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仗,余天云为了捉弄何畏,每天半夜里一见何畏的房间熄灯,就去敲房门,说有问题不明白,请“老师”给予解答疑问,搞得何畏烦躁不已。何畏给张国焘打了小报告,张国焘宣布给余天云以纪律处分。个性很强的余天云更是不满,与张国焘的对抗情绪越来越大,但最令张国焘不满的是据何畏报告,余天云对南下开始有微词,张国焘即找个借口下令逮捕了余天云,由保卫局看押,禁闭在红军大学。余天云吞黄金自杀,经抢救未死。

    在当时的红四方面军中,凡是由保卫局看押并沾上了“反对南下”的政治大问题,在众人的眼中必是“阶级敌人”无疑,其地位甚至不如俘虏。因此,在南下途中过懋功铁索桥时,根据张国焘旨意把余天云当作“犯人”看待的何畏,非让余天云去背大米袋。当时同行的有许多人是余军长的部下,对张国焘这种虐待行为敢怒而不敢言。余天云的自尊心向来很强,面子观念极重。他背着米袋颤颤悠悠走上了铁索桥,突然间,余天云在众目睽睽之下,扔掉米袋由铁索桥向河水中投去。

    余军长自杀了!在场的人无不一个个惊讶得目瞪口呆。这件事一时在红四方面军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但何畏和张国焘一样,也叛变投敌。抗战初期,他到西安治病时,投靠了国民党,也未得志,解放前夕投江自尽,倒是与余天云一样下场。

    我接着宣布:“任命高敬亭同志为红28军军长,余笃三同志为红28军政委;任命刘得利同志为红82师师长,詹大列同志为师政委。”

    该军只有一个红82师,3000多人。红83、84师空缺。

    高敬亭1907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董家店。因家境贫寒,像“三国演义”里的张飞,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给地主家杀猪。在革命队伍里有人给他起个“屠夫”的绰号。革命使他焕发出新生,也付出过血的代价。父亲及妻子被地主杀死。在鄂豫皖苏区里,他先后担任过县委书记、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鄂豫皖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常委、红75师政委等重要职务。

    高敬亭尽管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位资深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但对他又不无犹豫。残酷的对敌斗争和严峻的党内斗争,使这位农民出身的高级领导人的性格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烙印:办事利落,善于快刀斩乱麻;疾恶如仇,对部下严格得不近人情;但他又热爱战士,很能听取战士们的意见。战士们既怕他,却又爱戴他。高敬亭在许多方面太感情用事,有时不听上级招呼。1931年4月张国焘初次来到鄂豫皖时,就是高敬亭迎接领路的,故受张国焘毒害很深。他在军队和地方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肃反,把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缺点错误同政治混为一谈,把正常的党内批评、部队伤亡过多、甚至于丢一个枪零件、写错一句标语口号都要无限上纲,以反革命罪论处。但他威信高、能力强,在红四方面军主力、红25军相继长征后,仍能率领红28军坚持大别山红旗多年不倒,高敬亭也是大别山一面旗帜。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人数是4个支队中最多的。后被错杀。

    余笃三又名余笃山,1887年生于湖北武汉,产业工人出身,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共,成为工人领袖。大革命失败后作为中国“真正的产业工人”代表去莫斯科学习,让他出任政治委员是共产国际在中共党内推行新干部政策的表现。即以工人阶级成分来领导,改造党、苏区和红军。他虽然不大懂得军事斗争,却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随后的一系列行动都具有纯洁高尚的工人阶级本质。可惜这位工人领袖历史上最终被张国焘杀害于大巴山,时年46岁。这次派他与猛将高敬亭“搭档”,就是取长补短。

    这样,红四方面军下辖红1、4、9、25、27、28军共6个军,5万多人。此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东起淠河,西迄平汉路,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囊括26个县,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250多万,仅次于中央苏区。

    我接着宣布:“任命郭述申同志为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郑位三、舒传贤、甘元景同志为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郭述申身材高大,被称为“郭大个子”。他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的知识分子,家就在孝感县城北关,与鄂东北根据地相距不远。郭述申原以为中国农业落后,一心想报考农科学校,谋求农业救国之道,谁知也不那么如愿,随后才考入武昌师范。1927年6月,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时刻,由阵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国焘等来之前,他曾担任鄂豫皖特委第一任书记两年多,经验非常丰富。

    郑位三被毛泽东称为“小列宁”、刘少奇夸之为“鄂豫皖地区干部学习马列最好的一人”、时年仅28岁。他中等个头,体形比较魁伟。一张国字形状的四方脸,颧骨突出,棱角分明,两只深邃的眼睛光彩有神。大嘴唇上,同样也蓄着两撇浓密的八字胡,剪修得十分整齐,稍微往上翘着。也许是面目过分威严的缘故,红军指战员与其相会时,大都喊他“位老”。同辈人中也有叫他“小诸葛”的,是因他能谋善断,具有临危不惧的智慧。17岁的秘书刘华清跟随他南征北战,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中央军委副主席。

    宣布完任命后,在座各人欢声雷动,互相举杯庆祝,许世友等著名“酒缸”不用说都酩酊大醉。散会后各人返回部队,着手整编,以迎接1932年更加残酷的战斗。

    至于此次未能安置的“白雀园干部”,以及经甄别后表现较好的国民党军俘虏军官,全部进入彭杨军政学校学习深造,等部队扩大后,再走马上任。

    对红军士兵的来源,我和刘伯承、徐向前、曾中生等商量后,明确提出了“红军人员的补充,主要来自前线”的原则,说白了就是整补俘虏兵。这本是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我只是“活学活用”。这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的一大法宝。上午俘虏的敌兵,下午就能为我打仗。1948年淮海大战,华东野战军起初参战时有36万人,期间伤亡极重,仅歼灭黄百韬兵团就伤亡5万人,许多主力连队仅余10多人,被迫把司令部的警卫、文书、后勤人员都填到一线连队去,济南战役时的俘虏兵都成了老兵,当了排长、班长。抓获的俘虏,原则上一个不放,立即用于战斗。结果淮海战役结束时,华东野战军兵力反而增加到46万人,就是整补俘虏兵的结果。我又将解放军整补俘虏兵的“法宝”——“三整三查”告知了刘伯承等,大家纷纷说好,还说还是“黄埔第一杰”想得出来,我自然惭愧不已。

    黄安战役的1。5万俘虏兵,因残疾、虚弱等原因,释放了1000多人。有近1。2万人补充进了红四方面军,另有2000多名顽固军官、特务进了“惩戒营”——红27军。

    这是对红军来源的一大创新。

    按照当时的左倾路线,红军战士非工农出身不可,特别是动员大批农民参军,结果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成了红军,各县青壮所剩无几。以江西中央苏区为例,1933年,长岗乡407名青年中有320名参加了红军,只剩下了妇女和老人,瑞金县自毛泽东第一次到那儿至1934年10月,有近5万人参加了红军,1933年到1934年的一年里,有2万多人参军,仅1934年5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有2000多人参军。这些参军人员中,大多数参加了长征,该县为革命牺牲的人达1。76万多人,还不包括被国民党报复残杀的5万多人……

    为了动员青年参军(当时叫作“扩红”),苏区政府想尽了种种办法:军属在商店购物可以享受5%的折扣,有时还免征税收。红军家属的土地有人代耕。如果战士在前线牺牲了,烈属可以得到抚恤金和免费劳力。向军属发了军属证和辉匾,烈士家属门前挂着用大红纸写的光荣榜,还有一些慰问品,包括最稀罕的盐以及火柴和大米……鄂豫皖苏区的“扩红”情况也差不多。

    但长久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我学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道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红军兵力的来源如果转以俘虏兵为主,只要不断打歼灭战、打胜仗,兵源不但可弥补伤亡还有余,红军就能不断壮大。这样不需要从农民中征兵,还可将军队中的老弱病残退伍返回地方,增加地方劳力,缓解劳动力的不足。

    对俘虏的国民党军士兵固然可以补入红军,但军官就比较麻烦。诚然,红军中许多高级将领,都来自国民党军,刘伯承、旷继勋来自四川军阀的军队,徐向前来自西北军国民2军,至于来自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的就更多了。但由于当时国共严重对立,我党的一些政策又过左,伤害了一大片,故改造俘虏军官甚难。我们决定对俘虏的军官特别是高级将领,都采取“岳维峻模式”,收取赎金后释放。

    岳维峻是国民党军第34师的师长。他是西北军资深的将领,做过河南省督办,1925年曾任国民2军军长,说起来还是徐向前的老上司,徐向前曾在国民2军属下第6混成旅当过参谋。1931年3月8日,岳维峻率领34师孤军冒进到双桥镇,被徐向前指挥的鄂豫皖红4军包围全歼。红军毙敌1000多人,俘敌5000多人,缴枪6000余支,山炮4门、迫击炮10多门。这是鄂豫皖红军第一次取得全歼敌一个师(1个师部、2个旅、4个团、1个山炮连、2个迫击炮连)的重大胜利。岳维峻也被俘虏。此役战斗非常激烈,蔡申熙的右臂就是此战打残的。

    对岳维峻的处置,徐向前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记载:

    “我和曾中生、旷继勋商量,决定留他将来做西北军的统战工作。后来,岳维峻的家属托人与我党中央联系,愿拿出几万块钱赎他。我们也同意,提出要20万套军装。张国焘来鄂豫皖后,人家给我们送来10万套军装和不少银元,可张国焘变了卦,钱也要,命也要,借口岳组织反革命团体,把他给枪毙了。杀俘虏,是张国焘来鄂豫皖后才有的,破坏了红军的传统。”

    历史上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也曾指示可以释放岳维峻。不过这时岳维峻还未被杀。因为张国焘忙于白雀园“肃反”,暂时把岳维峻放下了。我当即提出释放岳维峻,以显示我军诚信。众人十分赞同,决定将岳维峻及与他在一起的旧部120多人一起释放。岳维峻及其家属十分感激,后来又送来大批财物,并宣扬红军诚信。至于编进“惩戒营”的2000多名军官,有相当部分家属获悉“岳维峻模式”后,纷纷送来财物。我们也按师、旅、团、营、连、排级分级别收取,赎金一够就放人,从而大大增加了根据地的财力。反正他们不交钱就用督战队押上战场拼命,让他们自己看着办吧。

    1932年元旦当天晚上,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齐聚七里坪,围炉夜话全年打算。

    刘伯承首先说:“新年新气象,现在无论是鄂豫皖的党政军,都达成空前的团结一致,力量不知比以前大多少倍!毫无疑问,今年将是更加艰苦卓绝斗争的一年。然而此时,无论是谁,也会不再怀疑这样一个事实:大别山的战略阵地在鄂东北、皖西、豫南红军和地方群众的坚持下是巩固的,共产党不会象过去那样丢下根据地,共产党人在这里扎稳的脚跟再也不会动摇了!因为,幼稚和苦难的时代已经和正在过去了!”

    鄂豫皖与中央红军有显著不同的特点。鄂豫皖这边,刘伯承、左权、朱瑞等都留学苏联的著名军校,徐向前、许继慎、蔡申熙、陈赓、左权,加上我这个蒋先云的冒牌货,仅黄埔一期的就有6个,四期的还有曾中生、倪志亮、姚家芳,留苏、黄埔系济济一堂。

    我对徐向前说:“总指挥,听说你有七条军事原则,说来听听吧。”

    徐向前说:“我小结了游击战争战术原则七条:(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2)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4)敌进我退,敌退我进;(5)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势;(6)对远距离敌人,先动员群众打扰敌人,再采取突击的方式;(7)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这些都很粗浅,还是听听曾中生的‘飘忽’战略吧。”

    曾中生笑着说:“我把红军的战法叫做‘飘忽战略’。所以谓之‘飘忽’,就是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来无踪去无影,神出鬼没地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种作战方法,其实也是从打游击时兴起的,整天和敌人转着圈子进行周旋,有进有退,有攻有防,也十分灵活……”

    陈赓不愧为风流才子:“是呀!‘飘忽’这个词儿,就是形容快速、迅疾的意思,作战行动,来去不定。我记得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飘忽若神’的名句……”

    我说:“我们可以总结出十大军事原则是:(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