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mba十日读-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价廉复印中心却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对整个复印市场
而言,由于存在廉价的复印中心,就对复印市场的价格起了
限制作用。Kinko 复印中心就不敢将复印价格抬的过高,以免
吓跑顾客。
纯竞争(Pure petition)。在纯竞争的环境下,许多竞争者在出售类似或可替代的产品。对某些产品来说,不论
采用何种销售方法,生产者生产、制造的产品的价格已经被
确定了。金、银、小麦、玉米等就属于这一类,供应商与买
家在商品交易所买卖,产品的价格由供需双方决定。生产厂
家是市场公开投标竞争确定的价格的“接受者”。
总之,当你在思考特定市场环境下某一工业、某一公司
或某一个体的购买行为时,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就在起作用:
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各行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在某一均衡价
格上与需求一致;公司生产的产品数量满足生产的最后一件
产品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消费者根据各自的需求弹
性购买各自所需的物品。
宏观经济学
MBA 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目的是想了解是什么力量形成和
决定着公司置身其中生产经营的大的经济环境。例如,萧条
是否又将来临?利率会不会上升?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否?这
些问题是企业决策者需要了解清楚的。理论虽不能为你提供
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但搞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助
于为我们对将来的变化做明智的推断提供了一个参照物式的
框架。
有关经济如何运作的争论
凯恩斯(Keynes)对弗里德曼(Friedman)
经济学家们对究竟是什么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各执已见。
如同美国政府有民主党和共和党一样,在经济学界有凯恩斯
主义学派(Keynesians)和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ts)。
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干预能极大地改进经济运行的状
况,而货币学派则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越低,越有利
于市场发展。
这两种对立的经济理论的创始人都深受各自所处时代的
影响。 剑桥大学的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在 19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混乱时期,写成了对现
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起决定作用的文章《就业、利率和
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凯恩斯注意到世界各国领导人“撒手”不管
的经济政策是失败的,他认为政府及时的干预和介入有助于稳定经济,促进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繁荣的日子里,芝加哥大学的米
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成了经济学货币主义理论
最积极、最有力的倡导者。他认为商业的唯一职能是牟取利
润(见“商业道德”一章)。在目睹了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
时代经济繁荣之后,他深信市场有能力自愈创伤。Friedman
认为政府对经济应“放手”。他还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给许
多领域带来的是弊大于利,诸如在所得税政策方面、农产品
补贴及公共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有关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优劣的争论,占去了 MBA 们学习
时的很多时间。大多数共和党保守派的 MBA 们常与人数虽少
但好畅所欲言的民主党 MBA 们争论。用下面所列的表格做参
考,我想你可以像MBA们一样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争论。
凯恩斯派主张 货币主义者主张
无政府干预,企业不能达到充分就业 即使以失业为代价,从长远看,自由的市场经
济最佳
失业是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通货膨胀是个大敌,相当于每个人被多摊了税
收
通过政府公共开支和货币政策减少经济周期
产生的波动
长远来看,政府干预把经济搞的更糟
政府采取措施之前有充分的信息供参考 现成的经济数据通常不准确,政府干预时为时
已晚
政府购买力能促进经济有效增长 政府购买力阻碍了私营企业发挥高效率
这一简洁的对照表,包括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上有争议的
主要内容。星期天早间电视节目有关经济问题的辩论,表面
上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论,但实际上双方各自的观点
来源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
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和凯恩斯观点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实质内容,就需要掌握国民生产
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这一概念。CNP 是指一
个国家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CNP 的变化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健康与否的标志。搞清什么是“最终”这一概念十分重要,这样能避免重复计算。以汽车
为例,整车由许多部件组成,但钢材使用量只在整车装配完
成之后计算一次。
由于价格年年有变化,经济学家们为了便于进行年度之
间的比较,必须对价格做一些调整。如每磅钢材的成本通常
是每年增加的,若价格上升,就称之为“通货膨胀”。GNP 在
经过调整通货膨胀之后,就是“实际 GNP”(Real GNP)。若
不做任何调整,就称为“名义 GNP”(Norminal GNP)。在这种
情况下,价格虽有所上升,但产品和劳务的总产出实际上未
发生变化。
为了把名义GNP调整为实际 GNP,经济学家们使用GNP 换
算系数进行调整。以1982年为基准年,1982 年GNP 的换算系
数等于 100。若 1950 年的换算系数为 24,则理解为 1950 年
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是 1982 年的 24%。在经济萧条和不景气时
期,实际GNP下降;在繁荣时期,实际GNP上升。
例如,假设 1992 年你在家里自制了一磅奶糖,价值 1 美
元。第二年同样如法炮制了一回,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价
值1。04美元。按 1993年美元的价格计算,表面上多产生了4%
的价值。是这样么?不是。你的产出实际上与上一年相同。
所以,经济学家们将名义GNP 乘以换算系数得出实际的 GNP。
通过对实际数字的分析方能比较和衡量经济中实际增长的情
况。
除 GNP 换算系数外,为了研究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学家们还采用了另外两种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消费价
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衡量消费者经常购买
的、经特别选定的一揽子产品和劳务中的价格变化。所选定
的这些产品和劳务不随年度不同而变化。生产者价格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 PPI)是用来衡量生产者普遍选用的
原材料中的价格变化。这些指数以1967 年为基准年,即 1967
的 PPI=100。1985 年 CPI 指数是 322,PPI 指数是 309。也就
是说,对同样的产品而言,1985 年的价格比 1967 年高出了 2
倍多。
还有两种与 CNP 有关的概念,即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DP)。NNP 考虑生产过程中机器、工厂和设备的使
用成本。会计中将这一成本称为折旧。NNP是指从 GNP 中减去
使用固定资产发生的折旧费用后得出的。 GDP是GNP的一部分,
即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总值。对经济上过于依赖贸易的国家,这一概念显得尤其为重要。例如,日本的 GNP 包括 Honda 公
司设在美国的组装生产线产出的利,但在统计 GDP 时,则不
将这一利润计算在内。
GNP 等式(The GNP Equation)。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国民
生产总值由能够产生收入的 4 种支出构成。而每一组成部人
均受政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及低失业率政策的影响。
MBA们在提到GNP的构成时,常戏称之为GNP的“开球杆”。
GNP=C+I+G+X
其中 C——个人消费
I——私人投资
G——政府购买
X——出口减进口净值
如上式所示,任何一种消费、投资或政府购买力的增加
都能促进经济增长。日本和台湾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发展,而
美国正好相反,由于每年有大量的贸易赤字,抑制了经济的
发展。
前面曾提到,凯恩斯学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但降低了 GNP 就意味着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一国的经
济在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下运行,则称之为存在“GNP 缺口”
(GNP gap)。若政府通过增加开支加以干预,经济就会发展,
就业机会就会增加。这一缺口也就能得以缩小。
货币主义学派争辩说,政府衡量经济的统计方法不准确,
例如地下的未予揭露的经济犯罪、未申报的非法收入、家庭
妇女在家中的贡献等均未被统计进去。CNP 未排除对环境造成
污染所应追加的费用,也未含业余时间内创造出来的价值。
乘数效应和财政政策(The Multiplier Effect and Fiscal
Policy)。凯恩斯学派对政府加大支出能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理
论持积级支持的态度,因为他们深信个人或国家的消费支出
为他人和公司提供了收入。这样一来,支出和收入就会在整
个国民经济中不断重复循环,这种现象,称之为“乘数效应”。
美国国会和美国总统研究如何使用资金所制定的政策称为政
府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学派认为财政政策能带动缓慢运行的经济向前发
展。1992 年,美国国会议员们全力支持开工新上公共设施项
目,以带动当时处于衰退状态的经济。政府需出资大量购买
修路所需的碎石、水泥、钢材、设备、人力等原材料,而有
关修路人员又会将收入用在衣、食、住、行上。这时,因为
政府支出的增加,整个经济生活中出现倍增现象。支出与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循环
工人 100 万美元的工资收入是如何起乘数作用的呢?工
人的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即怎样花费掉挣来的钱。若
工人从所挣收入中花去 80%,储蓄 20%,我们就认为 MPC 等于
0。8。MPC值越高,对经济的影响力越大。用公式表示为:
由此可见,每 100 万美元的收入能导致 500 万美元
(1;000。000 美元×5)的总消费。顺便提一句,如果哪个国
会议员为自己所在选区争取到新建公共设族项目或国防项目
的合同,他的得票率想必也会增加5倍。
产品和货币市场的IS/LM曲线(The IS/LM Curve of the
Goods and Money Markets)。凯恩斯认为,在经济中起推动
作用的还有利率。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投资(I)会受到
高利率的影响而减慢速度。由于高利率的缘故,消费者每月
需偿还银行贷款的金额会增加,造成消费者无支付能力,因
而不愿购买汽车、住房等昂贵
IS/LM曲线
产品和货币市场均衡
总收入,产出(Y) 收入=产出商品。向右下方倾斜的投
资和支出(Investment and spending curve; IS)曲线描述了
这一关系。
由于意识到货币的作用,凯恩斯强调利率越高,货币的
流动倾向性越强。1980 年 12 月 19 日,利率升高到前所未有
的21%,人们蜂拥投资货币基金市场;1992 年,利率降至 3—
5%,投资者转而将资金投在股票市场。这一关系通过货币的
流动性曲线(Liquidity and money curve; LM)以向右上方倾
斜的曲线图表示出来。在某一理论点上,IS和 LM 曲线有一均
衡点,存在一均衡利率,并达到GNP某一理论总值。
IS/LM曲线
带有变化的IS/LM曲线
总收入,产出(Y) 收入=产出IS/LM 曲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若在衰退时期政府扩大支
出,人们的消费总量会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整个 IS 曲线会
上移,造成高利率和高 GNP。如果货币供给量也随着消费量增
加,从理论上讲,利率维持不变。
就整个经济而言,并非存在唯一一种利率。我偿不可能
准确地描绘出消费者支出与利率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需要
有经济学来研究它的原因。IS/LM 曲线虽然不准确,但仍在某
种程度上反映了二者之间合乎逻辑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货币主义学派观点
什么是货币?在讨论货币主义学派论点之前,需搞清楚
他们所经常提到的、也是最关心的问题—货币到底指的是什
么。货币是能充当买、卖产品和服务的中介物。虽然听起来
很简单,但货币并不仅仅指现金。经济学家们在谈到如何衡
量货币供给量时,还包括“货币等价物”,诸如银行支票帐
户存款、货币市场资金。
提到货币供给,常用 M1 和 M2 表示。M1 是指最直接的可
得到的货币,包括现金、银行支票帐户存款和旅行支票;M2
指除含M1 外,还加上银行存款及货币市场上的资金。1992 年
美国的M1 和 M2 分别为9500 亿美元和 35000 亿美元。政府密
切注视着 M1 和 M2 的供给量,以期测定经济运行中对货币的
需求,达到保证其在健康水平运行之目的。
货币数量理论等式(The Quantity Theory Equation of
Money)。凯恩斯学派通过 LM 曲线哟调并描绘了经济中货币包
含的内容。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是 GNP 的主推动杆,并用
数量理论等式阐述了这一观点。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引起名
义GNP的直接变化:
M×V=P×Q
货币×速度=价格水平×实际GNP
货币供给=名义GNP
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是指货币量和货币量在经济中
流通速度(Velocity)的总称。速度是指货币易手的快慢。
显然,如果将现金藏在家中床垫底下,则对经济发展毫无价
值,速度是“零”。如果同样的现金易手多次,成为一些人
的支出,另一些人的收入,那么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加快。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
是不变的。单从数量理论等式上看,假设速度不变则更方便一些。这时,等式中货币供给就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
素。凯恩斯学派则认为这种假设是荒谬的。他们认为在不同
时期,出于对现实的恐慌或一时的欣喜,货币流通速度是变
化的。例如在萧条时期,人们担心下月的收入可能就没了,
所以会节省每一个铜板。
你也许会想,从等式中看,钞票多印一些,政府不就会
使经济走上高速发展的正轨了吗?实事上,名义 GNP 的总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