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理学史导论-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牢围住的老虎无法对人构成威胁,这种认知评价决定了个体对笼中老虎没有恐惧情绪,更多地是好奇与欣赏。
2、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作用
阿诺德认为,当外界情绪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产生的神经冲动经内导神经传至立脑,再到大脑皮层,由大脑皮层产生对情绪刺激与情境的评估,形成一种相应的情绪。
拉扎勒斯(R。S。LAZARUS)发展了阿诺德的认知评价学说,将“评价”扩展为评价、再评价的过程。他认为,这个过程由筛选信息,评价、应付冲动,交替活动,身体反应的反馈,以及对活动后果的知觉等环节组成。情绪的产生是生理、行为和认知三种成分的综合反应。对认知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心理结构,即信爷、态度和个性的特征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个体对刺激情境的知觉和评价。
(二)沙赫特和辛格的三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用电器沙赫特和辛格(S。SCHACHTER&J。SINGER)在20世纪30年代由一系列情绪实验的结果推论出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情绪认知理论——三因素论。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的普遍唤醒。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
沙赫特和辛格精心设计了证明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的实验。这个实验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典型的生理唤醒状态,但只告诉被试: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其目的是研究这种维生素对视觉的影响。然后,实验者对三组被试作了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芗可能引起的反应:(1)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后将出现心悸、手抖、脸发烧等肾上腺注射后的正常反应;(2)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此药后身体发抖,脚有点麻,其它的反应不会有;(3)对第三组被试不作任何说明。
这个实验的第二步是将三组注射完肾上腺素的被试各分为两部分,让他们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情境中休息。一个实验情境能看到一些滑稽表演,是引人发笑的愉快情境;另一个实验情境有人强迫被试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强加指责,是惹人发怒的情境。
实验预测:如果情绪是由刺激引起的生理唤醒状态决定,那么第三组被试应产生一致的情绪反应;如果情绪由环境因素决定,则各组被试应是在愉快的环境中感到愉快,在愤怒的环境中产生愤怒。但是,实际结果却是:第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则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愉快或愤怒的体验。即第二、第三组被试的情绪反应证实了生理唤醒和环境因素的作用,而第一组被试的表现则说明了认知因素的决定作用。由于实验者准确地向第一组被试介绍了药物会引起的身体反应,使被度对后来的真实生理反应有了正确的估计与解释,并将环境对他的影响也进行了认知解释,因而能平静地面对环境作用。
这个实验说明,情绪状态实际上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皮层将外界环境信息、内部生理变化信息以及经验、情境的认知信息整合起来,产生一定的情绪。认知比较器是情绪产生的核心。
(三)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C。E。IZARD)以整个人格结构为基础研究情绪的性质和功能。他的情绪认知理论受汤姆金斯的影响很大,重视情绪的动机作用。伊扎德认为,情绪是在生命进程中分化发展起来的,包括情绪体验、脑和神经系统的相应活动以及面部表情三个方面。他提出出一个情绪一认知一运动反应模型,认为在激活情绪的过程中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其间个体内部认知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认知、运动系统和情绪的相互作用经过认知整合导致了一定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在重视认知因素对情绪作用的同时,伊扎德将情绪的适应价值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认为情绪是基本动机。情绪使有机体对环境事件更敏感,能激起机体的活力;情绪对认知的发展和认知活动起着监督作用,它激发人去认识、去行动。例如,兴趣激发人去学习、研究和创造。
伊扎德认为情绪不是其它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而具有独特作用,他强调情绪对人格整合的动机功能。他主伙,人格是由知觉、认知、运动、内驱力、情绪和体内平衡六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组织,情绪是这个复杂组织的核心。这个复杂组织的整合是靠情绪的动机作用来完成的。
情绪的认知理论既继承了情绪有生物成分和进化价值的观点,又重视社会文化环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等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它强调情绪受主体认知功能的调节,是一种较全面的理论。这一理论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第十二章 意志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接受内外刺激的作用,产生认识和情绪情感,而且还要采取行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人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先在头脑中确定行动的目的,然后根据这个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力求实现此目的,这种心理活动就是意志。由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意思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需要中产生的,也是随着人类不断深入地认识世界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所以,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这也是人和动物在本质上相区别的特点之一。恩格斯说:“……我们并不想否认,动物是具有从事有计划的、经过思考的行动的能力的。……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赞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可见,动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以自身的活动适应周围环境,动物的活动虽然也改变环境,但它在自然界并没有留下意志的痕迹。人类则是通过自觉的活动来改造自然,在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支配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人类也发生着各种社会关系,并不断地改变着这种关系。人类的历史正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历史,而历史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人的意志的痕迹。只有人类才能预先确定一定的目的,有组织地去逐渐实现这一目的,也就是说,人类通过意志,通过内部的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人的意志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不断地追求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意志力水平。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人的意志到处都在起作用。例如,学生为了争取优异成绩而刻苦学习;工人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忘我劳动;农民为争取好收成而与自然灾害作斗争;运动员为了祖国荣誉而顽强拼搏;人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疆土而时刻警惕着等等。可见,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意志的努力,越是困难的任务越需要更多的意志努力,意志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二、意志行动的表现
意志行动是人的有目的的行动,表现为人类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人类意志行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类意志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不定期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并且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表现出人们的意志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人类意志行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即是主动地根据需要去反映世界。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和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人们不仅能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能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上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
第三、人类意志行动的前进性。人们的意志行动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永远不会只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人的意志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不断追求真理中丰富和提高,在不断摆脱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知之不多和知之不全状态中,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使自身的意志行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在实践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第四、意志行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人的意志表现为以自学的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行动。然而,有了预定的目的通过行动就一定能够实现目的吗?这就不一定取决于是的意志了。人的预定目的是否能实现,关键要看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如果人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根据客观规律确定行动目的、计划和方法,通过实践,这个目的就不能实现。否则,就无法实现,即便意志再努力也不会成功。
客观世界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发展着的,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是人们给它外加的,因而它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观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客观规律,也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它都一样客观存在,并有条不紊地发挥作用。意志行动正是担当了人在认识客观规律,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客观规律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驾驭客观规律的这一心理角色。
人们一旦认识了自然和社会规律后,就能够摆脱盲目性而获得自由,就能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为此就引伸出关于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史中有过两种极端的年示地。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A。SCHOPENHAUER)和尼采(F。NIETZSCHE)认为人的意志、行动是不受任何东西约束的,可以绝对自由,为所欲为,人的自由意志主宰一节。行为主义者,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则否认人的意识,否认意志自由,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刺激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说它是自由的,是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和确定目的,发动或罅某种行动,采取相应的行动方式或步骤。说它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切愿望、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碰壁。因此,意志的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己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一个人掌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越多,越善于利用客观规律,那么,他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越主动、越自由。同时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又依赖于人的意志努力,依赖于自身的勤奋、刻苦以及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意志力。
一、意志与认识、情绪和个性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意志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自觉的目的性是意志的特征之一,人的任何目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目的虽然是主观的,但它却是来源于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结果。人在选择确定目的和采取方法和步骤过程中,审时度势,分析主客观条件,回忆过去的经验,设想未来的结果。拟定方案和制定计划,对这一切所进行的反复权衡和斟酌等等,都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才能实现。可见,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规律和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目的,才能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目的。
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因为在认识活动中,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克服一些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例如,观察的组织、有意注意的维持、追忆的进行、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展开以及想象的形象化进程等,都离不开人的意志的参与。可见,没有意志行动,不会有认识活动,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意志和情绪过程也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这种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例如,在工作、学习中,积极的心境、对祖国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会推动人们努力学习、辛勤劳动。当某种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消极作用时,该情绪、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例如,消极的心境、高度的应激状态和害怕困难的情绪、情感,都会妨碍意志行动的执行,支援以至削弱人的意志。消极的情绪对意志行动的干扰作用,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力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