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学史导论-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间的内在标尺是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律的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饥渴等。这些变化都可用于对不同长短时间的估计。人的生理节律性活动过程基本上是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因此,也把人的身体看作为一个“生物钟”。

    (二)时间估计

    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神性方面的时间知觉能力。一般来说,在这方面听觉和触觉的时间知觉较强,如视觉辨认间隔性的精度为1/10~1/20秒,触觉辨认的精度为1/40秒,而听觉辨认的精度可达1/100秒。

    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个别差异和误差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和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是对于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人的主观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间隔常被高估,而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在一项实验中,有的被试在13秒时便认为到了1分钟。时间间隔越长,人对时间的估计错误越大,同时个别差异也十分明显。

    人的时间知觉还和自身活动的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密切关系。活动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内容贫乏枯燥的活动,则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积极的情绪,会使人觉得时间短,消极的情绪会使人觉得时间长;期待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一般来说,一个人对持续时间越注意,就越觉得时间长,对于预期性的估计要比追溯的估计显得长些。但是,在事后回忆时,时间知觉刚好与当时的时间估计相反,即与有趣事件、丰富内容的活动相联系的时间,回忆时觉得长些;与厌倦事件、单调贫乏的活动相联系的时间,回忆时觉得短些。

    时间知觉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时间感”是人适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技能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有经验的运动员以精确的“时间感”来掌握动作的时间节奏;有经验的教师能正确地估计一节课的时间,准确地把握授课的内容和进度。因此,时间知觉对人适应环境,按时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着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因此,运动知觉跟空间知觉及时间知觉有不可侵害的密切关系。运动知觉包括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一)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反映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

    人的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速度太慢或太慢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例如,人不能觉察出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角速度)称为运动知觉的下阈。物体运动的速度超过一定限度,人看到的便是弥漫性的闪烁。刚深究出闪烁时的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上阈。运动知觉的阈限是以视角/秒表示。研究表明,运动知觉的下阈为1…3分/秒,上阈为35度/秒。

    当物体运动时,人得到关于物体运动信息的一种假设是,当相邻视网膜上的点相继受到的刺激是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之一。当物体从A处向B处运动时,物体在空间的连续位移,使视网膜上相邻部位连续地受到刺激,经过视觉中枢的信息加工,便产生了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系统称为网像运动系统。本世纪60年代以来,视经生理学对动物视觉系统的运动觉察器进行了研究。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刺激视网膜上对运动敏感的感受野时,便激活了视觉系统高级部位的相应神经系统,从而产生运动知觉,这为解释运动知觉的生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运动知觉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在知觉时,眼睛、头部和身体也经常在运动。当人主动用眼睛追踪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视网膜上映象是相对静止的,但运动知觉却依然产生。当人随身体、头部和眼睛移动时,静止的物体会连续地刺激视网膜上的不同部位,但却不会引起运动知觉,这说明眼睛、头部的动觉和视网膜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运动知觉中共同起作用。由大脑批示眼睛运动时所产生的信号与视网膜映象所提供的信号之间有可能存在着相互抵消的作用。这种来自身体运动时肌肉的动作反馈信息以及视网膜映象信息的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头一眼运动系统。

    (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1、动景运动

    动景运动又称Φ现象(PHI…PHE…NOMEON),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的连续运动的现象。例如,用速示器在一定间隔位置上投射出两个直棒,当投射时距为60毫秒相继出现时,人会看到直棒和横棒之间的连续运动而成其他状。客观上是两个物体依次出现,而主观上却是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这是因为当视网膜受到两直棒的刺激后,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点的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就是按照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

    人所看到的物体运动不是物体的真正位移的似动现象是与刺激物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密切相关。这些物体参数的相互关系可用科尔特(A。KORTE)定律表示:Φ=f(s/ig)式中Φ为最适似动,s为两个刺激相距的空间距离,i为刺激的强度,g为两个刺激先后呈现的间隔时间长度。Φ定律表明:当刺激间的时距不变时,产生最佳运动的刺激强度与空间距离成正比;当空间距离恒定时,刺激物的强度与时距成反比;当强度不变时,时距和空间距离成正比。

    2、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又称为游动运动或自动郊应,指人在注视暗室内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自主运动的产生与黑暗中光点失去了周围窨的参照系,从而使它的空间位置不明确这一因素有关。但此现象有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由于眼睛的不随意运动的信息使人觉得光点在运动。这种运动知觉可以看出,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由于视野内缺乏参照物所致,一旦视野内出现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即随之消失。

    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例如,在暗室中,用幻灯在被前面屏幕上呈现一个方形的框框,框内中央有一小方形,把框左右移动,但小方形保持静止,这时被试却觉得小方形在框内移动,而不是框的移动。同样,在晴朗的夜晚,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会觉得月亮在移动而云朵是静止的。

    世界上的物体都在不断运动中,动与不动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被知觉为在运动,是与其他物体相比较而言的,这种被比较的物体称为运动知觉参照系。在没有更多参照系的情况下,两个物体中一个在运动,人就有可能把两个物体都看成是运动的。

    第五节: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一、错觉现象

    错觉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人类所发现。在中国《列子·汤问篇》中就载有两个争论太阳大小的论述:“日初出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盂”,令孔子不能解答。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描述过月亮错觉现象。

    在心理学研究中已发现的错觉现象,大多属于视错觉。视错觉是指人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觉经验。常见的图形视错觉现象表明了在人的知觉中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但是这种不一致不能归咎于观察的疏忽,而是每个人处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错觉的正常心理活动,个体差异只表现在错觉量上的变化。

    错觉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以下7种:

    1、线条横竖错觉

    a和b两条直线的长度相等,a垂直于b线中点,看起来a线比b线长些。

    2、缪勒…莱尔错觉

    两条横线等长,区别是两端所附箭头方向不同,看起来向外箭头的横线较长。

    3、奥伯逊错觉

    有一正圆和正方形图形,但附上线条,看起来正圆形并非正圆,正方形并非正方。

    4、戴勃错觉

    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在一个圆外加一个稍大些的同心圆,结果看另一个圆形时,觉得比这个圆稍大些。

    5、赫尔岑错觉

    两条平等线被多方向的直线所截时,看起来就失去了原来平等线的特征,而感到两条线向中点凹陷。

    6、佐尔纳错觉

    5条平衡线,用左斜线和右斜线分别划在平行线上,也属于视空间错觉之一,当数条平等线被不同方向的斜线所截时,看起来就失去了平行线的特征。

    7、楼梯错觉

    当人注视楼梯图形数秒钟后,会有两种透视图形感,有时看似是正面放着楼梯,有时则看似是倒放着的楼梯。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迄今仍未有令人满意的。目前心理学试图从以下两方面去寻求解答。一是从生理机制和功能方面作生理学的解释,认为人的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参与了错觉产生的过程。例如,线条长短错觉是由眼球沿线段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由于眼球垂直移动比横向移动更为费力,因此同等长度的垂直线段就显得比水平线段更长些。二是从心理学方面解释,主伙人的错觉纯属心理活动的结果,是人当前的知觉与过去的经验之间产生矛盾而做出思维揄的过程。其实在各种错觉产生的过程中,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的。

第七章 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的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练习过的动作等以映象的形式在人脑中的保持,以后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重新得到恢复。这种在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的过程就是记忆,它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是通过识、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油漆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回忆或再认。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对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对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保持过程,对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储存在人脑中的信息在应用时不能提取或提取发生了错误则相当于遗忘现象。

    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来极其重要的作用。人通过感知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如果不能保留就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就不能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揄,也就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没有记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将总是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上,不可能有个体心理活动的正常发展。记忆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得以持续的根本保证,从而使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最终实现。

    二、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一)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它以表象的形式储存。一般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也存在着某些触觉的形象记忆。形象记忆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联系,它是在实践活动中,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燕尾服的。

    (二)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情景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细历为参照的。情景记忆相对应于语义记忆有重大的区别。情景记忆由于受到一定时空的限制,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另外,对已储存的信息的提取比较缓慢,往往需要努力地进行搜索。

    (三)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则等。语义记忆的组织是抽象的和概括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不受接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