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委员的何长工说:宁都起义部队相信日本士官生、留洋生和保定、黄埔军校的人,因此我们要搞些“假洋鬼子”去,否则压不住台。你有改造起义部队的经验,首先要把13军搞好,这一炮打响了,就会影响14军,鼓励15军。经他批准,中革军委从红军中选派了一些有改造旧军队经验和出国留过学的干部刘伯坚、宋任穷、朱良才、程子华、唐天际、赖传珠等到红五军团工作,并任命刘伯坚为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发展红五军团中原有的进步军官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批准董振堂入党。当董振堂得知被批准入党时,将3000多元私人积蓄全部交给党。军政委何长工把这件事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说:不要全交嘛,寄些给家里,留一点自己用。董振堂坚持全交,说:“革命了,个人的一切都交给党,还要钱干什么?”毛泽东还找在宁都起义中起了积极作用的军官季振同、苏静、卢寿椿谈话,详细了解情况,批准他们3人入党。卢寿椿随后担任了红五军团红15军红43师师长,苏静担任红15军红44师师长。从红五军团后来参加历次战役时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充分证明对这支部队的教育改造工作是非常成功的。宁都起义胜利和红五军团诞生,极大地增强了红军的力量。

    从顾作霖亲自插手的赣州战役作战计划来看,直接攻城的部队,仅红三军团红1、2师和红7军,看起来编制很大,实际上当时中央红军编制都是小团,所谓小团,就是团直接辖连(连数各异),中间并无营级建制,号称1个师,但实际战力只不过相当1个大团而已,而号称为军的红7军,也只有3个小团,实际上也只是1个大团。这样,轰轰烈烈的赣州战役,真正攻城的只有3个大团,而且,顾作霖还将这3个团分三个方向出击……红3师置于章江对岸,名曰总预备队,实际上是隔岸观火,打起来派不上用场。更离奇的是,顾作霖居然将中央红军战斗力最强的红4军、红3军等部派到赣南从事地方工作,实际上将红一军团的2个主力军置于无用武之地。至于对红五军团,则不予信任,不让这支中央红军装备最好的部队(包括强大的炮兵)参战(在赣州战役后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强烈建议下,红五军团才投入战斗并发挥了关键作用)。

    滕代远介绍完作战计划后,项英问道:“大家有什么意见?”

    由于当时“左倾”路线肃反的高压,在座的红军将领都没有表态。只有顾作霖面呈得意之色,看来在欣赏自己的“杰作”。

    项英转向蒋先云道:“特派员有什么建议?”

    蒋先云知道关键时刻来临了。他必须利用自己受到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信任的有利背景,克服“左倾”路线带来的危害。

    蒋先云直接说:“攻打赣州我并不反对,但这个作战计划还有待商榷。”

    顾作霖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愣在座位上。

    在项英目光的示意下,蒋先云侃侃而谈:“请问,赣州城内的敌军有多少?”

    滕代远答道:“赣州城的敌军是12师34旅,旅长马崑,下辖67、68团和1个独立连。全旅兵力3000余人。另外,赣南各县逃亡在赣州城的地主武装约有5000左右,城内敌军共约8000人。我们攻城部队红三军团和红7军共1。6万人,是敌军2倍左右。”

    蒋先云道:“据北风同志(胡底)获得的内线情报,赣州城内的敌军总数近2万人,这样我军攻城部队就处于劣势。”

    在座众人大吃一惊。不过胡底是中共中央特科著名的“龙潭三杰”之一,众人也不会怀疑情报的准确性。

    所谓胡底的“情报”自然是蒋先云杜撰的。赣州城内敌军约1。8万人,蒋先云略微夸大,以引起众人的重视。

    据彭德怀后来回忆:当时对“敌兵力估计过低,实际守城敌军比估计大一倍以上。”1965年彭德怀看了政协出版社的文史资料上登载的一篇文章,那是当时守赣州的旅长马崑写的守赣州经过的回忆录,才知道“当时马旅是8000人,地方团队经过改编整训1万人,共1。8万人。我三军团兵力才1。4万人。敌以优势兵力,据紧防御,当然不易攻克。”“敌情没有确实弄清,就贸然攻坚,这也是一次严重的错误。”

    攻打赣州对敌情的估计不足,与后来1947年东北野战军血战四平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估计四平守敌只有陈明仁指挥的71军只有1。8万人,最多不到2万人,东北野战军以3倍以上优势兵力进行围攻,必是胜券在握。而实际上,四平守军是71军2个师加13军54师共3个正规师,再加上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的地方武装。另外,战斗开始前陈明仁将城内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全部编入部队,使作战人数达到了3。5万人之多,超出了解放军估计的近一倍。赣州的情形也是如此,马崑的34旅是8000人而不是3000人,此外赣南17个县逃亡在赣州城的地主武装,加上警察队、商民自卫队等武装,共约1万人。马崑对各县逃来的地主武装进行编制整顿,组建了“民团指挥部”,由曾当过国民党军团长的龙南地主萧升犀任指挥官,下设17个大队(每县编1个大队3个中队)。这些地主武装多是亡命之徒,对红军仇恨刻骨,困兽犹斗,是一支最顽固、最反动的守城力量。这是红军估计不足的。

    项英听了大为紧张:“如果守敌有2万人,那么我们的部署就必须调整了,请特派员谈谈具体意见。”

    蒋先云也不客气,犀利的目光直射顾作霖:“除了对敌情估计不足,原计划也不符合苏联红军最新的条例精神。我从苏联回国前,曾与加伦将军讨论了即将颁布的苏联红军1932年野战条令。这个条令讲求集中,不但是火力集中,更是兵力集中,攻破城池的战斗,往往取决于一个几十米甚至十几米几米的突破口,打开了,巩固住,后续部队能突进城内,展开巷战,也就胜利了——但往往是突破口的战斗最为激烈,也是决定性的。原计划将实际上只有3个团的兵力分3个方向突击,在哪个方向也形不成拳头。配置上的平均兵力,是攻坚攻城作战的大忌。苏联红军特别讲求‘牛刀子’战术,不管牛多大,一刀子下去就往死里扎。原来的部署结果只能是,即使在一个方向打开或炸开突破口,也由于兵力有限,没有强有力的后续部队,也巩固不了突破口,这种情况俗话讲‘有前劲没后劲’,违反了基本的作战常识。”

    蒋先云用苏联这顶“大帽子”压下来,顾作霖不禁脸色苍白,隆冬时节额头上居然冒出细细的汗珠。

    蒋先云接着说:“还有,原计划的指导思想不明,到底是攻城还是打援?如果是以攻城为目的话,那么就要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城下,争取早日下城,而以次要兵力来阻援——但实际配置却不是如此,红一军团的红3、4军虽说名义上划入主作战军,却远远配置在赣粤边境;其次就是援兵来向的问题,敌军增援赣州的兵力,南边粤军有10多个团,配置在大余至韶关一线,北边有敌军中央军嫡系陈诚的5个师,配置在万安、吉安一线。原计划断定,粤军出援而陈诚不会出援,所以安排红一军团在此阻击。但我认为恰恰相反,敌人援军将来自北边而不是南边!”

    这个判断石破天惊,不禁项英、顾作霖目瞪口呆,就是在座的其他红军将领也露出怀疑之色。顾作霖小心翼翼地说:“原来的考虑是,蒋介石默认赣南是粤军的势力范围,所以粤军必会积极来援,而蒋的嫡系陈诚部就可保存实力。”

    蒋先云这样的判断自然有历史的根据。赣州在江西是除南昌外数一数二的大城市,顾作霖的部署,只能说是一厢情愿,蒋介石对赣州的危急断无坐视之理。顾作霖夸大了蒋军和粤军的矛盾,忽略了当阶级矛盾高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时,他们就会联合对外的道理。实际上在赣州战役之前,宁粤的关系并不密切,粤军对“围剿”也不是很热心,但赣州之役,蒋介石中央军的迅速出援,在客观上改进了蒋介石和粤军的关系,缓和了他们的矛盾,导致后来中央红军的麻烦不断。

    历史上赣州战役打响之后,在赣州之南粤军除小部队外并无援军,红3、4军在粤赣边境几乎无事可作(除了发动群众),是干着急打不着;而在赣州之北,由于顾作霖判断失误,以为蒋介石不会出援,只配属了个把独立师,结果蒋介石嫡系18军一出援,红军阻援自然是力不从心,不但打不过,连拖也拖不住——北面来的援军很快就兵临城下,使红军攻城部队遭到内外夹击!

    蒋先云解释道:“赣南产钨,是粤军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只要我们不去攻打大余,粤军就不会主动与我们开战,也不会增援赣州。但蒋介石不同,他刚下野后复出,急于树立威信,而且绝不会坐视江西第二大城赣州落入红军之手,使湘赣苏区连成一大片,让我们形成气候。所以我们攻打赣州,敌人援军必然来自北边的吉安,就是陈诚的老本18军。”

    项英说:“那特派员认为攻打赣州应如何部署好呢?”

    蒋先云道:“攻打赣州如何部署,完全要看前方军委的意图如何。是攻城、打援还是攻城打援并重?我有三个方案,供前方军委参考。方案一,如果只是攻下赣州,有把握一个星期之内将其拿下,但由于赣州迅速失守,敌人援军就会缩回,使我们打不着;方案二,以围城打援为主,将增援的敌军18军全歼,但18军是敌军在江西对付我们中央苏区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即使我们能将其全歼,红军也会元气大伤,休整数月才能恢复,攻打赣州的日期就必须推迟;方案三,攻城打援并重,既攻下赣州,又歼灭敌人援军一部。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案,请前方军委定夺。”

    项英道:“如果这样,自然是第三方案最佳。对第三方案,先云同志的部署是……”

    蒋先云果断地说:“第三方案,就是尽可能集中红军主力于赣州城下,攻城打援并重。总的意图是:集中红一、三、五3个军团、约5万兵力与敌决战。赣州守敌约2万,敌援军18军约3万,合计也是5万,双方大致相当。我们全歼敌人不可能,但打下赣州并歼灭18军一部还是有把握的,估计此役可以歼敌3万人多。”

    一次就可以歼敌3万多,是中央红军前所未有的,项英等十分兴奋,连情绪比较低沉的顾作霖也按捺不住,喜形于色:“请特派员具体说说战役决心”。

    军情紧急,蒋先云也不客气:“具体部署是这样:红一军团包打赣州东门,红3军主攻,打开突破口后由红4军接替向纵深突破;红三军团包打南门,红3师负责突破,后由红1、2师纵深突入发展战果;红7军包打西门;红五军团控制于东门、南门间为预备队。总部炮兵和红五军团炮兵集中使用,部署于白云山、天竺山上,压制敌人火力。”

    顾作霖顾虑说:“红五军团还在改造中,直接拉上战场只怕不合适吧?”

    中央苏区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对红五军团这支起义部队并不放心,不但不派去打赣州,此后还搞肃反,错杀了军团的领导者季振同、黄中岳等同志。据萧劲光回忆,教条主义者甚至还有“武力解决”这支起义部队的企图,幸亏毛泽东等同志及时制止。

    蒋先云说:“无妨,二十六路军多年征战,战斗经验十分丰富;至于改造问题,萧劲光、刘伯坚、何长工等同志工作是十分出色的,红五军团的忠诚是可以信任的,如果出了问题,我蒋先云愿承担全部责任。”

    既然这样项英、顾作霖也不好说什么了。这时滕代远问道:“我军3个军团都集中于赣州城下,那怎样打援呢?”

    蒋先云胸有成竹地说:“将敌人援军一部放进赣州城一同歼灭。”

    在座的人都吃了一惊:要一举吃掉坚城内的几万敌军,有把握吗?

    蒋先云道:“赣州孤城一座,三面环水,敌人18军援军一到,肯定会派出一部通过浮桥和船只进入城内加强城防力量,与城外敌军内外夹击我攻城部队。我们将计就计,待敌援军进入赣州城后,即打掉其浮桥和船只,来个瓮中捉鳖。”

    滕代远对此有点怀疑:“敌人数万人马聚集在坚城之内,大炮也占优势,我军火力居于劣势……”

    蒋先云打断他说:“很快我军炮兵火力就占优势了。”

    历史上中央红军攻打赣州,基本没动用火炮,结果迟迟未能压制敌人火力。其实,当时中央红军炮兵原本弱小,但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却极大改变了这一状况,带来了不少炮兵,虽少山炮,但迫击炮和平射炮不少,且炮弹很多(还没用呢),如果说对使用红五军团的步兵攻城不放心的话,但调红五军团炮兵参战的话,完全是可以的,虽说轰不塌城墙,还是可以压制敌人城内的火力兵力的,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攻打赣州时一直没有动用红五军团的炮兵……

    项英有点疑惑:“我们炮兵会对敌人占优势?”

    蒋先云说:“确实如此,在鄂豫皖我们就是靠炮兵优势打垮了敌人。明天‘列宁’号飞机就会飞回鄂豫皖,到时会载来朱瑞同志。朱瑞同志你们是了解的,在苏联红军炮校深造过,擅长炮战。斯大林同志说过:‘炮兵是战争之神’,苏联红军炮兵世界第一,这次朱瑞同志会带来苏军炮兵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导总部炮兵建造,打赣州前就可以投入使用,到时就会狠狠教训敌人。”

    顾作霖兴奋道:“那太好了!过去都是敌人的大炮炸我们,现在该轮到他们挨炸了!”

    这时蒋先云问了一个关键问题:“红7军的李明瑞等人怎样处理?”

    此前不久,左倾教条主义者将红7军领导人打成“AB团”首脑,杀害了红7军政委许卓、政治部主任许进等同志,李明瑞也被关押,即将处决。蒋先云就是要抓住这千钧一发之际,挽救这位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的生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