详细,避免了差错的发生,就算出了差错,追究责任的时候也方便些。但是,这样的东西可操作性有多高?真正操作起来的难度又有多大?老师们都在发问,这是哪个监考老师的经验?这样的程序叫人精神紧张不说,而且很可能因为紧张而忘记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很可能因为紧张而出错!
有的老师说:“起草这个细则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老师,肯定没有真正的参加过监考”;有的老师说:“现在是数字化时代,领导为了让我们跟上时代,想着法的要把我们的人脑变为电脑”;还有许多老师说:“明年的监考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参加了!”
我们知道:高考是国考,是关系到为国家选拔人才,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为了保证高考的质量和严肃性我们强调考务工作的周密,强调考务工作的认真负责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但是把它细化、量化到了让人紧张,让人变成机器人的地步就大可不必。
试想,我们的上级领导要用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把我们的老师改造成为机器人,我们的老师再用同样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和答案,把我们的学生改造成为机器人。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学生按书上给出的答案把自己本来对的改错;在值日生还没有来的时候没有人擦黑板;在外出的时候问这问哪;在给了五毛钱去打散装酱油但是因为酱油涨价到了五毛一,为了那一分钱再跑一趟的种种现象!
如果这种弊端不及早纠正的话,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创新之举?我们的学生除了是毫无主见、循规蹈矩的“跟屁虫”之外还能成为什么人?什么个性、什么创造性思维、什么创新精神、早被我们死板的标准和过多的规矩标准掉了。
人们在反思中国教育弊端的时候,自然将眼光放到了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对比上。在对比中发现:“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
有人曾经问杨振宁先生:“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相比孰优孰劣?”杨先生说:“不能笼统地说,应该各有优劣。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
杨先生的这句话概括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
中国教育比较严谨,比较按部就班;西方的教育比较自由,比较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这也许就是问题的实质和差别的原因。
我们教育的问题是创新不够。其根源是否与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过于死板、陈旧有关!我们要大力提倡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否先从教育决策者的教育管理理念入手,先从改善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入手,形成从管理人员、到教师、到学生都重视创新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前途、我们的民族才有生机,我们的青少年才有活力,我们的国家才有竞争力。
第一部分1394÷7约等于多少
[资料]
有一次我给儿子检查作业时发现:1394÷7≈1000÷7≈143觉得不对,便劝他改成了1394÷7≈1400÷7≈200。但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老师讲:在1394中,由于最高位上的数是3,因为3小于5所以将其舍去。这样这个题的答案就成了1394÷7≈1000÷7≈142……6≈143。
遇到这样的事,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是老师错了吗?不是,书上就是这样讲的!
我想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则,才出这道题的。但是出题的人恰恰忘了一点:估算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进行估算?
我们都知道,估算就是为了简便,如果为了突出“四舍五入”法则而将1394÷7看成1000÷7来计算,既不简便,又不准确,而且还起了误导的作用,像这样的估算结果有什么价值?这样的习题又有什么价值呢?
现在好多书,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内,总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借口,将一些深奥的、不切实际的、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硬塞进我们的教材里。一道道希奇古怪的练习、一条条僵硬冗长的法则、硬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就像这道题一样!既达不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又脱离了生活实际,更糟的是,误导孩子、限制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生产和科研的不断进步,许多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像潮水一样向我们涌来。为了适应发展的时代对人和人才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富于创造性的!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调动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并且加以培养,而用像这道题来引导、约束学生的话,必然造成不良的后果!
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该改改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再过若干年,我国还是没有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为什么?在中小学时代已经把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