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谁教坏了孩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考制度的恢复,通过考试把有扎实学科基础知识的青年招进大学,保证了大学的生源质量,保证了大学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通过大学的培养,一大批有志青年成了行业精英、成了学科骨干,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才干,为国家、为民族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如果没有现在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怎样才能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怎样才能提高?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何时才能实现?
整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科技的发展,而教育、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形成不能没有高考的功劳。
E、高考为一些特殊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提供了保障,并且为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过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人群中,总有一部分人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和白痴。现在我们抛开白痴说天才。
天才是指一些天资聪慧,智力超常的人。他们尽管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不高,但是确实是值得正视,值得保护和培养的人群。而这样的人在全国来说是分散的,在不同的地区,往往因为条件不同,这些孩子得到的培养教育不够,造成天才平庸化。为了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国家就有必要把这些人集中起来进行培养。困难的是,对于天才的评判标准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为了确定他们是否超常?超常到什么程度?只有让他们参加统一的考试,通过考试来确定他们已经达到的水平,下阶段进行怎样的教育等问题才能解决。
新的高考制度,恰好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保障。
我们欣喜的看到,通过参加高考,一批又一批天资聪慧的少年大学生进入了大学的课堂。国家对特殊少年开设的少年班到目前为止已经办了二十多届,总共培养了近千名少年大学生。而这些少年班的大多数同学又都进一步考上了硕士、博士,成为真正的学科精英。这样一来,既缩短了人才的培养周期,又提高了人才的成材率。
高考制度改革后,还把在数理化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免试进入大学学习,保证了有专长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其专长能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样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对整个国家人才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所有这一切,也不能不说是高考的功劳。
第二部分高考有过错(1)
[资料一]
在一次高考教学研讨会上,一位老师在听罢某位老师的高考经验总结后说:“什么经验总结,不过是按考试说明,带着学生没日没夜的苦战罢了,说的再好,你能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真正搞出点别的名堂吗?……”全场哑然。不一会,老师们大胆发言,纷纷批评现在高考的不是,其场面之热烈,实为少见。
[资料二]
某校学生,在连续参加了多次高考失败后精神失常,其家人哀伤的说:“要知是今天这样的结果,我还不如让他当文盲……是高考害了我的孩子啊!”
世界上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高考制度也是一样。
高考有好处、有功劳。那么高考有没有坏处?有没有过错呢?
当然有!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对高考进行批评、甚至谩骂、攻击呢?高考的过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A、高考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与风向标。
由于高考对中小学教育具有评价性和指导性作用,中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通过高考而得到评价、认同。尽管这不是很全面的衡量标准,但是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各中小学自觉不自觉的就把教学的重点与高考挂上了勾。
在进行中小学教学的时候,虽然有国家的课程标准摆在那里,尽管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全面发展,但是学校和学生重视的还是高考所要求的东西、还是高考中要考试的科目。对高考中要考试的科目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重视,往往增加课时,增加教师,对高考中不考的科目则不重视,甚至出现少开或不开的情况。
另外,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老师们看中的不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考试说明的要求;不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是考试成绩的提高。尤其是高三,老师们(也包括我自己)会对着考试说明和往年的高考题而大做文章。老师们甚至对着考试说明把每一个要求所对应的知识点和知识点所对应的题目类型、解题技巧做精心的处理。对高考要考的内容,不论难易,都要进行三到五遍的加工整理。对一些高考不要求的知识点,干脆将其删去。倘若有个别学生自己学习或问到有关问题的时候,老师也是以“高考都不考,别白浪费时间”来阻止。这样一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而进行。学校的教学重点自然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圈。
这样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都是不利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这不能不说是高考的第一个过错。
B、高考在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少量的“孔已己”和精神病人。
高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前面也做了介绍,这里我想分析一下高考培养了少量的“孔已己”和精神病人的事实。
“孔已己”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的命运让人同情,那么在现代高考制度下,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
作为教师,我教过太多高五高六、甚至高七高八(反复重读)的学生。他们为了上大学,不管家庭条件允不允许他们继续重读下去,也不管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继续学习。只要还有一口饭,只要还有一口气,他们就要坚持学习,就要争取考上大学。哪里管家里有没有人种田,哪里管自己已经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
有好多学生,因为连年高考的失败,导致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本来天真活泼的人,变的老气横秋,甚至呆扳麻木。就算最终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但他们身上自信、快乐的性格已经没有了。在大学的学习中,与比自己小的多的快乐而自信的同学相比,他们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快和压力。这还是好的,为他们毕竟上了大学。糟糕的是有的人,经过三番五次的复读还考不上大学,而不得不和考试作别的时候,又不愿意接受考试失败的现实。大学又考不上,回家做工又放不下架子。干这也不行,干那也不愿,总想着自己是学生出身,不该干体力劳动的工作,结果成了“孔已己”一样的人。
这样的现象是可悲的,但不是最悲惨的,最起码他们还是一个比较健全的人。有比他们更加可悲的是:极少数学生由于受不了连年高考失败的打击,成了精神病人。
我就有这样的同学。
在我大学毕业回到母校任教的时候,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隔三差五的跑到学校找校长要求复读。学校能够满足她的愿望吗?不能,她已经精神分裂好几年了!
第二部分高考有过错(2)
奇怪的是,她还能记得我是她的同学。她每次都求我帮她给校长求情,要求在我的班上复读,并且保证明年一定能够考上大学!
看着她恳切的目光,看着她行走都背着书包,看着她依咿呀呀读书的情景,我的心就像刀割一样难受!这样的事情应该怨谁?应该有谁负责?直到今天我还不能得到答案。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是因为高考的失败发疯了。
C、高考的供求矛盾引发了一些教育腐败行为。
大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
多少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发奋苦读。但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力还不能满足人们上大学的需要。在上大学的供求关系上,“求”远大于“供”。从我参加高考时的20∶1这一数字不难看出,当时的大学是多么的难考。记得我们一个农村中学每年有四个毕业
班,但是能够考上大学的也不过三五个学生。在城市的重点中学,尽管比例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整个学生群体来说,社会提供给人们上大学的学位并不多。所以,人们把当时的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也就没有什么不理解了。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大学的招生比例出现了连年扩招的好势头。再加之一些社会办学力量的加盟,使大学的供求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一般的城市重点中学,(比如我现在的学校)大专上线率在99%左右,本科上线率在85%左右,重点上线率在50%左右。在一些普通中学,升大率也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但是,这些数字都比不过一个数字。教育部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7%”的事实。也就是说,在适龄人口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还占不到总人数的20%。
这是一个比较低的数字,它比发达国家适龄人口40%的入学率还有很大的差距。正因为大学的供求关系有如此大的差别,才引发了一些学校“滥卖文凭”的现象,才这样引发了一系列高考作弊案的发生。
2002年,广东电北高考作弊案和2004年河南濮阳高考作弊案,还有2004年“北航事件”就是对高考引发的教育腐败的最好注解。它不但打破了高考的公平性和严肃性,而且对社会风气的好转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当然,这些不光彩的行为本身不是高考的错误,我们不能把账记在高考的名下。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高考,那里来的高考腐败?
D、高考录取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对的。把它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地区来说也是符合的。但是要把它扩大到整个国家来说,就不那么符合实际了。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的高考进行的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制度。
现在国家有好几套高考试卷,上海、广东、广西、河南等省、市都不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而是自己单独命题考试。由于试题本身的不同,自然引起了录取时,参照标准的不同。就是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省、市,也因为各个省、市的具体情况不同(地区内所属高校的多少,地区经济、教育水平的高低)录取分数线不同的现象。(具体见附表1)
这种现象,表面解释是因为考生所在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指定的分数线不同,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不公的现象。同样一张试卷的一个分数,在A省可能是重点,在B省可能是本科,在C省可能是大专或者连大专线也不到。
有的省、市,因为自己经济方面的优势或地理方面的优势,(大学在自己的家门口)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尽可能照顾自己本地区的考生,哪怕成绩低了30—50分他们都会录取,而把别处的学生放在一边。这就是一种明显的教育不公,而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里的学生素质高”。
天哪,素质从那些方面体现?你不是参加的统一考试吗?如果考的不仅仅是分数,也还有分数以外的东西,那么到底是那些因素?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尺度和标准?简单的说“这里的学生素质高”很难让人信服、接受!
如果你说:“我的学生见多识广,是一种无形的素质”的话,那我说:“我的学生吃的苦多,忍耐力强,有坚强的毅力”算不算一种无形的素质?
所以,抛开分数说素质,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再怎么解释也掩盖不了录取不公的事实。
我们不是经常见到“高考移民”的事吗?A地的学生为了保证进大学、进重点,往往不惜重金托关系、走后门到B地参加考试。如果真正做到了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公平,这一现象又怎么能够发生?
当然,国家大了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事实,我们不能要求国家采取绝对统一的考试、录取制度,应该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对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进行适当的照顾,以促进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使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基本得以平衡,这样的大局对整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有好处的。
第二部分高考有过错(3)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怎么让人满意,现在的情况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是高校集中的地方,升学率也越高,录取分数相对越低,重点大学分配给的名额也越多。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校少的地区,录取分数相对越高,高校的录取率也越低。
比如在北京,学生的录取率大约是1。8∶1,而在甘肃大约是4∶1,升大学比率显然太不公平。还有,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有18%左右是北京市的学生,而北京的学生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能有10%吗?
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意见。如果国家不加大力度扶持经济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的话,经济落后地区将永远得不到发展。为什么?人才的制约,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如果这样的现状不改变的话,将会使先进的更加先进,落后的更加落后,使全国的发展真正的陷入可悲的“马太效应”(见附录2)的怪圈之中。
E、高考成了素质教育的路障。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考试成绩和分数。
然而,现在的录取工作,第一看中的就是分数。由于分数以外的素质,是一个很难量化的东西,没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所以高考也只能以分数来做统一的比较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为追求高分而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素质发展的现象。
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减负”一直喊、一直抓,素质教育一直落不到实处,其根本原因就是高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