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慈禧的策划下一份弹劾奕“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的奏折在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四炮制出笼,慈禧遂利用这份“均系风闻”的弹劾,以同治的名义罢免了奕的一切职务。    
    令慈禧始料不及的是,不仅内阁以“此事须有实据”拒绝附和两宫的意见;在要颁布处分奕的谕旨时,内阁大学士周祖培竟以“此惟两宫圣裁,非臣等所敢知”为由而拒绝拟旨;以至慈禧不得不亲自动笔,把“事出有因”写成“是出有因”;“诸多狂傲”写成“诸多狂敖”;“倚仗爵高权重”写成“以仗爵高权重”;“诸多挟制”写成“诸多挟致”;“若不及早宣示,朕亲政之时,何以用人行政”,也许她已经忘记是以同治的口气写谕旨了,竟然写成“若不即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用人行正”,居然把“亲政”写成“归政”。    
    让慈禧惊诧的是,就连近支亲王也都开始上书:“请皇太后、皇上恩施格外……”更令慈禧感到意外的是,被派往东陵祭祀的醇亲王闻讯也急忙赶回,上言道:“恭亲王感荷深恩,事烦任重,其勉图报效之心,为我臣民所共见。    
    至其往往有失检点,乃小节之亏,似非敢有心骄傲,若因此遽而罢斥,不免骇人听闻,于行政用人,殊有关系。”紧接着肃亲王隆(qin)联络诸王近支联名上疏,一再强调:“恭亲王受恩深重,勉图报效之心,为廷臣所共见……臣等以为醇郡王所言,深合用人行政之道。”至于廷臣的疏奏中更有一语破的者:“若廊庙之上,先启嫌疑,根本之间,未能和协,骇中外之观听,增宵旰之忧劳,于大局实有关系。”王公大臣的反对使慈禧意识到:虽然经过四年的垂帘,要甩开老六奕还为时尚早,在三月十六降旨:恭亲王“仍在内廷行走,并仍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到四月十四日才又下达“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议政名目,以示裁抑”。    
    慈禧想把奕从权力中枢排挤出来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毕竟削掉了奕的议政王名号。    
    奕当然也清楚,这场风波名义上是两宫发难,实际上是慈禧一个人在筹划,缺乏主见的慈安不过是被慈禧利用。    
    在三巨头的同盟中,别看慈安几乎什么都不插手,可谁能把她拉过去谁就占有优势……奕不仅窥到慈禧的勃勃野心,也发现了慈安的价值,他知道在今后三人同治的道路上,这类风波依旧会出现……自从留在京城同联军交涉,奕就已经目睹了洋枪洋炮的厉害,三四百人的军队就逼得天子出狩、就把皇家园林烧成一片废墟,大清国要想不被鱼肉,只有走“自强”的路,以奕的认识也就是购买洋枪洋炮。    
    虽然奕的认识还相当肤浅,但同两宫相比他在洋务方面的经验就算是丰富的。    
    而且在他的带动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封疆大吏也都开始办起了洋务,自19世纪60年代中叶以后以国防工业为领军的涵盖采矿、制造、航运、近代教育等方面的洋务运动在中国崛起,江南制造局、福建造船厂、轮船招商局的建立以及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等措施,都使得晚清社会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洋务与维新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差那么一步,用冯桂芬的话来说就是:“略仿西法”、“注重舆论”、“废除科举”、“改进教育”“加强地方自治”鼓励读书人“发表政见”。    
    然而当时所有办洋务的人,都没能意识到与之相关的“西法”。    
    别说两宫皇太后,就是热衷办洋务的奕也没有跨过这一步。    
    退一万步说,即使恭亲王能跨过这一步,两宫皇太后也不会对制约君权的“西法”认可。    
    维持三巨头共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问题是慈禧的权欲太强了,她把手下的那些太监当作耳目,这些一方面为慈禧效力,一方面也狗仗人势。    
    最受慈禧信赖的大太监安德海,就是个想弄权的人,由于“颇嫉恭王为两宫所倚任,因以谗去其议政权”。    
    甚至依仗慈禧太后的势力,在同治面前作威作福,气得小皇帝不止一次大声叫喊着要杀了安德海……要杀安德海谈何容易,慈禧那一关就不好过。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以给小皇帝办龙袍为借口出京,打算到苏州玩一趟。    
    本来清廷有太监不得擅自出京的祖制,既然太后可以垂帘听政置祖制于不顾,太监也就可以到北京城外面抖抖威风,上行下效嘛!安德海也的确有点太张扬了,“自称奉旨差遣”,“乘坐太平船两只,声势煊赫……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沿着运河往南而去。    
    一路之上俨然就像钦差,安德海得意之极,甚至公然敲诈勒索……山东巡抚丁宝桢在安德海还在直隶境内时,就已经得到安德海一路之上种种不法行迹的奏报,一方面他命令下属做好逮捕安德海的准备,另一方面把安德海在外招摇煽惑的奏折已经写好,待其行至泰安将其抓获,押往济南。    
    与此同时丁宝桢的奏折也送往北京,恭亲王立即先向慈安报告,慈安在其垂帘期间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在奕的支持下召集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议论处理意见,经过两天激烈的争论,终于给山东巡抚丁宝桢颁发了对安德海“即行就地正法”的谕令。    
    处死安德海,对慈禧日益膨胀的权欲无疑是个制约,但慈禧自有自己的逻辑:谁都知道安德海是西太后最赏识的奴才,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别说是把狗给打死了,她绝不会咽下这口气……同治亲政后为了重修圆明园和恭亲王闹翻,一气之下把恭亲王一切职务革掉。    
    虽说当时慈禧已经归政,但她依旧控制着同治,不仅不支持处分恭亲王,反而把同治训斥了一通,令同治撤销颁出的谕令。    
    为何慈禧未对六爷落井下石呢?不是慈禧要宽容恭亲王,而是紫禁城内又出现了新的危机——同治在立后问题上竟然不听生母慈禧的安排,而听嫡母慈安的意见,在后宫内慈安、同治再加上同治皇后一起来对付她,她必须得缓和同恭亲王的关系。    
    再说,同治急着要修圆明园说的是为了母亲,实际是想把慈禧打发到圆子里,皇宫内院好由他和皇后把持。    
    就这点小算盘,能逃得过慈禧的眼睛?深谙权力之争的慈禧很清楚,在充满激流险滩的政坛上既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她曾同慈安联手整过六爷,六爷也同慈安联手削弱过自己,而今她主动向六爷做出不计前嫌的姿态,争取把恭亲王拉到自己这边,至于三人同治还能维持多久,也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虽然慈禧非常想尽快结束受人制约的时代,但她不会再贸然行事了。


咸丰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走向独尊

    同治驾崩,已经为结束三人同治、慈禧走向独裁铺平了道路。    
    在慈禧的主持下,咸丰的几个兄弟——恭亲王奕与醇亲王奕、钟郡王奕、孚郡王奕,以及出继给王绵恺(道光的弟弟,孝静成皇后之子)为后的老五奕都来到养心殿西暖阁来议立嗣君。    
    既然是为同治立继承人,却没有同治皇后的份,对此居然没有人质疑,足以反映出尚未议储,慈禧已经主宰了议储会议。    
    无论在一些正史著述还是在野史传说中,都盛传慈安手中保留着咸丰临终前给她的手谕,并对皇后说道:叶赫那拉氏“今即生皇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皇太后,惟朕不能深信其人。    
    此后如能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如果真有那份手谕,也不可能是临终前写的,那时咸丰连“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都是口述由臣下记录的,除非咸丰在肃顺的提醒下早就写好了这份遗诏,在临终时交给皇后。    
    据说慈安为了表明对慈禧的信任,把遗诏拿给慈禧看,并当着慈禧的面把遗诏焚烧,才使得慈禧愈来愈跋扈专横。    
    从名分上说应该由慈安主持此次立储会议,同治的死已经使得慈禧失去母以子贵的基础,但以慈安的心计绝斗不过慈禧。    
    深通权术的慈禧已经在一年前的圆明园风波中把恭亲王奕置入毂中,这一次是慈禧同奕联合起来……此后,两宫垂帘就纯粹是个摆设了。    
    在咸丰的几个弟弟中为同治选下一辈的继承人也很困难……阿鲁特氏可以不贪图太后的名分,可慈禧却把太后垂帘听政看得同生命一样重,她早就盘算好了,立醇亲王奕同自己妹妹生的载(tian)作为咸丰的继承人。    
    当慈禧把早就胸有成竹的安排说出来的时候“诸王皆谔”,毫无思想准备的醇亲王奕竟然当场昏了过去,只有恭亲王奕神态自若,不仅斥责醇王失礼,还“令侍卫”把醇王“扶出”,显而易见恭亲王是慈禧的同谋,因而“诸王不敢抗后旨”,当时载4岁,慈禧也才40岁,光绪时代就此开始。    
    也许恭亲王并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他的支持,三人同治的局面开始被打破,慈安在政坛上已经行同傀儡。    
    论才智、权变慈安都比不上慈禧,但她以前还坚持着同慈禧一起抑制恭亲王、又同恭亲王联合除掉安德海,那都是为同治亲政做准备,她不能让同治受制于他人。    
    好不容易支撑到同治大婚、亲政,她自以为可以对得起先帝临终时的重托了,偏偏同治又青春早逝……关于同治在病危时被生母“断医药饮食”以及同治皇后连同腹中的孩子——也就是同治的惟一骨肉,被慈禧活活逼死,这些她也是在事后才听到的一些传闻……虎毒尚且不食子……在这点上慈禧太像武则天了,为了权可以把亲生骨肉置于死地……到头来慈安却是白发人反送黑发人……她每天都要同一个比虎还要狠毒的女人一起垂帘听政,又焉能不退避三舍……再说光绪是慈禧立的,又不是先帝的骨肉,还用得着她去操心……然而慈禧并不因为慈安的退让而善罢甘休,慈安毕竟是咸丰的皇后,只要慈安还存在,在后宫就不可能形成慈禧独尊的局面。    
    光绪虽然是慈禧的亲外甥,但只要有慈安活着载就会像载淳一样把慈安当亲妈……她绝不能让光绪成为第二个同治,倚仗慈安和自己作对……除掉慈安,已经成为慈禧的下一个目标……据(美)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孝钦显皇后传中写道:“1881年4月7日(即光绪七年三月十一日)孝贞皇太后突然去世,染病仅一日”,而该文译者王澈在这段的文字后面还特意加了这样一条注“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谕档》,孝贞从发病到死亡不到两个小时”。    
    在当时就“传言四起,说孝贞是被孝钦毒死的”,而萧一山在其著作的小标题中就赫然写有“慈安被弑”,书中也有“慈禧悍然弑之”的表述。    
    慈安之死之所以在当时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因为在此之前闹病的是慈禧,朝野上下都以为死的是慈禧,结果恰恰是没有生病的慈安突然死了。    
    关于慈禧的病,在萧一山先生著作中也有如此一段描述:“光绪七年,慈禧忽患疾甚剧,征中外名医治之,皆无效。    
    盖由误认血崩所致。    
    惟薛福辰(福成兄)诊其脉,知为小产,乃投以疏瀹(yue)补养之品,奏效如神。”笔者引用这段材料绝无褒贬之意,慈禧是太后,但她同其他女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更何况她在27岁就开始守寡……武则天到了七八十岁还需要面首,别说才四十六七岁的慈禧了。    
    慈安不会听不到风声,在慈禧病好后,曾备酒宴与其推心置腹谈心。    
    本来慈禧就有心病,生怕被慈安给点破,更何况咸丰临终前同钮祜禄氏的密谈,对慈禧来说是个永远摆脱不了的禁锢。    
    当年,肃顺就曾劝咸丰效仿汉武帝立昭帝赐死赵钩弋的做法,慈禧愈发动了杀机。    
    一个是有杀人之心,一个是毫无防范之意,凑在一起不出命案才怪呢!慈安之死对恭亲王不啻当头一棒,在宫内惟一能对慈禧进行制约的人不复存在。    
    两强相遇必有一争,以前在奕与慈禧之间还有个缓冲的人物——慈安,一年前慈禧的太监携带物品出宫被护卫截获,太监携带物品出宫违反了宫中规定,应当受责;但太监是奉慈禧之命携带的物品给娘家送去的,以至叔嫂发生争论。    
    慈禧盛怒之下要革了奕的王爵,奕则不客气地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硬碰硬,谁也不退让,多亏了慈安两边劝……三人同治,虽说有个互相制约的问题,但总还可以互补,可以减少决策中的失误;没有了制约、没有了互补,只能执迷不悟,一错再错,甚至还会把最后一点回旋的余地都给断送了……虽然奕的综合能力比慈禧强,但慈禧手里有他不具备的王牌——光绪。    
    在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国土,共同治理国家不过是昙花一现,而个人独裁却永远是那样有根基。    
    且不说前朝只说本朝,在太祖去世后四大贝勒共同执政也就坚持了四五年,就变成皇太极一人独尊;顺治即位初期,郑王与睿王联合辅政连头带尾也就半年;至于康熙初年的四大臣辅政,还不到6年就形成鳌拜专权的局面。    
    从咸丰去世到现在,尽管也充满了明争暗斗,但奕毕竟同两宫共同执政了20年。    
    慈禧本来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经过20年的磨炼对执政已经相当熟悉了,现在又有光绪的父亲奕来帮她撑着,把奕挤出政坛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平心而论,奕比几个兄弟的能力都要强,但他就是没有当皇帝的命。    
    当公布道光的遗诏后,他就把全部雄心化为“愿为贤王”;即使在最危机的时候他奉命留在京城同联军谈判,联军想把他推上皇帝的宝座时,他也断然拒绝了;而且真心诚意奏请咸丰回銮,在咸丰驾崩后又全心全意辅佐冲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